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19/170页
第八战:峣关之战。
峣关位于武关以西,前据峣岭,后倚蒉山,是关中和南阳的交通咽喉,也是秦朝政治中心咸阳最后一道屏障。
一到峣关,刘邦和张良就像夫妻一样闹了别扭。刘邦主张强攻,张良主张智取。众将士哗啦啦地站在张良一边。刘邦脸上虽然有点挂不住,但他还是识大体顾大局,采纳了张良的策略,分三步,步步惊心地击破秦军。
第一步:攻心。
攻谁的心呢?自然是秦军将士的心。张良调查到峣关领兵将领是一个纨绔子弟。他与刘邦交头接耳一番后,刘邦心疼地拿出了一箱奇珍异宝。
接下来的事就交给外交官郦食其先生了。郦食其干这事儿可谓是得心应手。他带上那一箱子奇珍异宝偷偷混进了峣关城。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那位秦将见了那么多珠宝,当即向郦食其拍胸表态:我自愿加入刘邦的革命队伍。
第二步:慑心。稳住峣关的守将后,张良马上派周昌带领一支小分队,在四面山上插满旗帜,让敌人误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
第三步:虐心。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张良建议刘邦实行兵不厌诈的进攻计划,连夜派革命军绕过蒉山去截断峣山秦军的后路。
于是,刘邦马上派出曹参、周勃、樊哙三员大将带着一支敢死队绕过峣关,穿过蒉山,长途奔袭秦兵的后路。结果,面对这支从天而降的革命军,秦军毫无防备,被打得云里雾里,晕头转向。
而正在这时,刘邦带领手下所有名将轮番出动,对峣关发动了最后的总攻。双方共交战了两次,以秦军大败告终。
峣关失守。秦军败兵逃入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想做最后的抵抗。但是,一切都是徒劳了,因为他们前脚刚到,刘邦的部队后脚就跟到了,结果再次大败秦军。秦军非死即降,全军覆没。随后,秦朝的最后一道防线告破,咸阳像一个裸露的婴儿,暴露在西征革命大军的眼前。
得民心者得天下
咸阳,我来了,你还好吗?
刘邦站在咸阳东部三十里的灞上,面对近在咫尺的咸阳,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是啊,历经一年,西征路上凶险重重。在众多良臣猛将的支持下,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到这里,真不容易啊。
“咸阳原来并不是个传说,而是个笑话啊。”西征革命义军们压抑不住内心的狂喜,都一副磨刀霍霍的样子,大有随时准备拿下皇城之势。然而,此时的刘邦已不再是西征之初那个猛攻猛打的刘邦了,这一年不断的征战让他学到许多。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八字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起来却很难。郦食其教他智取陈留,张良教他快速而节省兵力地攻下南阳、武关、峣关。也是因为这样,刘邦的西征大军快于项羽等所有革命大军最先抵达关中。如今梦寐以求的咸阳就在眼前,刘邦却并没有选择直接攻打咸阳。
在耳濡目染下,他已不知不觉地把张良的那一套“攻心”之术学来了。
反正已毫无悬念了,张良这回干脆来了个袖手旁观。于是,刘邦搜肠刮肚忙活了大半天,才写出了一封给子婴的信,告诉子婴他已经被包围了,只有投降才是唯一出路。子婴看到这封信后,坐在龙椅上半天都没动。
应该说子婴是一个很有才华和大志的人,然而他生不逢时,如果早点让他来当秦王或者皇帝,相信凭他的能力,一定会把秦国治理得国泰民安。然而,胡亥已经把大好江山给毁得不成样子了。三年里,胡亥醉生梦死荒淫无道,赵高指鹿为马权倾朝野,逼得各地起义不断,而忧国忧民的子婴却夜不能寐。
一入侯门深似海。普通人只看到皇家人的风光和体面,却看不到身为皇家人的苦楚和无奈。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或为争权夺势,或为社稷安危,一旦皇宫有变,就将株连九族血流成河。
子婴感到很无奈,也很无助。最开始他还试图负隅顽抗,因为不甘心祖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毁在自己的手里。然而,峣关之战,他倾尽咸阳所有兵力去守也没能守住。从这里他也明白了一点,再凶险的关口、再坚固的城墙也会被攻破,只有人心的稳固才是最牢固的防护。秦朝当年的建设工程搞得太多了,再加上苛捐杂税和一些扰国伤民的政策,全国百姓的心都向着起义军。秦王朝的气数终究是要到尽头了,这已非人力所能逆转。
“罢了,罢了,与其做无谓的抵抗,倒不如给自己留条后路吧。”
子婴握笔的手在颤抖,他知道自己这一笔下去,秦朝就将彻彻底底画上一个句号了。罪人也罢,无颜面对祖辈也罢,子婴凄然一笑,闭上眼睛用那只颤抖的手写下了一个大大的“降”字。
公元前206年,历史的聚光灯对准了咸阳。出降这一天,子婴白衣白袍,白绫系颈,乘着白马素车,气氛沉重而压抑。如果不是刘邦那一身鲜艳欲滴的红衣红袍分外惹眼,整个世界都似乎沉浸在了无边的白色中。
白色是死亡、悲伤、阴郁之色,红色是喜庆、快乐、幸福之色。白色缓缓向红色靠近,两种迥然不同的颜色靠在了一起,红色立即遮盖住了白色。一袭白色衣裳的子婴跪拜于地,能不被傲然而立的刘邦那火红之色遮盖住吗?
