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罗问天全集Zei8.net》第91/100页


楚国的国力在这个时候已经达到了顶峰,军队也是历代以来最为强大的。但是,无论是其他国家,还是楚国自己,都清楚楚国距离晋国的强大程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就算楚国是二十七国之中最强大的,如果依靠这样坐上了联盟领袖国的位置,也难免有矮子里面拔将军的嫌疑。要想把这个位置坐得名正言顺,楚国就必须做出一件能够压得过晋国的事情来。
这件事情就是出征西域,把西域纳入中州的版图!
因为举世皆敌的关系,晋国空有中州最强的国力的和军队,却一直不敢主动挑起战争,开疆扩域。西南两面处于梁齐代三国的包围之中,自然不能够扩土一寸,东边是宽广无边的东海,北面是辽阔无际的大漠,自然也没有扩张的可能。因此,六百年前晋国的国土是这么大,六百年后,晋国的国土还是只有这么大。
但是如果楚国出征西域,打败了西域诸国的话,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让楚国的疆域增大数倍的好处了,还有的就是把西域方圆万里的疆域纳入到中州之中!这就不是楚国的扩张了,而是整一个中州的扩张!而完成这一壮举的就是楚国!
这样一来,楚国在中州的声望就会达到顶峰,到时候要等上二十七国联盟的领袖国之位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之后楚国在联盟之内就是说一不二的存在,联合二十七国打败晋国,楚国就能够成为中州真正的霸主!
灭掉西域诸国,将西域纳入版图之中。然后携带这一次的胜利之威登上二十七国联盟盟主之位,再统领二十七国军队打败晋国,最后称霸中州!
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计划,楚王甚至已经看见了他自己登上了中州巅峰王座,为万民称颂,无数诗人歌者传唱着他的丰功伟绩,在史书之中他也是最为熠熠生辉的一个传奇,为后世之人膜拜!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www. 电子书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八十七章 楚衰秦盛
楚衰秦盛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出征西域并没有为楚王带来想象之中的大胜,反而成为了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彻底断送了楚国在二十七国联盟最强一国的地位。
楚国十五万大军出征西域,一开始确实是势如破竹,连续灭掉了西域两个小国而不费吹灰之力。这让楚王变得目空一切,认为西域各国地域贫瘠,小国寡民,已经是楚国的囊中之物。楚军一路挺进效率太低,不能够满足楚王尽快吞并西域之后返回中州称霸的野心。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灭尽西域诸国,骄傲自大的楚王下令兵分数路,同时向各个方向进攻!
西域各国的国力确实太弱,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太差,加上因为是楚国突然发难,西域诸国也是措手不及,所以分兵之后的楚军依然占据绝对的优势,再一次灭掉了数个国家。这一次的战果让楚王心再一次膨胀起来,他不再满足楚军的挺进速度,下令再一次分兵,同时让各路大军加快行军速度,毎下一城,消灭了抵抗的军队之后马上向下一个目标进发,要在半年之内把整一个方圆万里的西域纳入楚国的版图之中!
无论是在什么时候,轻敌和轻兵冒进都是战争当中的大忌。楚王的这一命令让出军中几个最具威名的将军都觉得大为不妥,联名进谏楚王希望他收回这一成命。按照当时的形势,西域基本已经是楚国的囊中之物了,没必要急于一时,稳打稳扎地推进,才是万全之策。否则一旦情势有变,力量分散而又太过深入敌境的楚军将会遭受沉重的打击。
可惜楚王已经不是那个初登王座,精励图治,虚心纳谏的那个楚王了。随着楚国的国力强盛,军力膨胀,称霸中州这一目标已经在楚王的心中萌生很久了。如今眼看着就要完成这一个可以算的上是旷古绝今的壮举,楚王如何能够接受数位将军那份稳打稳扎,徐徐推进地作战计划。
楚王断然拒绝了那几位将军的建议,一意孤行分兵冒进,然后就断送了楚国数代了人积累出来大好家业。
西域诸国的反击来得毫无征兆而无比惨烈。楚军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发现那里除了敌军之外没有了任何人,因为所有的人,无论是老少妇孺,都加入了军队。没有那么多的铠甲武器,这些人就穿着布衣,拿着木板作为盾牌,锄头镰刀叉子作为武器。这些人的加入并没有为楚军增加多少抵抗,楚军依旧所向披靡。只是让楚军感到胆寒的是,这些拿着简陋武器,气力羸弱的敌人有着悍不畏死的狂热,几乎都是自己往着楚军的武器上面撞过去的,没有一个人会后退,直到全部人都死在了楚军的屠刀之下!
