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罗问天全集Zei8.net》第93/100页


第九十一章 藏兵于民
藏兵于民
楚国同意停战,并不没有安好心。这个时候,各路诸侯的军队保持着强大的战力,虽然国库已经空虚,但是一战之力尚存,这个时候楚国摆出强势的一面,引来各国围攻的话,只能是得不偿失。但是各诸侯国一旦停战,战争一旦远离,他们就没必要再留着这么多军队,裁军势在必行。那个时候,各国急于恢复生产和人口,几乎可以预见会兴修各样的农利措施,这样就会耗费大量的银钱,但是回报却要在长久之才能够显现出来,那个时候才是楚国突然发难的大好时机!
但是没等楚国发动战争,晋国一纸国文就将二十七国紧紧地联合了起来,楚国如果在这个时候挑起战争,无疑是成为第二个晋国。如果发兵攻打晋国,能不能打赢不好说,就算打赢了,楚国本土离晋国太远,要想跨过中间这么多国家接收战果不太可能,最后还不是便宜了临近晋国的那几个国家,就和修罗军一样,好处根本就轮不到楚国来分。于是楚国就只是向梁齐代三国援助一定的钱粮,以楚国未经受什么战火的国力而言,生产力几乎完好,军队甚至是直接从大周朝手上接手过来的,根本就不需要民间多少负担。援助三国对楚国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丝毫影响不到楚国自身的发展壮大。楚国偶尔也会送一些楚军淘汰替换下来的武器铠甲,倒也没被其他诸侯国指责不为联盟大计出力。
但是秦国就不一样了,秦国没有楚国那么幸运。秦王室赢氏,虽然也是秦地一个古老的家族,但是势力并不强盛,仅仅是分布在凉州之中。乱战初起,赢氏依靠家族的势力控制住了凉州,开始争霸天下的征途。
凉州民风彪悍,但是土地贫瘠,要想在乱战的浪潮之中争得一席之地,那么固守本土将永无出路,只能够向外扩张,去夺得更多更加肥沃的,适宜耕作的土地。
秦国是中州二十八国之中的疆域仅次于晋国,足有方圆数千里。秦地宽广如斯,在赢氏起兵之初,秦地也是中州势力最多,最为混乱的地方之一。当时在秦地一共有大大小小十余股势力,赢氏在其中只能够排在中游而已。但是赢氏通过数年的苦战,逐渐壮大,把强大对手一一消灭,终于把整个秦地控制了下来。但是,在这个时候,原本就不富裕的秦地人口十余五六,哀鸿遍野,急需休养生息。在这个时候,秦穆王作出了一个和楚庄王的策略有着惊人的相似的决策,就是放弃争霸中原,全力固守秦地。
等到修罗军覆灭,群雄协议停战,秦穆王更是一口气就裁掉了一半有余的秦军,全力恢复秦地的生产和人口。
二十七国联盟施压晋国,秦国必须向出兵晋国的梁齐代三国提供援助,但是秦穆王断然拒绝了提供粮钱。在秦史的记载之中,史官对秦穆王的描述是这样的:“穆王吝惜钱粮甚于乞人矣!”
但是抵不过诸国的施压,秦穆王只能够答应向梁齐代三国提供武器铠甲,但是秦国国库空虚,需要其他国家援助才能够铸造出足够的武器铠甲出来。
没有知道,在秦国答应了向梁齐代三国提供武器铠甲之后的五年里,秦国根本就没有铸造过一只箭矢,一块甲片,所有向梁齐代输送过去的武器铠甲,都是被裁掉的那十几万秦军留下来的。为了让其他诸侯国不产生怀疑,秦军留下来十万人配备的装备都是最差的,因为好一些的武器铠甲都会经过一定的修缮之后,送到三国那边去。
秦穆王的做法,让秦国只是送出了一些闲置在库房的军队装备,却换来了秦国当时最为需要的大量粮食和银钱。各诸侯国送过来的粮钱,没有一粒一毫用在武器铠甲的铸造之上,全部都被秦穆王投入到了全国各地最需要粮钱的地方去了,这让经受了连年战火破坏的秦地以一种飞快的速度恢复了起来。同时因为秦军大量被裁减,军饷支出大大减少,被遣散的十几万士兵回到民间,进入到了农耕生产之中。和其他的诸侯国相比,秦国的生产和人口都在快速地恢复了起来。
但是好景不长,秦国发展速度虽然很快,周边诸侯国的速度虽然缓慢,但是却并不是毫无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各诸侯国都纷纷恢复了不少的元气,各国边境又变得不平静了起来。而且,秦国库房之中的武器铠甲已经消耗一空,要继续向梁齐代三国提供武器铠甲,秦国就必须要建立大量的铸兵作坊,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铸造武器铠甲了。还好,经过这几年全力发展生产,秦国已经富庶了不少,差不多就要赶上战前的水平了。而且梁齐代三国这几年和晋国的战争,死伤众多,军力衰竭,不得不进入修养期,大大减少了对晋国的进攻,秦国需要提供的武器铠甲也不需要太多,以秦国现有的国力,完全可以负担过来,而不会影响到生产的进一步恢复。
况且,随着秦国的边军和几个诸侯国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冲突,秦军残破的装备让其他诸侯国起了疑心。在又一次联盟大会之上,面对几个敌国的质问,老奸巨猾的秦穆王几乎是声泪俱下,哭诉秦国的凄惨,连年打造武器铠甲,都拿去支持梁齐代三国和晋国的战争了,自己的区区十万军队都还只能够用着那些破旧的装备。这让梁齐代三国大受感动,一起声援秦国,指责和秦国冲突的几个国家不讲信义,对盟友出手。那几个国家自知理亏,哑口无言。
