《中华无敌前传》第40/502页


而中国的发展与美国不一样。由于中国是从一个纯农业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经济的国家,因此,许多基础设施极不健全。铁血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进程,不得不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使用。而且国家首要发展的是以军事工业、装备工业、能源工业等为主的重工业,加上国外先进技术和大量资金的涌入,使中国的重工业发展非常迅猛,甚至达到了令西方国家担忧的地步。

从21年开始到五年后,也就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生产率提高了50%,农业提高了20%,流水线生产模式已经占整个工业的70%。由于大量引进美国的工业技术以及大量德国工程师和技工的涌入,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工业的技术突破和改造。接着紧跟美国进行了工业管理革命,大多数工业企业由拥有极强专业技能的经理来管理。由于直接采用了新式工业,使中国工业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腾飞。

工业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到25年,中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到了22个,从16年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总共有约40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但与美国不同的是,大城市的卫星城市并没有太大发展,这跟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有关,其结果就是城市越来越大。比如重庆,建国前拥有120万人口,到了25年就达到了400万人,城市面积扩大了4倍;再如成都,已经建成了内环、一环和二环路,整个城市规模扩大了6倍,人口也达到了500万人。一个西南、一个东北,两个特大型的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而沿海一带则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轻工业及商贸中心。

由于采用了一种被我称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使中国几乎所有重工业均掌握在国营企业手中,民营资本则几乎全部进入轻工业和商业中。由于政府强有力的经济政策,使中国工业在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成爆炸式的增长。作为工业中的战略支柱之一的汽车工业,除了载重汽车外,由于中国普通平民当时的购买力还严重不足,在汽车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轿车工业成为限制汽车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想到了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车型??微型汽车,于是提出了从两个方面同时着手的办法。第一就是大力发展汽车出口,第二就是开发微型汽车。发展微型汽车的一个技术瓶颈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系统的小型化,这在目前国外还没有解决,当然这也与他们还没意识到微型汽车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关。但经过大力攻关,且在德国工程师和技工们的帮助下,终于在22年由绥定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动力系统分公司成功地研制出“WF-22”系列微型发动机和变速系统。

该系列发动机全重为119公斤~168公斤,功率为34~52马力,采用四缸,排气量0.9~1.6升。这种具有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发动机使中国微型汽车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到1925年,已达到年产微型轿车(类似今天的奥拓)45000辆,微型货车(也就是今天的微型面包车)80000辆,使中国平民购车不再成为天方夜谭。加上年产载重汽车12万辆和较高级的轿车1万余辆、越野车3万余辆,使中国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的汽车年产量达到了29万辆,摩托车50万辆。这个数字已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日本(年汽车产量不足10万辆),居世界第二位!但仍远不如美国,其当时的年产量已达到了1900万辆。

公路网的不足也是限制汽车工业发展的巨大瓶颈,所幸的是,我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这两个五年计划中占相当大比重的规划就是道路建设,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中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50余万公里,并有7000公里左右的高速公路,当然还有几十万公里只能通微型汽车和拖拉机的乡村道路。除西藏地区外,基本实现了县县通公路,并在长江的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建起了6座铁路/公路两用跨江大桥,在黄河也建成了9座黄河大桥。

铁路建设也成果喜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全国铁路通车里程为12万公里,尤其重要的是修通了贯穿西北和西南的碎西线(碎叶至西安),贯穿蒙古的京余线(北京到余吾/贝加尔港),使祖国边陲不再是交通不便、物资奇缺的地方。逐渐完善的交通网络也为国家物资流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港口建设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海参崴、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湛江等七大港口已达到年吞吐量为100万吨的规模;内河港口如南京、武汉、重庆、伯力等也达到了年吞吐量20吨的规模。

至于航空运输方面,由于中国的航空工业刚刚起步,且航空技术储备太薄,因此不得不大量使用美国波音公司和寇斯蒂公司的产品。但我出于对未来战争的准确把握,仍要求各大城市及军事基地附近必须建立机场。二五计划结束,全国共有3000米长跑道的一级机场21个,客流量甚至超过了美国达到120万人次。

