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幸福生活全集已完结》第369/624页


回忆了遍学过的防疫知识,疫苗,没有,消毒剂,没有,不过将就下,可以用生石灰代替,就是不知找不找得到,人群定点分离,喝开水,嗯,现在城外就是这样,看来自己虽然没有想到防范疫病流行,但是潜意识里却有这个念头。

佩服下自己,楚质看着纸上罗列的事物,当然,这只是初步方案,还要和人商讨、请教加以完善后才实施,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

“大夫?”押司茫然说道:“城里没几个大夫啊。”

“没有,怎么会。”楚质惊讶道,只不过是要找二三十个医生而已,让他们帮忙察看百姓的身体有没有异常,诺大的杭州城,几十万人口,不会连几个大夫都没有吧。

“大人久居汴梁,想必见惯医馆林立,名医大夫数不胜数景象。”为什么总说皂吏皆是灵巧之人,见到楚质惊讶神情,也猜测出几分来,不由苦笑说道:“然而这里并非汴京啊。”

楚质恍然,差点忘记,宋朝虽然重视医学,朝廷也设有各类医疗机构,但是这些太医、御医所负责的主要是皇室与朝廷百官,就连职位较为卑微的官员也难以有幸享受到他们的医疗服务,普通民众更不敢问津,一旦有病,只能四处打听不是官医,或秀才处士之类善医者帮忙,连汴梁城也是这样情况,更加不用说杭州了。

“那百姓有疾,通常是求于何处?”楚质问道,没有营业执照也成,懂医术就行,这个时候也讲究不了那么多了。

“道观寺庙。”官吏们回答。

有病了,找不到医馆,只能去寺观,怪不得杭州百姓那么喜欢求神拜佛,原来有时也是迫不得已啊。

楚质心中感叹,却没有忘记正事,挥手说道:“你们且先退下。”随后扬声呼叫:“来人,速请刘主薄归回,对了,还有沈公子……”

不久之后,楚质、刘仁之、沈辽共聚于议事堂内,知道为了什么事情寻自己过来后,沈辽沉默片刻,才缓缓说道:“你运气真好。”

“什么?”楚质满头雾水道:“睿达兄,这话何意?”莫明其妙接了个苦差,又有得忙了,运气怎么也称不上好吧。

刘仁之好像听明白了,在旁微笑,居然轻轻点头,显然是赞成沈辽之言。

“真是不明白,范公为何会如此……”沈辽喃喃自语,好像很嫉妒。

第二百八十七章 你怎么在这

“也不尽然是运气。若非大人政事达练,通敏有才,岂会得到太守赏识,委以重任。”刘仁之在旁说了句公道话。

好像是在夸赞自己,楚质矜持微笑,感觉这回接到不是件苦差事,好处反而不少,只是不知道这好处到底是什么而已。

见到楚质似乎还没有明白过来,刘仁之解释说道:“施药济民、安抚民心,乃是为官者之仁政……”

在刘仁之的明示下,楚质才渐渐了解,原来主持施药济民是一场功劳政绩,跟官员的绩效考评有关系,虽然说,每逢盛夏时季,疾疫流行,地方官员施药济民似乎是一种惯例,但惯例之所为是惯例,也就是说朝廷本身并没有要求官员这么行事。

古代升官降职,除去皇帝与当权大臣的主观好恶之外,讲究的无非是功过两字。有功必升,有过必降,最理想的时候,肯定是这样,当然现实往往很不理想,总是存在各种客观因素的阻挠,不过,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这是官场的铁律,得到天下百官的拥护。

接着问题就来了,怎么证明一个官员有功呢,特别是地方官员,不在皇帝大臣们的眼皮底下,总不能偏听偏信吧,这个时候,各地监司、御史、通政司、采风史的功能体现出来了,同时朝廷也开始制订一套严密的官员升迁标准出来。

一般来说,地方官员的职责,无非是治理地方、教化百姓、征税纳赋、督促徭役、劝农 、讼狱、驿递、水利、仓库,等等,如果能能将以上事宜办得妥妥当当,井然有序,只能说得上是称职,未必有功。以这次杭州旱灾为例,各级官员努力赈灾济民,这只是他们的职责,做好了只是奉公职守。做不好就是失职,没有功劳可言,所以有些官员才会表现得很平淡,没有丝毫的热情。

在本应要做事情的基本上,做得更加突出,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扬,这才是所谓的功劳,问题在于,这个定义,界限十分模糊,就像这次范仲淹平息粮价,稳定民心,自然是场功劳,但未必能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扬,因为那些奸商肯定恨得咬牙切齿,不用指望他们说好话。

而预防疫病,施药救民却不同,疫情才不管什么贫寒富贵,谁染上谁倒霉,对于出面主持这项工作的官员,没人会说半个不字。私底下恶评也不成,不然就成为忘恩负义之辈,受众人指责。

所以说,施花济民绝对是场获取政绩、官声、民心的好差事,往年都是由知州亲自出面主持,现在让楚质负责,摆明是想让他进步啊。

当然,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如果没有人扶持,或者一些机运的话,就算立了多少功,也只会成为别人的嫁衣,但楚质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机运不用说,对于楚质,皇帝赵祯肯定有些印象,而以楚质的人脉,自然不缺少扶持的人。

也就是说,只要辛劳几日,却能少奋斗好几年,楚质表面上谦逊微笑,心里却乐开花来,对于范仲淹的一丝埋怨顿时消失无影无踪,感激之情立时上升到一个难以攀升的高度。

其他两人自然看不出楚质的心思,感叹了番之后,随之收拾了心情,仔细观看楚质罗列出来的妨疫措施,你一言我一语的加以完善起来。毕竟说到与实际相联系,楚质考虑的还不够周到,难免有疏忽地方,而且由于两人的引发,楚质也想到不少新法子。

一个时辰之后,一份面面俱到的防疫实施方案,在三人的商讨下,立即成文,但还不能即刻实行,还要请示范仲淹。

仔细观阅方案,范仲淹一锤定音,批示道:“如此甚好,擢钱塘知县楚质,即日施行。”

短短一行字的批复,也预示着楚质几日的繁忙,要向各寺庙道观懂医术的和尚道士求助,要与药铺协商买药事宜,同时还要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了解百姓分布情况,考虑片刻,楚质毅然决然选择……微服私访。

说起来,楚质觉得自己也蛮可怜的,到任这么久。还没有仔细观看过自己治下钱塘县城是什么模样,知道的一些事情都是从县衙典籍上了解的,根本没有实地察看的时间,所以楚质决定借这个机会,定要在城里转几圈,不说做到熟悉透彻,但起码不要一个人走在街上时会迷路。

嗯,粮价降下来之后,街面上果然热闹许多,当然,这个热闹并不是指许多人挤在米铺前的热闹。而是切切实实的繁闹,一条长长的街道上,尽是说书的、说唱的、演戏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荡气回肠,随处可听到锣鼓哐铛响的动静,不时还听见有人大叫喊:“有钱的捧钱场,无钱的捧人场。”

看着附近林立的戏楼,楚质立时明白自己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瓦肆之中,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及夜禁制度的瓦解,市民们的生活娱乐生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有需要就有市场,瓦肆自然而然就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作为城市商业性游艺区,瓦肆自然非常的宽敞,东京汴梁城最大的一处瓦舍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在内,在瓦肆里,演出的节目也多彩多样,有:说书、说唱、杂剧、傀儡戏、影戏、相朴、杂耍等,另外还有各种货药、卖武、饮食、纸画等小商小贩,不分昼夜,繁华之极。

当前:第369/62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