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简史黑暗时代全集.net》第6/9页


第五章
  苏联反击
  阿道夫·希特勒在军事上的最后一次灵光乍现是坚持让德军守住苏联的战线。在雪地里,苏联红军已经在蛮勇的进攻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尽管德军的战线已经在苏军的攻势下后移,但被围的德军仍然能从空中得到补给,坚守阵地。随着1941年春天的到来,一切凝固的物体又重新变成了雪泥、泥土和水流。德军的战线曲曲折折,在列宁格勒附近呈弧形深入之势,在勒热夫突出部附近又像一根指向莫斯科的长长手指。然后,战线向东南方向延伸,经过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最后沿顿涅茨河终止于克里米亚。在1941年12月,苏军已经重新夺回了克里米亚半岛东北岸的刻赤半岛。苏德两军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德军所面临的问题尤其众多。在过去的战斗中,德军每天损失100名军官,伤亡总数达到110万人,始于1941年11月的疾病也让德军损失了60万人。此外,德军还损失了7.4万辆车,而且只有1/3的铁路更换成了德国标准的宽轨道。在如此有限的运力下,德军每天只能开出11列运送石油的火车。陆军依靠马匹运输,但问题同样严重,在严冬18万匹马已经死亡。
  当然,德国的军事行动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而且他们的战时经济也没有做好长久作战的准备。哪里应当是经济的重点?是海军、远程重型轰炸机、战斗机还是重型坦克?如何利用已经占领的欧洲土地资源?1941年,这些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而德国国内还在按照战前的标准生产日常消费品。例如,在巴伐利亚州南部的梅塞施密特工厂,工人还在用铝材生产民用的梯子,而英国人已经在用铝制造重量更轻、航程更远的战斗机了。不过,最重要的问题还是石油。德国依靠罗马尼亚来获得石油,否则就只能在莱比锡附近的工厂和其他炼油厂使用褐煤来提炼非常昂贵的合成油料。这一问题最终将拖垮德国。到1945年,德军的重型装备将无法动弹。与此相反,苏联人却能从南高加索地区获得大量石油。巴库油井出产的石油可以从里海地区的阿斯特拉罕[200]沿伏尔加河运往苏联。英国的石油供应也非常充裕。尤其在非洲和远东的战役中,英国从伊朗获得了大量的石油。1942年,希特勒认为他必须把这些石油抢过来,他说过,没有这些石油,德国就会输掉战争。实际上,1942年正是希特勒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最后一个时机。到了1943年,英军的轰炸(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显的效果)将给德军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保护德国的城市,德国空军将不得不撤离东线战场。德国空军本来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速生产物,现在早已不堪重负。现在的德国空军既没有足够的战斗机,也没有适用的轰炸机。从1942年6月开始,德军又在策划一次大规模的行动——蓝色行动(Case Blue)[201]。这是一场赌博,不过就像过去多次发生的那样,希特勒的敌人们又为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苏联红军阻止了德军攻入莫斯科的胜利让斯大林颇为得意。他的心情一时间非常愉快,他拒绝离开莫斯科,还计划在红场举行庆祝十月革命35周年的阅兵仪式,而德军就在不远处。斯大林认为德军就要完蛋了。他们毕竟已经败退了上百公里,在南面丢了罗斯托夫,在北面丢了列宁格勒以东的季赫温,那里有重要的铁路线,可以让列宁格勒获得补给。在附近地区,人们都在想办法为列宁格勒这座饱受打击的孤城解围,因为仅有的补给行动是通过拉多加冰冻的湖面进行的。列宁格勒刚刚度过了一个难挨的冬天,几十万人在寒冷和饥饿中殒命。这条穿越冰湖又微不足道的补给线本来就无法供应城市所需,同时却还要用来疏散列宁格勒的工业设备,这些设备对苏联的战时经济至关重要。
  从1942年1月到6月,德军在列宁格勒和沃尔霍夫[202]的集团军群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蠢蠢欲动。德军没有能够对抗苏军T–34中型坦克的武器,这种坦克能在冰冻的沼泽上行进。德军暂时后退,等到天气好转后,德军再次对苏军突破防线的位置发起进攻,并且把苏军封在了一个“口袋”里。此时,苏军的阵地沼泽遍地,蚊虫肆虐。他们的指挥官安德烈·弗拉索夫本来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将领,但直到最后一刻才被调来指挥部队。他的到来对形势毫无益处,弗拉索夫只能在一片混乱中枯坐泥潭。到了6月25日,弗拉索夫已经损失了6万名士兵。最后,他自己也被德国人俘虏。后来,弗拉索夫为德国法西斯效力,推动苏联解放运动,战后被苏联处死。
  苏军在克里米亚面临着更大的灾难。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西海岸的海军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被围,驻扎在东海岸的苏联红军要为塞瓦斯托波尔解围。结果,从2月到4月,苏军拙劣的指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德军掌握了制空权,把苏军的供给船炸得一塌糊涂。5月8日,克里米亚的德国陆军第十一集团军指挥官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发起了一次精心准备的战役来肃清刻赤半岛上的苏军。这意味着两军将正面交锋,德军的巧妙布置使苏军的主力放错了位置,随后全部被俘。这一仗,德军俘虏了17万人,缴获了258辆坦克和1 100门火炮。1942年6月,在持续一个月的军事行动中,德军进一步攻取了已经成为瓦砾的塞瓦斯托波尔,俘虏了9.5万名士兵。塞瓦斯托波尔失守和英军丢掉图卜鲁格发生在同一天。可是,最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
