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42/170页
以不变应万变是个好方法。然而,事实再度证明,理论说得再好、计谋想得再妙也没用,关键还得看主帅的决定。龙且当时充分体现了作为项羽最为得力大将的“项氏风格”――刚愎自用,他不顾众将的劝说,马上率兵渡河去追韩信。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自负的龙且注定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追到潍水中央的龙且居然没发现河水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特别浅,居然骑着马就可以?过河去。他手下部将周蓝发现了这个问题,但还没来得及说,龙且就已经一马当先地渡过了潍水――他要生擒韩信立战功。
周蓝没办法只得追随龙且而去,然而,他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楚军的大部队正走到河中央时,突然听见“哗啦”一声,洪水像猛兽一样猛扑过来,顿时泛滥成灾。这下楚军就是想逃也来不及了,数万人马顿时被河水冲走。
这真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啊,它不但冲走了众多楚军,还把楚军一刀两断地隔离在潍河两岸。岸东的大量楚军,这时候已被突如其来的洪水阻住了去路,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河西的主将龙且和周蓝。
此时,岸西只站着龙且和周蓝等孤零零最先渡过河来的一两千士兵。他们望着身后泛滥成灾的洪水,已是弱不禁风,瑟瑟发抖。
龙且再笨也知道这没来由的河水肯定不是自然灾害了。这的确是韩信事先安排的,他连夜叫士兵用空粮袋装好沙子,堵住了河上游的水。韩信渡河去,只是为了引来龙且这条大鱼而已。等他一过河,上游就开始放水。
洪水泛滥成灾,是天灾,更是人祸。我们不得不佩服韩信,他果然是“打水仗”的高手:打章邯是靠白水河水淹城而胜,打陈余是靠背水一战而胜,此时打龙且又是靠半渡击之而胜。
最后,龙且被斩杀,周蓝被生擒。随后,韩信率大军直捣城阳,将齐王田广、齐相田光生擒在手。而刘邦派来的两位援军将领曹参和灌婴也不负众望,曹参挺进胶东,击溃齐国大将田既;灌婴进军嬴下,斩杀齐国名将田横。
不久,齐国彻底被汉军征服。至此,项羽使出的第三板斧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损兵折将,生生砍下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如果说睢水是刘邦心中永远的噩梦,那么潍水便是项羽心中永远的痛。
至此,项羽的三板斧使完了,结果都是失败,大失败,完完全全的失败,彻彻底底的失败。
最后一招
龙且就是项羽的“龙骨”。龙骨在,项羽便活动自如,现在龙骨突然断了,项羽这龙头便再摇不得了。
这时,尽管楚汉双方还在广武山对峙,但项羽已经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了,只是在尽人事地坚守,反击的机会基本上为零了。
再僵持下去,便是坐以待毙;再对峙下去,便是自取灭亡;再消耗下去,便是万劫不复;再消沉下去,便是万丈深渊。这一刻,项羽在伤感的时候,又想起一个人来,想起他白发苍苍的模样,想起他的身影,想起他慈眉善目的脸,想起他殷殷期待的眼神,想起他的谆谆教诲。
千古奇谋成绝响,世间再无范增人。项羽的心在流血,那是怎样的一种后悔,那是怎样的一种忏悔。可惜这个世上永远没有后悔药,没有孟婆汤,没有忘情水,有的只是血与泪。
逝者如斯夫,项羽知道范增不可能回来了。逝者只能缅怀,活人才值得去争取和珍惜。为此,他马上想到了韩信。
韩信杀死龙且,按理说,项羽与韩信的梁子是彻底结下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项羽虽然粗鲁,虽然高傲,虽然不可一世,但在这种万般无奈的局势下,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低下高昂的头颅,去劝降韩信。
项羽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他现在只能勉勉强强和刘邦打成平手,韩信拿下齐地已经对他的侧翼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一旦韩信率齐地的大军伐楚,那么就会和刘邦、英布、彭越形成四面夹击之势。这样一来,他将面临灭顶之灾。
生死存亡比颜面重要,远大梦想比恩怨重要。无奈之下的项羽出此下策,与其说是灵光一现的感悟之举,不如说是被逼无奈的豪赌之举。在权力游戏之中,豪赌本来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后果的。刘邦如此,项羽亦如此。
项羽这次派能说会道的盱眙人武涉执行劝降任务。
武涉到了齐国,见过韩信后,马上开始展露口才,自问自答了三大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革命?因为天下百姓受暴秦的压迫和剥削,已经活不下去了,所以天下英雄豪杰四起,共同革命,齐心协力推翻了暴秦。
“革命为什么?说大一点,革命是为了解救天下黎民百姓,说小一点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革命时,我们拼死拼活不言苦,革命成功后便是论功行赏,封王封侯,然后各自关起门来休养生息,安详度日,太平太平。
“个人能为革命干什么?虽然每个人能力不同,但大家都是为了革命,为了和平,有了好日子我们就应该且行且珍惜,保护好革命的胜利果实。但是,刘邦这个流氓无赖,无事生非,偏生挑起战争,打破天下这原本平和的局面。他先是侵夺三秦之地,又出关攻楚,他的醉翁之意连傻子都看得出来,那就是独吞天下。我们项王多次把他击败,捏死他如捏死一只蚂蚁般容易,但项王怜惜他同为革命人,不忍心残害于他,一次次将他放生。然而,他从来不知道悔改,今天放了他,明天又带兵来攻,这样贪婪、卑鄙、无耻的人真是少见啊!革命队伍中怎么会有这样的败类呢?”