作为基础工业的冶金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二五计划结束,年钢产量已达到1100万吨(当然远不及美国的近5000万吨,但不要忘了,在我所在的那个历史上,中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其钢产量才达到5000万吨),绝大部分的钢厂也采用了连续轧钢等新技术。各种有色金属的产量也达到了30万吨。煤产量甚至远远超出政府的预期达到了惊人的2亿吨。由于新开发了大庆、克拉马依和北方的恰拉、腾达大油田,使中国的石油产量也远超过了政府的预期,达到了2000万吨。而四川盆地和川东北的绥定油气田的开发,使四川主要城市的居民开始使用清洁的天然气作为燃料。

家用电器也开始进入中国的家庭,主要由绵阳电子集团公司的产品占领着全国市场,由我暗地里投资到白玉表哥的公司开始大量生产各种通讯产品,电话已经开始进入一些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而各大国营及民营公司普及率更是达到了50%,没有装备电话的许多民间公司也习惯了大量使用邮电公司的电话和电报来进行业务联系。电风扇、收音机等也大量进入各大城市的居民家庭,而电灯、自来水等则更早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国的电器也开始大量向国外出口,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利益。

至于人们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由于遍布全国的200多家国营民营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其年产得也高达1200万辆,颇受年轻人的喜爱,已基本普及全国各个城市及农村。一些较大城市如省会城市的年轻人们已经开始将奋斗目标投放到拥有一辆摩托车上。

铁血政府在我的倡导下开始在全国硬性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最低工资制度、最高工作时间制度等可以极大地缓和劳资双方矛盾的制度。在农业方面,除了大力加强类似于合作社的合作组织外,还广泛设立村民自治委员会,这使获得了土地的中国农民不仅拥有了经济上的利益更拥有了政治上的权益。全国农民已经非常紧密地团结在铁血党的周围,成为铁血政府最忠诚最强大的支持力量。

农业机械也是我非常重视的一个工作,在平原地区的农村,已经有30%的耕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和收割。大量由民营企业生产的拖拉机和按我的意思搞出来的农用车,也大大增强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二五计划结束,拖拉机的年产量为35000辆,而农用车的年产量则达到了5万辆。

新开发的东三省和“北三省”(从苏俄手中割取过来的新领土,在中国北方因设置了三个省,所以被称为北三省)由于大量使用了“大棚种植”而变成了“北大仓”,其粮食产量已达到江南“渔米之乡”产量的一半以上。在四川、江南及南方,由于大量推广了双季稻及三季稻,也使粮食产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在二五计划结束时,全国粮食产量达到了一五计划初的四倍,以至于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初召开的全国国代会上,铁血政府信心十足地宣称:将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内完全消除贫困。

整个中国工、农业由于大量采用了了新技术和技术革新,使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被我称为“大跃进”的腾飞。而“大跃进”这一词也被国外媒体广泛引用,甚至在若干年后被评为与“柯立芝”繁荣相等的经济成就。从一五计划开始到二五计划结束,中国经济以每年38%的惊人速度爆炸式地增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达到了每五年便翻五番的水平。

二五计划结束时,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商业、金融业、外贸等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在二五计划最后一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比二五计划的第一年年增长5倍,财政收入达到32亿。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78元,全国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者达到2240余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为1亿0360万,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为3533万。

本来,按说只要一个国家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就可以被认为进入了工业化国家行列。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坚持认为只有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农业才能成为工业化国家。不过,现在中国的发展也足够引以为傲了。毕竟现在的中国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日本

第六十六章 - 机械化部队和装甲部队的雏形

早在18年,我就组织过一次“机械化”部队和骑兵部队的模拟对抗。这个所谓的“机械化”部队不过是将当时铁血军少得可怜的一些汽车加装铁皮充作装甲车,主要炮兵武器也用汽车拖挂。由于汽车数量不大,所以,我只组织了约一万人的“机械化”部队。与之对抗的是两个师的骑兵共约34000人。

