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罗问天全集Zei8.net》第92/100页


这还了得,历史上强臣掌军权乱政篡位的例子多不胜数,这个时候把军权交了出去,再像晋国一样立一条“军王不涉政,政王不涉军”的律法。嗯,政王不涉军这是肯定的,交出去容易,想拿回来就难了。至于军王不涉政,呸,到时候几万军队把王宫一围,说什么“我觉得你任命谁谁谁做什么官不合适啊,你应该任命另外一个谁谁谁啊。”你敢说一个“不”字?直接就把你从王座上踢下去,“你老就在一边歇着吧,这么辛苦的工作还是我来做吧,谁叫我长得比你帅呢?”“律法?律法是什么,能吃么?”
没有诸侯王肯,也不敢把军权交给另一个人掌控,无论这个人平时表现得多么忠心。有时候所谓的忠心就是一种利益上的交换,和感情没关系。
至于晋王是因为高烧到了什么程度才会把军权交给月氏,而月氏又是因为脑子进了哪种液体而甘心继续屈居万城氏之下,没人知道,也没人想知道。晋国成功了,不代表其他国家也会成功,这里面的风险太大,稍有差错就是身死灭族之祸。
于是这些诸侯王也不再啰嗦,直接就给这些上书改革的大臣套上了通敌叛国的罪名,连带这些年来改革带来的国内混乱也一并算在了这些人头上,全部都卡擦卡擦掉了。
各诸侯国的改革闹剧终于告一段落,只是各国和晋国之间的差距却变得更大了。有了前车之鉴,各诸侯国不仅没有任何放权的意思,反而对下面的大臣猜忌之心越来越重,开始将一些由大臣掌控的权力也收了回来,拼命地要将更多的权力抓在手中。一旦有大臣不满,就会被认为是有谋反之心,下场往往凄惨无比。一时之间,各国朝臣人人自危,君臣之间的裂痕也是变得越来越大。
各国开始把这样的后果归咎在晋国之上。如果不是因为晋国,他们又怎么会落到这样的田地?同时晋国和国力依旧在不断的增长着,各国终于无法坐视下去了。晋国却是强大,就代表着他们的改革是对的,代表着晋王放权与人的做法是对的,代表着各诸侯王把权力紧紧抓在手中的行为是错的!
晋国不能够再继续“错”下去了,各国开始慢慢联合起来,一起向晋国施压,要求晋国放弃这种荒谬的体制,回归“正统”!
这就是二十七国联盟的雏形!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www. 电子书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八十九章 诸国联盟
诸国联盟
二十七国联盟是秦国发展的一个契机。
当所有人的注意力放在晋国那里,秦国的一举一动就显得毫不起眼了。
在联盟里,秦国空有二十七国之中最为辽阔的疆域,国力却只能够勉强排在联盟的前列,实在是不够看。
人口不如楚国,军力不如梁齐代三国,在晋国改制威胁到各诸侯国的稳定,使得二十七国不得不联合起来的时候,远在中州西边的秦国可以说是离晋国最远的,根本就无法直往秦国能够在施压的过程之中起到直接的作用。
事实上,在二十七国同时强硬要求晋国废除新制,回归正统,被晋国同样强硬的地回拒之后,联盟便向晋国发起了军事进攻。因为地域距离的关系,这一波攻势只有梁齐代三国的军队。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中州乱战停歇没几年,各国只是初复元气,民生刚刚有了一些起色,因此国力皆是有限,除了几个大国之外,能够派出军队作战的国家实在没几个。第二就是在有能力出兵的国家之中,楚国和秦国一个在中州最南边,一个在中州最西边,距离实在太远,鞭长莫及。其他几个国家也因为需要长途行军而不得不取消了出兵的计划。第三个原因就是梁齐代三国在中州二十八国之中,疆域只能算得上是中上,但是因为所处的位置是中州内部中央,在大周朝灭亡,诸雄乱战期间是属于需要应对最多方向敌军的数股实力之中的。因此三国的军力在二十七国之中已经是排在前列的了,三国联合出兵,在各国诸侯王想来已经足够打败晋国了吧。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晋国改制之后国力飙升,但是在军备上却没有什么争强的举措,同时联盟也并不想和晋国彻底撕破脸皮,成为不死不休的敌对两方。这一次的梁齐代三国进攻,更多的只是施压的力度加强的表现,要的就是让晋国知道二十七国不允许新制存在的决心!