韩信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显然他知道这只是武涉用作铺垫的开场白,接下来才是“亮剑”的时候。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武涉终于切入了正题,“现在刘邦之所以这么重用你,是因为项王这个强劲对手的存在,而你能打仗、善打仗,还有存在和利用的价值。现在的形势,是你决定天下的走向,你支持刘邦,项王就没戏了;你支持项王,刘邦就玩完了。一旦你帮刘邦打败了项王,刘邦第一次开涮的对象肯定是你,因为那时的你不但已无利用的价值,而且还会因为功高震主而触怒他,引起他的猜忌。所以,他不对你下手对谁下手?
“你曾经当过项王的马仔,也算是故交了,一旦你帮了项王,他定然会把旧情新恩一起算。这样一来,你们二人共取天下,共同封王,共享富贵,岂不两全其美?”
应该说武涉的第一段话说得很到位,不仅从客观上分析了楚汉争霸的形势,也从深层次上指出了韩信潜在的危机。但是,他的第二段话却脱离了实际。武涉本意是想牵上“旧情”这根弦,但却在无形中触痛了韩信心中的底线。
原本一直沉默不语的韩信,听到这里冷笑一声:“当年我在项王手下打工时,项王把我当草一样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谋不用,所以我才会远投汉王。而汉王把我当作宝来用,拜我大将军之职,予我数万军队,我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我可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项王的好意我心领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我实在做不出来。”
其实,韩信之所以在关键时刻如此“感情用事”,除了武涉在说服过程中画蛇添足提起旧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武涉来游说他的时机不好,来晚了。刘邦棋高一着,早已比项羽先一步派使者到了这里,直接将韩信封为新一任的齐王。
刘邦之所以这么做,不是他有多么慷慨,主动对韩信论功行赏,而是被逼出来的。而逼刘邦的不是别人,正是韩信自己。
之前在修武县,刘邦平白无故地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虽然表面上服服帖帖,没有任何怨言,但心里还是有疙瘩的。
此次他在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心里就更加不平衡了:“如果没有我,谁能这么快就将齐地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如果没有我,谁能这么快斩断项羽的‘龙骨’?如果没有我,汉王您能这么高枕无忧吗?”
于是,心有不甘的韩信就给刘邦写了一封信,信写得很委婉,大概意思是说齐地是一个很复杂的国家,而且齐人个个都很善变,如不立一个齐王,恐怕很难镇住他们,为了齐地的稳定,我愿先代为管理齐地。
信虽然写得很委婉,但实际上谁都看得出来,韩信这是在逼刘邦封他为齐王。韩信这么做也是为了投石问路,试探刘邦对自己的态度。
当韩信派的人把信送到刘邦手里时,刚刚伤愈回到成皋的他因为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心中正憋着一股气。他一听说韩信想做齐国的“代王”,脸上顿时就乌云密布起来:“我现在困守在这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他不但不派兵来支援我,还想自封为齐王,真是狗嘴巴上贴对联――没门!”
刘邦的反应把信使吓得脸色发白、心头发颤、腿脚发抖,心里道:“我怎么这么倒霉来送这封信啊,这次只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关键时该,又是张良和陈平起作用了。不过,碍于信使在场,张良和陈平没有说话,而是用肢体语言进行暗示,两人一左一右使劲地踩了刘邦一脚。
“哎哟,我的脚痛……”刘邦就是刘邦,他是何等机敏之人,回头见张良和陈平的眼神马上会意过来,话说到一半立即改口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顶天立地,韩将军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本来就该做真正的齐王,怎么能做代理的呢?”