模拟双方在野外发生遭遇战,结果不用说,骑兵部队被很快击溃,而在逃跑时又跑不过汽车,被全歼。作为骑兵部队的主帅龙战天一直就青着一张脸,我的脸色也不好看,搞什么嘛,装甲力量集中使用的基本原则都没有。不过还好,对付的是骑兵,其防御能力本就非常薄弱。模拟对抗结束后,加上亲眼目睹日本战列舰强大的战斗力,终于使龙战天这个迷信精神意志是主要战斗力的家伙彻底成为了一个火力至上者,同时,装甲部队强大的机动力也让他甚感兴趣,并坚决要求成为装甲部队的主官。

没有其他更好的人选,我也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在龙战天每天“贴身”紧逼下,以重庆兵器工业集团为首的包括几家特种钢铁厂、汽车厂、拖拉机厂组成的装甲战车研制小组不得不立即投入研制中。

这个小组从一开始就按照我的意思研制一种轮式装甲车辆,一种履带式装甲车辆和一种坦克。在将草图拿来向我汇报时,我一看当时就差点暴走!除了轮式装甲车辆外,履带式装甲车辆和坦克都采用非常老式的过顶式履带!我咆哮着将草图扔了回去,冷静下来后我不得不再一次充当“科学家”的角色,将现代社会中所了解的装甲车族过滤了一遍,再画了一些草图交给龙战天。

按我的要求,所有装甲车辆都被设计成车族形式,以方便在一个基本型的基础上发展出各种功能的车型。由于轮式车辆相对履带式车辆更简单一些,所以仅用了2年,被命名为LZC-1型20年式的轮式装甲车辆就研制成功。这种轮式装甲车采用4×4的驱动形式,由于动力系统的小型化还无法做到,所以采用了发动机前置,驱动系统后置的方案。

一根长长的驱动轴从前部的发动机延伸到中部的主驱动器并延伸到后部的驱动桥上。为了使车身高度降到不影响车辆机动性的要求上,不得不在车体地板中央隆起,结果使整个车身内空间非常狭小,其载员舱内只能搭载6名士兵,如果装上双人制炮塔,其载员舱甚至只能勉强挤下3个人。

发动机采用的是一种6缸汽油机SQF-119G型,属法国产品的中国改进型,由绥定机械集团动力系统公司研制,3.8L的排量,功率为162马力,变速器也是由绥定机械集团研制的,有5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车体采用了由攀枝花钢铁集团特种钢公司研制的高锰钢钢板,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同时经过表面硬化处理,因此拥有较好的防弹性能。车体前部装甲厚15毫米,并有70º的倾斜角,可抵御12.7毫穿甲弹的打击或者75毫米炮弹破片的打击。车体两侧及车体后部装甲厚度为10毫米,车体顶部装甲厚度为8毫米。车体顶部有可向上打开的舱门,车内士兵中探出身射击;车体两侧和车体后部开有观察孔和射击孔,且车体两侧和车体后部都有舱门供载员上下。驾驶舱较小,只能供驾驶员一人操作。

LZC-1型轮式装甲车还有一个型号:装一座25毫米机炮双人制炮塔的步兵战车型。该炮塔装一门25毫米JP-25/65型机炮,这种机炮射速为150发/分,发射穿甲弹时,可在500米内穿透30毫米厚的均质轧钢装甲。乘员增至3人,但载员却减少到3人。

LZC-1型20年式轮式装甲车全长:4.83米,车宽:2.47米,车体高:1.83米,车底距地高:0.36米,战斗全重:3.2吨,最大公路速度为62公里/小时。越野性能相当不错,最大爬坡度为29º,最大侧倾度为16º,过垂直墙高为0.6米,涉水深为1.1米。这种轮式装甲车问世后,由于性能相当不错,且结构简单坚固,不易损坏,受到部队欢迎,予以大量装备。从1921年开始生产,当年便生产了3200余辆,到1925年底便已累计生产了33720余辆,广泛装备于各军兵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机械化和装甲部队的建设。