  东部战线有很多水面宽阔、绵延千里的大河。第聂伯河的河道在基辅一带向东南方偏折,然后拐了一个大弯注入黑海。北顿涅茨河流经哈尔科夫,然后注入顿涅茨河,接着河道也向东南方拐了一个大弯。顿河也是这样,河道向东南方向拐弯后,在罗斯托夫处注入亚速海。再往西就是伟大的伏尔加河,它最终注入了蕴藏丰富石油的里海。在1月的进攻中,苏联红军已经在顿涅茨河对岸的伊久姆建立了一处桥头堡,哈尔科夫和联通它的铁路距离顿涅茨河只有65公里远。如果要展开蓝色行动,就需要清理伊久姆突出部的苏军。让形势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在3月,苏军又在伊久姆以北的顿涅茨河沿岸建立了另一处桥头堡,不过规模较小。斯大林催促他的前线指挥官谢苗·铁木辛哥展开一项大规模的攻势。于是,铁木辛哥率领54万人、1 200辆坦克、1万门火炮和900架飞机在伊久姆突出部的最前端继续向前进攻。他们的目标是“夺取第聂伯河沿岸的重要交叉点”,那里位于哈尔科夫西南方约200公里处。对此攻势,德军做了大胆的回应,放手让铁木辛哥向前推进。随后,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在整整一个航空联队(500架飞机)的配合下,出其不意地在苏军的大后方向苏军发起了攻击。铁木辛哥减缓了对哈尔科夫的攻势,在5月22日至23日被德军包围。5月26日,苏军油料消耗殆尽,只能投降。在这次战役中,苏军损失了22个师、15个坦克旅、7个骑兵师,丢掉了540架飞机、1 200辆坦克和2 000门火炮,被俘24万人。此后,德军对北部的苏军桥头堡(沃尔昌斯克)也进行了攻击,在6月15日之前俘虏了2.1万人。现在轮到德军在大草原上发起进攻了。这一次,德军在坦克数量上建立了6∶1的优势,而在不久前,苏军坦克的数量还是德军的3倍。6月28日,蓝色行动在顿河沿岸继续展开。苏军在沃罗涅日建有一座桥头堡,令博克倍感威胁。如果不清理掉它,苏军就有可能袭击德军的侧翼。希特勒只希望博克大步深入,越快越好,于是双方爆发了争吵。实际上,苏军已经吸取了教训,只管向后撤退,一边撤,一边在后方囤积兵力。到7月7日,苏军在德军的攻势下已经进行了多次撤退。对德军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机动兵力的缺乏,毕竟在油料短缺的情况下,部队的行动已经非常不易。此时,在希特勒设在乌克兰文尼察[203]的指挥部,德军内部的争吵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空调的运转声和蚊虫的嗡嗡声中,速记员把指挥部里每个人所说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查证,这不利于建立作战行动所需要的信任。不过,既然苏军没有做出多少抵抗,德军于是兵分两路,A集团军群进攻高加索地区,获取石油。B集团军群在伏尔加河下游、A集团军左群翼提供防御。作为先锋部队,德军第六集团军抵达顿河最东端,并于8月中旬渡过顿河,来到一处狭窄的大陆桥,前方就是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下游的主要城市是斯大林格勒[204]。这是一座老城,在五年计划中发展成为了一座现代工业城市。而且,与同一类型的城市一样,城市名也换为了更具革命色彩的名称。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备战,并以城市名称组建了新的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有20万人,配备了400辆坦克,拥有超过2 000门火炮和454架飞机。斯大林格勒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牲畜和工业设备已经转移到了伏尔加河东岸。7月23日,德军攻陷罗斯托夫。斯大林先前认为德军真正的威胁在莫斯科,现在才开始摸清眼前的形势。德军计划把机械化部队调往里海北岸的阿斯特拉罕市,但油料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B集团军群已经用自己的卡车把1 500吨油料运送给了顿河前线,其第六集团军因为油料短缺停顿了一个星期。此外,德军的兵力继续分散,一些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被调往西部,以防苏军在那里开辟第二战场,使自己腹背受敌。德军指挥官曼施坦因被调至列宁格勒。先前,德军计划联合芬兰军队紧密包围列宁格勒,此时尚未实现。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由于德军将重兵投入到了南部战场,因此他们对列宁格勒的攻势无法正常展开。在南部,苏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势,但由于苏军最终失败,人们普遍低估了苏军在这里的影响。对此,一位独具慧眼的美国历史学家戴维·格兰斯[205]做了详尽的分析。这一次战役突显了德军将领瓦尔特·莫德尔[206]的指挥能力,他守住了位于勒热夫和格扎茨克一带的阵地。这处阵地距离莫斯科不远,从1942年春季起就一直稳定地处在德军的控制之下。不过,苏联游击队对德军的威胁日趋严重,德军连挖土豆也要派军队守护。在中央集团军群附近,游击队每天发起的袭击有5至6次。
  这就是苏联在1942年所经历的危机。此时,苏联已经丢掉了超过1/3的工业;2/5的人口留在了德国占领区;顿涅茨盆地原来供应着全苏联57%的煤炭,现在也落进了德国人的手中;苏联也损失了很多铁矿及其他矿井,这些矿石可以用来生产钢铁、铜、水银、锡、铅、磷酸盐、石墨和碘;此外,苏军士气不振,比如,苏军在顿河南部所建立的临时防线在罗斯托夫陷落后随即土崩瓦解。攻下罗斯托夫后,德军加速推进,到了7月下旬,德军已经跨过了欧亚界河——马内奇河。德军A集团军群计划沿黑海海岸直达巴统,封锁苏军海军基地。不过,德军这样做也是为了夺取阿迪格地区的首府——石油城市迈科普和那里的油井(德军预计,当地人会与德国人合作,而且苏联红军会继续溃散。随后,从7月1日到8月10日,德军A集团军群共俘虏了30.9万人)。在滑翔机的配合下,罗马尼亚军和德军联手清除了驻扎在亚速海出海口东岸塔曼半岛的苏联守军,并最终进入了新罗西斯克港(他们在这里和库班桥头堡固守了大约一年,这是德军最后一次像样的胜利)。8月9日,德军攻克迈科普。不过,穿越高加索山脉的道路只有4条,而且只有骡子可以通过,就连野战厨房也得停在后面,唯一可以使用的车辆是半履带摩托车。8月22日,德军熟悉山地作战的部队把德国国旗插在了厄尔布鲁士山[207]上。此时,德军距离黑海沿岸城市苏呼米只有40公里。他们远离了自己的基地,光运粮就需要一个星期,而且骡子只有2 000头。在德军指挥部,众人对德军是否过于谨慎的争论达到了顶点。与此同时,在油井并不多的迈科普,6 500名技术人员到达了这里,期望能开采出350万吨石油。然而,他们遭到了游击队的袭击,油井也已无法使用(德军只得到50桶石油,机智的游击队员成功地炸掉了工程师的驻地)。德国人被困住了。希特勒勃然大怒,甚至停止了社交活动。他意识到,他已经无法实现1942年的作战目标。8月,德军损失了20万名士兵,而且只能补充一半的人马。
