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6/170页


  第一件事:安内。
  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的丰功伟绩,嬴政为自己起了个独一无二的称号――皇帝。在随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这个称谓被一直沿用下来,成了千古创举。
  接下来,为了巩固皇权,秦始皇在全国施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并下令收缴民间兵器,统统扔进火炉里熔铸成铜人、铜像、铜鼓、铜锣等。为了把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他还亲自批阅所有奏折,处理一切政务……
  就这样,大秦王朝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说白了就是“一切权力皆归中央”,而中央也就是秦始皇一个人说了算。
  但是,秦始皇得到了天下,却没有得到人心。随后,他做出了一系列惊天动地、毁誉参半的事,使得大秦王朝由强盛迅速走向衰败。
  第二件事:攘外。
  做好“强基固本”的安内之事后,秦始皇并没有停歇,而是马上开始“攘外”:征南越和伐匈奴。
  按理说,本着睦邻友好的原则,秦始皇没必要去招惹邻邦,引起边境骚乱;但这时的他,得到了方士卢生献上的一本古书,书里有这样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就是为了这六个字,他伤透了脑筋。
  是啊,秦始皇忍辱负重,费尽了千辛万苦才统一天下,实现了自己的千古帝王梦,他自然希望秦国能万代永传。
  可是现在,居然出现了“亡秦”这两个毒刺般的字眼,始皇帝当然不能忍了。于是,对这个“胡”,他开始高度重视起来。
  思来想去,秦始皇下了这样的决断:“胡”分两种,一种是“南胡”南越,另一种是“北胡”匈奴。为了子孙万代着想,秦始皇开始调兵遣将,对其实施军事行动。
  首先是征南越。当时的南越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和越南的部分地区。之所以先拿南越开刀,原因有二:一是这些“蛮夷”很不安分,时不时就越境捣乱;二是南越一带盛产犀角、象牙等物品,征服这里就能得到可观的财富。
  在靠铁骑征服天下的秦始皇心里,征服南越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但是,这一次,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秦军在南越遭到了当地民众的顽强抵抗。南越人全民皆兵,利用复杂的地理环境大搞游击战,成功击破了强大无比的秦军,连秦军主帅、名将屠睢也命丧黄泉。
  得知前线溃败的消息后,秦始皇震惊了。等他清醒过来,马上下令举国征兵,不惜一切代价,再征南越!
  于是,全国最底层的强壮民众都被征送到了前线,包括犯人、商人、女人等。最后,整个南征大军竟超过了五十万人。
  五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当时全国总人口只有三千万左右,相当于每六十个人中,就有一人踏上了征途。再加上粮草和其他物资的需求,可想而知,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给国家带来的负担有多重。
  最后,南征大军几乎是用尸骨把南越这块弹丸之地给填平的。剩下的士兵原本还庆幸自己走到了最后,以为出生入死的付出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然而,秦始皇的一道圣旨却把他们再次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南征大军原地不动,留守边疆。
  君令如山,南征大军一个不少地留了下来,但他们的心却在这一刻死了。哀莫大于心死,诚如斯也!
  其次是伐匈奴。
  在秦始皇眼里,南胡是“胡”,匈奴更是“胡”,为了消除“亡秦”的威胁,刚一平定完南越,秦始皇就立马对北面的匈奴发起了进攻。
  南征五十万大军一去不复返了,那么现在打匈奴,就得重新征兵了。这时候的秦始皇不顾上次征兵弄出来的怨声载道,依然故技重演,硬生生地从全国各地征调了三十万士兵。
  总的来说,为了搞这两次军事行动,全国每四十个老百姓中,就有一个上了前线。这已经不是“负担”两字可以形容的了,简直是场灾难!