最擅长大蛇随棍上的秦穆王趁机要求各国加大对秦国的援助力度,因为秦军的装备实在是到了不能不换的地步了,但是以目前秦国的铸造速度,一旦开始更换秦军的装备,更本就无力继续向梁齐代三国提供武器铠甲了。要向加快铸造速度,就必须加大投入,因此各诸侯国必须增加对秦国的援助。
一听说秦国要停止武器铠甲的供应,这还了得,梁齐代三国立马就急了。在几个敌国诸侯王证实了秦军的装备是真的破到了不能够再破的地步,其他诸侯国无可奈何,只能够答应了秦国的要求。还好各国在这些年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还能够承担得起。只是这样一来,各国这些年努力的成果,就变相地被秦国攫取了,进一步拉开了秦国和各诸侯国之间的距离。
在秦国得到更多抢粮援助之后,铸兵作坊开始建造。虽然秦穆王最初的设想是再缓几年,继续全力发展生产的。但是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必须要有所作为才不会被诸侯国怀疑,秦国才能够在二十七国联盟与晋国的对峙之中继续浑水摸鱼。
不过这也是一件好事,秦国有着争霸中州的雄心,要想成为中州霸主,就必须富国强军,如今富国已经走上了正轨,也是应该开始强军之路了。
强军需要足够的兵员,足够的粮钱,和优质的武器铠甲。随着秦国这些年来大大力恢复生产,恢复人口,可以预见,兵员和粮钱在将来都不会是问题。秦国有着大量的优质铁矿,铸造武器铠甲的原料也不是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提高的就是兵甲的铸造工艺了。
因此,铸兵作坊是迟早要建立的,早建立有早建立的好处,况且在争取到了其他诸侯国加大援助之后,秦国并不需要对这一举措有任何的负担,一切都有那二十几个冤大头为秦国买单。
在大量的兵甲铸造出来之后,秦穆王很黑心的就把优质的留给秦军,把次一些的才送给梁齐代三国。甚至为了铸兵工艺的提高,秦国不计损耗的做了很多实验,反正用的不是秦国的钱。
铸兵作坊的建造和兵甲的大量铸造,让秦国的铸兵工艺大大提高,真正的将其他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但是其他的诸侯国却毫无所知,因为秦军把最好的装备都留了下来,提供给梁齐代三国的兵甲都是差一些的,这样就很好的帮秦国掩饰了下来。
秦国开国之初裁军十几万,只留下了十万的军队,这个举措虽然一开始为秦国节省了大量的军费,为秦国的生产恢复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很可能就会为秦国招来外敌入侵。虽然现在是二十七国联盟,但是晋国的威胁对中州西边各国有些遥远,并不迫切。而且各国经过几年的恢复,都有了一些积蓄,再也不是开国之初那样的一穷二白,经不起任何的折腾了。这个时候秦国还是只有十万军队的话,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秦国要想在短时间内把当年遣散的十几万军队重新召集起来就难了。可以说周边的国家迟早会对军备空虚的秦国下手的。
但是秦穆王舍不得扩军,秦国虽然已经富庶了不少,但是远远没有达到秦穆王扩军的目标。最后,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秦穆王效仿当年裁军归乡的举措,下达了一道既能够保证秦国拥有足够保卫国土的军力,又不会增加太多的国库支出的命令。
藏兵于民!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www. 电子书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九十二章 长城天堑
长城天堑
所谓的藏兵于民,就是要秦国保持不多的常备兵力,但是一旦发生战争,却能够在短时间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来参战。
在刚裁军的头几年,秦国确实还有着这样的能力,国库只需要负担十万军队的军费,但是一旦有外敌入侵,秦国却可以在半个月之内把遣散的十几万军队重归编制,给敌人一个迎头痛击。
只是随着世间的推移,这种能力就变得越来越弱了,秦国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延续少军保国的局面。
秦穆王不欲在这个时候增加秦国常备军队,这样会让国库的支出大大增加,必将会对正在高速恢复之中的秦国产生很大影响,他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事情。但是什么也不做也不行,把希望寄托于那些所谓的盟友会心慈手软,秦穆王还没有糊涂到这个地步。
于是,秦穆王在全国下达了这样的一道命令:凡秦国在籍的十八岁至四十岁的男子,在农闲的时候必须在当地官员的组织下进行军事训练,各地官民不得懈怠!