  到7月24日,德军对顿河东岸地区的攻势进展顺利,逼近卡拉奇[208]。7月30日,霍特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和一个罗马尼亚军团并入了B集团军群,因为第六集团军(指挥官是弗里德里希·保卢斯)步兵很少,无法攻打斯大林格勒。当时的天气非常炎热,部队在干旱的草原上行进,饮水供应十分紧张。8月7日,德军在进军卡拉奇的战争中迅速取得了胜利,俘虏苏军5.7万人,缴获1 000辆坦克、750门火炮和650架飞机。但是苏军争取了时间。8月24日,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南部北上,苏军的抵抗逐渐减弱。到了9月上旬,德军已经逼近斯大林格勒近郊。显然,德军将在这里遭遇顽强的抵抗。
  8月26日,朱可夫被任命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指挥官。他说服斯大林,不与德军正面交战,只进行局部的抵抗。随即,朱可夫开始花费两个月准备一项大规模的反击行动,目标指向战斗力稍弱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一翼。这么做是正确的。这段800公里长的顿河沿线兵力空虚,轴心国部队的战斗力也不太可靠。匈牙利军队反坦克炮威力弱,意大利军队则刚刚跋涉了近1 000公里,只有罗马尼亚军具有一定的战斗力。朱可夫飞赴莫斯科向斯大林报告作战计划的当天,保卢斯也在文尼察面见了希特勒,接受他乐观的鼓励(尽管喝水也成了问题)。9月10日,德军的装甲集团军到达了斯大林格勒以南的伏尔加河沿岸。13日,德军攻占了位于斯大林格勒北部的火车站。随后,战斗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德军开始与苏军争夺每一间房屋和每一处街垒,很多场战斗都写入了历史,拍成了电影。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自己的部队非常疲惫,但希特勒10月6日宣布,拿下斯大林格勒是集团军群的主要任务。当时,德军指挥部可能发生了一场争论。尽管斯大林格勒已经被毁,但是在即将来临的冬季,这座城市所能为部队提供的保护仍然要好过大草原。而且空军元帅戈林夸下海口,说德国空军将提供空运支援。但是,德军的食物供应并不稳定,运输线也很脆弱。德军只有3条经过改造的单线铁路通向2 400公里之外的德国。而在德国,火车站里已经拥堵了几百列火车。第六集团军平均每次需要8~10列的火车运送物资,可运到的只有4列。此外,道路泥泞,通行不畅,等待运送给部队的物资堆积如山。战马成群死去。然而,此时的希特勒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宣传当中,他甚至说,在9月30日,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斯大林格勒很快就将陷落。随后,各种命令如雪片般飞出德军的指挥部。到10月中旬,德军确实抵达了伏尔加河沿岸,将苏联守军一分为二,但是对每一间房屋的争夺使德军疲惫不堪,而且大规模的空中和炮火支援没有想象当中那么有效。第六集团军继续向前推进,攻打兵工厂和冶金厂,但是在17日遭遇了失败。
  朱可夫在顿河桥头堡地带(克列茨卡亚和博利绍伊)的反攻经过了周密的准备,苏军甚至计划夺取罗斯托夫,进而围困北高加索地区的德军A集团军群。苏军严守秘密,部队在夜间行动。在20天里,苏军向伏尔加河对岸秘密运送了16万名士兵、1万匹马、430辆坦克和6 000门火炮。苏军把部队从前线撤下来进行休整,训练,组成预备队。防守顿河前线的德军仆从罗马尼亚军,只有一些缴获的杂七杂八的火炮,他们唯一的预备队是一个几乎没有马的骑兵师。而且,他们的每个师都要防守大约20公里的地带,在战术上是非常不利的。在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还得接管意大利军负责的一部分防线。在南面,罗马尼亚军的布防更加糟糕,10万人分别部署在240公里,其中的一部分阵线还在苏军的观察范围内。他们只装备了34门75毫米反坦克炮,地雷也只部署了所需的1/6。然而,尽管希特勒担心顿河防线,他和德国陆军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似乎都认为苏军的战斗力已经大为削减。德军的情报工作非常薄弱,希特勒也于11月7日从文尼察经慕尼黑和希特勒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的住所贝格霍夫回到了位于德国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狼穴”[209],这里是他的东部前线指挥所。这一年的大事件正在展开。11月8日,正当隆美尔兵败阿拉曼时,希特勒在慕尼黑的纳粹党建党纪念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几乎是希特勒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你可以听出,希特勒正力图恢复他往日的权威。他宣布,斯大林格勒实际上已经被德军攻占。然而,仅仅10天之后,他所说的话就成为了一个笑话。
  可是,德国人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苏军的反攻打响,苏军的大批坦克仍然没有显露出自己的踪迹。然而,在11月19日,苏军30个师突然袭击了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由于缺少油料,罗马尼亚军队只能把一动不动的坦克当作掩护,老鼠咬断了电线,坦克甚至无法开火。苏军突破防线,向南、东南和西南方向推进,到达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后方30余公里处。第二天,苏军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伏尔加河河滩发起了新的攻势,攻击了另一支罗马尼亚军队。随后,两支苏军发动钳形合围,直指驻守在顿河沿岸的卡拉奇的德军。此时,德军的装甲部队不仅缺少油料,而且只有约80辆坦克,最多只是一个装甲团的规模。此外,由于天气原因,德军的第四航空队也无法起飞。11月21日,北部的苏军部队攻入了德军第六集团军的指挥部,德军指挥官抛弃所有,仓皇逃窜。还是由于缺少油料,顿河西岸的两个德军师无法动弹。保卢斯知道这样不行,不能依靠空中补给来打阵地防御战,于是准备实施突围。然而,希特勒却不同意他们突围,尽管集团军群司令已经警告过他,援兵(位于斯大林格勒西南方110公里的科捷利尼科沃)到12月10日才能赶到。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说,指望空军运送补给是完全不可能的。
