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22/170页
项羽的眼睛突然红了,那是对暴秦的痛恨,是对项梁的怀念。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那么多的艰难险阻,那么多的流年不利,那么多的九死一生,这一刻都化成了激动的泪水、感动的泪水。
擦干泪水,项羽恢复了冷峻,也恢复了霸气。看着眼前鳞次栉比的宫殿,项羽的某根神经似乎被触动了,他当机立断,下令做了三件令人意想不到的大事。
第一件事:大屠杀。项羽下令杀死了已经归降的秦王子婴,杀光了秦朝宗族,杀死了秦朝老将旧臣,杀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人。一时间,咸阳城内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血流成河,触目惊心。
第二件事:大掠夺。项羽纵容部下强取豪夺,肆无忌惮地霸占宫女和民女。一时间,咸阳城内人心惶惶,鸡飞狗跳。
第三件事:大纵火。在大屠杀和大掠夺的同时,项羽还放纵手下四处放火,焚毁了秦国的宫殿,甚至连秦始皇一手打造的绝世阿房宫也没能幸免于难。熊熊大火,三月不熄;绝世宫楼,步步坍塌。
对项羽来说,火烧阿房宫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复仇心和虚荣心,然而,正是这一把火,却烧出了不和谐。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和火烧阿房宫的残暴行径与暴秦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因此,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从“神”变成了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魔”。
据说,如果孩子晚上啼哭,大人只要说一句“项羽来了”,孩子的哭声便会戛然而止,屡试不爽。
总之,干了这三件大恶事,项羽已是恶名远扬,这也为他日后楚汉争霸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项羽烧了阿房宫,表明他根本不想在关中建都称王。这时,谋士韩生猜想项羽是想建都老家彭城,于是便来劝阻。
“其实您不用去远方,好地方就在身旁。”韩生娓娓道来,“关中地势一分为二。内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四季分明,适宜耕牧,粮草充足。外围四处山河险阻,关隘众多,易守难攻,是建立霸业的好地方。战国时,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关中做腹地。天时不如地利,大王如能像兵法中所说的那样,应势而谋,顺势而为,建都关中,定可雄霸天下,四海降服。”
应该说,韩生的分析很透彻,如果项羽真的选择了在关中建都,那么刘邦日后想反攻就比登天还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项羽一口回绝了他的建议。
“古人说得好,叶落归根,况且如今我成就了这番大业,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别人看不见,有什么意思!”
韩生见项羽如此迂腐,如此不懂政治,连连摇头叹息。虽然当着项羽的面他不敢发牢骚,但一出了门,就肆无忌惮地自言自语道:“世人都说楚国人像猕猴,喜欢花帽子。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此话一出,韩生就后悔了。不过世上没有后悔药,很快就有人把他的话告诉了项羽。
项羽一听,怒不可遏,马上命人架起一口大油锅,把韩生抓来扔进锅里炼油了。
韩生是可怜的、无辜的,被打入了十八层“油海”。也正是因为他逞一时口舌之快,留下了“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算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点文化遗产。
项羽是无知的、悲哀的,他忘了第一个扯大旗干革命的陈胜是如何失败的。离开了百姓,离开了广纳良言,一切都是白干。也许,只有当日后与刘邦楚汉相争时,他才能体会到建都关中的千般好。只是那时,他还会想起那个在滚烫的油锅中惨死的文弱书生吗?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性格,不但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其实,项羽弃关中而定都彭城,除了失去绝好的地利位置外,还需要处理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他来彭城了,楚怀王要何去何从呢?
是啊,革命最初阶段,为了推翻秦朝,聚集旧楚的臣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项梁听从众人的意见拥立一个小牧童当了楚怀王。如今,暴秦已被推翻,而项羽拥有四十多万无敌之师,天下已唯他是尊,楚怀王这个傀儡也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变成了烫手的山芋。有楚怀王在彭城,自己还能名正言顺地称帝称王吗?项羽陷入了沉思。
项羽一思考,楚怀王就发怵。深思熟虑后的项羽准备先投石问路。他在范增的指点下,写了一封信,信的中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秦朝已经灭亡,二是刘邦比我先入关。
提秦朝灭亡是表明功绩,邀功请赏的意思,说刘邦先入关是暗示楚怀王废掉“先入关中为王”的约定,封自己为王。总之,这封信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毁约。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接到信的楚怀王虽然很发怵,但还是无畏地回了封信,内容概括起来也只有两个字:如约。
项羽气得脸绿了,脖子粗了,须发都竖起来了。
“既然你如此不识时务,那就休怪我无情无义!”项羽发飙道,“杀!”
