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儿全集.com》第2/96页


  对于崇祯这位“爱岗敬业”、“克勤克俭”、“忠于职守”的国家前领导人,李自成谈不上敬,更谈不上爱,多少年来,他认为,自己的苦难人生,亿万人的饥渴交迫,都是拜他所赐!
  因此,他更多的情节,是仇和恨。
  但当他一步步走近这个“第一家庭”的内核时,这种仇恨正一步步减弱、消弭!
  李自成见到的“第一家庭”的第一个成员,是崇祯帝的女儿――乐安公主。
  其时的乐安公主既不乐、好不安,而是被疯狂至极的崇祯帝砍断右臂,昏死在地,生命垂危。
  李自成一声叹息:“皇上太残忍”。下令将其医治。
  侍伤势稳定后,李自成于是命人将她送到外公周奎家静养,也算给公主暂时找了一个合适的归宿。
  接着,崇祯帝三个个宝贝儿子也顺利地“落网”了。
  这三个孩子,大的叫朱慈?R已被立为太子,但此时的三个“金枝玉叶”,都穿着百姓破烂的衣服、帽子上与绝大多北京市民一样,贴着“顺民”二字。
  见到崇祯帝这三个眉清目秀的孩子后,李自成同情心又一次被挖掘了出来。
  虽然此时这三个孩子倔强地立而不跪,他也不生气,反而和颜悦色地安慰道:“你们今日即同我儿一般,不失富贵”,并马上唤人为他们换上新衣新帽,并各封为“王”。
  接下来李自成以聊天的口气问太子:“知道你父亲的事吗?”
  太子:“知道,父皇崩于寿宁宫”。
  李自成:“你们老失家为何丢失天下”。
  太子:“父皇误用庸臣”。
  李自成不置可否,但也笑答:“你也明白这个道理”。
  太子忽然转而忿恨地说:“满朝文武官员无情无义,很快就会来向您朝贺求官”。
  李自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出生“草根”、“驿卒”的他,对于明朝官员的贪腐和无耻,他自然会比太子了解得更深、更全面。
  让太子退下去后,李自成忽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该了断的自然了断,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他将手掌乾坤,唱着“春天的故事”,开辟自己的新时代。
  差钱
  处理完前任领导和潜在领导的问题后,李自成沉甸甸的心头仿佛一块石头落了地,神清气爽地开地开抬了一天的工作。
  今天,这是大顺朝进京后“挂牌营业”的第一次朝议,在众爱卿七嘴八舌的口水中,大顺国务会议确定了当前紧要的四件大事:1、整编大明降兵,整顿驻京部队纪律,打造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
  2、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战斗精神,派遣大批主力部队南下,争取“打过长江去,解救全中国”。
  3、争取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反正,使其能改旗易帜、拥护中央,解决大顺朝的后顾之忧。
  4、成立登基筹备组,虽然年初李自成已在西安登过一次“基”,但那毕竟是“地方粮票”,现在在北京紫金城再登一次“基”,就可自动升级为“全国粮票”。
  政令一下,朝气蓬勃的大顺各级干部就立即“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投入到如火加荼的革命浪潮中去了。
  大顺军总司令率先垂范,在京城内遍贴告示,告示上明令:“大军临城,秋毫无犯,敢有掳掠民财者,凌迟处死。”
  告示颁布后,偏有两个不信邪的士兵抢劫了一家绸锻铺,对这两个胆敢以身的家伙,刘宗敏毫不手软,下令立剐于棋盘街。
  这种杀鸡吓猴的做法立竿见影,原先对大顺军持观望、恐惧的京城社会各阶层大为宽心,于是工人做活,商人开业、农民下地、市民逛街,大顺军纪律整顿初见成效,北京又恢复了以往的安宁与详和。
  南下工作也顺风顺水,大顺朝绵侯袁宗第率一支七万人野战王牌军择日南征,先在湖广地区击败南方明军主力――拥兵五十万的左良玉部,克复承天、德安,随即又北上河南平定大地主武装头目刘洪的叛乱。其它部队也如水银泻地,四出攻掠。
  放眼天下,大顺政府己成功接管了陕西、宁夏、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革命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黄河流域也就除了山海关一个点外,己是山河一片红了。
  争取吴三桂的工作,己由原大明居庸关总兵唐通携大顺皇帝的诏书,慰劳白银四万两及其父吴襄的亲笔劝降信出发前往山海关,相信在大事大非面前,吴三桂自会认清形势,不会做鸡蛋碰石头的蠢事。
  至于登基筹备活动,大顺朝未来的国务总理牛金星同志正在那里引经据典,忙得不亦乐乎呢!不过,这事不急,慢慢来,现在,他有一件十万火急的事要去处理。
  这件十万火急的事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麻烦,就是――差钱。
  大顺差钱吗?李自成可以明确无误地告诉你:大顺政府是不收税的,你说一个不收税的政府,它能不差钱吗?