  德军最高统帅部也是一片混乱。希特勒不在指挥部,其他人在萨尔茨堡。新任陆军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在拉斯滕堡(为了让希特勒了解在斯大林格勒战斗的士兵正在承受多么大的痛苦,他和那里的士兵按同一伙食标准吃饭,在两个星期里瘦了25斤)。希望在于,德军现在拥有新型的虎式坦克,如果能像去年冬天那样抵挡住苏军的围困,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此时,曼施坦因开始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指挥官。但是,希特勒只交给他12个师,数量远远不够,无法完成作战任务。而且,他的飞机只有179架,只够执行例行任务。曼施坦因的部队在3天里前进了30多公里后,到12月19日已经无力再发起新的攻势。此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最艰难的时刻开始了。尽管戈林已经承诺通过飞机运送补给,但是补给数量始终不足,并且逐渐减少。这是因为,德国空军的基础设施(比如冬季防护、气象站和修理厂)都不在斯大林格勒,而且苏军经常把七拼八凑的德军飞机(包括教练机)打下来,这都令德军飞行员惶惶不安。德军每天消耗132吨弹药,但是飞机每天所运送的弹药只有60吨出头。过了12月2日,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到了53吨。此外,德军只有1/10的油料能够运达前线,马匹也因缺少草料而死亡。德军士兵每天只能得到310克面包、110克肉类(包括马肉)和30克脂肪类食物。到了16日,气温下降到了零下30℃,士兵每天只能吃到马肉汤和两片面包。保卢斯说,食物供给只能维持到12月18日。在12月18日到21日,德国空军运送了近500吨的食物,但这些食物挤占了弹药的运输量。21日,保卢斯第一次向希特勒报告了因饥饿致死的人数。德军的油料只够行军十几公里,已经没有了突围的希望。与此同时,苏军却积蓄力量,在顿河沿线击溃了一支意大利军队(12月19日),使德军第四航空队把力量分散在了顿河沿线。随后,德军一处机场被苏军占领,德军失去了70架飞机连同所有的补给。到1943年1月12日,德国空军每天只能运送110吨补给,这些物资甚至显得于事无补,因为德军所需的弹药只运到了2%。到了1月14日,包围圈进一步缩小到了原来的1/3,德军的主要机场(皮托尼克)也被苏军攻占。因为失去了所有的飞机,航路被切断,恐慌开始在德军士兵中蔓延。不过,在1月25日,德国人还是顽强地在所剩的最高的建筑上插了一面纳粹万字旗,就连保卢斯也开始求助于“疯狂的意志力”。到了1月28日,负伤的士兵和没有武器的士兵没有分到任何食物。当德国空军空投补给的时候,补给常常会落到苏联人的手里。终于,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德军指挥部表示投降。随后,驻守在北部拖拉机厂内的德军也宣布投降。
  朱可夫的意图是在德军A集团军群撤出北高加索地区前将其围困。在任何情况下,这一大规模的撤退都是极难成功的。希特勒希望德军至少能守住迈科普,但他真正想要实现的是守住罗斯托夫,同时重组包括克莱斯特第一装甲集团军在内的顿河集团军群[210]。现在,这两支部队都必须向后撤退。他们试图撤出自己的重型装备,但是没能完全实现。此外,德军在后撤中还实施了“焦土政策”。这两支德军部队的20个师(40万人)即将退至亚速海南岸的塔曼半岛。截至2月上旬,撤退已经基本完成。他们在冰天雪地里撤退了大约500多公里,途中也没有飞机进行掩护。撤出的部队经由克里米亚半岛与曼施坦因会合,进入了顿河中部防线。先前,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所指挥的德军B集团军群防守着320公里长的战线,斯大林格勒内的德军投降后,他们几乎派不出部队来保护曼施坦因的北翼。德军放弃了沃罗涅日桥头堡,但不放弃顿涅茨盆地。因为,如果失去了顿涅茨盆地的资源,德军的新型坦克计划就将无以为继。1月底,曼施坦因西侧所面临的威胁十分严重,于是,他从东部战线抽调了快速机动部队来加强哈尔科夫的防御。当时,苏军已经于2月初攻占了西部的库尔斯克[211],并且对南部160公里处的哈尔科夫形成了威胁。希特勒已经调来了党卫军装甲部队,但是直到2月9日,德军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别尔哥罗德和伊久姆相继陷落,党卫军装甲部队指挥官违抗了希特勒的军令,以便使部队逃出苏军的钳形包围。2月16日,党卫军装甲部队从哈尔科夫撤退。
  斯特勒通常只命令他的将军们死守,但是这一次,形势非常危急,曼施坦因必须灵活应对。在第聂伯河一线,德军的两个集团军群之间拉开了一个巨大的空隙,而苏军正来势汹汹,他们重新夺回了哈尔科夫,此时正高歌猛进,把补给线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曼施坦因对撤回到塔曼半岛的德军进行了重组,党卫军增援部队也赶来会合。但是,苏军却把德军的这些调动判断为撤退。随后,在充分的准备后,德国第一装甲集团军(抽调自克里米亚半岛)向西北方向攻打了苏军的侧翼和后方,德军不但夺回了哈尔科夫,而且在3月上旬重新恢复了顿涅茨防线。在这期间,第四航空队的近千架飞机每天出动飞机1 000架次,非常高效。此时的战场形势很像1942年5月时的情形。哈尔科夫的再度易手也证明,只要组织得当,德军仍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随后,德军再一次攻占了顿涅茨河沿岸的别尔哥罗德地区。
  在北部和中部战场,双方的战斗也仍然在继续。在拉多加湖南岸的施吕瑟尔堡,德军继续威胁剩余的列宁格勒补给线。这里时常爆发小规模的斯大林格勒式的战斗,其残酷性严峻地考验着双方将士的毅力。不过最重要的是,苏军在1943年1月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此时,苏联人已经在拉多加湖架设了输油管道,低温使湖面冻结,可以作为道路使用。在夏季,列宁格勒东部的苏军沃尔霍夫前线是一片泽国。苏联红军对施吕瑟尔堡附近的狭长地带展开了进攻,而德军则固守拉多加湖南岸一线,把即将解围列宁格勒的苏军挡在东侧。该部德军遭到围困,但希特勒不允许他们撤退。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没有了预备队,因为它的南翼也发生了战斗。那里是狭长的德米扬斯克突出部,从早先进攻莫斯科开始,这里就一直处在德军控制之下,并对雷宾斯克[212]形成威胁。雷宾斯克有一座巨大的水库,负责为莫斯科供水。随后,德军放弃了已经暴露的杰米扬斯克阵地,不过,他们在地域更为广阔的勒热夫阵地坚守了两个月。在列宁格勒被围506天后,苏军终于开辟了一条通往列宁格勒的路上交通线,尽管它只有13公里,而且贯穿其中的部分铁路线还处在德军炮火的覆盖下。东部前线再一次陷入了僵局。假如盟军早一年在法国登陆,而不是等到1944年,那么盟军是否也能早一年胜券在握呢?
