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那些事儿全集.com》第76/96页


  5月23日深夜,准备夜袭常德的卢明臣部,刚到城下,就昏头涨脑地钻进了苏克萨哈精心设计好的埋伏圈。
  激战到次日中午,没有得到陆军支援,且又被围起来狠扁的南明水军,几乎全部覆灭,主帅卢明臣同志,也不幸以身殉职。
  清军在常德获胜后,再接再厉,趁胜加强了辰州方面的防务。
  刘文秀见状,认为事已不可为,便将军队撤回贵州,以图再举。
  本已对刘文秀不满的孙可望,根本不打算再给其“东山再起”的机会。闻此兵败,马上再次解除了其兵权,赶回昆明“闲住”。
  孙可望集团这边的“迟滞不达”,到最后又不了了之,可苦了在长江中“遥望南天,翘首企盼”的张名振。
  就在李定国刚刚挺进广东前夕,张名振已领着他的“大明海军”,开始了艰难的长江之役!
  战役之始,正为缺少引路人而寝食难安的张名振,却意外地得到了“好向导”。
  这个“好向导”就是“大明智慧之神”刘伯温的后裔——刘孔昭。
  在前面讲的南明朝那些事中,刘孔昭绝对够得上一个标准的“跳梁小丑”。
  在弘光朝的名利场中,这个“小丑”不停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自己无与伦比的滑稽表演,为我们的故事增添了许多浓烈的悲喜色彩。
  但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地立体和丰富,在南明已快成为一抹夕阳的时候,孔昭同志却像一个追日的夸父,带着儿子,穿越生死封锁线,自觉自愿地跑到张名振军中效力。
  1654年1月17日,张名振、刘孔昭、张煌言率领“大明海军”分批进入长江,冲过狼山、福山、江阴、清江等清军江防汛地,四天后即到达离京口(即镇江)只有“一水间”的瓜洲。
  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张名振,终于在镇江金山发起了首次登陆战,并一举成功。
  “脱手斩得小楼兰”后,张名振与刘孔昭、张煌言登临镇汇金山寺,在这曾经发生过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地方,三人眺望浩瀚长江,遥祭苍茫孝陵,不禁泪下沾襟。
  两百多年前,洪武爷在此挥师北伐、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何等雄壮!
  两百多年后,胡虏再来,中原沦陷、神州陆沉,又何等悲凉!
  在万千感慨中,张名振挥毫泼墨,写下了《接济秦藩师泊金山遥拜孝陵有感而赋》。
  “十年横海一孤臣,佳气钟山望里真。鹑首义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闽。王师桴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南望孝陵兵缟素,会看大纛祃龙津。”
  张名振等在金山停留数日,以待上游“秦藩”出兵会师的消息,无奈杳如黄鹤。
  而清江南总督马国柱所派的各路援军,正急匆匆地向这边赶来。
  见军队孤悬江中,久留不宜,张名振只得挥师东下。
  东下途中,在扬州府属的吕四场,张名振率军再次发起登陆战,击败了防守清军、缴获了大批物资。
  尔后,从容返回崇明岛休整一个月后,在3月29日,张名振再次率部,二进长江。
  这一次,他带来的兵更多,光运兵船就达六百多艘;西进的地域也更深,直达了距南京仅数公里的仪真。
  但和第一次一样,他仍设有见到“秦藩”的一兵一卒。
  对“秦藩”感到隐隐约约的失望后,返回崇明的张名振,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国姓爷郑成功的身上。
  5月18日,张名振带着少数军队南下,先到温州买米七船。
  然后他南下闽海,到厦门面见郑成功,要求其提供兵员、火药、器械等方面的支持。
  在谈判中已经悟出“战与和”关系的郑成功,为了以战促和,对张名振的“有理要求”,没有拒绝。
  他派大将陈辉统水兵五千、陆兵一万、大船近百艘随之北上,这让张名振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但笑容并没有持续多久!
  在船队起航后,陈辉便在其船上升起大纛,俨然以主帅自居。
  见状,名振同志便要求其降下大纛,陈辉执意不从,两人因此于濠头分裂。
  分裂后,陈辉率所部南下,独自行动,让张名振再次成为孤军独旅!
  十二月,张名振、张煌言等率所部战船四百艘,第三次进入长江。
  此次,比前两次又深入一步,十八日即到达南京上元县境的朱家嘴,焚掳了多艘江西粮船。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张名振的“大明海军”,在江苏、安徽的长江江面上走走停停、往来穿梭,不断探听着“秦藩”军队的消息。
  直到粮食无法补给后,张名振才茫然若失地退出长江。
  常德、长冮之役在悄无声息中落幕,标志着南明在这场生死大角逐中,将无缘再创东晋淝水之战,南宋釆石之战的胜利辉煌了。
  历史是大方的,也是小气的,机会一旦错过,将来的“卷案下课”,不可避免。
  在这场横跨东西、纵跃南北的大会战中,南明,更象一辆五马拉的大车。李定国、张名振一心一意,郑成功三心二意,孙可望别有心意,刘文秀有心无意,各有各想,各出各力!
  相反,对立面的清朝,倒是同心协力,步调一致,故终在这次大会战中,迎风向雨,笑傲江湖!
  在本章的最后,让我再来交待一下两位会战重要参予者的人生归宿吧!
  张名振,在退出长江后,为寻找落脚点,再一次占领舟山群岛。
  但让他大失所望的是,此时的舟山,早已是人去岛空。居民不是被万恶的清政府屠杀,就是强制内迁,偌大的岛上,仅剩六户人家。
  气急怨恨加上奔波劳碌,张名振一病不起,不久便在灰心失望中,黯然辞世。
  他死后,部下由张煌言统领,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
  钱谦益,在得到姚志卓飞报后,与夫人柳如是一同慷慨解囊,秘密在山区组织起一支五百人的抗清武装。
  在得知张各振进入长江时,这支武装即在姚志卓的率领下,穿山越水,投身其间,为之联络引路、筹备粮草……
  当会战失败,一切抱负无法施展中时,钱谦益剩下的,只有书宅私和书本。
  他一面痛定思痛,在书本中抒发无尽的悔恨与故国情思;一面校勘群书,保存传统文化中点点菁华。
  1664年(康熙三年),钱谦益病故,享年八十二岁。
  150年后,从国家绝密资科知悉钱谦益“首鼠两端”的乾隆帝,勃然大怒,点名将这位文化大师列入《贰臣传》的乙编,并做诗挖苦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还嗤之为“有才无形之人”,下令在全国封杀其所有著作。
  即使在修集大成的《四库全书》时,钱谦益的著作,也被排斥在外,书中凡涉及钱谦益名字者,或改或删。
  直到在全国人民前,彻底揭露出钱谦益的“丑恶嘴脸”后,乾隆帝方吿罢休。
  又过了100多年,清王朝被推翻,钱谦益的著述,终重见天日,再次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朵炫丽盛开的奇葩。


第三十二章 伤逝
  十八先生案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是一首“藏否人性、评论人生”的哲理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能对一人一生作出完整全面评价的,既不是其一时的真善美,也不时其一事的假丑恶,而是那永恒流淌的时间之河……
  有的人今天善良可爱,明天却邪恶可憎……
  有的人在此可亲可敬,到彼却遭人唾弃……
  有的人恶贯满盈,但死到临头,却感动世界……
  在我们前面的故事中,这类“双面人”比比皆是,马士英、朱大典、李成栋、郑成功、刘孔昭……
  也许正因为如此,人类的历史,才如此百态杂陈、百转千回。
  孙可望,最终也“不能免疫”地成为了一个这样的“双面人”。

当前:第76/9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