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火车到月球》第3/33页



与此同时,另一名航天员李大海的妻子张心和4岁的女儿李诗也坐在北京某幢楼房的一个大厅里,一大一小两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与他们一起看电视转播的,除了亲友还有记者。

李大海比赵飞龙小一岁,北京人,中校,曾经是一名驾驶“歼—8”机型的功勋飞行员,立过一等功和二等功。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理素质享誉全军。

派他们打头阵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到了月球后,除了根据平时的训练,尽快操作机械设备在月球的环形山

上挖洞外,主要的还是负责修建可以容纳上百人吃住的房子,而且还要和次弟飞来的另外八名宇船员一起,接收并固定来自地球的“二合一”水铁路。

发射已经进入倒计时。作为“移民月球”计划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以及发射现场总指挥的何院士,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进入了自己思想的海洋。

当倒数到“1”时,何院士一声断喝“点火!”。

大屏幕上“长二捆”的底坐喷出一团白烟,接着,烈焰伴着轰鸣将火箭缓缓推向高空,在脱离发射架后,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快就达到了每秒钟三十五公里,这是人类目前借助机械所能达到的最快的速度。

看着屏幕上飞船舱里正襟危坐的两名船天员,何院士点名似的问道:“赵飞龙同志,现在感觉如何?”赵飞龙立即报告说:“报告何院士,感觉良好。”

何院士又问:“李大海同志,现在感觉如何?”李大海回答说:“报告何院士,感觉很好。”

何院士满意地点点头。

一个小时后,“长二捆”扔下了一节燃料体,火箭已经飞离地面十三万多公里。何院士抽了一支烟,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火箭的飞行轨迹。他又一次点名似的问到两位航天员的感觉如何,两位航天员都是首次飞天,他们已经通过飞船里的观察窗看到了美丽的太空景象,当听到何院士的问话后,赵飞龙立即报告说:“报告何院士,我们现在的心情就像太空一样美好。”李大海也说:“就是,我现在的感觉就像自己变成了一只翱翔太空的雄鹰,感觉很爽。”

“很好,”何院士说,“你们现在可以吃午饭了,来,让我们这些地面人员为两只雄鹰的感觉干杯吧。”何院士举起身边已经倒好的美酒,指挥中心大厅里的每一个人都高兴地举起杯来。随着一阵“干杯”声,何院士一仰脖子,吞下了干红。这酒他平时常喝,可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滋味足,味道好。喝完酒,盒饭已经送上来了,何院士这才发现自己的肚子都快饿扁了。他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同时,他也偷偷地瞄四周的人,发现全都跟监狱里放出来的人一样,好像几天没有吃过饱饭似的,阵阵啧嘴声,吞咽声,都跟猪抢食般响亮。

何院士不由得笑了。

何院士在笑,两名船天员也在笑,他们显然不太适应在太空用餐,常常把食物弄得飞起来,好在这些食物不会散,他们用手抓鱼似的,把这些逃跑的食物抓过来塞进嘴里。二人都被对方滑稽的吃相弄得笑了起来,地面的人差不多已经吃饱了,看着两名航天员,他们也哈哈大笑,掌声也在这时响了起来,摄像机把这一幕及时传给了全国人民,赵曌和妈妈马丽笑了,张心和女儿李诗也笑了,不过他们的笑中有泪,高兴的眼泪,与此同时,全国人民也都在开心地笑。

航天,既是科技也是欢乐,既是梦想也是希望。在笑声中,人类历史的新篇章翻开了。

正文 第二章 种子在月球上发芽

作者:金刀河

(三)

飞船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飞行,终于抵达月球。赵飞龙和李大海没有马上打开舱门,他们先检测了一下月球上此时的温度,好家伙,竟然是摄氏一百三十多度,这在地球上,比一锅开水的温度还高,现在人居然要在开水锅里展开工作,真的让人不敢想象。

赵飞龙瞟了瞟舱外比地球上亮得多的太阳,赶紧向地面作了汇报。“报告指挥中心,我们已经顺利抵达月球,现在月球上的温度是一百三十五度,而且仍在上升。是否打开舱门,请指示。”

“相信自己身上的最新科技宇航服,他会使你们的体表温度永远保持凉爽,你们现在可以马上打开舱门,在指定的A号环形山区域进行挖洞作业,争取在月球的夜晚到来之前,修建出一个可以供你们休息的地方。”

“是!保证完成任务!”