所以楚军每到一个地方,哪里都会变成一片死域。不是楚军嗜杀残忍,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战斗力羸弱的敌人根本不给楚军放过他们的机会,一直会追着楚军穷追猛打,直到楚军将他们彻底杀死!
楚军不知道这些西域人是发了什么疯,也没有精力去追究,因为他们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就是军粮不继。
原来,这些西域人在向楚军发起自我毁灭式的攻击之时,就已经完成了各个地方彻底的坚壁清野。粮食,牲畜,所有能够作为食物的东西都被付之一炬,烧个清光。
楚军无法在攻下的地域得到任何的军粮补给,只能够依靠后方从楚国本土运送过来维持。只是中州和西域之间横亘着一座大雪山,使得两边的往返困难,这也是西域对楚军的进攻毫无防备的主要原因,让军队冒险通过大雪山实在是太艰难了。
楚军完成了这一壮举,就是让庞大无比的十五万军队近乎安然无恙的通过了大雪山的阻拦,如同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了西域各国的面前。但是,现在十数万的军队军粮不继,要依靠后方从楚国本土聚集,穿过大雪山,再运送到前线,这实在是难以实现。
楚军终于尝到了分兵冒进的苦果。战线太长,需要补给的军队太多,相应要求的运量部队就需要越多。深入敌境,运粮的路线就会大大延长。最为致命的就是,楚军一路全速挺近,根本就没有对攻下的地方城池有过任何的筑固措施,也没有留下任何额军队驻守。而且因为一开始楚军的攻势太过突然,最先被攻打的数个国家来不及组织所有的民众反抗,楚军自然也不会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滥下杀手。结果就是楚军的后方空虚,而这些被留下来的西域民众都全部变成了和楚军不死不休的疯子!
最后的结果就是,楚军的运量部队千辛万苦地把军粮运过了大雪山,但是却没能够将几石的粮食送到前线的军营之中。因为在大雪山到前线军营的路上,隐藏着太多悍不畏死的西域平民,这些人不遗余力地骚扰者楚军的运量部队,伏击,毁路,陷阱,无所不用其极。楚军的运量部队寸步难行,前进的速度慢得可怜。一旦护送粮食的军队少了,那些西域民就会直接冲了上来,任由楚军箭射刀砍毫不后退,只要他们还能动,就会尽力地向粮车靠近,然后把火把丢在粮车之上,人手不够的楚军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粮车被烧,灭火根本就灭不过来。
但是如果护送粮车的军队太多,那些西域的平民就不再正面袭击,只会采用一切办法来骚扰楚军,拖慢他们的行军速度。要知道送粮的楚军也是要吃粮食的,在路上耽搁的时间久了,粮车是保住了,但是往往都会被送粮的军队消耗了一大半,成功运送到前线军营的时候就已经所剩无几了。
在营中存粮耗尽,后方的军粮迟迟运不上来,又不能在打下的敌方城池之中得到任何的补给,一时间楚军陷入了绝境。他们开始杀战马,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继续前进依旧得不到任何的补给,所到之处,西域各国都不会给他们留下一粒粮食,楚军唯一能吃的就只有敌人的尸体!