但是三国联军失败了,中了晋军诱敌深入之计,三路进攻的大军几乎在同一时间陷入了晋军的埋伏之中,抵抗数日无法突围之后,三路共计十数万的士兵全部弃械投降!
这样的结果让在战前咄咄逼人,气势嚣张无比的联盟的脸上顿时被重重地打了一巴掌,弄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已。
虽然事后被俘的士兵都被晋国释放回国,但是联盟却并没有打算就这样放过晋国,在其他国家的支持之下,时隔三年之后,梁齐代三国再一次向金国发动了联合的攻势。这一次的进攻虽然依旧只有三国的军队,但是各国却向三国支援了大量的粮饷和物资。其中,秦国因为国内有着大量优质的铁矿,同时开采方便,而且秦国的冶炼工艺在中州之上是最为先进的,因此负责向梁齐代三国提供大量的武器和铠甲,这位秦国未来的强军之路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契机!
因为需要向梁齐代三国大军提供武器铠甲,因此秦国的铸造武器铠甲的技术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很快就遥遥领先于中州诸国,就是最为富足强大的晋国与之相比也要稍逊一筹。
打造数十万大军所需的武器铠甲,不仅仅需要大量的铁矿,人力和物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秦国本来就并不富足,根本就无法长期这样大肆铸兵。为此,秦国向其他诸侯国提出要求,认为秦国也需要物资粮饷的援助。其他诸侯国不情愿了,梁齐代三国是实打实地拿着军队去和晋国血战,你秦国躲在后方提供一些武器铠甲就敢这样狮子大开口,想要享受像前方三国一样的待遇,不可能。
结果在一次联盟大会之上,秦穆王就摊牌了,要么就向秦国提供物资粮饷,要么就让其他的诸侯国来承担铸造兵甲的工作,秦国来向他提供物资援助。
秦穆王绝对算的上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事实上,能够开创一国的人那一个没有过人的本事的?但是秦穆王眼界高,雄心壮,却并不高调。在诸雄联合覆灭修罗军,协议停战,相继立国之后,各个诸侯国都开始精简军队。毕竟战争已经停止,论战多年的中州满目苍夷,保留太多的军队对国家只有更多的负累。为了能够让国家尽快回复发展,遣散多余的军队是势在必行的。一方面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壮丁回到民间耕作生产,对国家的休养生息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而在各诸侯国精简军队的过程之,又以秦国的力度是最强大的。一般来说,其他国家都会遣散掉全国军队之中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了不起的就是三分之一再多一点。大周朝灭亡,群雄并立,中州不复一统,哪一位诸侯没有征伐四方,扫灭诸国,再现中州一统的不世伟业的雄心?现在各国已经到了临近山穷水尽的地步,同时群雄已经议定全面停战,精简军队是势在必行,也是为了国家能够尽快强大起来而不得不为之的做法。但是没有哪位君王会嫌弃手中的军队太多的,因此裁剪军队都是精打细算,如果国家还能够供养十万的士兵,他们就不会只留八万,为的就是在民生逐渐恢复的时候,能够最快地拥有出征他国的力量!
但是秦国不一样,秦国立国之初,全国的军队有二十余万,在整个中州差不多仅仅是次于晋国的了。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军队,秦国也不能够占据中州第二辽阔的疆域而不失,虽然之中肥沃的耕地并不多。在定下精简军队的决定之后,下面的军务大臣们询问秦穆王应该裁减多少万的士兵,秦穆王大笔一挥,就在奏章上批下回复,只有两个个字:十万!
