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41/170页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正是因为刘邦对对手研究得如此深和精,在局势不利时,他从来都没有自乱阵脚,总是能冷静地对待和处理,总是能做到力挽狂澜,总是能等来柳暗花明,因为他早已胸有成竹,算准了对手的行动方针,抓住了对手的致命弱点,调整了自己的战略部署,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
与其说刘邦是一个极为可怕的对手,不如说项羽是一个极为可悲的对手。刘邦的可怕在于谋事早三年,下手快半拍。项羽的可悲在于行事小错大错不断,事后错上加错,他既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也没有弥补错误的智慧,只是蒙头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终迷失了自我,最终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此刻,刘邦不仅以十大罪剥开了项羽的伤口,揭露了项羽的真实嘴脸,还趁热打铁,往项羽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热盐。
“项羽,你不过是一个恶贯满盈的逃犯,而我刘邦是一个为民除害的捕快。
逃犯哪里有资格向捕快挑战?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如果识相的话,速速受降,我可以保你坦白从宽,后半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不正,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伤人之言甚于刀剑,语言切勿刺入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
刘邦的言语虽然没有诬陷,没有造谣,但却把项羽的心真真切切地“叫醒”了,这是典型的“恶语”,如刀剑般刺入了项羽的骨髓和心扉,让他痛得几乎不能呼吸。对此,恼羞成怒的项羽恨不得把刘邦千刀万剐、五马分尸才解恨。
项羽不再浪费口舌跟刘邦文斗了,而是直接动武。他屏息、上弓、拉箭一气呵成,只听见“嗖”的一响,刘邦中箭而倒……
这真是:“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好。”
项羽眼看刘邦中箭而倒,嘴角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骂吧,骂吧,你可以逞一时之口快,但我也不是好糊弄的,我可以射死你不偿命。这下你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项羽你这个竖子,你卑鄙无耻,暗箭伤人,居然射中了我的脚趾,果然不愧为神箭手,厉害啊!”正在这时,刘邦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怒吼。
“明明射中了他的胸口,为什么他只说射中脚趾呢?”项羽闻言困惑了,惊呆了。然而,他毕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沉默片刻,立马清醒过来。
“不管射中你哪里了,你现在还能说话,就说明上一箭还不足以致命。既然如此,那就再吃你爷爷一箭吧!”项羽立马搭弓,准备再补上一箭。
刘邦的话惊醒了项羽,同样也惊醒了身边的士兵。眼看主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们赶紧用身体掩护刘邦,把他抬回了军帐。
御医赶紧上前,拔箭、敷药、裹伤、留观……一系列抢救措施做完后,御医说话了。
“大王福大命大。箭偏离心脏就那么几毫,否则神仙也难救了。大王您现在急需静养,不然会留下后遗症。”御医交代完毕便退下了。
一时间,汉王重伤的消息如瘟疫般传播开来。汉军士兵们听了个个垂头丧气,萎靡不振;楚军士兵们听了个个振奋人心,斗志昂扬。一衰一盛,一消一长,一沉一浮,强弱立现。汉王的生死会直接决定楚汉之争的胜负啊!
