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61/170页
临走前的两个忠告,看似微不足道,却让刘邦更加看重张良了。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不难看出,张良就是张良,他的计谋比起“汉中三杰”中的其他两位韩信和萧何都要高明百倍。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先后对韩信和萧何都动了手,唯独对张良始终没有一点表示,最后让他平安完整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大义灭亲
英布自从被逼着起义造反后,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出发前,为了鼓舞军中士气,英布首先宣读了口号:“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也许是他的口号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众士兵一时间热血沸腾。出发后,英布首先选择了东边最弱的刘贾进攻。事实证明,英布的出发点选择还是很不错的,这刘贾看似驴屎面上光,但肚子里哪里有一点真才实学呢!因此,英布的大军很快就势如破竹地杀到了吴地。刘贾打仗的本事没有,但逃命的本事却不是一般的强。
他很快就逃出了英布的包围圈,然后慌不择路之下,带着几个亲信逃到了一片荒凉的坟地里。这里成了刘贾最终的归宿地。晚上,自感无颜回去见刘邦的刘贾,趁陪同他的几个亲信睡着之际,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上吊了。
英布旗开得胜之后,马不停蹄地挥师渡过淮河向楚国杀去。
刘邦称帝后,本来是封韩信为楚王的,但后来因恐韩信功高盖主,在陈平的妙计下,借用狩猎之名擒住了韩信,剥夺了他的楚王之职。后来刘邦最小的弟弟刘交成了楚王。
刘交小时候勤奋好学,属于班里的“三好学生”。不过读完书的他还是回到家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当了一介农夫。而刘邦经过流氓的洗礼后,站在了革命的最前线,并且最终在楚汉之争中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项羽成为一国之君。刘邦后来常用这样的打油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书不在多,能读就行。学不在深,识字就行。斯是流氓,唯吾独尊……”
在刘邦的提拔下,刘交一下子由老农升格为楚王,可谓时来运转,飞黄腾达。因为从小就喜欢读书,当了楚王后,刘交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整天在田地里干活做事了。空闲时间多了后,他整天抱着兵书研究行军打仗的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他骤然听闻英布的反军朝他这里来了,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决定兵分三路去迎敌。他这样安排是有根据的,兵书有云:兵分三路,可以彼此呼应,出奇制胜。可以说刘交对兵书了解得还是比较透彻的,但他同时也忘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试想,英布那是啥人物,他和项羽一样,都有以一当十之勇。对兵力本来就不多的刘交来说,兵分三路,让自己的实力进一步削弱了。只要英布的大军集中火力击败了刘交三路大军的其中任何一路,那么其他两路大军就会不战而败。
可惜当时的刘交只懂得一点表面理论的东西,哪里知道用兵的精髓?英布集中火力,击败了刘交布好的“三龙阵”的中路军马,其他两路果然不败就崩溃了。就这样,英布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取得了第二次大胜。
就在英布乘胜将要再度出击时,刘邦的大军终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决终于要展开了。公元前195年秋,英布和刘邦大军在蕲州境内相遇。
不是冤家不聚头。英布早就盼着和刘邦决一死战了。因此,他马上摆出了决战的阵形。而刘邦是何等人物,他观察了一下形势后马上决定坚守不出。“你不是急于跟我决战吗?我偏不给你打的机会。”刘邦把军队退守在庸城。
“既然你守我就攻好了。”面对刘邦的坚守,英布也不是吃素的,他学着项羽当年对付刘邦的绝招,采取强攻之术。但是,对刘邦来说,这招就像对牛弹琴一样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英布决战又没有决战的机会,强攻又强攻不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军相持了一段时间后,养精蓄锐的刘邦,终于趁城下英布疏于防备时,来了个突然袭击。刘邦连续多日都闭门不敢出战,英布本以为他被吓破了胆,哪里料到他会突然来进攻?于是,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楚军,他很快就只有退的份儿了,退了一阵就到了淮河。
此时已是初冬的寒霜时节。淮河啊淮河,一个字形容就是冷。形势所逼,英布只得下令将士们进行游泳比赛。于是士兵们都以转体一周半或腾空前后翻的高难度跳水动作跳进了淮河。只是当他们落到冰冷的河里时,才发现这浑水蹚不得。
除了抗寒能力特强的或者是像杨过一样练过“御寒功”的人外,绝大多数士兵都步屈原的后尘去了,可谓“淮河尸骨臭,内有冻死骨”。
英布举行了游泳比赛后,刘邦自然也不甘落后,他马上举行了砍瓜比赛,对着河里的冰冻人一阵胡剁乱砍。等游泳和砍瓜比赛结束后,英布回过头来清点人数时才发现自己数万人马只剩下一千多人了,而且这一千多人还都衣冠不整,伤痕累累。