  狂热与憎恨,混乱与延误
  1942年6月,在中途岛[213]海战中的美国海军“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200] 位于俄罗斯南部伏尔加河汇入里海处。
  [201] 1942年德国国防军在苏联南部的战略性进攻。是巴巴罗萨行动的延续。
  [202] 俄罗斯列宁格勒东部城市。
  [203] 乌克兰中西部城市。
  [204] 即今天的伏尔加格勒。
  [205] 戴维·格兰斯(David Glantz,1942—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
  [206] 瓦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1891—1945),德军将领,擅长防御作战,1944年晋升为陆军元帅。
  [207] 北高加索山脉主峰。
  [208] 位于斯大林格勒西北约320公里处。
  [209] 狼穴(the Wolf’s Lair)为希特勒东部战线的首个司令部,因他喜欢自称狼而得名。
  [210] 2月初,德军将B集团军群与顿河集团军群合并,组成了新的南方集团军群。
  [211] 俄罗斯西部,柯邻乌兰克。
  [212] 1945年至1957年称谢尔巴科夫。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城市。
  [213] 太平洋中部,属于美国。
  


第六章
  狂热与憎恨,混乱与延误
  第三帝国的最终灭亡已经变得清晰起来。受困于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有2/3战死,剩下的9万俘虏在冰天雪地中被关进了食不果腹的集中营。德国人,尤其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军官,考虑干掉希特勒,有一两次差点成功。不过到了现在,战争的滚滚车轮已经无法停止,德国民众已经走火入魔。希特勒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和平”二字,很多德国人因为质疑“最终的胜利”而被处决。在这样的情况下,西线盟军将如何应对呢?1943年3月,就在保卢斯于斯大林格勒投降前后,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进行了会面。此刻,他们必须计划如何与刚刚取得胜利的苏联红军进行合作。斯大林一直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他对丘吉尔的一再推诿表示很不满意。终于,在1942年8月的莫斯科,年迈的丘吉尔终于按捺不住,对斯大林激动地表示,当时英国根本没有多少陆军,为什么希特勒没有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入侵不列颠群岛?原因就在于,跨越海峡实施两栖登陆作战是非常困难的。在英国历史上,自从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之后,英国只被入侵过一次。那是在1688年,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攻入英国。不过,威廉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国已经发生政变,反对国王的一方站在了威廉的一边。此外,英国也很少入侵西欧,有的入侵类似闹剧,比如1809年,英军远征瓦尔赫伦岛[214]。
  尽管如此,斯大林还是对的。盟军本可以在1943年实施登陆。而且美国人(尤其是诚实正直而又见解深刻的乔治·马歇尔[215])也这么认为。但是在卡萨布兰卡,盟军还没有作好准备。英国在军事方面占据上风,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能够摆出事实和数据,而且口才也技高一筹,最终说服了美国人。如果能迅速拿下突尼斯,盟军还有时间发起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战斗。然而,盟军在突尼斯的战事并不顺利,直到5月中旬才肃清了占据突尼斯的德军。于是,一支大部队连同所需的一切物资就这样部署在了意大利南部的北非海岸。英国人(或者说大多数英国人)更倾向于入侵西西里岛,而美国人(或者说大多数美国人)更倾向于进攻其他地点。不过,英国人最终赢得了这场争论,这一点确定了未来战争的走向。
  事实上,大多数英国人都极力避免西线再次发生战斗,1916年和1940年的战斗令他们心惊胆战。由于多次被德国陆军击败,英国人知道自己的优势并不在陆地,而是在空中和海洋。英国在飞机制造方面已经超越了德国,而且英国人对自己实施空中轰炸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他们甚至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负责实施战略轰炸的机构——轰炸机司令部。奇怪的是,这一信心却使西线的战事呈现出了1916年时的特征——一次行动失败后,参战国投入更大的力量进行第2次行动,再次遭遇失败后,参战国继续投入更大的力量进行第3次行动。空战在英国的战时经济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一架轰炸机包含50万个部件,需要精密的制造和精细的保养。英国将1/3的战时经济投入到了各种飞机的设计和制造当中,独创性的发明和改进使轰炸机的作战效率比1941年显著提升。在英国,很少有人反对利用轰炸机发动进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人只考虑用轰炸机来回击挑起战事的德国人。
  到1945年,仰头望天的中欧民众已经习惯了有时多达几百架飞机掠过头顶,这些银白色的轰炸机满载了用来摧毁城市和村镇的燃烧弹和高爆炸弹。不过,这种轰炸行动在1942年和1943年就已经开始了。德国空军在设计之初就是用来协助地面部队作战的,而且他们已经在波兰战役和随后的荷兰战役中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尤其是对鹿特丹的轰炸,以此来保护德军自身。在轰炸军事目标的过程中,出错是无法避免的,于是就产生了“附带损害”。德国空军在轰炸英国的行动中就犯过类似的错误,导致英国皇家空军进行了反击。过后,希特勒也对英国实施了反击。德国人在报纸上发布了一条夸大其词的新闻,宣布他们已经在24小时内向伦敦投下了超过90万吨的炸弹。德国空军对英国的轰炸一直持续到1941年的春天。作为反击,英国皇家空军在1940年12月16日空袭了德国城市曼海姆,来制造恐慌情绪。英国表示,这次行动是为了报复德国在1940年9月和11月对南安普敦港和考文垂所进行的轰炸。不过,这次行动只造成了轻微的破坏,不仅轰炸机迷失了方向,而且投弹本身毫无精确性可言。在随后的1942年4月,英国人找到了更容易攻击的目标,他们竟然空袭了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森林小城吕贝克[216]。于是,英国正式宣布,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国民众,尤其是工人的士气”。在对莱茵兰地区主要城市科隆进行的“千机轰炸”行动中,英国皇家空军运用了新战术,毁坏了1.2万幢房屋,但是只造成400人丧生。
