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48/170页


  他的长篇悼词念了足足有半小时之久。等他念完了,众人还来不及舒一口气,老天似乎也被感动了,倾盆大雨随即落了下来。刘邦若有所思,若有所叹,终于流下了半是虚假半是真情的泪水。
  如果说祭奠项羽体现了刘邦的“假”,那么接下来三件事,便体现了他的“虚、情、义”。
  虚――对项羽“除名”。怎么个除名法?刘邦开始务虚,很快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天下所有人提到项羽时都只能叫他的小名――项籍,而不能叫他的大名――项羽。刘邦是想让项羽的名字从他的生命和视线中彻底消失。
  作为一生的对手,项羽死后,刘邦是孤独的,但他同时也很难原谅项羽。永远都不准人再提你的大名!就让寒风带走一切吧,就让落叶埋葬一切吧,就让历史淡忘一切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谁叫你是败者,而我是胜者呢!
  情――对项伯“扬名”。怎么个扬名法呢?面对这位对自己有“四重恩”的大恩人,对这位安插在项羽身边的“大亲家”,刘邦再次显现出自己的大气来,报之以“情”。他下令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氏。这下刘邦总算心安了,把人祖宗都给改了。
  义――为项氏家族“正名”。怎么个正名法?刘邦出台了“三凡政策”,凡项氏家族成员一律免罪,凡项氏家族一律赐姓刘,凡项氏家族中有才干之人一律重用。
  流血的帝途,不流血的义举,项羽在九泉之下终于可以安息了,从此他项氏家族的人得以保全。流血的帝途,流泪的家途,项羽在九泉之下究竟还是寒心了,从此他的项氏家族就这样消失殆尽了。
  一切都结束了,楚汉争霸就此画上了句号。
  江山易变,富贵无常,物是人非几多愁。枭雄铁卫今安在,昔年争霸再难现。一代霸王,乌江魂断,日暮只道英雄远。兴亡只在弹指间,浊酒一壶复一叹。
  