说是这么说,但如果项羽真直接杀了楚怀王,那明显是过河拆桥、落井下石,太不妥了。
政治是门技术活。在范增的教诲下,项羽终于头脑开窍了:既然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为此,他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一是架空。项羽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把楚怀王“升”为义帝,是名义上的天下至尊。
二是架刀。古代贤明帝王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定要居住在江河的上游。项羽以此为借口,把楚怀王“请”出彭城,“恭送”到了风水宝地——长沙郡的郴县。而当时的郴县还是一块没有开发的处女地,跟原始森林一样,荒无人烟,居住在此的人就像是被绑架了,刀架在脖子上一样,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值得一提的是,项羽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还上演了第三招——嫁祸,对楚怀王进行了最后一击。下文会有详细讲述,这里暂且不表。
就这样,项羽终于玩了一把政治智慧,把楚怀王,也就是现在的义帝扫地出门,赶出了彭城。
接下来,是项羽实现梦想、开启璀璨人生的时候了。
第八章 韬光养晦
“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南北朝·阴铿
谁是王中王
踢开了义帝这个绊脚石,该是项羽称王称霸的时候了。为了让自己更加名正言顺,项羽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那就是分封各路诸侯为王。
这个办法有很多好处。首先,分封各路诸侯为王,就等于封住了他们的嘴,而无论功劳和势力,项羽都是最大的,自然是当仁不让的王中王。其次,分封各路诸侯为王,自然就废除了已经为王的六国诸侯王,也就是明明白白地向天下宣告自己脱离了楚怀王的组织。
不仅如此,通过封王,项羽还成功笼络了人心,分散了各方力量,从而加强了自己的霸权。
办法想出来后,项羽很快就付诸行动。通过广发英雄帖,他号召天下英豪来咸阳一聚,召开封王大会。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各路诸侯当时的心情真是爽歪歪了,毕竟封王晋爵、封妻荫子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事啊!
公元前206年,各路革命军首领齐聚咸阳。项羽发表了“胜利宣言”,声情并茂地回顾了革命史,并说明了封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洋洋洒洒的开幕词听得两边肃立的英雄腿脚发麻、耳中起茧才宣告结束。“想不到这小子口才还不错,这才是当领导的料嘛。”范增满意地点了点头。
接着,项羽宣布封王榜,一共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说来也奇怪,楚汉是十八路诸侯,三国是十八路诸侯,隋唐也是十八路诸侯,为什么这么巧呢?
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总把“九”看成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因为它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成的文字,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中国人也以“九”为大数。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
既然以“九”为尊,那九的倍数十八也跟着沾了光。一碰到数量问题,古人都想往这些数字上靠。其实,为了凑数,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良莠不齐,存在很大的水分。
项羽一口气封完了十八路王,而他自己的封赏则交由范增来念:“西楚霸王项羽,都彭城。封原魏国和楚国东部九郡……”
项羽封给自己的九个郡,横跨今天的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河南五省的大部分地区,势力之大可想而知。
“西楚霸王”这四个字也很有讲究。项羽一口气封了十八路王,而将自己定位为霸王,意思就是诸侯王的领袖,王中之王。
对此,“史圣”司马迁点评:“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忍者神龟
从分封十八路诸侯中可以看出,项羽分封了四类人:其一,率先进入关中的刘邦;其二,巨鹿大战中秦国的三员降将;其三,陈胜、吴广起义后先行复国的诸王;其四,随项羽发动巨鹿大战,破秦入关的有功之臣。
分封结束后,诸侯们各自回到所属封国,但天下就此太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俗话说一家欢喜一家愁,分封这碗水是端不平的。按下葫芦浮起瓢,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公平的事。一些人满意了,就有另一些人不满意。
魏豹由魏王降为西魏王,赵歇由赵王降为代王,田巿由齐王降为胶东王,韩广由燕王降为辽东王,韩成虽仍为韩王,但却与河南王申阳共分韩地。这五个人都是受了黜降,他们能心悦诚服吗?
项羽三分齐地,而齐地中最有实力的田荣无分,陈余与张耳功劳相当,但张耳封王,陈余无分,田、陈二人怎肯甘心?
还有彭越,他趁乱起兵,此时在巨野已聚众数万,无所归属。项羽分封时没考虑他,但他已成一方势力,还会安分守己吗?
而最大的不满还是来自刘邦。刘邦素有大志,在西入秦关的道路上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在诸侯中除项羽之外最有实力。刘邦本指望割据关中,如今却只得到僻远的巴蜀汉中,他岂肯善罢甘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恩恩怨怨,是非难了。
其实,关于刘邦的分封问题,项羽和范增在会前就进行了数次的研究和讨论。范增认为,巴蜀之地道路险峻,原本是安置罪犯和流浪者的地方,让刘邦去那里,既不会让项羽背上违背约定的罪名,又困住了刘邦这条蛟龙。
项羽这次听取了范增的意见,把刘邦封为汉王,将他赶去了那鬼见愁的地方。
为了双保险,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把汉中土地分割为雍(章邯)、塞(司马欣)、翟(董翳)三国,处于刘邦和项羽之间作为屏障。这说明经过鸿门宴一闹之后,项羽已对刘邦有了足够的警惕和提防之心。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刘邦在第一时间得知了项羽的分封安排,一怒之下便要去找项羽拼命。
每到关键时刻,刘邦手下都会出现力挽狂澜的良臣。鸿门宴上张良光彩夺目,此时该是萧何露脸的时候了。
“冲动是魔鬼!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萧何劝道。
“难道我不当这个汉王就会死?”刘邦还是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