这项命令在秦国各地很快就得到了贯彻。一直以来,秦穆王留兵十万的政策虽然为国库减轻了很多的负担,使得秦国的生产和人口恢复得到了很大的助益。但是秦国这么大的一个疆域,只有十万的军队,这让朝堂上的大臣心里都是惴惴不安。那段时间,几个邻国的试探性攻击更是让他们全部都捏了一把冷汗。还好秦穆王在联盟大会之上力挽狂澜,争取到了梁齐代三国的支持,不仅为秦国争取到了更多的钱粮支援,还使得那几个邻国不敢进一步对秦国发起进攻。
这样下去并不是长久之计,那几个邻国之所以肯停止行动,未必就是因为买梁齐代三国的帐。天高皇帝远,你梁齐代三国军力再强,还能够飞过来不成?再说了,支持梁齐代三国的大军的军费还是有这几个国家一份的呢,三国的旁边还有着一个强大无比晋国在虎视眈眈着,三国自身都难保,对秦国这边又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国家也有裁军,虽然裁军的数量和比例都远远逊于秦国,但是也因此清除这些裁掉的军队要重新组织起来并不困难,秦国表面上只有十万军队,真的打起来的话他们还未必能够讨到好处。
但是这些国家同样清除,遣散的军队经过数年之后,要重新组织起来的难度就变得很大了,到时候他们肯定不会放过秦国的。因此,秦王这个时候下了这个命令,所有的朝臣都知道秦穆王也是知道秦国的处境,开始加强军备了。虽然并不是直接扩充军队,但是也因此不需要国库太多的支出,只需要提供这些人农闲时训练时的粮食和训练用的装备就够了,这样对秦国生产的恢复就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了。
只是随着秦军开始更换上秦国在铸兵工艺大大提升之后铸造出来的装备之后,铠甲更加加固,武器更加锋锐,弓箭更加强劲,使得秦军的战力大大提升。仅仅是这十万秦军,就让各个窥探着秦国的邻国数次攻打都铩羽而归。看着从秦国身上占不到什么便宜,那些邻国也就逐渐把目标放在了其他的国家之上,以至于秦国在民间准备的数十万大军都从未在人前暴露过。
藏兵于民的策略一直被延续了下来,直到西羌十万铁骑大举南下进攻秦国,秦国在短短的半个月之内就征募了训练有素的二十万新军!新军开赴前线之后,整整三十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秦军成为了西羌铁骑南下之路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西羌人并没有马上放弃,接连数日和秦军鏖战,结果秦国的那二十万新军竟然军纪严整,并没有新军应有的怯阵畏死,战力不比老兵弱多少。
西羌铁骑冲不破秦军的阵线,知道事不可为,一旦让秦军完全发挥出了三十万大军的实力,将西羌人完全包围住的话,西羌铁骑没有了冲锋的空间,那可就真的只能够坐以待毙了。
西羌人开始撤退,秦军乘势掩杀,大败西羌人,西羌人在秦国境内丢下了近万具尸体,狼狈逃回了大草原。
正是这一战,秦国声威大震,成功地就取代了刚刚在西域打了大败仗的楚国在二十七国联盟之中领头者的地位。
这一战让低调了数百年的秦国一鸣惊人,但是秦国却并没有因此骄傲自大起来,而是让原来常备的十万大军各归驻地,让二十万新军在西北边境的山岭之上修筑起一个浩大无比工程,西北长城!
