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火车到月球》第2/33页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未来月球往来地球的主要基地,已经引起了地球人的关注。

是人都知道,月球上的环境相当恶劣,昼夜温差达几百度,没有氧气,没有水,根本就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月球四周也没有地球上那种盖子一样保护地球的大气层,而且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

可是何院士带领他的科研组,已经把这些“没有”全都解决了。

用于月球上修建屋顶的材料已经生产出来,这是一种完全透明的纳米材料。它最大的功能是,调节温度,利用温差发电,而且阻挡太阳的强辐射,白天它能吸收太阳能并变成电能储存起来,阻挡高温并调控房间的温度,夜晚则根据人的需要发出光和热,使居住在里面的人感觉和呆在地球上一样舒适,根据设计,此纳米材料可以让房间里的最高温度达到三十摄氏度,最低温度十摄氏度,而且在今后水源充分的时候,可以在房间里栽种瓜果蔬菜甚至水稻和玉米,此时纳米材料可以在电脑的控制下营造出一年四季的温差和变化来。

只要有阳光就应该有生命!!这是何院士移民月球的起点。

住的问题解决后,就是水和氧气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最难的,可是我们聪明的何院士,只用几年时间就解决了,而且他已经考虑到了月球上居住到了一百万人后,该怎样生活的问题。

西昌的月亮真圆呀!

睡不着的何院士在月光下漫步,远处高高的发射塔,像一把出艄的宝剑,直刺苍穹。

自己心中最伟大的愿望就要开始一步步地实现了,何院士激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年仅四十三岁的院士,与那些七老八十的比起来,何院士真可谓年富力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和前怕狼后怕虎的畏缩心理,地球像生了重病的人,已经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了。再不想办法开拓新的居住和繁衍的星球,人类将面临的灭绝的危险。可谓刻不容缓呀!

不知什么时候,何院士就转到了发射塔下,值勤的哨兵一声断喝,打断了何院士的思索。

“口令!”

何院士一愣说:“月亮!”

哨兵一听,说:“什么月亮?”枪就端起来了。

何院士一惊说:“小王班长,是我,听不出来吗?”

“哟,是何院士呀。”小王班长从隐蔽处钻了出来,说,“今儿是咋的了,刚才也有几个人东转西转,转到我们发射塔下面来了,问他们口令,居然都跟何院士一样,张嘴就是月亮,其实今晚的口令是‘你吃了吗?’”

“是吗?看来那几位仁兄也睡不着,他们都是些谁呀?”何院士问。

小王班长说:“有明天一早要上天的航天员也有发射员,好在大家都认识。”

“你有所不知,”何院士正好想找人聊聊天,小王班长赶紧用呼机叫来另一名战士替他值勤,他也想跟何院士聊聊未经训练的人怎么到月球的事。“从明天以后,人类的月球史将揭开新篇章,以后的史书,不光写朝代了,还要写星球。而那十位宇船员,今后将成为月亮城的首任政府领导成员,他们睡不着是有道理的呀。”

“完全理解,”小王班长说,“只是待他们把房子修好后,我们这些普通人怎么才能上去呢?”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加重鞋我们已经发明出来了,现正在大批量生产,到时候普通人上去后,在月球上行走跟在地面上没什么不同,不会轻易飞起来,除非特别想去飞的人,则可以不穿这种鞋。至于普通人怎么上去的问题,最开头还是用飞船运送,不过,得先让他们服一种特殊的能让人睡到打雷都不醒的药,待抵达月球后,他们就会自然的醒过来,一进了月亮上面的房子后,他们就跟在地球上一样了。而且用飞船送人员和物资,成本太高,下一步,我们主要还是让人都坐上太空火车,一次可以拉上千人的那种,从地面出发,四十个小时左右就能抵达月球。以后到月球就跟到西藏一样的方便。谁想去旅游和定居都可以呀,包括我和你都行。”

小王一副听天书的样子,他说:“太好了,只是,院士,我怎么听不懂?以后还可以坐火车到月球,可是没有通天的铁路呀!”

“在航天基地当兵的人,最不济也得相当于半个科学家了,你怎么会听不懂?没有铁路,修一条不就完了,而且花不了多长时间,一个月足够了。通车以后,全地球的人要到月球都得从我们西昌这儿出发,也就是说,几年以后,西昌将成为月球通往地球的起点站。”

“太不可思议了,到时候路修好了,我可不可以跟何院士开个后门,让我们全家都到月球上去旅游个十天半月,怎么样?”

“好说,以后上面住的人多了,安全保卫工作肯定是需要像你们这样的人的,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守好我们的基地,不要让坏人来搞破坏就行了。”

小王班长把手中的枪一抱,啪地一靠脚跟,说:“请院士放心,保证万无一失。”何院士这才拍拍小王班长的肩说:“好了,时候不早了,我要回去准备准备了。”

说完,何院士背着手儿,向居住地走去。

月亮似乎比刚才更亮了,看着远去的何院士,小王班长心里在默默地祝愿:“何院士,祝你的宏伟计划圆满成功!”(2400字,1.11日8:30)

(二)

早上九点钟,太阳已经出来了,月亮还像影子似的飘浮在东天上。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一片繁忙。

打头阵的运载火箭“长二捆”,已经进入发射前一小时准备。

两名航天员,月球村首任村长副村长赵飞龙和李大海已经坐进了飞船。他们将第一个降落到月球上去,随同他们到月球的还有一艘货物飞船,里面主要装的是工程机械和三个月以上的口粮和饮用水,以及盖调温房的材料。

赵飞龙今年三十三岁,国字脸薄嘴唇,英气勃勃,加入船天员大队前,是空军某部中校飞行员,大队长,荣立一二三等功多次;他老家是重庆的,家里父母年龄都不大,还不到六十岁,此外他妻子是重庆一家大医院的眼科医生,育有一个宝贝儿子,已经五岁了,名字是赵飞龙翻了好几本字典取的,叫赵曌,这个“曌”字光看外形就知道是航天员的儿子,尽管它的发明人是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现在赵曌正坐在他所在幼儿园的大厅里,和全园师生一起,看CCTV—4向全球的直播,他爸爸此时此刻就在那那高大而又洁白的火箭里。

飞往月球。赵曌知道自己的爸爸了不起。以后他也会到月球上去,和妈妈一起,然后在月球上读书,上月球的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月球上工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月球上开满鲜花飞满小鸟。这是爸爸去西昌前亲自讲给他听的,他已经牢牢记住了爸爸的话,此刻赵曌的母亲,眼科医生马丽已经悄悄坐到了赵曌的身后,她的面部表情很复杂,既有骄傲也有担心。飞龙这一去,未知的东西太多了,尽管他们完全相信何院士。

当前:第2/3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