  考虑到匈奴也不是吃素的主儿,这次秦始皇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大将蒙恬。蒙恬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建立了赫赫战功。此时派他挂帅,自然志在必得。
  名将就是名将,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蒙恬带领的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势不可当,很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匈奴人奉为“黄金宝地”的河套牧场。
  对此,大惊之下的匈奴人决定避其锋芒,选择往北边的草原和沙漠撤退,同时改变战术,打起了游击,时不时地南下进行劫掠。
  为了巩固战斗成果,秦始皇做了三个决定:首先,将河套牧场一分为二,设立了云中和九原两个郡;其次,实施南人北调,迁徙三万户百姓去那里安居乐业;最后,嘉奖蒙恬及其手下将士,鼓励他们再立新功。
  蒙恬自然不愿让秦始皇失望。他率领军队,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僵持战。
  此时的攻防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以前匈奴人居有定所,秦军可以锁定目标进行集中打击,而现在,匈奴丢了大本营,反而放开了手脚,不断对秦军进行骚扰,而秦军一旦出城反击,面临的只有一片荒芜,不仅很难找到匈奴人,而且因为不熟悉地情,无法找到水源,所以很难长期生存。想守,整个河套地区一望无垠,根本无险可守。
  攻又不能攻,守又不能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匈奴的骚扰呢?作为统帅的蒙恬犯难了。正在这时,秦始皇双管齐下,来帮他排忧解难了。
  首先,秦始皇下令修直道,也就是从秦国首都咸阳向北修一条“高速公路”,直抵北方边境。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配合军队打匈奴。一旦匈奴大规模入侵,陕西的秦军可以通过这条“绿色通道”,以最短的时间增援边境。
  其次,秦始皇下令筑长城。他果然是军事天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想法诞生了:从陇西的临洮到辽东,将原秦、赵、燕的北边长城连起来,筑成一条人工屏障,彻底把匈奴关在国界之外!
  有了这样一条高不可越的万里长城,不仅可以解决眼前的边境之虞,后世子孙也可以高枕无忧了,而匈奴人则只能望“城”兴叹。
  设想确实高,但秦始皇却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条件,那就是在当年,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要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呢?修建万里长城一共死了多少人,现在我们已无法统计,但有史学家说,万里长城是用尸骨堆积而成的。
  万里长城血肉筑,筑就长城千夫苦,苦尽悲来卿奈何,何止孟姜一人哭。
  秦始皇在无形中创造了一个神话,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破坏了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神”的形象。
  对一个刚刚成立的王朝,秦始皇如此劳民伤财,显然伤到了大秦王朝的根基。根基一旦动摇,即使万丈高楼也会顷刻倒塌。
  权力是把双刃剑
  如果说南征北伐、修直道、筑长城都是为了保疆卫国,劳民伤财也无可厚非,那么,接下来这几个工程,就纯属秦始皇的个人享乐了。
  万里长城修好了,秦始皇惦记着不能让那些长年劳动的民工都下岗待业,所以创造条件,大手一挥,让大家转战后方,统统去帮他盖房子。
  秦始皇之所以想起了干这个,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秦始皇现在居住的宫殿,还是他在夷平六国之前的。可如今,天下归一,他已经是整个泱泱中华的皇帝了,那小小的咸阳宫,与他九五之尊的高贵身份不般配。
  其次,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秦始皇后宫佳丽太多,要想金屋藏娇,就得多造一些宫楼别苑。
  最后,也是为了怀旧的需要。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还是秦王时,曾疯狂地爱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爱情的最终结局却很悲惨。为了纪念这位自己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这座极度奢华的阿房宫。
  其实,自打建好了万里长城,秦始皇的思想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眼里,如今国家统一,最大的威胁匈奴又被挡在了关外。无内忧,无外患,一切都平静下来了。秦始皇认为从此便可人生得意须尽欢了。
  传说后来项羽入驻咸阳时,因爱妾虞姬被擒,一怒之下放火烧了阿房宫。那把大火整整燃烧了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由此可见这座皇家宫殿的规模之大!