到了最后,敌人发现楚军在吃死人之后,想出了一个更加恶毒的计策,就是所有人在向楚军发起攻击之前,都会吃下一种当地的毒草,这样一来,这些人的体内就都会含有毒素。一旦楚军吃了这些人肉,就会中毒。这种毒并不致命,但是会让人上吐下泻,高烧不退。但是在楚军粮食耗尽,急缺药品的这个时候,中毒的士兵得不到救治,往往是生不如死,最后还是会在极度的痛苦之中惨叫着死去。
这一招破釜沉舟之计彻底击溃了楚军的战斗意志,各处军营开始出现逃兵,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到最后甚至有一营的统领带着麾下的士兵直接离开前线,擅自向后方撤退。
面对这样无可换回的局面,楚王知道已经无力回天,迫不得已之下只能下令撤军。楚军开始撤退,但是噩梦并没有停止。没有粮食,军中的战马也很快就杀光了,楚军吃干草吃树皮,吃一切可以塞进肚子里的东西,依旧抵挡不住饥饿的侵袭,无数的楚军饿死在了回国的路上。
最后,楚军终于回到了楚国,只是,相比于出征时的十五万大军,在楚王下令撤退之时,楚军还有十二万之余,到了回到楚国的时候,仅剩五万不到了。而这剩余的五万士兵之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因为在西域之中吃死人,特别是在撤军的路上吃饿死的战友的尸体的经历,是的这些士兵的精神彻底崩溃而发疯,最终只能给这些人发放一笔军饷,将他们遣散回家。
这一次楚国大举出征西域,结果就是损失全国一半的军队,耗费了无数的粮饷物资,却毫无所得。
楚王称霸中州的宏图大略就此幻灭,楚国也因此元气大伤,在二十七国联盟之中的声威大跌。同时因为这一次死掉的士兵太多,楚国的各地民众是民怨沸腾,楚王在位前期博得的在全国民众心中的英明神武的形象不再,变成了一个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害死了楚国十万大好儿郎的昏君。
楚国出征西域全面失败,是的处在风雨飘渺之中之中的二十七国联盟崩溃的趋势更加严重。在这个时候,位于秦国西北方大草原的西羌认为有机可乘,大举进攻秦国西北部。
这个时候,秦国的西北长城还没有建立起来,西羌的铁骑一开始就长驱直入,击溃了秦国数万军队,深入到了秦国国土数百里之内。就在所有的国家认为秦国已经抵挡不住西羌的攻势之时,和秦国临近的数个国家已经准备发兵支援秦国了,毕竟在这个时候二十七国联盟还在,在楚国遭挫之后秦国再出现什么差池的话,二十七国联盟就真的要分崩离析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秦国展现出来的实力却让所有的国家都大吃一惊。秦国各地的军队用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集结到了前线,死死挡住了西羌铁骑的南下之路,同时全国各地大举招募新兵,一支支新建立的军队配备上铠甲武器,迅速形成了不弱的战力,开赴前线,最后竟然在西羌的十万铁骑面前集结了一支足足有三十万,训练有素的军队!
西羌人知道事不可为,便从秦国的国土之上撤退了。
这一战,让那个秦国在联盟之中的声威大盛,一举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了联盟新的领头人!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www. 电子书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八十八章 秦国崛起
秦国崛起
一时间风云变幻,二十七国联盟可以说是从崩散的边缘之中艰难地挺了过来。
因为秦国在这个时候展现出来的强大实力,使得摇摇欲坠二十七国联盟终于还是没有走到解散的那一步。秦国的强势让其他的国家看见了希望,也就逐渐安定了下来,不复之前的焦躁不安。
没有人知道秦国是怎么样组建起这样的一支庞大的军队来的。当时秦国的人口也不过是几百万,三十万的军队,几乎就是十个人养一个士兵了,这是一个无比骇人的比例了。
就中州最强大晋国来说,平常的晋国常备军团有五个,其中天卫和御虏军团的规模最大,在编士兵都是九万,神威神策军团次之,在编士兵各有六万,驻扎在东川和千闽这两个临近东海的行省的天策军团规模最小,在编士兵只有四万五千人。这样加起来,整个晋国的常备军队就是三十四万五千人。但是晋国的人口有多少?国家的人口信息是最高机密,敌对国家想要得到详细的结果是不太可能,但是经过各个国家在晋国各地秘密统计估算之后,得到的结论就是,晋国如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千二百万!
就算这只是今天的数据,当年秦国取代楚国成为二十七国联盟领头者之时,晋国的人口也就九百多万,不足一千万,但是那个时候的晋国并没有天策军团,这个军团也是在之后才新组建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晋国全国的军队是三十万,和秦国持平。但是两国的人口对比呢?晋国是九百多万,秦国却只有三百多万不足四百万。
也就是说,在秦国是平均十个人就养一个士兵,在晋国却是三十个人养一个士兵。就连富足至此的晋国尚且要三十个人来养一个士兵,平时不显山露水的秦国怎么就能够凭借着这数百万的人口就组建了这样一支足有三十万人的军队呢?
要知道在是十个人之中,剔除老人小孩妇女,真正的强壮劳力也就四个人,这如何能够负荷得起来?
