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儿全集.com》第4/96页


  现在,要把尊严和前途找回来,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这些朝夕与共、同生共死的部下了,而此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抚部下这些也同样神情不定的心灵,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还让他们懂得,未来的流血和牺牲,决不仅仅为了我吴三桂一家的私恨家仇。
  他揣着一颗流血的心,将几个重要的部下召来,以坚定而平静的口吻说:“我之所以降顺,不是为别的,就是想让我和各位能在这改朝换代、天崩地裂的时刻,能有一个坚实的依靠,上使国家重归太平、下让父母妻儿各有所养,然而,大顺朝现在在北京的所作所为,只能说明,这是个贼性不改的政府!这是个不能托靠的政府!因此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交给这样一个毫无希望的政府。”
  隔着四百年的层层迷雾,我们今天不能只凭一句“冲冠一怒为红颜”来诠释吴三桂那时的抉择。但是,他的威信、他的魅力、他的成功,使他的众多部下多年来产生了一种无可替代的信赖。大家此时,更明白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内涵,众部下异口同声地说:“我等一切听将军号令!”
  吴三桂决定和部下树起“扶明灭顺”的大旗,马蹄声碎、军号声咽,他们再次拔营返回山海关了。一路的奔波,是“孤村落日残霞,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
  回望北京,吴三桂不胜感叹!“父亲,家人,原谅我吧!在这个世上,想要赢得他人的敬重,生命、财产、尊严、家庭等都是可以放弃的,但却有一样东西是永不能放弃的,那就是――功名前途。”


第二章 山海关之战
  醒悟
  刚到山海关没几天的唐通总兵,正在山海关上望长城内外,叹江山如此多娇呢!却没想到已去“朝见新主”的吴三桂会郁闷地杀回来。
  两军混战,惊慌失措的唐通军那里是“大明第一精锐”关宁铁骑的对手,几个时辰下来,唐通军就被同仇敌忾的关宁军打得落荒而逃。
  不过,唐通也未敢远遁,而是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驻扎下来,派人快马加鞭把吴三桂“反水”的消息第一时间报给了大顺最高领导李自成。
  此时正在北京准备“登基”的李自成,每天过着“痛!并快乐着”的双重生活!
  “痛”是因为进京这么多天来,他发现自己正陷入巨大的“网”中,当实现多年济世救民梦想的机会在一夜之间忽然降临时,他发现自己似乎力不从心了。每天的奏折,虽然不是很多,但自己没看几份,却早已睡意沉沉了,“政治圈里的世界很精彩,政治圈里的世界很无奈”,每天,他觉得自己似乎来去匆匆、日理万机;又似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快乐着,”是他发现:在紫金城里,帝王的生活实在太幸福了。“天下是自己的私产,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其自己一人之淫乐。”这就是帝王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从血流成河的死人堆里走出来的自我,不是为了过今天这样一份幸福的生活吗?
  他时常这样安慰自己,虽不厚自奉养,只用“天天换新衣、日日听小曲”的低级趣味来麻痹自己沸腾的神经。
  但这当口,不识时务的吴三桂却先降后反了,扪心自问,李自成想:“朕有何对不起他呢?封候、赏银、让其父写信,面面俱到,恩威并用,吴三桂又为何冒着身家性命和自己过不去呢?这实在是个问题!”
  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李自成决定出宫找刘宗敏调查调查,研究研究。
  久未出宫的李自成在大街上发现,“此北京已非彼北京”,和三月十九日进京时“百姓箪食壶浆迎王师”相比,这时的京城已是“千家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街上商店关门、人烟稀少,只剩三三两两的大顺军士敲门砸窗,威呵百姓、抢财夺物。!
  在刘宗敏大将军兼司长的府前,竟有数十根剐人柱,正有交不出白银的明官在此细细挨剐,惨嚎声直冲云霄。问之,士兵答曰:“刘司长早已是杀人无虚日,现在更是一天不剐人就睡不好觉。”
  刘府中,更是一副活脱脱“人间地狱”。宽大的院子里,被用夹棍夹过的几十名明官,有的在有气无力地哀号;有的连哀号的力气也没有了,其情其景,惨不可状。在这些被夹棍伺候的官员中,已没有多少大官大贵了,有的,只是翰林、科臣这些清贫小官员。
  李自成一见刘宗敏,就怒不可遏地问:“你们做得太过了!你们难道不能帮朕做个好皇帝吗?”
  刘宗敏以牙还牙、以眼瞪眼,俨然以一种对“黑帮”老二对老大讲话的语气回敬道:“我这不是帮你做个好皇帝吗?不让这些家伙们吐出银子,咱们那么多军队,吃什么?喝什么?我不担心民变,就担心军变呀!”
