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自传我的世界我的梦》第15/17页


第十三章 我看中国篮球(4)
  很多人看中国的球员,总是说他们动作太慢或者个头太小,或者不够强壮来组成世界级的球队,中国队要想在国际比赛上赢得奖牌也是不可能的。可能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能够比现在更强大,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教练。全中国大概有4或5人有资格做国家队教练。我没有说有资格做好教练,而只是说那些人拥有足够的知识来带领国家队。因为要成为好教练,你还得学会选择球员,你还要了解比赛。在整个中国只有5位!我认为这是他们为什么聘请戴尔・哈里斯,小牛队的助理教练做参加2004年奥运会球队总教练的原因。这件事发生时我有点 吃惊,我想他们会在2008年奥运会前,来会请欧洲或美国教练,但不会这么快。但戴尔・哈里斯将面临杰夫・范甘迪在2003-2004赛季接手火箭队时面临的同样问题。他将用一整套全新的打球方法去教只会以一种方法打球的球队。我只是担心他们会给他多少时间。如果他不能马上赢得比赛,我想他们将会在使用外援方面再次变得犹豫不决。
  教练是我退休后最有可能有兴趣做的事情,尽管谈这个还为时过早。我也许会回国在CBA或者中国国家队里工作,不过我想先做些别的什么事情。我就是想改变一下生活,过一阵子不同的生活。
  另外,我在NBA的经验并不表示我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国家队教练。你知道为什么吗?有时候我认为美国式的篮球并不是最适合中国球员的打球方法。美国球员更快、更强壮,跳得也更高。中国球员可以跑得很快,有的也能跳得很高,但是有个很大的区别,他们不知道怎么应付身体的碰撞。如果他们受到阻挡,就不能跳那么高了。如果你让一个人靠着他们,他们就不能移动得那么快了。在他们投球的时候,如果发生碰撞,他们的投球也不准了。
  我认为世界上很多的球员都是这样。但是在其它的国家,比如南斯拉夫、立陶宛、西班牙、意大利,甚至韩国都学会了如何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即使这些队员不喜欢身体碰撞,还是能够打败美国。
  问题是很多中国人不愿寻求帮助。有人认为如果他从别人那儿学来一些东西,那就意味着那个人比他们要厉害,而他们不希望感觉低人一等。聘请戴尔・哈里斯意味着他们开始有所变化。我希望所有的中国球员能够从在亚运会上输给韩国队,或者在2003年亚洲锦标赛上差点输给韩国队中吸取教训。韩国队一点也不像欧洲或者NBA球队,他们的打法不像任何队伍,他们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在中国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
  第一步是改进CBA的工作。让赛场更多地向媒体开放,这样他们就更愿意来观看CBA比赛并采访球队。给各地俱乐部的青年队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有更多的比赛和训练机会。球员们不需要更多的钱,但是需要鞋和篮球。给国家队更多的钱,还要让联赛球员知道钱的数目,这样他们就会在自己的球队更努力,以便期望进入国家队。
  李元伟(篮管会主任):NBA和CBA的定位和任务都很不相同。并不是所有NBA的东西都适合中国篮球的发展环境。如果我们想向NBA学习,应该仅仅是关于如何组织、推广赛事以及如何组织球队等。但是,NBA是一个试图将全球资源整合到全球娱乐业中去的联盟。CBA则是在中国努力推广篮球,不仅仅是职业的,而且包括各方面:青年、老年和少儿项目,男子和女子。
  很多人混淆的一点是,CBA在一方面是指中国篮球联盟,但是人们也把CBA看作是我们的顶级男子职业联盟。在中国,他们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CBA的主要功能被分为5类:第一是选择、培训和管理国家队;第二是提高中国整体篮球竞争水平。这包括CBA的最高级别甲A,然后是甲B,乙级和青年队以及少年队项目。我们不会为了让最高水平的篮球赛更像NBA而放弃所有其它项目;第三是基层推广。为业余篮球选手或其它非职业的篮球爱好者举办不同类型的联赛和活动;第四,管理组织网络,这样各个层次的篮球工作都能一同开展起来;第五提高商业运作。CBA甲级联赛的第一个分部就是它的旗舰店,它有能力销售篮球商业宣传品。这方面需要在所有其他级别上都得到发展。