  英军负责空袭行动的指挥官是空军元帅亚瑟·哈里斯[217],他是1943年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司令,人称“轰炸机”哈里斯。哈里斯十分专注于任务,而且冷酷无情。他确信,如果轰炸城市没能直接让战争取得胜利,那么就是因为轰炸得不够。他反复表示,随着轰炸行动继续进行,投弹精度、训练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使用电子装置干扰雷达,运用新的战术,英国终将取得胜利。其中一项新战术是,英军先出动轰炸机寻找轰炸目标,通过投掷燃烧弹来标出目标的位置,随后赶到的轰炸机再投掷高爆炸弹来摧毁目标。1943年3月,英国皇家空军可以执行轰炸任务的重型轰炸机有669架,美国有300架。美国空军表示,在战争持续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军飞机只对军事目标实施“精确”轰炸。然而到了1943年12月,随着H2X型雷达装置(能够在恶劣天气里提供导航)的出现,美国人也开始对城市实施轰炸。此外,英国空军还试图轰炸工业目标。1943年春,在袭击鲁尔工业区的战斗中,英军飞机投下了3.4万吨的炸弹。在另一次袭击当中,英军飞机炸毁了一座水坝,使德国的钢产量下降了20万吨。在德国军备部部长阿尔贝特·施佩尔眼里,英军轰炸造成的破坏极为严重。然而,哈里斯没有继续轰炸工业目标,转而继续轰炸城市。7月,汉堡被毁,因为英军的轰炸导致了大火。大火过后,烧焦了的尸体阻塞了河道,2/3的民众需要搬家。当然,飞机和新式坦克的生产也受到了影响。随后,哈里斯把轰炸的目标对准了柏林,他计划摧毁柏林,让战争在1944年春季结束。1943年10月,他要求英国政府向公众坦白这些针对平民目标的攻击。除去一些极为看重道德的人士,大多数人都没有表示反对。哈里斯说“联合轰炸攻击的目的应当被准确无误地陈述为:摧毁德国城市,杀死德国工人,搅乱整个德国的城市生活。”哈里斯还说,“需要强调的是,摧毁房屋、公共设施、交通和生命,大规模地制造难民,用长期的猛烈轰炸打击民众和前线士兵的士气,这些做法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本来就是我们轰炸行动的目的。这些结果不是试图摧毁德国工厂的副产品。”对于这样的态度,乔治·奥威尔挖苦道,英国可以用“炸掉的柏林——烧焦的婴儿”来做报纸的头条。
  然而,低效的狂轰滥炸很快便显现了反作用。首先,重型轰炸机的生产在英国工业中占据了过高的比例,影响了其他装备,比如登陆艇的生产。到1944年,英国空军的轰炸行动对德国制造能力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因为德国已经分散了自己的工业生产。不过在这一年里,美国仍然展开了“靶点”行动,对德国经济的关键环节实施了攻击,包括施韦因富特市的轴承厂,美军对这里的袭击吸引了德国空军出战,美军随后将其击败。不过,没有战斗机护航的轰炸机编队是非常容易受到攻击的,于是美国暂停了这项行动,直到他们能够制造远程战斗机为止。最著名的远程战斗机是P–51型“野马”战斗机,这种飞机的机身十分轻盈(由木材和铝制造),可以装载大量燃料,进行远程飞行。它能从英国飞到柏林,然后再返回英国。1944年4月,盟军的轰炸行动停止了。为了准备6月的登陆作战,盟军还需要对法国北部实施轰炸,这令哈里斯非常泄气。有人质疑,轰炸行动在打击敌军士气方面作用有限。战后的英国轰炸调查显示,轰炸行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将城镇作为单位目标进行区域攻击的基本前提(即德国经济体系已经开足马力)是错误的。”此外,盟军的空军也遭遇了巨大的损失。英国皇家空军进行了近30万架次的夜间起降,损失了7 500架飞机。在6.7万次日间起降中,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876架飞机。盟军投下了280万吨炸弹,在1944—1945年投弹最多,其中近半数来自英国皇家空军。盟军的轰炸行动一共炸死50万名德国人,英国在德国的空袭中死亡60 595人(法国在英美联军的空袭中死亡17 078人)。在欧洲战区,盟军空军共损失16万人。
  实施轰炸行动的理由从来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事实上也没有证明这是正确的。最后,支持这一行动的理由仅剩下了两条。其一是,轰炸显著地搅乱了德国的经济。为了保卫自己的城市,盟军必须用数不清的飞机和大炮去攻打德国,它们大量从前线返回,尤其从苏联战场。然而,如果能对兵工厂和运输系统实施精确轰炸,使德国这部战争机器无法继续运转,那么盟军的目标一样可以实现。另一条理由与德国人的道德有关。罗马尼亚犹太人利昂内尔·布洛赫在“二战”期间还是一个年轻人,后来,他去了伦敦,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律界人士。在1941年,德军在欧洲战场摧枯拉朽之时,他看见德国士兵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他当时说,要想让这些德国士兵回归常识和人性,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成吨的高爆炸弹直接扔到他们的头顶上。这么做的效果无法验证,但在当时,德国人所受到的憎恶确实非常强烈。人人都恨德国人,所以哈里斯无所不用其极,即便到了1945年4月,德军已经毫无还手之力,哈里斯的轰炸机还是漫不经心地轰炸了德国的历史名城维尔茨贝格,把它变成了一片火海,英国空军还不时用重机枪扫射街道上的难民。这些灾难主要是英国人制造的。不过,在1943年,他们仍然主导着盟军整体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说,盟军接下来的目标是地中海。
  在当时的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正承受着来自参谋长们的压力,他们主张美国把战略中心放在太平洋地区。多亏了罗斯福,美国才确定了先德国后日本的策略。当时,反日的公共舆论甚嚣尘上,无辜的日籍美国人举家遭到逮捕,并被驱逐到远离加利福尼亚海岸的集中营里。美国丢掉菲律宾后,美菲战俘所遭受的残酷对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传遍美国,人人都要求实施报复。此外,强大的日本海军和空军占据了太平洋地区的大片陆地,直逼印度和澳大利亚,给人大难临头的感觉。尽管美国把与德国的战斗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但是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也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尤其是在海军的建设方面。盟军严重缺乏登陆艇,这是因为,英国已经把精力集中在轰炸机的生产上,而美国则专心造船,以便弥补德国潜艇给盟军造成的损失。此外,美国还倾注了极大的力量修建航空母舰。在珍珠港遇袭后,美国开始建造潜艇和13艘航空母舰。最后,美国在航空母舰的数量上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于是美国海军才能抵挡住日军的进攻,并在随后把战线推向日本本土。菲律宾陷落后,美国陆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是,美国能破译日本的大部分通信密码。当日本海军到达珊瑚海[218]时,美国海军已在他们东北方800公里外的海域严阵以待。1942年5月初,珊瑚海海战爆发。这是有史以来作战双方互相看不到对方的第一次大海战,也是航空母舰的首次对决。战斗结束后,双方各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日本海军撤退。
