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一叹全集.com》第91/123页


准提道:“仁者,二人也,意即利己利彼,与德相背,德乃是利己伤人。《孟子》云‘仁者爱人’,即是此意。”

“人以渔猎为生,索取无度。然万物终究亦是有限,人之族群渐渐繁衍,人口渐渐滋长,则仅恃渔猎不足为生,乃至互相攻伐,同类相食,亦不为罪。”

李承乾一惊,道:“杀人者死,此古往今来之天理也。岂有同类相食,亦不为罪的道理?”

准提微笑道:“你读过尚书么。”

李承乾道:“读过。”

准提道:“尚书有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此何意也?”

李承乾道:“眚是过失之意,灾即是天灾之意,怙乃是怙恶不悛之意。此句含义,是说若因过失或者天灾,而触犯刑律,可赦免无罪。若是怙恶不悛,终不悔改,则要明正典刑。”

准提笑道:“错了。我问你,你所读的尚书,是何人所传?”

李承乾道:“伏生。”

伏生是秦汉时人,山东儒生。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上古典籍毁于一旦,尚书亦失传。伏生于《尚书》一学最精,暗中记诵。秦灭汉兴,儒学渐渐复起,汉文帝欲召伏生进朝,讲授《尚书》。但此时伏生已经年近九十,垂垂老矣,不能行动。于是汉文帝遣使者往山东见伏生,听其背诵《尚书》。伏生世居山东,口音极重,使者压根无法听懂,于是先由伏生口授于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使者,终于流传天下,是儒学经典之一。

准提道:“尚书乃是伏生口授,羲娥转述。但羲娥不通尚书,故此其记录颇有差讹,羲娥再口授于使者,其中差错更多。你等不知,故此谬种流传,以讹传讹。”

“所谓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其实原文乃是眚災肆赦,怙终贼刑——”准提一边说,一边用七宝妙树在地上写了个“災”字。

“此字与‘灾’音韵相同,亦发‘哉’音,但颇为生僻,故此羲娥听错。”

“眚者,灾也,意指饥馑、疾病、刀兵。災者,害也,亦指复仇。《广雅-释言》有云:肆者,噬也。《礼记》亦云:治肉曰肆——所谓肆者,即是食人肉之意也。”

“眚灾肆赦,意即因饥或复仇而食人,皆可赦,无罪。”

“怙终贼刑,所谓‘怙’,通‘故’,乃‘再次’之意;‘终’通‘众’,乃众多之意,指三人以上。贼者,食人也。怙终贼刑,意即若是再次食人,或者一次食三人以上,方才处以刑罚。”

“古时食物匮乏,族群并立,故此多有相互攻伐,彼此食人者。食人乃是为求自己生存而伤他人性命,乃德也。”

“伏羲退位,神农氏继位为人皇,教授万民农耕之术。自尧舜时,农耕普及天下,粮食丰足,人类无需渔猎或食人即可为生,此即弃德而从仁,是谓之‘失德而后仁’。”

李承乾沉思半响,又道:“敢问何谓失仁而后义。”

准提道:“《礼记》有云:‘义者,宜也’;《周礼》亦言:‘今时所谓义为宜’。义即是宜,乃恰如其分,上下相安之意也。”

“农耕既广,粮食充足,则人类繁衍日多,遍及天下。人口既多,则事务繁杂,则成所谓社会,则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妻,有长幼,有君臣,皆须有规矩。《礼记》云:‘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即是此谓也。”

“此即‘失仁而后义’之意也。”

李承乾默思良久,道:“如此,弟子亦明白何谓‘失义而后礼’。”

准提道:“何谓也?”

李承乾道:“人口滋长,族群繁衍,各人之义,未必尽同,纷纷扰扰,不能划一,于是有圣贤周公,为天下人制礼。弟子记得《韩非子》曾言:‘礼者,义之文也’。义乃礼之内容,礼是义之表现;义乃自觉恪守,礼近强制遵从——所谓‘出于礼,入于刑’,若不守礼,则有触犯刑律之忧。礼乃义之规范,义之统一,义之强制也。”

准提大笑道:“正是,正是,此即‘失义而后礼’之意也。道德经中,仅此寥寥四句,古往今来数千年渊源流变尽在其中,老君果然不愧是太上圣人,我不及也。”

李承乾缓缓道:“弟子还有一点心得。”

准提道:“你说。”

李承乾道:“老君著道德经,讲所谓道也,昏昏漠漠,浑浑噩噩,此即人类肇始,无物无我,全然自然之相也,是故创立道门——此即道也。师父与接引师伯成混元大道,创西方教法,不吸摄灵气而修持,不采集丹砂而炼宝,不杀伤性命而强固,超脱轮回,自度度人——此乃仁也。轩辕陛下诛神明,斩妖魔,为我人类而灭万千生灵,此乃德也。封神之后,玉清教主一统三界,明阶级,制法度,定尊卑,阴阳、乾坤、上下各居其所,不得逾越——此礼也。”

准提凝视李承乾,半响不说话,李承乾面无表情,又道:“弟子还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师父。”

准提道:“说。”

李承乾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弟子不知礼之后,又是什么?”

准提摇头道:“此非我所能知也。”

李承乾道:“是,弟子告退。”施了一礼,缓缓退出。

第十三章 记忆

当前:第91/12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