这个数字让几名军务大臣大吃一惊,要知道那个时候秦军总共也就二十余万,裁掉十万,就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减掉差不多一半!这远远大于其他诸侯国减军力度啊。军务大臣们唯恐秦穆王是不是在这个问题批复上有了什么差错,连夜几个人进宫面见秦穆王,要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在听了大臣们疑问之后,秦穆王“哦”了一声,说他确实没有说清楚。这让那几名大臣暗松了一口气,但是秦穆王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再一次目瞪口呆。
“我的意思不是裁减十万,而是要留十万!”
留十万就是要裁掉十几万,就是要遣散一半有余的士兵!
大臣们冷汗淋漓,纷纷苦劝秦穆王收回成命。要知道虽然群雄已经协议停战,但是秦国这么大的一个疆域只留十万士兵,守备必然空虚,难保不会引起其他诸侯国重新攻伐的念头。再说了,秦国刚刚立国,人心不定,盗贼四起,没有足够的军队也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稳定的秩序,恢复生产。
秦穆王不同意收回成命,但是下面的群臣苦劝不休,不得以下,秦穆王做出了一些让步,先裁剩十五万,等国内治安稳定,民众各归其业之后,再裁减五万!
这是被载入秦国史册之中的一件事,后世的秦国君臣纷纷都赞扬秦穆王的这一决策的英明。十几万军队一裁减,秦国并没有遇上预料之中的外敌入侵,反倒是国家的负担大大减轻,国库减少了很大一部分的军费支出,因此能够把更多的钱粮用来新修水利,修筑道路等这些恢复生产所必须的工程。同时被遣散的十几万士兵成为了全国各地最强壮的十几万劳力,同时还有秦穆王奖励垦荒农产的诏书下达,一时间,秦国各地的生产恢复的速度快得惊人,远远超过了中原地带那些占据着富庶地域的国家。
秦国裁减军队的力度之大,让各诸侯国纷纷侧目,但是也只是被认为是国力太过衰弱所致。周边的不少国家倒是因此产生了攻打秦国的念头,但是很快又都打消了。秦国虽然裁掉了十几万军队,但是剩下的十万军队也不是那么容易打败的。而且那十几万士兵被遣回故地加入耕作生产,如果秦国遭受攻打,秦穆王只需要一纸诏书,让那些回乡的士兵各归原部,不需要半个月,那十几万军队便会重新出现,而且不日就能够恢复强大的战力!到时候,秦国还是那个拥兵二十余万的强大国家,而攻打秦国的国家绝对会吃不了兜着走。
其他诸侯国的国王固然佩服秦穆王裁军过半的魄力,也看到了之中巨大益处,但是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效仿。不否认,秦国不惧怕他国的入侵攻打,但是却已经自废了主动发起战争的能力,变成一个自保有余,进攻不足,只能够守着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了。为此秦国还被其他国家的人讥笑为空有第二大国的名头,却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代表。
但是秦穆王不在乎,他冷眼看着那些诸侯国每一次国力的增强,都会迫不得已地扩充军备,向其他国家展示自己那些所谓的强大。
为了在自己百年之后,继位的秦王会像其他的诸侯国一样攀比武力,秦穆王还在秦律之中加上了一条律令:“秦开国百年之内,全国常驻军队不得超过十二万!”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www. 电子书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九十章 联盟秘辛
联盟秘辛
可以说,秦国和晋国在立国之初下达的许多政令都是让人惊世骇俗的,但是却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晋国因为占据着中州最辽阔的疆域,人口也是在二十八国之中最多的。在所有诸侯协议停战,同时开始休养生息,为下一次全面争霸积蓄力量的时候,晋国却用一种全新的体制对其他诸侯国造成了强大冲击。其他诸侯国因为晋国的原因而使得君臣猜忌,混乱无比,晋国就成为了中州其他诸侯国的众矢之的。
而相反的,秦国裁军一半有余,以期能够将更多的力量放入到生产恢复之中,这样极端的做法本来很容易招来外敌攻打的。没错,秦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遣散的军队重新组织起来抵御外敌,一个国家入侵很难占到便宜。但是秦国大量裁军本来就有自暴国力衰竭的迹象,一个国家承担不起秦国的全力反击,那么联合几个国家起来一样可以让秦国万劫不复。就像是盗贼偷人家中财物一样,如果一开始发现你院子里有狼犬守着,很难得手,那么盗贼根本就不会动偷盗的念头,但是发现了没有狼犬,给人一种容易得手的感觉,盗贼就会起贼心。即使后来发现就算没有狼犬,高高的院墙,院子里的家丁,以及摆放财物的房门有着牢固的锁头,要偷盗东西同样困难,盗贼却不会打消念头,反而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达到目的。
