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建设60年全集.com》第29/30页


一、农业现代化及其中国特色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他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他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Zei8。Com电子书下载: 电子书〗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2)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3)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4)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科学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认真研究解决事关加强农业基础全局的突出问题。

中共十七大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继续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需要科学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关系全局的头等大事,始终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质量较差;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农业灌溉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资源紧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方针,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必须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有2.5亿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5公顷。这种状况将长期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在这个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科技贡献率不高,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推进科教兴农,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必须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和各项补贴的力度,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构建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艰巨,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目前,我国城乡分割的格局尚未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融合日益加深,必须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国内市场,农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积极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切实保证国内需求;在努力搞好进口余缺调剂的同时,有效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和农民利益,稳定国内农产品供给。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发展不平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各地实际,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沿海发达地区、大型垦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有条件先行一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分阶段、分步骤地梯次推进。在农业各产业中,畜牧业、水产业要走在前头。

二、切实解决事关加强农业基础全局的重点问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工作,认真研究解决事关加强农业基础全局的重点问题。

第一,要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央明确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要狠抓政策落实,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不断提高农业的政策支持保障水平。

第二,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途径。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物质装备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第三,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所在。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改善生产条件,狠抓节本增效,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就近就地转移规模,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

第四,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最终要靠科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实施,加强农业科研联合、协同攻关,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健全机构和队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的能力。

第五,要提高农业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这是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客观需要。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类服务。

第六,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原则。要通过村民自治、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激发农民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带来的影响,在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同时,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造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三、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任重道远,必须长期不懈努力。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并确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组织实施。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加强产粮大县建设,确保区域内粮田面积不减少、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坚持放开市场,积极搞活流通,完善产销衔接。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加强粮食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改善全球粮食供给作出贡献。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糖料、马铃薯等大宗产品,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山区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强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设,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2010年底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创新投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搞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按照现代化水平高、覆盖范围广的要求,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完善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灌溉草场,恢复草原生态植被。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珍稀物种和种质资源,防范外来动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多渠道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按照鼓励出口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适度进口结构性短缺产品的原则,完善农产品进出口战略规划和调控机制,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和信息服务。强化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和监管,提高出口优势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健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机制。统筹开展对外农业合作,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逐步建立农产品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促进形成公平合理的贸易秩序。

・第三节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当前:第29/3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