  虽然已是黄袍加身,李自成对刘大将军的粗暴无礼现在却是无可奈何!
  他转而语重心长地对刘开导:“民心是船、军心是桨、官心是舵,欲得天下,三者缺一不可啊!追赃助饷就收手吧!”
  在李自成的亲自过问下,京城轰轰烈烈的“追赃助饷”活动画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刘司长终于光荣卸任。但在大顺的解放区,此活动一直与大顺朝相始终,没办法!一个不收税的政府,除此之外还能怎样过活呢?
  接下来,李自成向刘大将军通报吴三桂“降而复反”的情况,并征求刘的意见。
  刘自然不能提自己那些“光荣事迹”,只能承认领导失误,为了推进追赃工作积极开展,不但抓了吴三桂的爹,还抄了他的家。
  李自成忽然明白了“政治、政治,先搞好行政方能治理”的道理,事已至此,啥后悔药也别吃了,一切往“前”走吧!
  三天后,即1644年4月13日的清晨,李自成怀揣山海关问题“七分军事、三分政治”的解决方案,和刘宗敏亲率八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并带着明太子及他的两兄弟、吴襄、明晋王等一行特殊人物,浩浩荡荡,杀奔山海关而来,以求一劳永逸地解决吴三桂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借虏平寇
  当吴三桂打败唐通,重返山海关时,就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和李自成已经撕破脸皮,接下来的结果就是或鱼死、或网破。”
  吴再次统计自己的家底:兵力――五万、地盘――山海关地区、粮草――仅够一个月。发胀的脑袋开始冷静下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读过书,有知识的三桂马上找到了答案。
  当年唐朝安史之乱时,唐大将郭子仪就曾借了回纥的兵,平了唐朝的叛!
  今天吴三桂同志决心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借虏平寇”,自已扮郭子仪,去向当今的回纥――满清借兵,来平李自成的叛。
  这样做,三桂同志相当自信的,在他眼里,满清不过是一个穷得揭不开锅的恶邻,常靠身强力壮跑到自己家来抢口饭吃,没啥远大志向,帮忙后给点好处是可打发回家的。
  “心动不如行动”,吴同志马上给满清现在的当权派――多尔衮同志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援信。说我家招贼了,家长也被逼死了,请你看在当年常来抢饭吃的份上,赶来帮我家赶走贼儿,给家长报仇。到时候,我会给你一张长期饭票用(即割地以酬),并告知多入尔衮的行进路线。
  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当上了特派联络员,怀揣信件,直奔沈阳而去。当行至翁后(今沈阳附近)时,大惊失色,多尔衮似乎和吴三桂心有灵犀,正率着满汉大军,在此恭候多时了!
  杨郭二将猜错了,多尔衮不是来恭迎大驾的,而是来抢夺革命胜利成果来了。
  早在今年年初,己归顺的鄂尔多斯部就来朝告大顺军己经占领陕西,早就灭明之心不死的多尔衮见有机可乘,马上派使者给李自成要求入股合作,共分灭大明的要约邀请,但风头正盛的李自成只打算设立“独资公司”,对多尔衮的一厢情愿,置之不理。
  碰了壁的多尔衮“不抛弃、不放弃”,继续守株待兔。三月间,见吴三桂放弃宁远,倾巢入关,推测明朝一定发生了重大变故。大举伐明的时机到来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准备豪赌一把的多尔衮立即以顺冶皇帝的名义发布了《告大清全国军民书》,要求:1、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大清臣民、满蒙汉八旗将士,请拿起武器,择日出征,到中原建立“王道乐土”;2、此次大军出征,要严格执行“三不军纪”(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争取大明百姓更广泛的支持;3、大军将从蓟州、密云直入北京城。
  多尔衮这入倾国出动,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他现在已和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已明争暗斗地不可开交,这个比自已大三岁的侄子仗着比自己啃过几年干粮,明里暗里挑战自己的权威,现在只有“祸水南引”,变内部矛盾为外部矛盾,靠战争把全体国民的心儿拴在自己的身上,团结大清的大多数群众,孤立以豪格为首的一小撮反动分子。
  踌躇满志的多尔衮还认为:目前的大清,国力蒸蒸日上,政治上朝鲜臣服、蒙古内附、科举考试如期举行、各级政权建设走上正轨;经济上农业生产方式改变、粮食产量创历史时期最好的水平;军事上“山寨版”的红衣大炮产量翻番,军事装备己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入主中原己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现在,行进中的多尔衮却意外碰见了吴三桂的特使和求援信,却是惊、疑、喜三味俱全。惊者,他没意料到这么短的时间内,中原变故如此之大;疑者,他对“借虏平寇”心存疑虑,狡猾的吴三桂是不是正在玩一个天大的阴谋;喜者,如果三桂“借师”,那我何不将计就计、把入主中原梦想成真。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多尔衮和范文程、洪承畴这两个资深汉奸商议后,决定先让大军改变行军路线,直趋山海关而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途中,他也给三桂同志去了一份“情意绵绵”的回信。
  亲爱的三桂同志:
  “接到您的来信,我深受感动。你我之间你打我杀、各为其主的暴力史将随着我们共同敌人李自成的出现,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大清欢迎您!