  在随后的6月,美日两国海军进行了决定性的战役——中途岛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非常了解美国,他完全明白,日本的对手是一个巨人。他想及早攻击美国海军,摧毁美军剩余的航空母舰。于是,山本五十六派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吸引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中部决战。首先,日本派出一部分舰只对阿留申群岛实施佯攻,主力则准备攻击中途岛环礁。不过,由于美军破译了日军的通信密码,掌握了日军的行动计划,于是他们把舰队悄悄地开到了日军的攻击区域以外。6月4日,日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密集轰炸了美军设在中途岛的空军基地,但这次行动并不坚决。美军多次反击,全部失败,日军于是认为自己非常安全。在美军的反击当中,从中途岛起飞的轰炸机编队没有命中目标。随后,从航空母舰起飞的鱼雷轰炸机编队被日本零式战斗机击退,因为在施放鱼雷的过程中,轰炸机必须面对目标直线飞行相当长的距离。这时,日本海军指挥官开始犹豫是继续进攻中途岛,还是搜索美国军舰,再实施攻击。随后,他命令继续轰炸中途岛,但侦察机不久后发现美国舰队,于是他再次下令攻击美国舰队。由于不断改变命令,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不得不卸下鱼雷、装上炸弹,然后再卸下炸弹、装鱼雷。甲板上一片混乱,摆满了油料和弹药。就在这时,美军的飞机编队飞临了日军航母的上空,这一次是俯冲式轰炸机。战斗中,日本海军的4艘航空母舰全被击沉。这是有史以来最快速,也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次战斗。不到5分钟,日本海军对美国海军的巨大优势就丧失殆尽,两国航母开始在数量上势均力敌。此时,山本五十六还有一支巨大的预备队,他判断美军会乘胜追击,但是美军没有这样做。从此以后,美国对日作战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身在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上将,他要攻打比法国领土还要广大的新几内亚岛(打了一年多);一部分是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219]所率领的部署在太平洋中部的美国海军,他们要攻占很多难以攻克的海岛。
  美国和日本的另一次大战发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是所罗门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位于新几内亚岛东侧,日本正在那里修建一个大型的空军基地。1942年8月,1.6万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该岛成功登陆。然而,在随后的6个月里,日军不断增兵,派遣飞机,两军的补给船队还在大海里多次战斗。双方的损失都不小,但是日本最终熬不下去了。1943年2月,美国人赢得了战争,随后在6月开始进行越岛作战[220],以便孤立设在拉包尔的日军基地。美军在进攻中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但是日军的抵抗非常顽强。在打到东京之前,美军将付出漫长的艰苦努力。英国在印度的军队也将经历类似的煎熬。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英军从缅甸撤退至印度边境,其间经历了一段穿越潮湿丛林的可怕旅程。在印度的英军实际上没有做好打世界大战的准备,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印度的国内安全。而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则利用英军的这一“尴尬”境地努力让英国人“退出印度”(他们的口号)。不过,英国人很快就恢复了秩序,而印度军队也继续忠诚于英国皇室,在包括中东在内的各个战区作战。然而,英军在缅甸的失利在孟加拉国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那里的航运和大米进口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且,丘吉尔优先供应军粮,忽视民众需求,使孟加拉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饿死了300万人。缅甸战区意义重大,它是通向中国的陆上通道。随着日本试图扩大对中国的占领,美军和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联手开辟了这条通道。1943年,英军试图越过缅甸边界,但是成效不大。在随后的1944年春季,日军尝试入侵印度,结果在补给方面遭遇了困难。8.5万名日军士兵有5.5万人伤亡,其中3万人死亡,大部分死于饥饿。在中国人的帮助下,英军最终打通了通往中国战时陪都重庆的道路。然而碰巧的是,日军在1944年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重创了中国的国民革命军。在亚洲战场,美军的越岛作战将对战争的进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所有这些战场,盟军的作战都异常艰难。尽管日本军人并不清楚他们是否真的能取胜,但他们仍然顽固地死守每一处阵地,这一点着实可怕。美军需要争夺的太平洋岛屿非常多,这些岛屿相互隔离,需要从空中实施打击。要想占领菲律宾,美军首先得攻下马里亚纳群岛;而要想抵达马里亚纳群岛,美军先得打下马绍尔群岛;而要想攻打马绍尔群岛,美军还得先攻克珊瑚海外侧、瓜达尔卡纳尔岛西北方向的多个环礁。而且,这些岛屿非常难以攻克。1943年11月,美军进攻一个叫作塔拉瓦的小岛,战斗结束后,岛上的4500名日本守军全部战死。1944年6月,美军攻打菲律宾东侧的塞班岛,这里驻守着3万名日军,他们隐蔽在多个山洞里,几乎无一生还。妇女和儿童跳下悬崖,以防被美军捉到。由于决策的巨大失误,日军几乎没有为日本商船提供护航,导致1 300艘商船(其载有124艘运送坦克和320名日本兵)被盟军潜艇击沉,使日军在补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少日军抵抗的疯狂程度。1944年6月,美军第一次抵达了日本岛屿——马里亚纳群岛。这支美军有15艘航空母舰,近千架作战飞机,还有数量众多的其他战舰。日军的飞机已经落后,它们成了新式雷达和高射炮的猎物,被占尽优势的美军大量消灭,潜艇也几乎被全部歼灭。在一场战斗当中,美军只损失了约30架飞机(不过另有100架因紧急迫降和燃油短缺而掉入大海),而日军则损失了450架飞机,且飞行员几乎全部阵亡。此外,日军还损失了剩余的全部3艘航母,迎来了航母舰队的末日。正如麦克阿瑟所承诺的那样,1944年年末,他率军打回了菲律宾。这时,美军的两股力量开始逼近日本本岛。
  从1943年开始,德军的抵抗也呈现出了类似日军的疯狂特质。对德军来说,灾难式的覆灭已经无法避免,但希特勒仍然幻想出现奇迹,使他得以挽回败局。他援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但并不是非常确定的事件,比如1762年,俄罗斯帝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突然病逝,而她的继任者对普鲁士军队非常敬仰,普鲁士才得以在七年战争中免遭覆灭。希特勒一心想挣扎到底,指望他的新式武器能发挥作用,比如喷气式发动机和加装了通气管的潜艇。此时,德国也在进行核裂变的研究,只是它的优先级并不高,因为有传言说,核裂变能释放出致死的射线。如果在从前,希特勒会与苏联人重新订立和约。尽管德国外交部有人秘密地联系了苏联派驻斯德哥尔摩[221]的代表,但此举并没有获得希特勒的支持。当这些人与英国取得联系时,他们仍然没有获得希特勒的支持。在随后的1944年7月,希特勒遭遇暗杀行动。这时,英国广播公司向外界透露了与英国人秘密接触的德国人的姓名。英国这么做是害怕斯大林猜测英国在背着苏联与德国交易。随后,这几名德国人遭到处决,他们的家人也被关进了集中营。此后,德国人的疯狂进一步变本加厉。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俘的一些头脑清醒的德国军官曾提议建立德国军事联盟,以便组织军队攻打希特勒,结果几乎没有获得响应。最后,当美国人解放巴登时,当地的一些村民爬到盖世太保所藏身的山上,严肃地指责德国人做无谓的疯狂抵抗。这场与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将进行到极其惨烈的地步。不过此时,这样的战斗还没有打响,英美联军的主力正集结在地中海地区。他们把矛头指向了轴心国中战斗力最弱的那一个——意大利。