第十三章 我看中国篮球(5)
  因此CBA的功能更像中国篮球的联盟,而不仅仅是男子职业联赛。然而这样说,并不表示我们想让CBA联赛变得更独立。只是它需要在中国的整个篮球框架以及宏观体育娱乐行业内成长。但它的成长不能以舍弃这些为代价。如果它的商业方面发展成为NBA那样的一个实体,那我们就会让它更商业化。但是目前它还没到那一步,而且达到那个阶段也不是我们考虑的首要因素。李元伟在2003年成为CBA的新主管,我想他至少会任职4年。我相信他会给中国篮球带来很多好的东西,但是他需要时间。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时间。王非,前国家队教练,去 美国学习过NBA球队的打法,然后他试图把学到的东西教给中国国家队。但是他只有两年的时间来改变国家队的打法,当时世界上有太多的强队,所以这点时间是不够的。他必须超速度进行。他想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全速攻防转换,这倒也不奇怪,因为他花了很多时间看达拉斯的比赛以及听唐・尼尔森的讲解。
  在训练中,他会说:“你,去那儿,你,去那儿。”像这样,非常快。如果你犯了一次错,他会说:“你,出局。”下一名队员上来,但是这名队员不可能百分之百准备好。如果他也犯了错,而且他很有可能没准备好,因为他还没有活动开,王非会说:“你,出局。”然后换上刚刚换下的那名队员。
  那时候,国家队的每个球员都是中国的超级明星,你不能这样和他们说话。这对新手来说更不好,在听到他说:“你,出局,快快,下一个!”或者类似这样的话时,他们会感觉非常紧张。
  我认为王非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他在国家队留了很多老队员,很多是他打球时的队友。举例来说,他和范斌一起打过球,范斌就是那个教会了我如何在罚球区打球,以及不要惧怕王治郅的那个控球后卫。王非的错误是:他对待跟他一起打过球的队员的态度与别人有所不同。
  他们比年轻球员要打得好,所以在球场上对待老球员态度有点不同还可以理解。但是在球场下,我们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王非会跟老球员坐在一起开玩笑,而所有的年轻球员都坐在房间另一边的一张桌子上。我不知道他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这样做是把球队分成了两派。
  王非也试图改变八一火箭队的打法。那时候解放军队球员的年龄都偏大,30岁或30岁以上,他们按照自己的打法打了很多年。想要改变他们也需要很长时间。在王非刚注入他新观念的那个赛季,上海鲨鱼队第一次与八一队交手时赢了5分,因为当时八一队还在学习新的打法。但是在赛季结束的时候,他们仍旧赢得了冠军,因为那时他们已经感觉适应多了。而且CBA的竞争没有国家队面临的那么激烈,所以新观念也容易更快地实施。但是我想这至少证明了新观念还是能对中国篮球球员奏效的。
  王非(国家队前主教练):我相信中国篮球需要从外部世界学很多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是轻松顺利的。路上会有很多颠簸,但是你必须经历那些挫折来提高。这点我仍然深信不疑。
  当我从美国学习一年回国后,我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训练方法,和我的许多进攻和防守战略。
  比如在防守中,中国的哲学总是迫使对方退到中场。但看了NBA比赛后,我明白了为什么把球逼到底线更好,因为这样传球的机会更有限。
  我对由攻转守和快速进攻对球队进行了显著的改变。在中国跑动从来没有太多的细节。
