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1000个细节全集.net》第9/45页


  120
  重庆人好说“言子儿”,“言子儿”是重庆方言、俗话、民间谚语,歇后语等的总称,乡土味浓厚,幽默滑稽,当地的舞台上经常就有“言子儿”表演。我所认识的重庆著名的“言子儿”吴文,就是在川渝两地均很有人缘的重庆崽儿。当然,你要问他,他肯定说不认识我,因为我更熟悉的是把他一手打造成明星的经纪人。
  121
  “重庆言子儿”中的方言土语比比皆是:对头、要得、逗是、朗个、嘿、惨……几乎是每句必说。在重庆方言中,男人一律称“男娃儿”,女人“女娃儿”;或则男人叫“崽儿”,女人叫“婆娘”;父亲称“老汉”,子女不论男女长幼,父母一疼爱,都称“幺儿”,妻子称“堂客”,厨师称“炊哥”。
  122
  重庆人的天性中还有一种流浪性格,这当然也是拜码头所赐,就是在两年前,还有一个重庆小白领专门到了成都,化妆成了流浪汉,跟乞丐一起度过了“很有意思”的国庆7天长假,完了还跟几个乞丐建立了长期的友好联系。我以为这就是活在重庆人身上的一种流浪性格。
  123
  忘说重庆的得名渊源了。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重庆由此简称“渝”。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124
  经春秋、战国,巴国神秘消失,但还留有一方头领巴蔓子将军的传说,传巴国内乱,国君遭受胁迫之时,蔓子将军曾向楚国国君求援,并许巴国三座城池为酬。内乱平息,楚国使臣来求践约。蔓子委婉作答:“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言毕,刎颈自尽,满座大惊。使臣无奈,捧蔓子将军头颅归。楚王唏嘘:“如得此忠臣,又何须几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颅。巴举国悲痛,于国都厚葬巴蔓子将军无头之遗体。
  125
  “棘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现遗存悬棺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
  126
  重庆巴县人邹容,1902年赴日本留学,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1903年,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1903年,因“苏报案”牵连,邹容慷慨入狱,后死于上海狱中,其志豪迈,其气凛冽,真有巴人遗风。
  127
  重庆有名人曰航运巨子卢作孚,此人自学成才,开馆办补习学校,边教书边自学,编著有中等代数、三角、几何学等最新讲义。辛亥革命初,他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相继担任成都《群报》、《川报》编辑、主笔和记者,1919年接任《川报》社长兼总编辑。1924年,到成都创办通俗教育馆,1925年秋,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慢慢发展到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建工厂、辟公园、修建体育场、改造旧城市,并在城镇中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克”保卫战。爱国若此,他还向矿冶、航运、机械、纺织、食品、贸易、保险、新闻等各行各业中的78个企、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卢本人担任了几十个企业的董事长或董事。

樊哈儿传奇


  128
  重庆名人到了“樊哈儿”(哈儿在四川方言中指傻子)就有点混乱了。这个民国年间的著名人物(外号“樊冬瓜”),早年加入袍哥,却被手下兄弟潜移默化,变得义薄云天。此人又是少见的聪明,和青帮杜月笙做鸦片生意,和共产党做药品走私,投杨森反杨森,投刘湘扳倒刘湘;开风气之先,驱赶一群姨太太到河里游泳;好色无耻,嫖了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俊;把蒋介石的侍从沉尸嘉凌江;敢和戴笠拔枪相向,而在民族危难之际,却毫不犹豫地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抗日。
  此人就是如此复杂,但义气贯穿,忠勇决绝,却是地道的“崽儿”。
  129
  我有好友曾向陈子庄的徒弟学画,因此,第二次一到重庆,我就记着去找了找这位大师的踪迹。有人也许还不知此公,附记一笔于后:此人重庆永川市人,别号兰园,十二树梅花书屋主人,下里巴人,晚年直称石壶,其画以独特清新的风格,清简邃远的意境,生动别致的造型,典雅精深的笔墨卓立于20世纪的中国画坛,在中国画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的两个好友至今还家藏着他的尺幅小品,都是他飘到成都在朋友家混饭时随手画下来的东西。
  130
  这第二次指的是1995年底,也就是我集中出游的那个时间段,由于印象中的重庆跟成都的差别不大,所以,我索性沿着长江左岸往下步行。计划中是要走到白帝城去的,走着走着,就出来一大堆感想:长江在其沿岸的一种分割,走不到头,看不到什么希望,“陟彼高山兮”,仿佛像是要被水流冲走似的立脚不稳,于是,你只想越爬越高,直到最高的山顶,可到了山顶,更加让人莫名其妙的迷茫,这种心理只有在后来得见了悬棺,才偶然平静下来,好像得着了个安慰。
  131
  重庆人不大喜欢看书,我以为是这样,1995年左右买不到什么书,书摊也很少,2003年前后,我曾先后带过两个作家到重庆签售,成绩惨淡,我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地形所致,上坡下坎,颠簸晃荡,车上不但没法看书,反而会影响到看书所需要的一种空闲下来的神定习惯,这东西是要靠长期养成的,是培养不出的。
  132
  慕名去了一趟李庄。长江第一古镇的李庄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镇内不仅有明清时代的庙宇、殿堂、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还有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为“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更兼有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国立同济大学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如、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五、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