秦国如果保留着二十几万的军队,或者留着十五万,毎一个临近国家对比之下,都觉得要打败秦国没什么机会,自然就不会再去深想。但是秦国这么大疆域,只留下十万的军队来守卫,所有人都会觉得秦国守备空虚,是个大举入侵的大好机会。深思之下发现秦国要重新组织军队不难,但是再进一步深思,秦国大举裁军很可能就是因为国库空虚,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粮饷来支持呢?一个国家进攻秦国会有风险,那么几个国家联合起来,拿下秦国还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原本秦国已经难逃一劫,但是正是因为晋国来了这样的一手,使得二十七国不得不抱成一团来对付晋国,反倒使得秦国逃过一难。可以说秦国是借助了晋国才能够稳定下来的,实在是有些讽刺了。
梁齐代三国第一次进攻大败而归,幸亏晋国也不敢做得太绝,很快就放回三国被俘的十余万士兵。但是这并不会让其他诸侯国感到安心,相反,晋国这几年只是致力于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并没有对军备有过任何的加强,就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梁齐代这三个在联盟之中名列前茅的强国的联合进攻,一旦晋国开始整顿军备,中州谁人能挡!
这就是人类的劣根性,你做了什么固然会招人忌恨,但是你根本就什么都没做,只是有了这样做的能力,同样会让人惧恨无比。
秦国和晋国这两个在六百年之后的宿敌,就这样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晋国强势无比,以一国之力抵抗二十七国联盟而游刃有余。秦国却无比的低调,在二十七国之中并不显眼。
二十七国联盟联盟压制晋国,但是因为种种的原因,只能够让梁齐代三国冲动军队,其他的诸侯国向梁齐代提供各种物资粮饷。其中秦国因为耕地稀少,但是铁矿众多,铸造工艺也比较先进,便承担起了为三国大军铸造兵器铠甲的的职责。但是精明秦穆公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无偿提供,反而要求其他诸侯要向秦国提供一定的钱粮,否则秦国难负重荷。为此秦穆王还拿出秦军裁军十余万来证明,如果不是国库枯竭,谁舍得将这些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就这样遣散?秦国连保卫国家必须的军队都养不足,那里还有多余的财富来铸造十几万大军需要的武器铠甲?
其他诸侯国没办法,只能够答应了秦国的要求,向秦国输送大量的钱粮援助。就这样,二十七国开始了发动对晋国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其中与晋国接壤的梁齐代三国出动军队,秦国铸造武器铠甲,其他的国家就向这四个国家输送钱粮,战争辎重。
这其中,吃亏最大的就是梁齐代三国了,因为连年不停的战争,三国的丁壮可以说是有一半都送到了和晋国的战场之上,国内的生产回复缓慢,虽然有着其他国家的援助,不至于出现饥荒饿死人,但是这样绝对不是长久之计。再者因为对晋国是屡战屡败,死伤众多,三国的人口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恢复。本来因为大周朝末年的连年乱战而人口空虚,这么多年都无法恢复过来,这使得三国在联盟的地位已经每况愈下。同时长久的鏖战,百姓们长期都要经受亲人战死的痛苦,也是怨声载道,三国王室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定了。
后来三国的君臣们发现,这样打下去,晋国倒是没怎么伤筋动骨,他们自己反倒要给晋国给耗死了。但是不打晋国又不行,现在虽然是联盟对付晋国,但是出兵攻打晋国本来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就算梁齐代三国愿意让其他国家的军队进入国境协助作战,其他诸侯国也未必肯答应。三国紧邻晋国,如果晋国有一天真的发起了对其他诸侯国的战争,首当其冲的就是梁齐代三个国家,因此由不得这三个国家在对晋国施压的这件事上不出大力。况且进过这么多年的联盟,梁齐代三国因为需要不停地征召丁壮入伍从军,国内生产的劳力一直不足,好多耕地已经荒芜,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各国的钱粮援助了。这个时候停下对晋国的进攻,其他诸侯国自然就没有了向这三个诸侯国继续运送钱粮的理由,到时候这三个国家马上就要饿死成千上万的人!