  这只是跑步练习,无目的地奔跑,而不是有目的地跑动。对从没有见过这些的选手来说,尤其是那些进国家队的优秀选手来说,这有点令人震惊。我遇到很多阻力。我试图改变许多旧习惯。重要的是球员需要学习如何以某种方法来做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去做这做那,你只能通过交流和观看其他人比赛来体会这些。我尝试确保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有目的性。中国国家篮球队以前不是这样的,我也不会认为今天它已经这样了。令我引以为荣的是,假如当球被逼到底线,而姚明从来没有面对过防守队员的话,我想他今天就可能是NBA中一个效率很低选手。
第十三章 我看中国篮球(6)
  改变国家队的打法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队员们都来自不同的队伍,各个队伍都有自己的打法。另外一个问题是国家队的12名队员,是从16位参加训练营的队员中选出的。与这16个人相比,其他队员水平落差非常大。这些队员就不会太努力地训练和打球,因为没有好的球员能够替代他们。
  CBA和国家队可以从NBA学习如何训练。我对在火箭队的第一次训练感到十分惊讶,安排 得非常紧凑。我们从投篮运球到训练战术中间没有时间间隔,每个人都百分之百地集中精神在打球上。在中国训练的时候,候补球员知道自己不会上场太多,所以不太努力。他们也知道在常规训练后,教练会为他们安排另一场训练,因此在第一次训练中他们从来就不太认真。
  在国内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进行力量训练。我第一次伤了脚的时候,因为不能打球所以只能进行力量练习。但是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在火箭队,有一个教练叫安东尼・法尔松,他专门负责力量练习。不管是在鲨鱼队还是国家队,我们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能教练。在火箭队,力量训练非常快。你从腿部压力训练到下一台设备,再下一台,中间没有停顿或者只有30秒到1分钟的休息时间。今天你做腿部练习,明天就做背部或者手臂练习,因此每天你身体的一部分都在进行力量训练。在中国,我们会花一早上进行力量训练。你做完了一套,然后休息大概5分钟,没人叫你去下一台设备。教练在那儿,但是他不可能跟进一切,要看的运动员太多了。很多队员很懒,他们会坐在那儿交谈。我们会在力量房呆上3个小时。不算休息的话,我想45分钟就可以结束了。我们在NBA有休息日,只是那不能算是真正的休息日。如果我没有比赛或训练,我还是要去做力量练习。我早上十点离开家,十二点半回来。你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休息日。但在范甘迪的球队,我们有很多休息日。每过四、五天我们就有一天休息,或者是他所说的休息日。你可以从范甘迪的头发和眼睛里看出,他并不是真正相信,休息日意味着可以什么事都不做。
  在国内,这就大不一样了。如果他们告诉我可以休息一天,我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在中国你也可以知道休息日是哪天,每个周日。那是唯一的一天休息。每周比赛三天,其他日子训练,周日休息。所以周六晚上,你可以和女朋友或其他朋友吃晚饭,然后睡到周日中午,接着吃中饭,再出去购物。对我来说,就是呆在自己房间玩电子游戏或跟女朋友在一起。
  现在我可以说出这些中国篮球需要改进的事情,但这不会改变我为国家队打球的感觉,这是一种荣誉。我不在乎同时为国家队和火箭队效力有多么困难,唯一困扰我的是,并不是每个人在为国家队打球的时候,都想到了荣誉。我们在中国都非常出名,很多人愿意看我们比赛,很多城市愿意花钱请我们去打比赛,很多球迷愿意花钱看我们比赛。现在有些人考虑更多的是赚钱,而不是考虑什么是对国家队最好的。2003年的夏季就是个例子:在亚锦赛前国家队去了全国很多地方,共打了9场表演赛。我们与一支由一些在NBA呆过几天的球员组成的美国球队,和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老虎队比赛。我们赢了9场,但是通过这些比赛我们并没有得到什么。他们和我们将在亚锦赛碰到的对手打法完全不同,而且我们练习的是不会在比赛中使用的战术。