“原来如此,虚惊一场啊!”这下信使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放心地回去交差了。
随后,刘邦为韩信举行了隆重的分封仪式,并特派张良亲自带着黄金将印去齐地主持授封仪式。
张良把韩信扶上齐王宝座后,趁他欢喜之时,赶紧劝他尽快发兵攻楚。正在兴头上的韩信自然满口答应了,马上发兵去前线策应刘邦。
封为齐王,韩信对权力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膨胀的野心得到了抚慰,因此,他对刘邦的忠心也进一步增强。所以,项羽派出的说客武涉这时才来,显然在时机上慢了半拍。
这时韩信心里只有当齐王的风光,哪里管武涉说什么。他直接把武涉拉到饭桌上大快朵颐,酒足饭饱后便客客气气地把他送走了。至此,项羽算是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项羽再无反击的能力和手段了。好在命运还是垂青项羽的,这时依然还有“贵人”想帮项羽一把。此人便是韩信手下的“超级谋士”――蒯彻。
凋零的“三国梦”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鼎立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三国鼎立的前提就是要出现三个能一呼百应的人物。三国时虽然人才辈出,但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凭借出色的才华脱颖而出,最终成就了各自的宏伟霸业。
而就在三国之前,项羽和刘邦进行楚汉相争时,其实也可以形成三国鼎立。那时唯一能和项羽、刘邦相提并论的人便是韩信。他平魏灭赵,降燕伐齐,战功赫赫,更重要的是,连项羽手下最为得力的悍将龙且在他面前都不堪一击。
这时候,韩信因为平定了齐地,势力强大到足以左右楚汉相争的格局了。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赶紧分封他为齐王,而项羽也放下架子对他进行劝降。
但是,韩信小时候受尽了苦难,受过胯下之辱。当初在项羽麾下时得不到重用,是刘邦封他为大将军,从此才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韩信婉言谢绝了项羽的招降。
这么看来项羽肯定没戏了,但蒯彻的出现使事情似乎又有了转机。
在蒯彻的暗示下,韩信马上跟他约谈了一番。两人的对话从拉家常开始。
“臣最近在学习相术。”蒯彻话中有话。
“哦,都学到些什么呢?”韩信一听,好奇地问。
“相人其实只有三招,从骨相上看贵贱,从气色上看喜忧,从决断上看成败。”蒯彻果然胸有成竹。
“哦,那你帮我看看相吧。”韩信不知不觉已中套。
“大王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蒯彻欲擒故纵。
“说实话,把假话留给别人去说吧。”韩信眉头微蹙。
“我观大王的相。如果单看面相,大王最多只能封个侯而已,而且还会有危险。而如果相大王的背,却是高贵得无法形容。臣看了一辈子的相,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富贵相。”蒯彻不紧不慢地答。
“先生请详说。”韩信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背相居然这么好,忧的是为什么面相只能封侯,而且还会有危险。
这是蒯彻下的一个套,目的就是为了引韩信上钩。果然,面对韩信的询问,蒯彻可以顺理成章地“亮剑”了:“您面相的命运就是您追随刘邦的命运,而您背相的命运,才是本该选择的命运。”
“那我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呢?”韩信此时就像小学生对老师一样,用崇拜和渴望的眼神望着蒯彻。
蒯彻没有再卖关子,开始发表长篇大论。考虑到广大读者的审美疲劳等问题,这里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归纳他话中的四点主要意思。
第一,形势判断。现在楚汉之争已有三年,刘邦和项羽互有胜负,如今对峙于广武山之中,双方都是强弩之末。天下百姓如今已怨声载道,都想早点平息这场劳民伤财的争斗。
第二,战术分析。项羽和刘邦现在处于平衡状态,大王您加入任何一方,天平都会发生致命的倾斜。这说明您现在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然而,现在您不是熊掌和鱼翅不可兼得的问题,而是明哲保身的问题,其实您的支持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却一文不值,因为不管您支持谁,最终胜利的一方都不会放过您,因为到那时,您是胜利方最大的威胁,这样一来,您想不死都难。
第三,最佳选择。既然谁也不能支持,那就只能顺应形势,选择自立门户这条路了。
第四,战略部署。大王现在应以齐地为中心,和项羽、刘邦来个三足鼎立,这样便可立于不败之地。如此一来,一是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后,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刘邦、项羽其中一个轻易冒犯,您可联合另一个对其进行军事打击。二是您拥有齐国这块肥地,恩威并施,使燕、赵两国都臣服于您,再励精图治,待时机成熟,这天下便是大王您一个人的天下了。
这便是蒯彻“三国论”的四大论点。应该说他的理论的确很高,正如他名字一样精练而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