  不收税!这是李自成在商洛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肓”时,悟出的一个革命真理。
  是的,大明政府的高负税政策己把占大明人口9O%的老百姓逼上了绝路,靠免税获取他们的衷心支持,才是大顺的发展之本,取胜之源,大顺朝能有今天的辉煌就是这一革命理论实践的丰硕成果。
  那不收税,大顺朝这么多人,吃什么,用什么?
  别忙,天无绝人之路,大顺朝的办法就是向大明大小官员、财主们“追赃助饷”,让这些剥削阶级害人精当年吃进去多少,再吐出来多少。因此,大顺政府光荣地被地主阶级尊称为“流贼政府”。
  现在,进入京城这“首善之区”,李自成决定“与民更始”,不再和京城的大小财主“追赃助饷”,变“流贼政府”为“全民政府”,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至于财政问题,他有相当的自信心能予解决。
  这个自信心来源“路边社”广泛宣传:据权威人士透露,京城皇宫和国库内存有大量真金白银。
  李自成现在就象口念咒语的“阿里巴巴”,等待这两个宝库向自己敞开财富的大门。
  当他等的花儿快谢了时,大顺统计部门问他报上让他心碎的数字:皇宫现存黄金十七万,白银十三万,国库现存白银二十万。
  李自成仰天长叹:“唉,国贫如此,安得不亡!”
  失望郁闷的李自成迅速召开御前会议,共同商讨如何应对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
  他在发言中沉痛地说:“建国之初,依理应大赏将士,严明军纪,如今金银稀缺,怎么办”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办法大家都无,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除了打仗搞钱外,再无生财之路。兴产殖业、开源节流对他们而言,前所未闻。
  沉默,大顺高管们选择了前所末有的集体沉默。
  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大顺朝的“二把手”刘宗敏终于打破了沉默,说出了自己的高见。
  1.向老百姓收农业税是不可能的,这违背本朝三年不征税的施政纲领。
  2.征收其它税也是不现实的,征税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大顺朝的基层政权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组织和人员去征税。
  3.因此只能实行老办法――“追赃助饷”。向京城内大大小小的明朝贪官污吏们追赃,靠追赃所得维持本朝无税政府的三年运作。
  牛金星马上跟风,为保证追赃行动公开、公正、公平,将按明朝官员职务大小确定追赃金额,并且规定:献赃积极者,本朝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不积极者,将采取民主专政的暴力手段予以修理。
  当下无计可施的李自成也只好无可奈何地说:“依卿所言吧!”
  追赃助饷
  刘宗敏、牛金星这一武一文得令即行,为保证这项行动的保密性和周密性,他们联合耍了一个小小的手腕。
  牛金星先以本朝宰相的名义发布一道政令:“各明官俱于次曰朝见,朝见后,愿去者,听之;敢有违令者,斩!”
  各明官对此政令的解读是:大顺朝开张营业,要招公务员了,这对下岗在家吃老本的官员来说,无异是瞌睡给了一个枕头,于是乎纷纷报名晋见。
  第二天,李自成等大顺新贵高坐朝堂,百官依次进见,牛金星手执花名册,一一点名,其间“嬉笑怒骂,恩威不测”,尽情挥洒自己当年不得志的情绪。晋见明官乖乖听令,无人敢吭一声。李自成冷笑:“此辈不义如此,天下安得不乱”对明官仅有的一点同情心荡然无存,只剩下了鄙视和厌恶。
  点名完毕,各明官被大顺军士两骑押一人,全体驱往西华门外四牌楼街,这不象是请来当官的,而象请来进屠宰场的。众明官不禁魂飞魄散,个别胆小官员嚎啕大哭。
  不过,没有想像的那么惨,他们来到的地方,是大顺朝新成立的一个工作机构,叫“比饷镇抚司”,司长刘宗敏,副司长李过。
  在“镇抚司”里,大顺军士稳定了各明官的情绪后,和和气气请大家配合办三件事。
  一、更衣、但换得是全世界人民都不爱穿的囚衣。
  二、吃粽子、但此粽非彼粽,各明官被绑了个结结实实,个个变成了“粽子”。
  三、进马棚,提前体验一下三百多年后“右派”进牛棚的滋味。
  在马棚里不吃不喝,“与马共舞”了一天后,各明官终于得到最高指示:“以官第献银,一品献银累万,以下必须累千。痛快献银者,立刻放人;不献银者,大刑伺候。”
  各明官还没有反映过来,就有人献银了。
  不过,不是官员,而是一个大太蓝――曹化淳,在领导身边呆过的人,观察局势的能力就是强,领导还未放话,他就出手了,献银五万,立马被李自成任命为新大内总管。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曹大公公开了头,其它在押的明官纷纷“慷慨解囊”,按官员等级“捐”出数量不等的白银,只求能快快逃离这大顺朝的“人间地狱”。

当前:第2/9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