第十五章 强基固本
  “一门兄弟王齐中,耻与群臣事沛公。五百余人同日死,也胜匹马向江东。”
  ――元・陈杞《田横墓》
  权力之剑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带领文武群臣回到了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
  来这里,刘邦不是为了观光旅游,也不是为了休养生息,而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夺取韩信的兵权。
  垓下大决战胜利后,韩信大军随即开赴定陶,招降了这里的楚军,进而把这里变成了自己的大本营。
  而这一次的刘邦依然跟上次在修武剥夺韩信的兵权一样,上演的是突击策略。他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定陶,二话不说,直赴韩信军营,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韩信的将印和符节拿到了自己手中。
  整个过程,韩信都在傻傻地充当观众,充当路人,等他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已为时晚矣。
  而刘邦之所以会做出这种“下三烂”的举动,原因是他意识到了项羽死后,韩信取而代之,成了自己最大的威胁。善于用兵,善于遣将,善于计谋,善于征战,韩信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将才啊,这样的将才能不提防吗!
  刘邦是聪明人,当然知道剥夺权力是一项技术活,不能按兵不动,也不能操之过急,最好的办法是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剥,慢慢地夺,一点一点地蚕食。
  夺取兵权只是第一步,只是小试牛刀、投石问路而已,接下来刘邦的第二步,才是大刀阔斧的重拳出击。
  刘邦以治理国家为由,下令把韩信改迁为楚王,调到楚地。
  韩信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出来了。
  按理说他当个楚王和齐王都一样,都是为百姓服务,都是治国安邦,但事实上,楚王和齐王却是有区别的。
  首先,齐国强于楚国。齐国的地理位置优于楚国,它靠近汉王的大本营,在军事战略上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而当年项羽之所以选择在楚地建都立业,是因为他想在家乡人面前炫耀自己,如果他当时听从那些儒生的意见在关中建都称霸,可以想象,刘邦想打败他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齐国的经济实力强于楚国。齐国稳定多时,国富民强,而楚军刚刚战败,百废待兴。
  其次,踢皮球的不良之兆。刘邦一下子立韩信为齐王,又一下子改立他为楚王。这就像三岁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更像当年的楚怀王,人家楚王本来当得好好的,项羽突然要改立他为义帝,表面上是“升官”了,但实际上是被架空了。因此,这对韩信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然而,面对刘邦咄咄逼人的前头两剑,韩信既无还手之力,也无招架之功,只有承受之实。他心里虽然一百个一千个不愿意,但还是不得不乖乖回到江南老家去当他的“西楚大王”。
  回到楚地上任后,韩信马上做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跟国事无关,算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说白了就是他的私事。但是,这每一件事都感人至深。
  第一件事:知恩图报。
  前面已经说过,韩信从小失去双亲,后来是靠钓鱼外加乞讨为生的,而这期间,他常常食不果腹,饿得昏天黑地。
  一次,在梦中,韩信感到有两个热馍馍在自己眼前晃动着,饥饿中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过热馍馍张嘴就咬,不仅一口吞下了馍馍,还把自己的手指头咬出了一道血痕。当生生的痛楚传来时,他才知道这原来不是梦。一个在河中洗丝棉的漂母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两个热馍馍拿给他吃。
  两个热馍馍在我们今天看来毫不起眼,但当时在韩信眼里却是“生命的全部”,不但确保自己不被饿死,还让他体会到了久违的人间温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韩信报恩的时候到了。他来到垓下后,屁股还没坐稳,就赶紧派人去寻找当年给他热馍馍的漂母。他的手下也不是饭桶,苦苦寻找了半个月,终于带来了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
  韩信见到漂母后,立刻跪地迎接。老婆婆见堂堂楚王居然向自己下跪,虽说以前有恩于他,但心中终究是诚惶诚恐的,赶紧跟着下跪回礼。于是,一老一少争着在地上磕头。
  后来的事情顺理成章,韩信用最丰盛的山珍海味招待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并赠给漂母一个装满了黄金的包袱。
  第二件事:以德报怨。
  少年时的韩信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忍辱负重,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建立了旷世功绩。那么当年到底是谁逼着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呢?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那个老大到底没能逃脱因果报应。流氓老大被带到韩信面前时,当年的老大此时变成了孙子,他在韩信面前双腿跪地,磕头如捣蒜,嘴里还念念有词:“大王饶命,大王饶命,小人当年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有眼……”
  就在他拼命求饶时,韩信哈哈大笑,笑得流氓老大怔在那里,半天也没有反应过来。就当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将在这里画上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时,笑够了的韩信一张嘴,就让他吃了一惊:“你现在在做什么?还在当黑社会老大吗?”
  “不,我已经不做老大好多年了。”流氓老大说。
  “这么说来,你是浪子回头,早已金盆洗手了?”韩信显得很随和。
  “嗯,实不相瞒,我现在还在家里待业呢!”流氓老大说着脸上微微发红。
  “那好吧,我现在给你一份工作做。”韩信看着流氓老大认真地说道:“我给你一个中尉当,你看如何?”
  “我……”流氓老大以为韩信在忽悠他。
  “你到底愿不愿意?”韩信脸色一板,吓得流氓老大答应不迭:“小人愿意,小人愿意。”
  就这样,韩信把他逼上了官场。待流氓老大下去就职后,左右人不解地问韩信为什么不治他的罪,反而赏给他官职。韩信答道:“当年正是因为有了他,使我受辱而又不能以死相拼,他激励了我不得不向前走。我今天之所以能坐上楚王的位置,完全是拜他所赐。这样的人我难道不应该感谢吗?”
  以德报怨,这是怎样的一种心胸和情怀呢?
  第三件事:以情尽孝。
  当年父母死时,韩信还小,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厚葬父母。现在,他被封了侯,功成名就了,终于能派人把父母的坟地修缮一新了。
  修缮好后,韩信前去祭奠。他跪在父母坟前声泪俱下地汇报近年来的工作和生活,当韩信看见坟地四周还有许多枯木杂草时,不顾堂堂楚王身份跪在地上,亲自用手一棵一棵地去拔那些杂草,大有将杂草清除到底之势。
  随行的部下见状,自然不能在一旁袖手旁观了,于是,一场祭奠活动变成了“斩草行动”。
  其情感人至深,其义暖意融融。
  “做大事”的韩信之所以把这样的“小事”做得风生水起,目的只有一个:韬光养晦。
  登基之典
  大凡开国皇帝,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统一天下后,本来可以顺理成章地称帝,但他们还要故弄玄虚推托一番,显得很谦虚的样子。
  刘邦称帝时也一样。当时,诸侯们纷纷以上书的形式,强烈要求刘邦称帝:
  “您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不容易啊,确实辛苦勤奋啊!”
  “您南征北战一统天下,不容易啊,确实功勋卓绝啊!”
  “您广施恩惠于黎民百姓,不容易啊,确实仁义厚德啊!”
  ……
  刘邦虽然早就想坐上皇帝的宝座了,但作秀这道程序还是有必要走的。他召集文武群臣,把这些呼吁自己称帝的奏折拿给他们看:“你们看看,你们看看,我现在过得不是挺好的吗?干吗非要逼我做皇帝啊!”
  群臣又不是傻子,异口同声地答道:“您一统江山,众望所归,应当称帝啊!”
  几次三番的推让后,刘邦一脸无奈地发话了:“你们看看,你们看看,又是寻死又是觅活的,我只能勉为其难地暂且当一回皇帝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称帝。当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跪地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时,刘邦完成了由王到帝的转变。
  称帝这天,刘邦还一连做了四件事。
  第一,他大赦天下罪人,以示皇恩。
  第二,他立吕后为皇后,立刘盈为太子。

当前:第48/1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