刘邦中箭,他手下的超级谋士张良痛在心里,谣言四起,张良急在心里。本着尽职尽责尽忠尽孝的原则,张良马上向病床上的刘邦提出了一个建议:“请大王起来巡营。”
“我胸口痛得都快不行了,哪里还能去巡营啊!要不你代我去巡营得了。”刘邦强忍着伤痛说。
“这个我代不了您,也帮不了您。如果我们再放任您重伤的信息扩散开来,那么敌人很可能会以为您被射死了。如果是这样,已是弹尽粮绝的项羽肯定不会放过机会,定会倾巢来攻。而我们的士兵也会因您的病情而军心涣散,无心恋战。到那时,整个汉军可就岌岌可危了,到那时,我们的大汉帝国梦就要彻底玩完了。”
张良说得痛心疾首,刘邦听得眉头紧锁。
“解铃还须系铃人。现在的谣言都是因为大王您受伤而起的。有传言您重伤不起的,有传言您一命呜呼的,有传言您生不如死的。现在要想辟谣,要想扭转不利的舆论,唯一的办法就是您亲自巡营,让士兵们看到您完好无缺,这样一来,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面对张良提出的“爱身体更爱江山”的提议,刘邦很快清醒过来,马上把他的忠言付诸行动。
刘邦第二天就下了床。他强忍伤痛,让医官裹好自己胸口的伤,穿上整洁的衣服,坐上车辇,然后去巡逻。
汉军士兵们看见汉王刘邦满面春风,笑容可掬,一切都正常不过,无不欢欣鼓舞,认定汉王果然只是受了点轻微的脚伤。而涧那边的楚军士兵看了无不大失所望。就这样,刘邦很好地麻痹了项羽,使自己转危为安。
以前巡视是一种享受,这次巡视则是一种折磨。刘邦感觉到这一圈的巡视,比一个世纪还漫长。果然,回到营帐,他便瘫倒在床上,痛不欲生,这回是真的爬不起来了。
张良封锁了一切有关刘邦伤势的消息,悄无声息地为刘邦进行了“转院”处理——送到了成皋。
刘邦到成皋静心养伤,安心养病。而这一切,项羽被蒙在了鼓里,从而硬生生地错过了绝地反击的好机会。双方再次陷入了僵持之中。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用高明的伪装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刘邦在中箭后第一时间就“辟谣”,说只射中了脚趾,这是瞒天过海之术;张良让重伤的刘邦巡营,显示其安然无恙的样子,这也是瞒天过海之术;送刘邦到成皋调养治疗,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这同样是瞒天过海之术。
刘邦在受重伤后,还能这样工于心计,这是项羽所不具备的。可以说,项羽和刘邦在广武山的这次单挑成了绝唱。这也是项羽最后一次能直接把刘邦一举置于死地的机会,可惜他再次错过了。
总而言之,随着双方重新进入大对峙阶段,项羽的第二板斧也以失败告终。
抗汉援齐
逼迫人质失败,单打独斗失败,项羽虽然情报工作落后,但还是真真切切地感到了时不我待的危机感。他没有再犹豫,果断地再度出招。
项羽的第三板斧:抗汉援齐。
考虑到正面交锋效果不明显,主线战场线长面广,项羽决定转变思路,从支线战场找突破口。
楚汉相争支线第四场战役,也是最后一场的潍上战役因此拉开了序幕。
前文讲到,韩信为了立功,听从部下蒯彻的建议,硬是不听从郦食其和平解决齐地问题的建议。齐王田广把“妖言惑众”的郦食其扔进了油锅,然后把橄榄枝抛向了项羽。
项羽自然接受了齐王田广的好意,双方重归于好,很快进入了蜜月期。因此,面对韩信对齐地的步步紧逼,步步蚕食,项羽尽管“终日奔波,憔悴不堪”,但却没有坐视不管,马上决定抗汉援齐。
考虑到韩信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自从关中出兵以来,鲜有败绩,这一次项羽派出了自己最为得力的干将龙且做主帅,外加虎将周蓝、项冠为副帅,并且给了他们二十多万楚军。单从这一点来看,也足以证明项羽对这场战役的重视。
龙且在项羽手下和钟离眛并称为“绝代双雄”,可谓战功累累。
在项梁时代,项梁率革命军支援齐国,和秦军主力决战于东阿,龙且就是急先锋。他一骑绝尘,势不可当,如入无人之境,威武之气震慑住了敌军,为革命军大胜利立下了头功。这一战,龙且名声大震。
在项羽时代,英布背叛项羽投奔刘邦,龙且挂帅出征,在淮南打得不可一世的英布满地找牙,最终狼狈地逃回了刘邦的大本营。这一战,龙且声名远播。
那么,这一次龙且抗汉援齐能否大胜而归呢?