  整个巡演赛中我们使用的都是1-3-1阵型,但是在亚洲锦标赛上并没有采用这个。我很高兴我们没用,因为这个阵型我们打得很糟糕。在这个阵型中,巴特尔必须打边锋,这对他来说太累了。你不应该将一个体重310磅的人当防守小前锋使用。他会因为在防守的时候跑来跑去太疲倦而没有力量在内线进攻得分,而内线是我们真正需要他的地方。我告诉教练:“巴特尔太累了,你可以在第一节的最后一分钟将他换下来,这样他就可以利用这一分钟再加上暂停的两分钟来休息。”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想法,NBA就是这样对待奥尼尔和其他一些重要球员的。这是表演赛,为什么不试试呢?“不,”他说:“最后一分钟很重要。”
第十三章 我看中国篮球(7)
  休息在中国篮球界好像是个贬义词。可我觉得休息没什么不好。特别当我们进行了长时间不很有效的训练后,休息显得尤其重要。2000年奥运会之前的两星期,我们的队医说整个球队很累了,需要休息。我们已经训练了六个月,比赛30场来做准备。教练说:“飞往澳大利亚要12个小时,他们可以在那时候休息呀。”
  我们在2003年的亚洲杯上没有使用替补队员。当时我们的教练蒋兴权相信,除非你被罚 下场或还有一次犯规机会,否则你就得呆在场上。这几乎在跟韩国的决赛中毁了我们,因为他让刘炜在上半场得了四次犯规。刘炜是我们的首发组织后卫,而且是我队唯一能够突破对方紧逼防守的球员。他在上半场尾声因四次犯规坐在板凳上。下半场开始又上场,在第三节早些时候又被罚犯规下场。
  我们赢得亚洲冠军,最让我开心的,除了知道我们获得了进军2004年奥运会资格以外,也许是焦健参加了击败韩国队的比赛。他就是我以前提到过的那个―――因为没有有效护照而不能随国家青年队出国比赛的那个球员。他是首发阵容之一,但在最后一天,他们把他刷下了。他是刘炜与我的好朋友。有人告诉我他长得像昆丁・瓦伦天奴。当时我不知道谁是昆丁・瓦伦天奴,但只要他很帅,长了个大鼻子,那就是焦健。
  他也几乎没打成亚洲杯赛。在训练营的最后一天他们还需要作出决定,是让焦健去还是让另一个21岁的前锋莫科去。焦健年龄大得多,效力于北京队。他防守很努力,也能抢篮板球,球队从不需要担心他的得分能力。他能得分,但不足以打败你。他只是个跳投手,而且他的投篮姿势很难看。他投篮的那只手的第一个指头被切掉了,他投篮非常快,好像他拿不住球一样,但他的投篮不错的。有时侯比赛结束了,记者会说:“嘿,焦健今晚打得不错。他得了几分,8分吗?”然后他们会看着得分表说:“什么?他得了22分?”他就是那么个人。你在场上找不到他,但在比赛结束时你会发觉他得了好多分和篮板球。总教练想要莫科,但李元伟经理希望焦健能去,他最后成功了。现在在这两人中挑选已不是很重要了。这是球队的最后一个位置,而不管怎样这个球员的上场机会不多。
  焦健还是在和韩国队争夺冠军的比赛中上场了,他抢了个非常关键的篮板球,并在被犯规上篮得分,因此得到了额外的罚球。在赛后的颁奖仪式上,我把我的最有价值球员奖杯给了他并说:“这是为了那个上篮和罚球!”
  那次巡演中很多场比赛的场地地面很不好,有些球场连空调都没有,因此我们出了很多汗。在条件差的地面上出汗很容易造成伤害。在一次比赛前的早上两小时训练中,我扭伤了腿肚,但是CBA不可能让我缺席比赛。我不想这么说,因为希望我和队友得到一样的待遇。但是我知道很多人花钱是来看我比赛,而不仅仅是球队。尽管选择休息更明智,但可能的话,我还是想比赛,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很小的北方城市。对那里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看我比赛的机会。
  1-3-1阵型对我们的教练蒋兴权来说,就好像是你起居室里一个非常贵重的椅子,你不能扔掉它,得向所有的人展示它,但是你从来不坐。他喜欢这个阵型,我知道其中的原因。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去看他指挥国家队打韩国队。这是中国队第一次面对1-3-1阵型,所以我们不知道怎么打。我们赢了比赛,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外线投手,吴庆龙,在最后三四分钟时共拿下了20分。他投了很多三分球,很远的三分球,很远,比如是离三分线5英尺外的三分球。在4分钟内他投进了6个,所有的球迷都疯狂了,他们在喊叫。那个时候,我一边吃着冰激淋一边看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到现场看国家队打球。那就是我们的教练爱上1-3-1阵型的时候。因为尽管韩国队输了,他们用这个阵型领先了我们36分钟。