  您若来归,我们将变成快乐的一家人,您以前失去的土地我们将统统还给您,我们大清还将给您最高的政治待遇――封王;您的部下和宁远百姓,不但能重返家园,还可另有封赏……”
  大战
  接到多尔衮这封烫手的回信,三桂同志的心真是哇凉哇凉的。“谁说少数民族好糊弄,我想借师助剿呢,人家倒在借刀杀人了!”
  但三桂同志知道自己没多少资本了,二十万大顺军正马不停蹄地向自己杀来,现当务之急一要稳住李自成,二要拉住多尔衮。
  三桂马上派人去见李自成,承认错误,请求再降。李自成一见吴三桂服软,心中松懈,一路上搞起了游山玩水的“自助游”。
  搞掂了一头,三桂同志再派使者请多尔衮速出兵援助。军方代表、民间友好人士一批又一批派出去了,但多尔衮这个老狐狸就是“不见鬼子不挂弦”,三桂同志连个援兵的毛也没盼到!
  实在没辙了!三桂同志只好亲自出马,跑到欢喜岭上向多尔衮“拜山头”,请他拉兄弟一把。
  见火候已到,三桂终于变成了一个待煮的鸭子,多尔衮这才拉住吴的手说:“你为故主复仇,惊天地泣鬼神,我这次统兵入关,将严守军纪,如有人敢抢一粒米,敢动一株草,都会被军法处死,你去告诉关内军民,不必惊慌,各安其业。”
  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吴三桂忙与多尔衮宰马杀牛,祭天宣誓,表示合同成立,请上天监督执行,以后谁违约谁就不得好死!(后来两人都不得好死)。
  依依惜别时,两个“大魔头”约定:“为防误杀,明军肩缠白布,战斗中缠白布者即为盟军。”
  次日,十四万清军兵不血刃地进入了30多年只能仰望的山海关。
  慢慢悠悠走到山海关下的李自成依然对招降吴三桂“情有独钟”,他再让吴襄写信劝三桂“弃暗投明”。
  三桂同志马上回信斥责老父:“自古闻父教儿以忠、未闻示儿以贰……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又怎能作孝子!”
  李自成的肺都要气炸了,“吴三桂,你既然王八吃秤砣,那就啥说了,直接开打吧!”
  四月二十二日,决定双方命运的山海关大战在静悄悄的黎明中拉开了帷幕。
  李自成和吴三桂列阵一片石,双方均以骑兵为先导。李自成骑兵用的是“三堵墙”战术,在不断攻城掠地的战斗中,李把骑兵建设放在了首位,他的骑兵,一个士兵备三匹马,天寒地冻时,怕冻伤马脚,竟用被褥绑在马蹄上。为保持马的野性,有时居然杀人剖开人腹,掏出五脏六腑,用人腹作喂马的槽子,久而久之,这些饮惯了人血的马见到了敌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与敌对阵,列马三层,称为“三堵墙”,凡前边的将士退回,后面的立即予以斩杀!因此士卒无不用命。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则是一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队伍。在长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这支由难民组织起来的队伍,被迫和满洲这只野蛮的“雄鹰”拼击博杀,也竞磨练出一支令满洲人也望而生畏的队伍来。宁远大捷、北京保卫战、登州平叛无不书写这支队伍的荣耀与自豪!
  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两支汉族军队拼死博杀在一块儿了。明军是走投无路的哀军,呐喊冲杀、勇不可挡;大顺军携百胜之余威,又有主上亲征,个个争先。双方打得你死我活,天昏地暗。一阵阵刀光剑影下,是一条条鲜活生命的逝去……
  昏头涨脑的李自成此时还不知道清军己经入关,从今天吴三桂出动的军队来看,数量明显不如自己。所以,他“胜似闲庭信步”,与崇祯太子并骑于高岗上,悠闲观战。
  正午时分,李自成敏锐地看到自己的军队已占了上风,明军有些不支,逐呈败相。他不无得意地想:“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缚住三桂妖龙!”

当前:第4/9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