  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天意。阿房宫因爱而建,又因爱而灭。如美女般风华绝代的它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仇的命运。
  除了修建生前的寝宫,秦始皇还着手为自己修建死后的陵墓――骊陵。骊陵是个不折不扣的地下工程,但它一点儿也不比长城和阿房宫这样的地上工程简单,因为秦始皇有自己的宏大计划――死后继续在阴曹地府做皇帝。
  因此,与其说骊陵是座陵墓,倒不如说它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地下皇宫。据说,这项工程穿过了三道地下水流,里面存放了大量的金银宝石。为了防贼防盗,四周都以水银为河,布成天罗地网,让人插翅难进。为了让秦始皇到了阴间都能坐拥千军万马,陵墓旁还建造了列阵以待的冥兵,或驾驶战车,或挟弩握戟,威风凛凛,不怒自威。
  据说,这项工程因为规模太过庞大,到秦始皇死时都还没有竣工。最后,还是秦始皇的儿子胡亥快刀斩乱麻,砍掉了许多辅助工程,集中精力加快了主体工程的进度,才得以让秦始皇早日入土为安。
  秦始皇长年征战,登基后更是殚精竭虑地处理大小政事,开建各大工程。虽然他每餐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但身体却不好,大有“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态势。
  为了长生不老,永享人世荣华,秦始皇听信了徐福之言,派他带了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寻仙丹。结果不仅没找到仙丹,徐福也从此没了踪影。
  秦始皇不甘心,继续斥巨资派方士求仙寻丹。结果这帮人竟然在求仙失败后,用言语诽谤秦始皇,并且还卷款出逃了!
  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一次受到如此赤裸裸的挑衅,秦始皇震怒了。他咆哮着,迁怒到了朝中的儒生。
  在一个乌云密布的日子,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活埋了。对此,秦始皇还不满足。他认为想要江山稳固,一个儒生都不能留。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意思是朝中现在急需文才,欢迎各地儒生进京,以供国家之用,待遇不菲。
  于是,天下许多饱读诗书的儒生蜂拥而至。短短几天,咸阳城里就来了近千名儒生。大家伙儿的屁股还没坐稳呢,秦始皇就大手一挥,给众儒生安排了一场考试――不是“文考”,而是“武考”,考越野跑。
  比赛地点在骊山一个叫马谷的地方。由于关系到远大前程,众儒生自然谁也不甘落后,拼了命地冲向那个狭小的山谷。
  山谷高耸,抬头仰望,仅能见到“一线天”;深谷幽幽,奇花异草遍地都是;山谷空寂,连鸟儿清脆的叫声都没有……好一个世外桃源。
  众儒生还没来得及从感叹中回过神来,冰雹般密集的石头就从两边的山顶上滚落了下来。
  就这样,秦始皇坑杀了近千名儒生,随后还下令销毁了许多典籍。这便是震惊历史的“焚书坑儒”。
  铁血政变
  南征北伐、大兴土木、焚书坑儒这几件大事一折腾,秦朝已是民不聊生了。但是,秦始皇对此浑然不觉,依然在做他的千秋大梦。他天真地认为自己这几个大手笔一出,不但强基固本了,还有效地防止了“亡秦者胡也”这个预言的扩大。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知道这个“胡”是指他儿子胡亥,只怕会后悔莫及。
  秦始皇很喜欢出巡,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外面游山玩水一番。公元前211年,他第四次出巡时,染上了风寒。
  随行的大臣们焦急万分,但秦始皇认为这只是小疾,不足为虑,于是强打精神继续深入北国大地,涉济水,渡漯水,最后来到一个叫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的地方。这时,他已病入膏肓。
  刚刚年过半百的秦始皇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天命”。走到人生尽头的他,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临终遗言: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然后赶紧回咸阳参加朕的葬礼。秦始皇的言外之意很明确,让扶苏来接班。
  第二句,临终感叹: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秦始皇的确是心有不甘的,他好不容易建立了帝业,好不容易拥有了美人窝,好不容易当上了设计师,好不容易成了思想控,好不容易……如今就这样离去,是何等憾事。那些他还没看够、玩够的山山水水,那些他还流连忘返的温柔乡,那些他还没享受够的荣华富贵,都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留恋。
  据说,秦始皇一共有十二个儿子,他平常偏爱最小的儿子胡亥,此番出巡还把他带在身边。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传位给厚道仁义的长子扶苏。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并非真到了老眼昏花的地步。
  如果真让厚道仁义的扶苏继承了皇位,秦朝可能不至于这么快走向灭亡。然而,世界上没有如果。

当前:第6/1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