被命名为ZJLC-1型的履带式系列装甲车,虽然在20年便制造出了样车,但在测试中发现其故障极多。经过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将问题逐个解决,但性能仍差强人意。最初的ZJLC-1装备了四川内燃机公司研制的CN-19型6缸汽油机,虽然设计输出功率可达210马力,但实际上,故障繁多,且功率最高也没超过180马力,最后不得不采用绥定机械集团动力系统公司的SQF-140A型6缸汽油机。虽然这种发动机功率没有达到适装的210马力,但由于性能稳定被装甲战车研制小组看中,装在了ZJLC-1型装甲车上。

采用这种发动机后,该车的最高公路速度由原来设计的48~52公里/小时降到43公里/小时。车体也采用了焊接结构,使坚固性增加且重量减轻。这种长:5.76米,宽:2.77米,高:1.87米的车体,内部空间较宽大,可搭载10名武装士兵。但这是以牺牲装甲厚度换来的,整个车体的装甲厚度只与LZC-1型轮式装甲车相当,其防护力弱一直被军方垢病。

该车的悬挂系统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扭杆弹簧的强度一直不够,经常发生断裂。而最初采用的双轮缘的负重轮,其悬挂装置占据了大量的车内空间,且履带齿也经常出现不能卡在双轮之间的现象。不得已,将负重轮改为单轮缘,履带齿为双齿,包合在负重轮两边才将问题勉强解决。而且由于动力系统体积庞大,使得车体前部高高隆起,全车重心较高,越野性能大受影响,同时还出现前重后轻的现象。

而且原本计划安排的双人驾驶舱也只好缩减成单人驾驶,驾驶舱后是车长舱,也就是说,该车的基本型乘员为2人。步兵战车型装有一座与LZC-1型相同的双人制25毫米炮塔,不过,载员舱只能搭载5人。在基本型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80毫米、120毫米自行迫击炮,76毫米自行榴弹炮,107毫米24管自行火箭炮等。战斗全重也由基本型的5.84吨逐步增至步兵战车的6.21吨,自行迫击炮的6.08吨,自行榴弹炮的6.53吨,自行火箭炮的6.33吨。ZJLC-1型履带式系列装甲车从1922年开始正式批量生产,当年产量为342辆,到1925年底共生产了2100余辆。

同样在20年就制出样车的坦克被命名为ZTZ-20型坦克,其出现的问题甚至比ZJLC-1型装甲车还多。同样出于动力系统体积太大的原因,虽然将发动机装在车体后部,符合二战后世界的标准配置,但只能将变速系统前置,结果变成了主动轮在有,诱导轮在后的布局。而且由于长长的驱动轴贯穿车身,加上庞大的变速系统让前车身变得很高,使整个车体都显得较高,重心也随之偏高。为了降低重心,不得不使用较矮的炮塔,而较矮小的炮塔又决定了不能采用稍大口径的坦克炮,通过论证和比较,最终选择了45毫米炮。但炮塔的旋转部分则不断出现问题,由于结构强度不够,甚至在进行射击时,后坐力也有可能将脆弱的炮塔座圈给震坏。

由四川内燃机公司研制的CN-19/8A型8缸汽油机的功率为268马力,但可靠性不足,经常发生温度偏高等现象,且缸体内积碳严重。这样直接导致其在沙漠及高寒地区的使用受到极大限制。经过改进,上述情况有所好转,但点火不正时的现象则始终无法解决。本想让绥定机械集团动力系统公司专门为此研制一款发动机,但由于该公司正致力于车用柴油机和民用轿车发动机小型化的研制,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这项工作。唯一值得称道的是ZTZ-20型坦克的悬挂系统尚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重心偏高带来的越野性能欠佳的缺点。

ZTZ-20型坦克较高的前车体,矮小的铸造式炮塔,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缩小了的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机电员/前机枪手位于右侧;由于车体和炮塔较小,所以采用了双人制炮塔。其45毫米坦克炮采用了50倍径的身管,发射穿甲弹时在500米的距离上可穿透60毫米厚的均质轧钢。装一挺7.62毫米同轴机枪,由车长控制,炮塔也只有一个车长舱口。

当前:第40/50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