话说龙且一到齐地,就得到了齐王的热情接待。他们两军一联手,顿时琴瑟相合,人声鼎沸,士气高昂。
韩信本来顺风顺水,正要把齐地踏平在自己的脚下,突然听说楚军最为得力的猛将龙且来了,心里顿时像被泼了一盆凉水。凭他在赵地临时征集的那点兵,怎么能和龙且的二十多万大军相比呢?韩信不禁有点畏惧了。就算他本领再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行军打仗,如果手中没有兵马,你就算有千万妙计也白搭。
正是因为这样,韩信当时一度想撤兵避其锋芒,但转念一想,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如果此时撤军,他的整个军事行动将半途而废,所有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听郦食其的建议议和呢!在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前,韩信最终决定还是硬着头皮上。
在这一仗开打前,韩信还做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那就是马上向刘邦请求派兵支援。面对韩信的求援,刘邦犯难了。眼下他正被项羽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是派兵去支援,那么自己这边的兵力就会严重不足。
正在这时,张良出场了。刘邦就是这一点好,他手下拥有的人才太多了,不像项羽,没了范增后,就只剩下自己这个光杆司令了。
此时,虽然萧何和韩信不在刘邦身边,但汉中三杰之一的张良在啊!更何况就算张良不在,那也还有陈平呢。
正是这些贤臣谋士的轮番献计,使刘邦每次在最危急的时候都能逢凶化吉。刘邦虽然自己没啥本事,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就知道脚底抹油逃得快,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拉拢人才,听从这些人才的金玉良言。
这是刘邦唯一能胜过项羽的地方,但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因为刘邦这一优点恰恰是刚愎自用的项羽的致命弱点,这也是刘邦为什么能最终在长达三年的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看到刘邦一脸为难,张良说话了。
“大王,我军现在有这条深涧做屏障,楚军一时半会儿还攻不过来。大王可以放心派兵去支援。”
于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派曹参、灌婴两员大将带领数万人马秘密出发了。
韩信在得到了两员猛将的支援后,信心大增。汉军与楚军也随即在潍水边正式对垒。
交锋之前,龙且手下有个门客献出了一条妙计,可助楚军以逸待劳,大挫汉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门客向龙且进言道,“汉军人数虽少,但挟平魏灭赵之威风远道而来,同心同德,目标一致,就像拧成的一股绳,锋锐难挡。而我们楚军和齐军虽然人多,而且是本土作战,但离心离德,各怀心事,就像貌合神离的夫妻,毫无斗志。因此,我们虽然占据天时和地利,却失去了人和这个重要条件,一旦打起仗来,吃亏的肯定是我们。”
龙且点点头,皱眉问道:“那该如何是好呢?”
“避其锋芒,击其隋归。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一来,我们要让汉军找到不拼命的目标,二来要走群众路线,联合发动齐地的广大百姓,共同保卫家园。这样一来,韩信在齐地非但没有立足之地,还没有供粮之道,不出几个月,汉军便是瓮中之鳖了。”门客回答。
都说高手在民间,此话果然不假。这样的高论如果龙且采纳了,纵使韩信有三头六臂,齐地也注定是他人生的滑铁卢了。而如果是这样,龙且或许可以凭借一人之力,扭转整个楚汉之争的格局。
然而,事实上,龙且想都没有想就直接拒绝了这个建议,原因是龙且对和韩信这场大战充满了信心。
龙且是项羽手下最为彪悍威武的将领之一,和他家主子一样,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他眼里还没有征服不了的对手,还没有迈不过的大山。因此,让龙且像缩头乌龟一样躲在城里不出战,是一件让他很没面子、感觉很痛苦的事,甚至比直接杀了他还难受。
在龙且看来,韩信年轻时靠漂母的嗟来之食才得以解决温饱问题,危急时靠钻人家裤裆才得以苟活下来。这样一个懦夫,虽然先前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那都是他走了狗屎运,这次必定会被自己打回原形。
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部下。项羽那是啥脾气?说话直来直去,办事雷厉风行,一条道非要走到底。他手下的良臣猛将自然也随他,风风火火的都差不到哪去。
因此,龙且在拒绝部下的妙计后,马上磨刀霍霍,厉兵秣马,等着与韩信面对面地决一死战了。
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时,潍水对岸的汉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对韩信的突然消失,龙且迷惑了:是渡过河“乘胜”追击汉军,还是继续留在老窝观察敌情呢?
不过,龙且的犹豫一闪而过。他本来就没把这个曾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放在眼里,现在看到他突然撤军,第一反应就是认为韩信因为害怕逃命了,所以,他很快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追击。
龙且立功心切,但他的部将却很清醒。副将周蓝尽职尽责地劝说道:“韩信素来诡计多端,他突然退兵肯定有诈。如今最稳妥的做法,还是坚守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