但此时英布除了拼命地逃命还能做什么呢?而刘邦充分发挥其骨子里的流氓作风,穷追猛打了两天两夜,直到英布身边只剩下百来人了,他突然下令停止追击。刘邦不再去追杀英布,并非手下留情,想放英布一条活路,而是他早已胸有成竹,相信已成瓮中之鳖的英布,是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的。
事实上,刘邦只写了一封信给长沙王吴臣,就搞定了一切。刘邦为什么单单写了一封信给长沙郡的吴臣,不写给别人呢?这是有原因的。
英布的妻子乃长沙王吴臣之妹。换句话说,吴臣就是英布的妻兄。以刘邦的聪明才智自然知道走投无路的英布首先会选择投靠吴臣。吴臣本来长沙王当得好好的,哪里料到自己的妹夫真的造反了,接到刘邦的信后,他吓得两腿直打哆嗦。他面临两大艰难的选择:其一,放下眼下的荣华富贵,支持妹夫造反,和他一条道走到黑,从此踏上人生的不归路;其二,坚决和英布划清界限,来个大义灭亲,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动摇。
考虑来考虑去,最终吴臣还是理智战胜了冲动,个人利益战胜了亲情,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他决定大义灭亲。
于是,接下来发生了这样一幕,刘邦写信给吴臣,吴臣居然回信给英布。这其中的原因我们且不去多说,就来看一下英布接到吴臣信时的表情吧——喜,大喜,非常喜,特别之喜,胜过洞房之喜。
吴臣写给他的信内容简洁明了,一句话,就是请妹夫去长沙他的地盘避难。
绝望中的英布似乎看到了一丝光明,他本来就打算投靠妻兄去,现在妻兄居然主动来请他这个败军之将,他能不喜不自胜吗?他认为有了妻兄的帮助,东山再起还是有希望的。
于是,英布马不停蹄地日夜兼程,不消几日就走到了鄱阳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湖风景之美那没得说。
连日来的奔波,心力交瘁的英布也确实感觉太累了。于是,他在风光秀美的洞庭湖边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到了客栈后,他和他的亲信们开始喝酒了。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这些大老爷们儿所有的伤感和怨恨都化在酒中了,不久他们就都醉得像死猪似的了。
这时,客栈里闪出了一群黑衣蒙面的提刀刺客。他们对着这些醉得东倒西歪的醉客们就是一阵刀光剑影。
这些黑衣蒙面刺客其实并非什么杀手或是黑道打劫的团伙,他们是吴臣派来的“半路杀手”。说白了,这一切都是吴臣精心设下的局,一个必杀之局。可怜的英布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成了刀下冤魂了。
而此时的刘邦没有追击英布,除了知道英布必死无疑外,更重要的是,他在冲出庸城和英布搞偷袭战时,中了一支冷箭。他边养伤边听英布的消息,不久吴臣就将英布的头颅献了上来。
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刘邦对这样的结果很满意,马上给吴臣开出了奖赏单:赏黄金一千两。
衣锦还乡
落叶归根,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你身在何处,生自己养自己的故乡是谁也忘怀不了的。刘邦拔下英布这根眼中钉肉中刺后凯旋,正好要经过他的家乡——沛县。
刘邦想到自己自从参加革命后,已有近十年时间没有去故乡好好看看了。其间虽然去了一次,但因为那是彭城之败后的“胜利大逃亡”,情况十分狼狈,这样的辛酸史不提也罢。
借着这个大好机会,刘邦决定回到故乡去看看。沛县的官吏自然也不是吃素的,早闻得了风声,于是,十里迎接的壮观场面出现了。
官吏们站在最前面,两边的百姓一字摆开,他们个个屏住了呼吸,睁大了双眼,翘首以待。待刘邦乘坐的辇车出现后,官民都沸腾了,他们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大呼“吾皇万岁,万岁……”。
脚下的这块地就是生他养他的故土,这些声音都来自故乡最亲切最淳朴的声音,而眼前的这些人都是故乡地地道道的最可爱的人。于是这一刻,刘邦感动了,他叫车夫停下车来,然后走进了人群中。人群顿时像沸腾了的开水炸开了锅。刘邦亲切地和大家交谈起来,于是接下来出现了这样一幕,现场就像在搞抢答比赛一样,刘邦每问一个问题,老百姓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场面亲切而热烈。
就这样,刘邦一边走一边问,花了好几个小时才走到行宫。刘邦也许是意犹未尽,也许是不经意间触动了心底深处的情愫,总之他特批一些乡亲代表到行宫参加他的夜宴。
席间,喝着乡村特有的稻花香酒,吃着乡村特有的瓜果蔬菜,刘邦从来没有感到这么放松过。他突然聊发少年狂,叫人取来筑放在面前,一面击筑,一面吟出了千古绝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曲吟罢,刘邦一行泪水涌出了他混浊的眼眶。刘邦的情绪感染了在座的父老乡亲,惹得众人亦是热泪盈眶。于是,一场酒宴的酒水和泪水马上混合成一体了。正所谓酒中有泪,泪中伴酒,酒泪不分离。
当然,众人跟着刘邦进行临时表演是没有错的,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眼泪没有白流。因为刘邦吟出千古绝唱后,马上就给沛县人民宣布了一项最优惠的政策:免除县中百姓的赋役。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两个字:永远。至于永远到底有多远,就看大汉王朝能坚持多久才灭亡了。
当然,这期间,刘邦还看望了他的第一个女人——武负,以及他当年的“寡妇集团”。
岁月的沧桑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但刘邦并没有忘记她们。他知道当年在没有姑娘愿意嫁给自己的时候,是这些“二手货”收留了自己,让自己的情感有宣泄的地方。