刘邦以胜利者的高昂姿态接过了子婴双手呈上来的玉玺。一枚小小的玉玺宣告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大秦王朝就这样画上了一个句号。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成谶,诚为斯也。
值得一提的是,四十九年前,周天子也和子婴一样,白马素车,跪拜于地,双手呈玺,狂风大作,天地为悲……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有秦始皇在灭掉六国后说过的一些话,其中有几句颇为耐人寻味:“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文中点评的正是秦始皇当时的心态。“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秦帝国都拥有了,还怕什么呢?
巅峰处的孤独,让人失去理智。这种孤独,是失控的孤独,是没有掣肘的孤独。秦始皇这几句话,相当傲慢自信,甚至是狂妄自大。在历史上,处于事业成功巅峰的君王,一旦头脑极度发热膨胀,失去清醒和理智,大都很快跌入谷底。
《过秦论》中分析秦亡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有形的敌人没有了,无形的敌人正在聚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这句名言,说得准确、精当、深刻。从秦国到秦帝国,这段漫无边际的奋斗史和短暂的盛衰史,发人深思,耐人回味,令人感慨。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满脸微笑的刘邦骑着宝马,在文武众将的拥簇下缓缓走进了咸阳城。城中的百姓很识时务,夹道欢迎这个新来的君王。这一刻流氓出身的刘邦感动了,眼睛突然一涩,一行热泪滚了下来。
是啊,当年那个出生在农民家庭的穷娃娃,当年那个整天无所事事放荡不羁的不良少年,当年那个三更半夜总是往寡妇房里钻的偷情者,当年那个守在泗水亭为人民服务的小小亭长,当年那个没花一分钱却娶了一个富得流油的老婆的大骗子,当年那个忍气吞声委身于项梁手下的蛰伏者……如今却风风光光地带领着数十万革命军进入咸阳,这个他一生中最神往的地方。
当年他那句“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犹在耳畔回荡,如今已一语成谶。对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刘邦来说,他还以为自己的一生就将碌碌无为地过完呢,可转眼间,他变成了关中王,帝王将相中的王啊!
人生就是这样,命运之神一旦垂青,连自己都感觉像在做梦。此时,刘邦强忍着感慨的泪水不让它流出来,当即向众人挥手示意,并发表了胜利者的宣言。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召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慌!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史记·高祖本纪》)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
对受尽秦朝压迫的百姓来说,刘邦一进城就颁布的“约法三章”让他们大喜过望。是啊,秦国的法律不但繁杂,而且严酷,可以说是极度不合理,极度不公平。而此时,刘邦的“约法三章”简洁明了,打破了烦琐的条条框框,打破了贵族的专属特权,谁犯法就惩罚谁,公开、公平、公正。
欢欣鼓舞的百姓纷纷从家里牵牛羊、持美酒慰问革命军士,而刘邦推托说为减轻百姓负担坚决不受。如此一作秀,关中百姓都对刘邦称赞有加。
得民心者得天下。就这样,假惺惺的刘邦在一系列的伪装下,一到关中,就受到了百姓的拥戴。这为他日后和项羽争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与刘邦得民心不同,此时的项羽在得到秦朝大将章邯的支持后,干了一件大失民心的大事。
第七章 一锅粥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
哀莫大于心死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秦始皇在求长生不老丹未果后,迁怒于所有的儒生,先后两次坑杀了数千名儒生。“焚书坑儒”事件惊动了世人,秦始皇的罪名从此又多了一项。
当然,集体坑杀活人并非秦始皇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秦国在攻打赵国获胜之后,秦将白起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坑杀了赵兵四十万。四十万,想想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何况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四十万人被坑杀时是何等悲惨的场面。视人的生命如草芥,视人如蝼蚁,这对人性本身来说,真是可悲、可怜、可叹!
