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23/170页


  “会。”萧何拿出在入咸阳时收藏的地图,仔细分析了当前局势,“以咱们眼下的兵力,如果真的跟项羽死磕,那是必败无疑啊!巴蜀之地虽然偏僻,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韬光养晦的好地方。只要咱们开荒种粮,广招贤士,爱民护民,定能开疆拓土。夺回三秦之地,剑指天下也指日可待。”
  刘邦听了,面露喜色,默认了项羽的分封。
  眼看萧何露脸了,张良也不甘落后,他马上给刘邦献了另外一计:发射糖衣炮弹,掳获项伯的心,公下项羽的关,把汉中郡搞到手。
  刘邦自然知道汉中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汉中处于关中和巴蜀之间,退可以作为防守的天然屏障,进可以作为夺取关中的交通枢纽。他接受了张良的建议,让张良带着无数金银珠宝前去贿赂项伯。
  项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老好人、老实人、老蠢人。老好人就不用说了,只栽花不栽刺,只要别人对他好,他就对别人好,不管这好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真是好到家了。说他是个老实人,是因为他很容易相信别人,很容易上当受骗,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老实到家了。说他是个老蠢人,是因为他的脑袋瓜子不好使,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的个人利益,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结果成了别人利用的武器,被玩弄于手掌之中,真是蠢到家了。
  果然,集好、实、蠢于一身的项伯得到好处后,马上动用三寸不烂之舌对项羽进行了公关。
  面对叔父的求情,项羽最终答应了把汉中郡加封给刘邦。“不就是一块贫瘠之地吗?你想要,拿去便是。”这或许是当时项羽的想法。
  然而,他万万没料到的是,就是这样一块贫瘠的毫不起眼的地,却是兵家必争之地。日后,刘邦就是从汉中郡这个桥头堡出发,通过南征北战,打下了四百年大汉不朽基业。
  后发制人,刘邦再显忍者大侠风范!
  上天入地,刘邦再显神龟英雄本色!
  忍者神龟,忍者亦无敌。
  失与得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他知道什么,而在于他认识谁。”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五归功于他的人脉关系。那些看似幸运之神降临的因缘际会,其实多半是努力经营人脉的结果。有良好人脉的人,看上去总是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对刘邦来说,他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人脉。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等人才齐聚堂下,因此,尽管他的兵力和实力还无法与项羽相抗衡,但良好的人脉却让他在逆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首入关中、鸿门宴大难不死等都是鲜活的例子。
  如今,刘邦被屈封到巴蜀一带当汉王,在手下人的劝说下,他也乐意地接受了。然而,正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他颇为倚重的谋士张良却要跟他说再见了,这让刘邦很痛苦。
  张良要走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复国梦。的确,他此时只能算是“挂靠”在刘邦名下,他真正的主子是韩王成。
  作为韩国的“官六代”,张良眼看其他五国都复国了,自然不甘心韩国就此“泯于众人”矣,因此,他拥立韩王成为主子,开始了复国之旅。
  因为人马少,张良的复国大业一直没有干出成绩来。当刘邦的西征大军到来时,他和韩王成毅然踏上了征服暴秦之旅。此时,暴秦已被推翻了,各大诸侯也得到了应有的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韩王成被封为韩王。张良也决定返回韩国,继续完成和经营他的复国梦。
  人各有志,不可强留,刘邦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也没有强留张良,只是心里很悲伤。而张良同样很难受,毕竟对他来说,眼前这个人才是他想要追随的主子,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只能暂时离开刘邦,去努力争取完成自己的复国梦。
  当刘邦去汉中时,张良百里相送,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离别前,刘邦握着张良的手,动情地说道:“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没说完温柔,只剩离歌;心碎前一秒,用力地相拥着沉默,用心跳送你,辛酸离歌。”
  张良感动得泪流满面,悲伤良久。其实,他之所以这么执着地送刘邦到这里,除了难舍心里的依恋之情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指导刘邦火烧褒斜栈道。
  褒斜栈道是从关中平原到汉中盆地的一条捷径,自战国时开始修筑,凭借着一代代人愚公移山的精神,才建成这条长达近五百里的“通天大道”。一旦栈道被烧毁,关中和汉中便如牛郎织女般天各一方,难以直接联络了。
  当张良告诉刘邦这个计划时,刘邦很是惊愕:“栈道被毁,我岂不是一辈子都要被困在巴蜀了!”