  我加入国家队的第一年,我们开了一个会,教练谈到了这场比赛,谈到中国队是如何拼命打球并在最后一分钟赢得了比赛。他特别指出那场球赛中上过场的球员,让我们看一看,所以叫他们站起来。我不记得了,大概有4个人站起来,我也站了起来,教练脸上的表情很诧异,问我:“你也在那儿?”“是的,”我说:“我是观众席上的球迷。”
第十三章 我看中国篮球(8)
  我觉得中国的球员要想成为更好的球手得学会篮球英语。在英文中,你说“elbow(肘部)”,那么每个人都知道是在罚球区顶部的角落附近处。但是用中文的话,要花很多词语来描述这个点。或者比如说,“罚球区(thepaint)”,在中国,是叫“三秒区域”。如果我在中国说“去罚球区”,没人理解我说的意思。
  我们练习了很多挡拆战术,但是也有点不同。在中国,挡拆战术就是将球带给中锋然后 上篮,后卫基本上不投球,尤其是远距离跳投。在美国,后卫首先利用中锋作为跳投的掩护;第二个选择是后卫拼命来到篮下然后得分;第三个选择是让中锋做另外一个掩护然后再试一次;可能第四个选择是将球传给中锋让他去上篮,但前提是没有人防备他。在NBA几乎不可能没有人防备你。在NBA挡拆战术还有很多叫法。如果火箭队有人说“拿”,或者“拖”、“前面”,这些都是不同的挡拆战术打法。这些名字告诉你应该去球场哪个地方,站哪个位置,而且第一选择是什么。在中国,我们在不同的位置采取这个战术,但是我们没有特定的名字。用中文告诉队友应该去的地方花的时间太长,我们可能每次都会违反24秒内必须投篮的时限规定。
  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的知识。我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打,如同我了解为什么在NBA会比其他地方都会更多采用一对一盯人一样。这是因为许多球员的能力水平很高。有时候这可能是你的最佳机会,因为NBA的球队防守都很棒。在我和美国球员对抗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人能够运球这么快,或者投球距离那么远。
  对我来说,在NBA和在中国打球的最大差别之一是,NBA球员从来不表现出他们害怕。我在CBA盖了那么多次帽,使有些球员不再试着在我面前投篮。在1999到2000年赛季,我连续地在三场比赛中得了“三双”。大部分“三双”是指得分、篮板和助攻。但我的是指得分、篮板和盖帽(“三双”就是在三个方面都取得两位数成绩)。此后我只得过一次“三双”,那是在我CBA剩余生涯的下个赛季。几乎每个CBA球员都不再在跟我对抗时投篮了。我想在NBA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人人都想在我头上灌篮,没人害怕。如果我盖了他们一次、两次,他们会继续试。我喜欢这样。尽管这意味着我要做更多的努力,但是打球就是应该这样。
第十四章 雅典奥运会:我是头狼(1)
  奥运会就像一座圣殿,吸引着全世界的运动员,当然也有我。84年许海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时候,我才四岁……
  88年汉城奥运会,我记住了高敏,她好像在国际比赛当中没输过。她是“跳水女皇”,有她在,别人只能争老二……
  92年巴塞罗那,我记住了伏明霞,她得奥运金牌的时候才14岁。那一年我12岁,和人家没法比……
  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我挺激动,投票的那天夜里我在家看电视等待结果。但是最后实在坚持不住,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我妈告诉我,“我们输了”。我之后好几天都没精打采的。