然而,项羽似乎也不甘落后,把目标瞄准了章邯投靠过来的二十多万秦军身上。
章邯当年东奔西荡,四处镇压革命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率领的是一支铁打的王牌之师。军中的士兵多半是长年在骊山服役的囚人,长期的压迫和超负荷的劳动,练就了他们的铮铮铁骨,磨炼了他们的坚韧毅力,从而造就了他们非凡的战斗力。从暗无天日的囚犯生活中获释的他们,只有一个想法:谁给口饭吃,就为谁卖命。
比起痛不欲生的服役生涯,打仗算是轻松的活了。有衣穿,有饭吃,还有军饷拿。如果表现得再好些,还可以升官发财。于是,他们就像一群永远不知疲倦的魔鬼,每一战都拼尽全力,每一战都奋不顾身,每一战都舍我其谁,也因此每一战都战无不胜。
而他们的顶头上司章邯也没有亏待他们,总是把获胜的战利品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分发。人就是这样,你给予了别人很多,也会收到很多回报。所以,章邯在将士们的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当章邯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归降项羽后,手下众将士都选择了与他不离不弃。
项羽自己的军队大约有二十万人,再加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他的军队已有四十来万了。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无敌的数据了。
项羽和刘邦的关中之争就像是龟兔赛跑,跑得快的不一定最先到达终点,而跑得慢却一直在跑的,可能才是最终赢家。
巨鹿大胜后,项羽的前面已无大的阻碍了。然而他到了新安后,却突然停下来不跑了。原因很简单,手下人太多了,四十多万人虽然声势浩大,但比起轻装上阵的刘邦来说,他的行军速度简直慢得像蜗牛。
革命军和降军混在一起,鱼龙混杂,各怀心事,就是想跑快点儿也有些力不从心。当初就是怕出事,项羽才把革命军和降军交叉安排在一起。然而,革命军和降军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一个像是亲娘养的,一个像是后娘养的,地位和待遇自然不同。
在项羽的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士兵跷起二郎腿,对一个降兵说,给老子捶捶背、揉揉肩,给老子洗脚。呼来唤去,就像使唤佣人一样使唤降兵。长此以往,降兵们的心中怨气太重,矛盾自此激化升级。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在军中传播:投降的秦军想造反。
“想造反,那还了得?”项羽一听不干了,马上把自己的两个亲信英布和蒲将军找来进行商量。
“秦国的这些降兵人数多,且怀有二心,如果到了关中,突然发难,反戈一击,那我们岂不是很危险吗?”
“非我嫡系,其心必异。既然秦军不厚道,心怀叵测,与其日后受其凌辱,不如先下手为强,把这些降兵统统格杀勿论。”英布和蒲将军纷纷建议道。
一场旷世大坑杀就这样发生了。
是夜,夜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是杀人放火的绝好机会。楚军在英布和蒲将军的带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了二十万归降的秦军。没有丝毫悬念,新安(今湖南省义马市)城南,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地。
据说那夜突然下起了大雪。雪花飘飘,白如孝服,直刺人心,仿佛是在为二十万冤魂送别。寒风凛凛,悲如妇哭,哀伤如许,仿佛也在为二十万冤魂鸣不平。
第二天,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仅存的将领闻讯而来,捶胸顿足泪如雨下。也许是受这件事的影响,章邯从此不复当年的神勇。司马欣和董翳也再没干出与其能力相称的事情来。也许在二十多万秦军被坑杀的同时,他们三人的心也随之死了。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身灭亦次之。此言非虚也。这正是:
突施杀着,毫无提防。神将悍兵齐犯傻。枭雄铁卫今安在,昔年无敌再难现。汉中三杰,王师魂断。日暮只道英雄远。兴亡弹指间,浊酒一壶复一叹。
万水千山总关情
项羽始料未及的是,处理掉那二十来万累赘的秦军后,他们前进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变快,相反变得更加裹足不前了。因为当时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事还处于瞒报阶段,关中一带的人大都不知道。面对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天下百姓无不翘首以待,项军所到之处,闻风来投的人络绎不绝。虽然坑杀了二十多万人,但项羽很快又在路上捡了二十来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