  张良胸有成竹地进行了解释:“烧毁栈道,看似自毁退路,但同时也烧毁了各诸侯王的侵略之路,他们便不能轻易地攻到汉中来了。而且,这看似自毁前程之举,也能同时彻底打消项羽的防备之心,让他们认定我们再无东归之意。”
  听到这里,刘邦原本阴沉的脸才舒展开来。随后,张良又送给了他一个锦囊,叮嘱他只有等到东归那天才能打开。
  就这样,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边走边放火烧掉身后的栈道。很快,这个数百年才打造完成的第一栈道就被彻底毁掉了。
  火烧栈道与项羽当年北渡黄河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只是前者是为了鼓舞士气,英勇杀敌,后者是为了麻痹敌人,造出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架势。火烧栈道,很好地麻痹了项羽,成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为刘邦在蜀中磨刀霍霍操练兵马,准备东山再起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后人作诗曰:“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邦不会料到,在暂时失去张良这样一个得力助手后,自己马上又收获了一员大将。这个人便是韩信。
  刘邦与韩信的相遇,离不开“大媒人”萧何的牵线搭桥。一曲月夜追韩信流传千古,是为佳话。
  当年,刘邦还是个整天无所事事、东打西闹的流氓时,萧何就因为他一脸“龙相”而非常器重他,先是给他弄了个小小的干部来当,后来又追随他参加了革命。
  刘邦这个小小的乡级干部身后,总是跟着一个身份和地位都高他很多的县级干部萧何,这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从一个小混混到亭长,再到扯大旗拿大刀参加革命,西征入关,成为实力仅次于项羽的汉王,刘邦用实力证明,追随他的萧何独具慧眼。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对萧何格外器重。来到汉中后,他便封萧何为丞相,拥有仅次于自己的权力,所有的行政官吏都由萧何委派。投桃报李,萧何当年的投资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而萧何也不负丞相一职。当年破咸阳城时,别人都是去抢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唯他对皇室里的那些破书烂籍情有独钟。如今,他在咸阳收集的几大筐典章簿籍发挥作用了。萧何引章摘句,参照旧法,办起事来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根本就不用刘邦再操心了。
  萧何虽然为刘邦分了不少忧,但刘邦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因为到汉中不久之后,军中就出现了士兵逃离的情况。
  士兵们之所以逃离,并不是因为项羽或是谁打过来了不得不逃命,而是因为忍受不了这穷乡僻壤的艰辛和身在异乡的孤寂。
  是啊,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士兵们背井离乡来到这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本来以为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很快又能打回去;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刘邦虽然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将领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却丝毫没有东归之意。
  思乡之情很快就像瘟疫一样在军中弥漫开来,造成士兵大批逃离。当然,如果我们从大浪淘沙的角度来看,能够忍住寂寞留下来同甘共苦的士兵,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无疑又算是件好事。
  看着士兵逃离,刘邦无计可施,只得听之任之。但是,如果逃的是良臣猛将,那对求贤若渴的刘邦来说,无疑像是被割了心头肉一样难受。
  一天早上,刘邦刚从梦中醒来,一个卫士上气不接下气地闯进来:“报告汉王,萧丞相不见了!”
  “你说丞相怎么了?不见了?”刘邦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双眼瞪得比铜锣还大。
  “有人见丞相天还没亮就一人一骑匆匆跑了……”
  “快派人去找!”
  如果连萧何也逃了,那刘邦就真的完了,他还能指望谁来帮自己东山再起呢?
  第一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垂头丧气,脸上的表情就已经告诉了刘邦结果――没找到。这一天,刘邦有度日如年之感。
  第二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还是垂头丧气,还是没找到。这一天,刘邦有如隔三秋之感。
  第三天黄昏时,寻找的人还是没有消息,刘邦差不多要绝望了。这时,萧何出现了,他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个人。
  此人正是韩信。
  风雨人生路
  韩信在成长过程中,童年、少年、青年的处境大为不同,给他留下了三道不可磨灭的记忆。
  韩信童年的记忆:明亮。
  韩信是原楚国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虽然家境不是很富有,但韩信的父亲熟读兵法,剑术精湛,对他也很是疼爱。三岁那年,韩信便爱上了兵法和剑术。到了六七岁时,他的兵法和剑法都有模有样了。小韩信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想不明亮都不行。
  然而,世上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九岁这年,韩信原本灿烂的天空突然塌陷了――他的父亲突患疾病,丢下他们孤儿寡母撒手而去。十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因过度悲痛,很快撒手人寰。从此,年幼的韩信成了孤儿,无依无靠。
  韩信少年的记忆:灰暗。
  迫于生计,韩信带着家里唯一值钱的财产――一把家传的宝剑,开始了流浪生活。
  温饱问题成了他每天最头疼的难题。然而,不管有多饿,甚至被饿得奄奄一息,韩信也不愿当掉身上的这把宝剑。这把剑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只要这把剑在,他便感觉父亲就在自己的身边,就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他熬过所有艰难的境遇。
  据史书记载,韩信在流浪生活中,经常到他父亲的朋友――南昌亭长家里去蹭饭。一次两次还行,长年累月下去,这个亭长就受不了。
  “把我当长期饭票来使,你小子还嫩了点!”亭长朝他老婆使了一个眼色。亭长老婆也不是混饭吃的,她马上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提前做饭,提前吃饭。这就跟当年刘邦在大哥刘伯家蹭饭的经历很相似。
  如此一来,韩信再去时总是扑个空,饿着肚子去,再饿着肚子回。韩信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再也不去蹭饭了。
  “天大地大,难道就没有我韩信一口饭吃吗?”韩信觉得与其受那嗟来之食,不如自力更生。于是,他跑到了淮阴城外的河边,靠钓鱼为生。
  飞檐翘角的古城小镇,干净交错的石板古道,清澈温顺的淮阴河水,勾勒出烟雨中淮阴古城的美妙感觉。
  然而,韩信徜徉其间,虽然收获了风景的宁静,但却填不饱自己的肚子――他有时一整天都钓不到一条鱼。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风花雪月,视物言情?
  “钓鱼是一项技术活啊!”韩信饿得两眼发昏时,弱弱地说了这么一句话。那时候,他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苦也好,累也罢,只要不挨饿就行;冷也好,热也罢,只要活着就好。因为只有不挨饿,才能生存下来;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
  韩信青年的记忆:温暖。
  这时,韩信遇到了一个贵人――漂母。
  在韩信钓鱼的河边,常有很多女人来洗丝棉,那里的人称她们为漂母。其中一位漂母见韩信可怜,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漂母的善举让原本很受伤的韩信很是感动。
  “将来有一天,如果我飞黄腾达了,一定不会忘记您的。我一定会厚报您,一定把您当母亲来伺候,一定……”
  “一定是在白日做梦吧。”漂母打断了韩信的话,很生气地说道,“我并不奢求你的回报,我只是出于同情才给你饭吃。我也并不稀罕你的回报,我只是希望你能做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前:第23/1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