和西羌一战虽然是秦军大胜,歼敌万余,并将西羌大军赶回了大草原。但是这场胜利是秦军依靠数倍于敌人的兵力优势,和本土作战才得到的。而且秦军在这一战中伤亡是敌人的数倍,根本就没有占到任何的便宜。
如今秦国藏兵于民的策略现于世人眼前,同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全力发展人口和生产,秦国的国力已经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候,还有因为数百年来秦国一直都在为梁齐代三国铸造兵器铠甲,如今秦国的铸兵工艺已经远远地领先于联盟的其他诸侯国了,富国强军皆以达成,秦国终于可以向中州各国亮出自己那锋利无比的獠牙了。
但是,西羌人在这一战中展现出来的实力也是让秦国吃惊不已。以三十万对十万,秦军才勉强取得了一场用数万换一万的胜利,并且己方伤亡的那数万人是在双方正面血战的时候出现的,而西羌人的一万多人上万有一大部分是在撤退的时候被偷袭所致。这代表着,如果西羌人不退,就算秦军能够将这十万西羌大军全部歼灭,那么三十万大军也留不下多少了。就算战争风云变幻,不能由一场战斗就推论出整场战争的结果,但是西羌人的战斗力之强悍已经可见一番。秦国西北边境之外有着西羌,就如同芒刺在背,无法全力争霸中州。
秦国想要消灭西羌已经几百年了,但是游牧民族根本就没固定居地,逐水草放牧而生,来去如风,秦国要想主动出击,和西羌人正面决战根本就行不通,只能够被动防守。但是秦国西北边境虽然多是山岭,但是并不险峻,西羌人要通过太简单了。一旦让西羌人通过边境的那片山岭进入国境,秦军就必须在开阔西北戈壁上抵御西羌铁骑的冲击了,那将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为了解决西北边境无险可守的问题,使得秦军在抵御西羌人的战争之中能够占据主动,在将西羌人赶出边境之后,秦国便留下了二十万大军,在边境的山岭之处修建西北长城,一道绵延千里,雄壮无比的坚固城墙。
西北长城经历十年,在各个要害之处抢先修建了起来,派兵驻守之后,又花费了数十年的世间,将各段长城连接在了一起,终于使得西羌人无法越雷池一步,被牢牢地挡在了边疆之外。
西北大患终于解除,秦国在联盟之中的地位也无人能够动摇。但是过去的头号强国,楚国却开始了和秦国的针锋相对。
楚国很倒霉,原本在大周末年的乱战之后,楚国经受的战火破坏最少,军力之强,国力之盛,比之新政之后的晋国也不差多少,楚国称霸中州的机会是很大的,但是很多机会都被楚国在瞻前顾后之中错过了。
群雄围攻修罗军,项氏只看见了修罗军的势力范围远离楚地,自己很难从中得到好处,于是只派出数千的军队做做样子,其实这是楚军在中原站稳脚跟的大好时机,就这样没了。
修罗军覆灭,群雄也已经战至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个时候可以说只有楚军还有着进行一场大规模和旷日持久的战争,但是项氏害怕被群雄圈起围攻,就像修罗军一样,同意了停战协议。
在楚国等到各国开始裁军,将大部分的财富都投入到了生产恢复之中,军力疲软到了极致的时候,却因为晋国新政,将二十七国紧紧地连接成了一个联盟。如果这个时候,楚庄王可以当机立断,入侵几个邻国,成功的机会很大。但是楚庄王却畏惧于背叛盟友的声名,怕这样会招致其他国家不顾一切联合反扑,再一次错失良机。
等到联盟齐心合力向晋国施压的时候,楚庄王更加不敢在这个时候发动对邻国的战争了。就这样过了数百年,楚国终于憋不住了,下定决心要向世人亮一次獠牙,但是却撞在了西域这一块铁板之上,直接就丢掉了联盟第一强国的地位。
楚庄王是楚国的开国之君,楚国也是中州数一数二的强国,但是楚史之中对楚庄王的评价并不高,在出征西域大败之后,楚国史官对楚庄王的评价更是直线下降,直言楚庄王生性谨慎,缺少魄力,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别看楚庄王是楚国的开国君主,但那只不过是依靠项氏的祖荫,可以说当时只要是项氏的族长,就能够创下楚国这一基业。
楚国最有机会称霸中州的时候就是大周朝覆灭,修罗军覆没的那段时期,可惜都被谨慎多疑的楚庄王错过了。等到楚怀王继位,周边各国早已经恢复了国力,楚国开国之初的优势早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
摊上了这样的一位开国君王,楚国后面的几位君主皆是有雄才的人,却也是无力回天了。


本书纵横中文网首发,欢迎读者登录www. 电子书查看更多优秀作品。

第九十三章 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
楚国联盟最强国的地位就这样被秦国夺走了,楚国君臣们都无法接受,他们觉得秦国一直隐藏实力,不知不觉间竟然已经有了可以匹敌全盛时期的楚国的实力,却并没有真正的为联盟大计出过大力。
他们甚至把各国否决楚国那一份对晋国全面决战的作战计划这件事情都归咎在秦国的头上。如果当时秦国展示出了足够的实力,那个时候联盟齐心协力,绝对可以打败晋国的。结果就是因为秦国的隐藏实力,使得联盟各国信心不足,才会相互猜忌,导致了楚国的那份作战计划的流产。
如果那份作战计划得到实施的话,楚国自然就不会出征西域,就不会落到这步田地了。

当前:第93/10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