然而此时年老力衰的刘邦已无力再给她们温存了,但他在物质上却毫不吝啬,他给予了她们足够下一代、下下代都花不完的金钱,也算是给这些寡妇们一个交代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正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几天后,刘邦的沛县之旅也该结束了。刘邦知道自己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不免唏嘘一番。
而沛县数万名父老乡亲自发组织了一个欢送会。伴随着来自乡亲们最原始最淳朴的声音,刘邦受到了与来时相同的待遇:绵延十里的相送。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泪水再次打湿了刘邦的双眼。而他挥手的动作定格成了永恒:别了,我最亲最爱的父老乡亲们;别了,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别了,我的寡妇们;别了,沛县……
对此,唐代大诗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赞曰:
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
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
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
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明哲保身
搞定英布后,至此早期封的王已差不多都被刘邦给干掉了。随即,刘邦把目光停留在了汉中三杰中的萧何和张良身上。汉中三杰,韩信论行军打仗的本领无人能相匹敌,但在明哲保身上却和萧何、张良相差太远。也正是因为这样,韩信第一个就被淘汰掉了。剩下就看张良和萧何谁能坚持到最后了。
萧何在楚汉之争中把后勤部部长当得好好的,为刘邦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最坚强、最有力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在建国后的分封大会上,把萧何排在了第一的位置上。
而张良虽然在楚汉之争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毕竟被韩信抢去了不少风头,相对萧何和韩信的举重若轻,他显得有点举轻若重了。
自从刘邦建国后,张良就一直在家里练心法,练气功,练长生不老术,练升天入地之法,练盖世无双之神功。事实证明,他练的武功虽然不是天下最厉害的武功,但却是可以使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绝招。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视野广阔,料敌于先。而萧何等人都是在刘邦的猜疑下才出招的,效果自然不可与其相比了。
为了生存,从来不出手的萧何,一出手就不凡,连出三招,招招逼人,招招封喉,体现出了一名出色政治家的修养和素质。
第一招:妙计擒韩信。
当初陈豨叛乱时,萧何还在帮刘邦修造皇宫,他只是停留在“国事,家事,事事关心”,因此行军打仗的事他都可以只闻不管。
但随着皇宫的修成,他还来不及享几天休闲的生活,吕后已开始母老虎发威了。在母老虎的威逼下,他不得已之下只好设计擒住了韩信。也正是因为这样,萧何得到了刘邦的嘉奖:增封五千户食邑,特派五百人作为他的侍卫。
赏五千户食邑我们很容易理解,钱财土地谁不希望越多越好?但特派五百人来做侍卫里面就大有文章了。
“皇帝给我增加警卫那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啊,这是皇帝对我的关心啊!”一开始,连萧何也这么认为的,但他手下一个叫召平的人却对他进行了另一种解释:“刘邦名义上加派五百人来当你的警卫员,是为了增加你的安全保卫系数,但实际上不是保护你,是疑心你,是监督你啊!”召平的话让萧何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招:倾家荡产支持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
萧何知道刘邦给自己加派警卫员是别有用心后,便坚决辞让了刘邦的封赐。理由是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怎么能因为我而浪费这么多人力资源呢!
非但如此,听说刘邦要亲自带兵去平定英布的叛乱时,他还倾家荡产地献出自己所有的家当充当军饷。这一招真够绝,刘邦对萧何的识时务大为满意。然而平定英布后,刘邦把目标又锁定在萧何身上,因为萧何的威望在京城一带太大了,大有盖过他这个真龙天子的态势。而这时的萧何也看出刘邦对自己投来的不善的眼神,于是他马上想方设法地去降低声望。
别人都梦寐以求能得到一个好名望,而萧何却是想尽一切办法降低自己的声望。他开始四处购买房子,而且均是赊账,从来没有付过钱。这种购买方式,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强买强卖了,等于是强占了百姓的土地。于是个别胆大的就告到刘邦那里去了。
刘邦一听,笑了,这样的事对国家和朝廷没有一点损害,倒是把萧何廉洁奉公的名声给彻底毁了。通过这件事,萧何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刘邦的心里也得到了一些平衡。前面两招一出手,使得面临信任危机的萧何暂时得以进入“安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