一种不断地失去的感觉


  133
  我并没有走多远,就弃岸登舟了,其时已近一月,冷得慌。冻作一团的我也学船上的人缩了脖子看神女峰,可是,我几乎什么也没看到,在四川呆得久了,像三峡这样的峡谷是没有什么趣味的。只是看着那么多追着船只的江鸥,有一种不断地失去什么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
  134
  过涪陵时我被一阵惊叫从三等舱吵醒过来,赶忙出来一看,原来是一条船翻在了江中,只看得见倒扣的船底,周围围着许多船和人,正无计可施。事后一打听,船上大多是从广州打工赶回来过年的四川重庆籍民工,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对外公布的死亡人数为179。
  135
  这最后一次到重庆时,见着了一个老乡,回说正从一家报社出来,准备去另一家竞争副总编,我一下就笑起来:在成都,好多刚从一家报社出来的记者,张口必说“近有某某报请我去当副总编”,具体原因不外两个,一个是在原单位呆得不顺了;二来是因为报纸到了恶性竞争阶段了。
  136
  就这一次,还见着了一个电台的女人,吃了一顿很客气的饭,看看没什么高潮了,我只好把话题转移到她的个人魅力上来,说着说着,她就喜笑颜开了,临别了给我扔了一句“他们都说我很有女人味”。
  这事过去快一年了,这一年以来,我一直在想,当然也在不断地探索性寻找:她所说的那个“女人味儿”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这真是给我出了个难题。
  137
  最后,重庆给我的印象,哪怕就只市内烂尾楼较少这一条,我也觉着比很多城市要好。因此专门一记。


大街上的健美裤


  138
  我流浪到广州时已到1994年底,刚从火车站冒出头就大吃了一惊,我后来多次给人说起广州的第一印象,那就是街上的健美裤,就好像是政府组织人力每人发了一条,苗条的,五短的,拖拉的,粗壮的,总之每个女人都穿着一条似的。
  健美裤一下就淹没了我的视觉,以至于过了几年,我还在狠劲地想着这事,也许,它就是跃入商品时代的一件滑稽道具?也许它还会持续引发关于性或别的什么东西的松紧度问题?总之我以为这是一个巨大的美学难题。
  139
  广州市内建筑物上繁体字很多,又大多是一些官员的字,我在任何别的城市也没发现有比广州的大楼上更粗鲁大个的字。这都不算,最绝的是拿到字的要是厂家,不但要在大楼上做了字,常常还要当街弄一个大广告牌,像一个牌楼似的神气地树着,题字人的名字做得十分显眼,无疑是在给人炫耀:这就是我家大爷。
  大爷们常常就把中(港)、中(台)题成了中外合资。
  140
  广州好些环线路段的公车比上海还要挤,挤的程度可以用几个标准来说明,一是除非发生意外一般是挤不上去的;二是上车根本没法买票;三是售票员只凶巴巴地专吼操普通话的外来户。外地人实在太多了,本地人都很冒火,他们与售票员表现出同是广州土著的默契是,他们即使站在售票员身边也不用买票。作为交换,他们要站在别处,就帮助售票员吼外地人快买快买。
  外地人也可常常不买。为什么?因为好些时候没有任何人可以移动,所以买票比上车轻松不了多少,好像跟考上大学就不需再学习有点近似。
  141
  广东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之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州自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近年发现的秦代造船遗址,加之越秀山上的那座镇海楼,足证广州从古到今,航运一直都很发达。
  142
  外来的商船、商人、侵略者,从不同层面也带来了外来的新思想。只是这些思想因沉潜、发酵与接受人的理解不同,而成就为不同的行动,我就是在这个道理上理解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的区别的。
  143

当前:第9/4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