只有秦国朝堂上的君臣们知道,这三十万大军里面只有十万人是秦国常备军队,剩余的二十万都是从民间临时征召出来的。只是这些刚拿兵器的二十万新兵比起其他一些疏于军备的国家的正规军来说,战斗力却是毫不逊色。
秦国立国之初,就已经定下了称霸中州的宏伟目标。只是秦国地处中州西边,虽然地域辽阔,疆域比之楚国还要大上不少,是中州疆域仅次于晋国的大国了。可惜秦国很多地方都是戈壁荒漠,并不适宜耕作居住,因此人口反而比楚国还要少。
人口和耕地少,决定了秦国在好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称霸中州的实力。为此,秦国的开国君王,秦穆王制定了韬光养晦,鼓励垦荒农产的国策。相对于耕地的稀少,秦国境内发现的数个大规模的优质铁矿却是给秦国的君臣们增添了不少的信心。争霸中州肯定就在最后是要靠强大的军队来完成的,如今有了这么多优质易采的铁矿,铠甲武器的来源可以说是不用担心了,反倒是兵员和粮饷才是急需解决的。
全国的总人口只有这几百万,强行募兵数十万自然是一时可行,但是却会后患无穷。为此,秦穆王制定的韬光养晦,奖励垦荒农政的国策可以说是目光长远的。这一国策毫无疑问就是为了积累财富和发展人口,只要这两样起来了,秦国自然就不怕没有强大的军队了。
但是这项国策必须长期实行才能见到成效,没有人知道数十年后中州会出现什么变故。后来晋国实行一王掌政,一王掌军的国体,让其他的二十七国初时都是冷嘲热讽,说晋文公是异想天开,自掘坟墓。却是,不把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反而交由另外一个人来掌控,同时竟然还立下了“万城不涉军,月氏不涉政”的最高律法,简直就是可笑之极。
但是二十七国王室很快就笑不出来了,晋国并没有他们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因为权力的分散而变得混乱,反而让晋国改革变得异常的顺利。
的确,改革必须要损害到不少人的利益,而这些人往往身居要位,于是就会形成一股阻碍改革的阻力。但是在晋王室自裁军权之后,其他人却已经没有了任何反对改革的借口。想想连王室都放弃了军权,其他人手上的那些蝇头小利还有什么好抓着不放的?
“文公之治”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其他诸侯国却由一开始的不屑一顾变成了凝重观望。他们依旧不相信,军政分离之后的这个国家还能够继续稳定下去。
但是他们失望了,实行新制度的晋国不仅没有混乱分裂,还在以一种让人目瞪口呆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强大,让其他的二十七诸侯国恐慌起来。
这么强盛的晋国,根本就不会有人相信他会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在历史上,有哪一个国家在强盛之后不是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的?况且大周灭亡之后的乱战停歇并不久,各诸侯间的新仇旧恨依旧刻骨铭心,这个时候重新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那几个在之前乱战时期就和晋国打过不少恶仗的诸侯,此时更是惴惴不安。
尽管对晋国的强盛感到不安,但是各诸侯国并没有采取什么针对晋国的举措。没人敢轻举妄动,毕竟晋国还没有要发动战争的迹象。晋国国力强盛,却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就是没有对军队有任何加强的举动。这个时候如果来一个反晋联盟,把晋国刺激到的话,很可能就会让晋国走上针锋相对,大力扩充军备的道路。
但是,晋国还没有任何要扩张的迹象,各诸侯国的内部却开始出现了混乱的迹象。很多诸侯国的大臣都开始上书,建议自己的国君效仿晋国,进行改革。
很多的诸侯王都心动了,晋国改革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看着晋国如此强大,自己只能够在一旁担惊受怕,也不是办法。自己也来一个新政改革,只要把国力发展上去了,和晋国就又是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到时候还怕个屁的晋国。
于是,很多诸侯国的改革就开始了,可惜推行了几年,之中的新政策和晋国也是大同小异,但是推行起来却是阻力重重,下面的人都找着各种各样的借口推搪着。结果就是折腾了几年,什么成绩也没有,反倒是把自己的国家搞得一片混乱,民怨沸腾。
这个时候,那些最先建议改革的大臣们又站了出来,说什么改革不能够这样这样,要应该那样那样的。
这个时候诸侯王们倒是清楚了,这些大臣说什么要推行改革,其实就是想让他们像晋王一样把军权交出来!

当前:第91/10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