梁齐代三国是骑虎难下,其他的诸侯国也不好受。本来协议停战就是因为大家都已经因为连年的战争打空了家底,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停战之后本来是应该好好地修养生息一段时间,用来回复人口恢复生产的。但是现在因为要想晋国施加压力,必须向梁齐代三国输送大量的钱粮物资,以维持这三个诸侯国出兵攻打晋国的能力。乱战刚停歇,那一个诸侯国的境内不是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银钱财富的?这个时候却还要硬生生地挤出一大块来送到梁齐代三国,这让各诸侯国也是叫苦连天。况且许多诸侯国离三国路途遥远,送一万石的粮食,路上就要消耗一万石的粮食,这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
在这个时候,二十七国之中,仅有两个国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那就是楚国和秦国。
相比之其他诸侯国境内的满目苍夷,楚国几乎就可以说得上是人间天堂了。楚王室乃是项氏,是在楚地传承了数百年之久的声望大族,在大周朝未灭的时候,族中就有很多人在楚地各州县担任军政要员,因为将楚地治理的无比的富足,深受楚地百姓拥戴,完全可以说得上是楚地的无冕之王。每当大周朝向楚地的某一个州派出大员担任刺史,这个人到任之前必须先向项氏族长拜访一番,才能够真正坐上大周朝留给他的位置,项氏在楚地的权势可见一番。
大周末代国主周幽王沉迷丹鼎之道,荒废朝政,使得奸臣把持国事,将整个大周朝搅得乌烟瘴气,民怨鼎沸,诸雄并齐,整个大周朝瞬间分崩离析。项氏审时度势,相应民意,起兵反周,很快就将整个楚地控制了下来。
相比于其他诸侯国境内数股势力并起,联合起来将当地的周朝势力消灭之后,还要相互兼并厮杀,决定出这个地方最后的赢家,之后还要向外攻伐,或者抵御其他势力的攻打,反复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无辜死于战火的百姓也是数不胜数。
但是项氏于楚地却不一样。在起事之前,项氏就有很多家族子弟在楚地各州县担任要职,可以说整个楚地有一半的大周朝的军队是被项氏绝对控制的,剩下的一半之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和项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项氏登高一呼,几乎没有废多大的力气,就已经把整一个楚地控制下了下来。
之后因为项氏实力雄厚,对楚地的控制牢不可破,周边的势力都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中原局势太乱,项氏也是不敢轻举妄动,发兵中原。因此楚地根本就没有遭受太大的战乱,人口基本还是在全盛时期。在最后群雄围攻修罗军的时候,因为修罗军的所在之地是中原一带,离楚地太远,项氏也看出了修罗军一灭,他们的势力范围也只会被周边相邻的几个势力瓜分,无论项氏在这件事上出不出力,都得不到任何的好处,于是只派出了一支三千人军队参战。
所以到了最后各路诸侯协议停战的时候,楚国几乎保留着完整的实力。军队,粮饷,人口,楚国是一样不缺。但是楚国还是同意停战。这个时候,停战是所有诸侯的意愿,反对就只会遭到群起的围攻,修罗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楚军再强,能比得过修罗军么?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www. 电子书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当前:第92/10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