得到地面的指示后,赵飞龙一掀电钮,飞船的舱门缓缓打开,二人从里面与其是爬出还不如说是轻轻地飘出,身轻如燕的感觉真的很美好。来到相隔不过三米的货运飞船前,打开舱门,里面的两辆四轮挖掘机便自动驶了出来,二人赶紧把飞船里面的调温纳米板拿出来,三两下就给飞船做了一个棚,倒不是飞船不能耐高温,而是担心里面的食品和水以及两人可用三十天的高压缩氧气受到损害,这也是事先的安排。在地球拿起来非常吃力的一百多斤重的纳米板,现在在月球拿起来,特别轻巧,二人几乎不怎么费力就完成了搭棚的工作。尔后,二人再拿上一些食品,就钻进挖掘机的驾驶室里,向旁边的环形山进发。

四轮挖掘机背上都背着门板似的太阳能电池,不仅能利用太阳获取能量,还具有在高低温下工作的能力。

笨重的宇航服在月球上就跟没有穿一样,他们还一直担心,穿着这么笨重的家伙怎么工作,现在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了。

挖掘机上面有摄像头和发射装置,赵飞龙和李大海的一举一动都通过这些设备适时地传到飞船上去,然后由飞船上大功率的接收和发射装置将他们的图像和声音传回地面。

找到月球地图上标好的A号区域后,两部挖掘机就开始在环形山上挖起洞来,很快一个小时不到,一个长十米,宽五米、高三米的大洞就挖了出来,接着他们又在旁边挖了一个相同的洞穴。很明显一个洞穴将用来住人,被称作“月球一号”,另一个洞穴将用来存放飞船和挖掘机,被称作“月球二号”。

二人还在两个洞穴的门口各自安装了两道纳米调温门,然后把货舱里的加重床,几百斤重的饮用水,牛奶,罐头,氧气包等生活用品,通通搬到月球一号。因为有了纳米门,洞里的温度很快降到二十九度。二人又赶紧搬来一台费用高达五十万元人民币的月球电视接收机,它通过二人即将上环形山顶去安装的特种天线来接收来自地球通信卫星“亚洲一号”上的所有电视节目,以后这地方将成为十名宇船员的起居生活点,和月球村、月球城的发源地。并将永远载入月球人类的史册。

二人从山顶安装完天线回来,发现电视机的收视效果相当不错,不仅可以看到所有中央台,还可以收看到重庆卫视和北京卫视,二人能够在月球上看到来自家乡的节目,自是兴奋不已。他们稍事休息,吃了点东西,喝了一些水,又开始去挖洞,为明天以后将飞上来的另外八艘飞船找安身之地。

一直工作到晚上,太阳被地球挡住了,月球进入黑暗时为止。气温很快由有太阳时的最高二百一十摄氏度降到了零下一百八十度。

好家伙,上午是开水锅,下午就成了地球上的南极。好在二人根本就感觉不到这些温差的变化。

反正晚上也没事,应地球人的要求,二人一个扛摄像机,一个做解说员,向中央电视台传回了一档节目:“今晚的地球好亮呀”。

此时二人举头望地球,发现地球就和月亮一样,只是稍大一些,正强烈地反射着来自太阳的光,在月球上看地球,就像地球人看月亮一样,那感觉真的很美,特别是地球这个居住着六十多亿人口的蓝色球星,此时,像一个地球仪一样飘在太空。而月球不管远看还是近看都是灰黄一片,什么时候也能让月球上充满海洋开满鲜花呢?

作为人类代表在月球上过的第一个夜晚,二位航天员虽然很疲倦,但仍旧兴奋得睡不着,做完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后,二人回到月球一号,打开的第一道纳米门,外面的冷空气很快冲了进来,他们赶紧把门关上。然后在打开第二道门之前等了五分钟,让纳米门将门与门之间的气温调节到适宜的时候才打开第二道门,此时两道门都跟日光灯管似的的发着洁白的光,洞穴里便有了些地球的味道,在月球一号里还没有充满氧气的时候,他们还不能脱下宇航服睡觉,好在电视机里全国人民都在欢庆二人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他们真的在月球上住下了。二人也不觉得孤独了,因为全国人民就在身边。

当前:第3/3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