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第2/462页


为之唾涎欲滴,它却静静地躺在

里屋,作为王者的佳宝,受到双重的

珍爱,既是马的饰物,又能为驭者增添荣光。(4・141-45)

通常,诗人以“就像这样……”结束明喻,继续故事的进程:

就像这样,墨奈劳斯,鲜血浸染了你强健的

大腿,你的小腿和线条分明的踝骨。(4・146―47)

一般说来,史诗属叙事诗的范畴。《伊利亚特》中的叙述分两种,一种是诗人以讲叙者的身份所作的叙述,另一种是诗人以人物的身份所进行的表述、表白和对话。亚里斯多德称第一种形式为“描述”,称第二种形式为“表演”。[●]《伊利亚特》中,直接引语约占一半左右,而直接引语即为人物的叙述(包括复述),近似于剧中人(dramafis personae)的话白。毫无疑问,此类语言形式为表演式叙述提供了现成的材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伊利亚特》是介于纯粹的叙事诗(即诗人完全或基本上以讲述者的身份叙述)和戏剧(诗)之间的一种诗歌形式。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属于悲剧的范畴,[●]而荷马是“第一个悲剧诗人”。[●]

●《诗学》3・1448a21―24。

●《共和国》10・595C。

●《共和国》10・607A。

《伊利亚特》描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中最悲壮的一页。它展示了战争的暴烈,和平的可贵;抒表了胜利的喜悦,失败的痛苦;描述了英雄的业绩,征战的艰难。它阐释人和神的关系,审视人的属性和价值;它评估人在战争中的得失,探索催使人们行动的内外因素;在一个神人汇杂、事实和想像并存、过去和现在交融的文学平面上对影响人的生活、决定人的思想、制导人的行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认真的、有深度的探讨。

《伊利亚特》所触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的有限和在这一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索取。和平时期的生活是美好的。牛羊在山坡上漫步,姑娘们在泉溪边浣洗;年轻人穿梭在笑语之中,喜气洋洋地采撷丰产的葡萄。诗人弹拨竖琴,动情的引吭高歌;姑娘小伙们穿着漂亮的衣衫,跳出欢快的舞步(18・561―72)。然而,即便是典型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包孕着悲愁的种子,人的属类使他最终无法摆脱死的迫胁。人是会死的,不管他愿不愿意见到死的降临。人生短暂,短得让人不寒而栗:

裂地之神,你会以为我头脑发热,

倘若我和你开打,为了可怜的凡人。

他们像树叶一样,一时间风华森茂,

如火的生机,食用大地催产的硕果;然而好景不长,

他们枯竭衰老,体毁人亡。(21・462―6)

人生如同树叶的催发和枯亡;在第六卷第145―49行里,荷马已表述过这一思想。在战争中,在你死我活的绞杀中,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人们尖叫着纷纷倒地,“头脸朝下”,“手抓泥尘”。死神把成百上千的壮勇拖人阴暗的地府;战争张开血盆大口,吞噬年轻的斗士,啐嚼蓬勃的人生。即便勇烈如阿基琉斯,最终也将走上战死疆场的辛酸路:

但现在,谁也甭想死里逃生,倘若神3氏把他送到

我的手里,在这伊利昂城前……所以,

我的朋友,你也必死无疑。既如此,你又何必这般疾首痛心?

帕特罗克洛斯已经死去,一位远比你杰出的战勇。

还有我――没看见吗?长得何等高大、英武,

有一位显赫的父亲,而生我的母亲更是一位不死的女神。

然而,就连我也逃不脱死和强有力的命运的迫胁,

将在某一天拂晓、黄昏或中午,

被某一个人放倒,在战斗中,

用投枪,或是离弦的箭镞。(21・103―13)兵勇们知晓他们的使命,他们的归宿;那是战斗的人生。正如俄底修斯慷慨陈辞的那样:……我们,按着

宙斯的意志,历经残酷的战争,从青壮

打到老年,直至死亡,谁也不能幸免。(且485―87)生命短暂,战争无情。但是,壮勇们并没有悲观失望,消极颓废,也没有因此贪生怕死,畏缩不前。不错,凡人的生聚就像树叶一样,秋风一起,籁籁落地,一去不返。但是,倘若

……一日

春风拂起,枝干便会抽发茸密的新绿。

人同此理,新的一代崛起,老的一代死去。(6・147―49)

人生充满生机,充满创建功业的希望和喜悦。世代的更替给家族带来的不是悲生厌世的情绪,不是怨天尤人的悲叹,不是无所作为和默默无闻,而是枪马创立的霸业,汗血浇铸的英名,世代相传的美谈。战勇们不厌其烦地对着敌人大段地宣讲自己的宗谱,从中享受作为英雄后代的光荣和骄傲。战争诚然无情,死亡确实可怕,但战士的责职是效命疆场,战士的荣誉是拼杀掳掠,战士的喜悦是千古留芳:

我的朋友啊,要是你我能从这场战斗中生还,

当前:第2/46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