  2001年,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我已经进国家队了,7月13日那天,我们正在集训备战亚锦赛,北京赢了,我们全队激动万分。我想,北京2008,我还赶得上。大郅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去了莫斯科,但在雅典,很多人和我打招呼,说在莫斯科见过我,还和我握过手。我从未到过莫斯科,我想他们指的是大郅,就和他们讲,“对不起,你们认错人了,你们在莫斯科见过的人叫王治郅,也是中国著名的篮球运动员。”
  2002年,我参加NBA选秀的当口,正赶上北京申奥成功一周年。当时,北京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我:“2008年,你正好28岁,最好的时候,会不会再给大家一个惊喜?”我的回答脱口而出:“到那时候,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我,而是一个精彩的北京,一个精彩的奥运会。”直到现在,这都是我最满意的一次答记者问。
  今年,雅典奥运火炬到了北京,我参加了火炬接力,而且是最后一棒,从颐和园湖心岛跑过十七孔桥,心里激动自不必说。当我从田亮手里接过火炬,转身举过头顶,再一看,好家伙,四周全是几百年的古树,还是小心点儿,千万别点着了,火烧圆明园的是谁?英法联军,那火烧颐和园的就是……不敢想了。等跑到桥上,心里就踏实了,后来看录像,在桥上跑步的那段镜头简直太漂亮了,不知道电视台的同志们是怎么拍出来的。
  我是在立陶宛集训期间得知自己将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式旗手的,所以此后的几天一直盼望开幕式早日到来。开幕式之前,大家提醒我别走太快,一进场我就提醒自己,“别太快,别太快”,到后来,我发现自己想走快也走不快,因为前面有其他代表团,还有引导员。我也曾盘算着如何摆Pose(姿势),但心里想的更多的是主教练哈里斯经常对我们队员说的一句话―――“别失误”!中国男篮夺得奥运会入场券不成问题,所以,我注定有很多次参加奥运会的机会。我已经参加了两次奥运会,悉尼和雅典,2008北京奥运会我肯定参加,至于以后,就看情况了,能参加几届就几届。
  我认为,奥运会最热闹的场面是代表团出发。几百人的代表团都穿着笔挺的礼服,大家一起等待登机,彼此打招呼,一起聊天、合影,仿佛是一个大家庭。我去悉尼之前赶上了一次,我记得当时我拿着摄像机,拍下了许多有意思的镜头。雅典我们男篮提前出发了,没赶上。不知道下一届出发怎么安排,但肯定没有一起等飞机的场面了。
  在奥运会期间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换纪念章。纪念章有好多种,有国家徽章、项目徽章、城市徽章还有赞助商和新闻单位的。在悉尼的时候,我没有准备,可能因为我个子高,好多人和我照相,照完像就送我一个纪念章,后来,我把其中一样的拿出来和别人交换,17天下来,换了70多个,小有成就。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在悉尼没进前八,最后几天就没比赛了,有时间干这些事。去雅典之前,我买了不少纪念章,中国奥委会的,准备重操旧业,但是我们这次进了前八,一直比赛到最后,没时间,只换了50多个。
  96年亚特兰大,我16岁。我们全家半夜爬起来看中国男篮和阿根廷的比赛,中国队赢了,进入八强。比赛结束之后,男篮的队员、教练激动的拥抱、向观众致意,我真是羡慕。当时,我并不清楚中国男篮在世界上的定位,比起奥运会上的十几块金牌,并没有特别在乎这个第八名。但我爸妈告诉我他们很了不起,这个奥运第八是历史性的突破。后来,我进了国家队,和世界强队一交了手,才意识到96年那批队员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如今,这批队员的名字我还能背出来:后卫李晓勇、吴庆龙、李楠,前锋郑武、孙军、胡卫东,大前锋刘玉栋、巩晓斌、吴乃群,中锋是大郅、巴特儿和单涛,主教练是宫鲁明。
第十四章 雅典奥运会:我是头狼(2)