  很明显,盟军现在已经可以让意大利退出战争了。意大利的军队已经趋于崩溃。1943年7月9日,盟军攻入西西里岛,但仗打得并不漂亮。盟军打得比较谨慎,沿着海岸线缓慢推进,只把德军逼退到了狭窄海峡的另一面、亚平宁半岛的南端。在7月下旬,意大利发生了政变,墨索里尼被赶下了台。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222]派忠于王室的军队逮捕了墨索里尼,并将他秘密送往了意大利中部的一处山间别墅。随后,希特勒派兵把他从那里营救了出去。后来,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一个法西斯共和国[223],由德国提供保护,首都设在加尔达湖[224]沿岸的小城萨罗。9月8日,意大利退出轴心国,加入了同盟国的阵营。但是,意大利的投降引发了极大的混乱。而且,由于盟军在意大利本土登陆(9月3日,即签署停战协定的当天),这一混乱又进一步加剧。盟军的这次登陆意义不大,因为英国第八集团军一路向北推进了近500公里,到达了萨莱诺[225]以北的地区,途中并未遭遇任何抵抗。盟军的空降登陆计划也毫无战果,只在意大利靴形半岛后跟处的塔兰托[226]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然而,盟军在这里也遭遇了严重的混乱和拖延。当然,此时的德国人应当也在密谋推翻希特勒的政变,就像意大利发生推翻墨索里尼的政变一样。但是,这一政变并没有发生,原因在于,在铲除异己方面,德国的纳粹主义远比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无情得多。在意大利,国王、教会和军队都是潜在的反对势力。8月中旬,德军以隆美尔为首组建了新的集团军群,在意大利南部也组建了新的部队,由著名的德军将领阿尔贝特·凯塞林[227]指挥。德国人很幸运,不仅意大利靴形半岛脚尖处的地势非常复杂,使盟军行军受阻,而且德国人及时地破坏了这一地区的桥梁。于是,盟军只能把攻击点转向别处。美国人曾料想,由于意大利已经投降,他们在萨莱诺的登陆将不过是走走形式。然而,他们遭遇了东拼西凑起来的德军部队的抵抗。随后,德国援军赶到,对盟军发起了反攻。盟军实施了大规模的空海轰炸,每天投弹逾1 000吨,这才勉强遏制住了德军反扑的势头。盟军最终于9月18日攻取了萨莱诺省和福贾机场。9天后,福贾机场将在盟军进攻德国南部和巴尔干地区的行动中发挥巨大作用。到10月上旬,意大利的南部地区已经完全掌握在了盟军手中,但是,盟军面前还横着好几条坚固的防线,凯塞林将在那里组织殊死的抵抗。德军已经水淹彭甸沼地[228],也把河流改道,淹没了许多条山谷。美军第五集团军花了6个星期才艰难前进10余公里,抵达德军的重要防线——古斯塔夫防线。这里有许多巨型城堡,比如卡西诺山的本笃会修道院,它们坚固而厚实的古老城墙从很远处就能看到。德军承诺,出于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他们不会把这座修道院用作军事用途。但美国人怀疑德国人会利用它来观察自己的阵地,于是向城堡发起了4次攻击,但未能攻取。最后,美国人炸掉了城堡,却依然无法前进,因为瓦砾堆为德军提供了很好的掩护。而且,由于天气非常糟糕,美军在1月17日到5月18日之间毫无进展。最后,由于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军和摩洛哥军包抄到了德军阵地的后方,盟军的20个师才在3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击退了德军。
  丘吉尔意图加快盟军在意大利的行动。他希望利用海空优势实施另一次两栖登陆,登陆点选在了罗马南部的安齐奥。这是他最后一次独立进行战略部署,整个计划的关键之处在于调动大规模的兵力进行突然袭击。然而,由于丘吉尔的参谋们需要在2月份把登陆艇转移到别处。于是,盟军在安齐奥的登陆行动在1月底就开始了,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时机,因为部队还没有从疲劳中恢复过来。所以,尽管行动初期进展顺利,巡逻车甚至开到了罗马,但是美军指挥官约翰·卢卡斯极为谨慎,他总是在加固自己的阵地。随后,德军展开了猛烈的反扑。沼地遭到了水淹,蚊虫大量滋生,对盟军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德军不停地轰炸盟军的滩头阵地,直到5月下旬,盟军才冲破德军防线。此时,卡西诺山一线也已被盟军突破。在盟军的作战当中,虚荣心极大地阻碍了胜利的到来。突破德军防线后,美国指挥官马克·克拉克[229]没有进一步向前,截断德军从卡西诺撤退的后路,而是开始攻打罗马,以便比肩于艾森豪威尔[230]和巴顿的战绩。他甚至逮捕了违抗命令、同样进兵罗马的英国军官。就这样,德军的7个师一路顺风向东撤去,而盟军对罗马的攻击却旷日持久,其战绩完全无法媲美诺曼底战役。盟军在安齐奥登陆后,德军最高统帅部取消了调派凯塞林的5个精锐师到欧洲西北部的计划,这为盟军进攻法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盟军的代价也非常高昂。在攻取罗马之前,盟军伤亡4.3万人,而原先驻守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德军却全身而退,继续存在了一年多。总而言之,经过1942年底的大逆转后,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直到1944年,中欧才遭受到致命的攻击。如果盟军不对意大利投入那么多兵力,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的思维也不那么狭窄,这一天或许能提早一年到来。
  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
  1943年,华沙犹太区的犹太人遭到围捕。
  [214] 位于荷兰泽兰省斯海尔德河口。
  [215]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1880—1959),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1944年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曾任美国国务卿(1957—1949)和国防部长(1950—1951),他提出马歇尔计划,使欧洲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因此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16] 德国北部石荷州。
  [217] 亚瑟·哈里斯(Arthur Harris,1892—1984),英国空军将领,主张轰炸机制胜论,1943年晋升为空军元帅。
  [218] 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又称所罗门海。
  [219] 切斯特·尼米兹(Chester Nimitz,1885—1966),美国海军将领,1944年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
  [220] 越过难以攻占的岛屿,围而不打,将其困死,而非逐一夺取的战术,此举大大加快了盟军夺岛的进度。
  [221] 瑞典首都。在“二战”中,瑞典虽然宣称自己是中立国,但对德国提供了很多帮助。
  [222]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Vittorio Emanuele,1869—1947),意大利国王(1900—1946)。
  [223] 即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又称萨罗共和国,1945年4月25日灭亡。
  [224] 意大利面积最大的湖泊,位于意大利北部。
  [225] 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
  [226] 意大利东南部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海军基地。
  [227] 阿尔贝特·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1885—1960),德军将领,曾担任南方战区总司令,指挥地中海和北非战场的德军部队,1940年晋升为空军元帅。
  [228] 意大利中部沼泽。

当前:第6/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