  我认为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中国男篮是历史上最强的,后卫有李晓勇压阵,外线有老胡、郑武、李楠这样的神投,内线大郅能攻,巴特儿能扛,我能防。可惜打法国我们输了,真是遗憾。现在想来,一个原因是我们赛前对对手不太了解,只是看过一场录像,法国对南斯拉夫,看完之后,我觉得我们和法国有的打。果然,比赛一开始我们打的特顺,我们内线完全压制了对方,上半场我就砍了10分,其他队员外线三分也有,快攻也有,一下子就领先了不少。但是后来,我们防守出了问题,遗憾的输了比赛。当时,我们防守没有组织,完 全靠个人的移动、跟防,对方外线一配合,我们就防不住了。现在,我们接受了国际先进的篮球理念,防守有了组织,掐死对方外线的一个点不成问题,可是时光无法倒流。
  在悉尼,我还是个年轻队员,没压力,上场拼命发挥就行,打好了赚了,打不好正常的。球队没进前八,我到没有多少挫折感。奥运会最后几天,没有比赛了,在奥运村玩儿了一阵,看演出、打桌球、换纪念章,还有购物。国家队出国比赛有外汇补贴,每天50美金,奥运会十几天,加上之前我们打“钻石杯”的奖金,我兜里一下子有了3,000美元,长这么大头一回有这么多钱让我自由支配,还是外币,当时觉得生活真是美。
  雅典的情况完全不同于悉尼,因为我出名了。出名之后光想自己就不行了,就得想如何带领国家队打好,取得好成绩。我认为我们这支国家队有潜力,在两三年之后,我们自然而然会成熟,可以随时爆发出像打塞黑那样的水平和稳定的状态。可现在,我们需要一种刺激来激发出自身的潜能,我要想办法刺激自己,也要刺激队友。
  我想了一些办法刺激自己,从雅典回来,有朋友问我话怎么说得那么绝,不为自己留条后路?我当时只是想打球和打仗一个道理,置于死地而后生。我相信自己的潜力。何况,我和我们国家队也有这个资本,自信是一方面,实力是另一方面。
  我也要想个办法刺激队友,这个法子只能用一次,多了就没用了,否则对队友不好,对自己也不好。输了西班牙之后,我选择了爆发,其实也是情绪到了那个份上,我别无选择。
  事后有朋友说我选择的方式不好。说道方式,我的一个朋友说我脑子里要有两个频道,在NBA就播到美国频道,在国家队,就播到中国频道。但当时那种情况下,我哪还顾的上选择频道。我喊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就是想激励队友“永不放弃”。刘炜(国家队队员)我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钻石杯”(奥运会之前的热身赛)上,我们的状态很好,内线、外线都有球。所以大家的心气都很高,也想拿块牌什么的。但是和西班牙一交手,我们发现自己一点儿都不在状态,输得挺惨。
  比赛之后,姚明说了些话,主要的意思是大家不要放弃,要把训练做好,只要把训练的东西打出来,比赛至少输的不会很难看。后来,大家做到了。
  打新西兰,我们拼了。有人说我一个人战胜了新西兰,我不同意。进攻大家把球传给我,我得分多一点,但是别忘了防守可是5个人的事,我们只让新西兰得了62分。否则,我一个人得再多得分也没用。打完比赛,我走出体育馆,深深得呼了口气,真舒服呀。后来,我们没有放弃,打塞黑,我们掐死了对方得外线神投,终于赢了,进了前八。
  刘炜(国家队队员)和新西兰的比赛是上午第一场,9点多开始。我们在世锦赛上打安哥拉也是这个时间,我们7点起床,结果输了,后来知道对方比我们早起了一个小时。这次我们吸取教训,所有队员5点就起来了。比赛打到下半场,我发现新西兰那个胖子(新西兰队队员佩罗・卡梅伦,世锦赛最佳前锋,本场比赛一分未得)还没睡醒呢。
  我和姚明住一个房间。打塞黑那天晚上,姚明说看今天训练的情况,明天一定赢塞黑。
第十四章 雅典奥运会:我是头狼(3)
  当时我也觉得有机会,但是希望不大,毕竟人家是世界冠军。比赛开始,大家放开了,上半场一打完,我就觉得我们一定赢。
  雅典奥运会,我们还是第八。如何再前进一步,我需要好好想想。我现在出名了,成了球队的领袖,但球队的领袖光得分不行,一个人多得分并不能保证球队赢球。在NBA球队的领袖,比如火箭队的弗朗西斯,他时刻在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他说话就没人敢说话,他用自 己的激情和意志力去激励队友,打击对手。NBA允许球队的领袖犯错误,但他必须承担责任。
  中国的情况不太一样,我需要找个好办法。但无论如何,通过雅典奥运会,我们明白了一点:篮球就是竞争,打世界强队,没有游刃有余的取胜方法,只有拼尽全力、连滚带爬的争取胜利。

当前:第15/1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