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62/170页
第三招:建议将长期荒废不用的皇家林苑借给百姓。
也许是前面两招出得太漂亮太完美了,萧何的第三招马上又出手了。他的招式一招快过一招,令人叹为观止。把皇家林苑借给百姓,让本来就缺田少地的农民能有田可种,有饭可吃,有衣可穿。
这封奏章上报后,他本来认为通过这件事会使刘邦觉得自己对朝廷很忠心,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他的善举善过了头。刘邦看完奏章,脸阴得就像是要下大雨了,二话没说就叫人把萧何给绑了。
萧何是何等人物,大臣们见他被抓了,向刘邦去求情的人自然很多了。其中一位姓王的卫尉和萧何的关系最铁,他也向刘邦求情了。他到了刘邦那里,也不顾什么君臣礼节了,直接就问刘邦为什么要抓萧何。
刘邦给萧何定的罪是接受商人的贿赂,替他们要上林苑,讨好百姓,诽谤他人。
王卫尉马上对刘邦的话进行了反驳:“这是对百姓有利,对国家有利的事呀,也正是一个相国的正直之处啊!陛下怎可疑心相国受了商人的贿赂呢?”
接下来,他又像其他能言会道的说客一样,说出萧何当年在楚汉之争中如何如何有功。眼看他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刘邦没辙了,最后只得说道:“我放了他还不成吗?”
就这样,萧何暂时又渡过了一个难关。
将“白脸”进行到底
想必大家对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个卢绾还记忆犹新,这个从小和刘邦称兄道弟的铁哥们儿,刘邦待他并不薄,封他做了燕王。
随着朝中原封大王一个个被诛杀,这时候非刘氏宗族的异姓王已经是稀有动物了,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了。
而陈豨被逼造反逃到匈奴后,刘邦并没有放过他。他派出的“夺命杀手”是周勃。周勃果然不愧是刘邦最得力的部将之一,他利用还处于“和亲蜜月”中的匈奴人的中立,集中火力很快就消灭了陈豨。
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还生出一些是非来。“说服”和“沟通”匈奴的外交政策是燕王卢绾去办的。卢绾当时派出的使者是张胜,这个张胜的使命是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大汉女婿”冒顿收起支援陈豨之心。
但外交官张胜之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在说服匈奴人的同时,还将面临匈奴外交官对他的“反说服”政策。当时匈奴的外交官其实也是汉人,他的名字叫臧衍。他的父亲大家相对比较熟悉——臧荼。臧荼被刘邦除掉后,他儿子臧衍逃到了匈奴。这时候臧衍就对同样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张胜进行了攻心政策。他说的话就是引用韩信的那句经典的警世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其实,面对张胜这样聪明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再解释什么了。张胜自然明白,一旦陈豨真的被消灭了,刘邦的下一个目标就轮到燕王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臧衍的话不无道理啊!那刘邦是啥人物,行军打仗的本事没有,猜忌、多疑、心狠手辣却是他的特长。
权衡利弊后,张胜的心开始动摇了。于是接下来发生了这样一幕,说服官张胜本来是来说服匈奴人不帮陈豨,让他自生自灭的,但到了冒顿面前说的话却是完全相反,居然强烈要求匈奴人出兵去救陈豨。
在张胜的煽风点火下,原本决定中立的匈奴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马上发兵去支持陈豨。幸好素来以雷厉风行著称的周勃早已趁张胜和匈奴人周旋期间,快刀斩乱麻,把陈豨给解决了,并不给匈奴人有交锋的机会就班师回朝了。按理说这件事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周勃回到朝廷后,马上递给刘邦一个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迹象啊!
当时的卢绾被蒙在鼓里,等张胜回来知道情况后,心中暗叫“苦也”。而张胜却转念了韩信那几句话。
卢绾也不是傻子,刘邦屠杀功臣的事他也是极为关注的。虽然他仗着“同年同月同日生”这个护身符暂时得以安全,但“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腥风血雨阵阵扑面而来,这时的卢绾也头脑开窍起来,他最终决定听从臧衍和张胜的建议,和匈奴联盟。
匈奴方面正求之不得呢!燕国和匈奴毗邻,平时的压力本来就大,匈奴人一旦侵犯中原就肯定要与他来个亲密接触,与其到那时再亲密接触,倒不如现在就来个亲密接触更实际、更划算些。但他这种和匈奴人若即若离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刘邦很快就来了个“大捉奸”。
刘邦因平定英布时受的箭伤并不轻,回来后时常复发的缘故,他没有亲自来办这些事,而是耍了两个小动作。
首先,刘邦派出了手下两个亲信审食其和赵尧去燕地搞调查。其次,下诏书召卢绾入京。
这便是病中刘邦的双管齐下。这个审食其和当年刘邦手下最优秀的外交官郦食其的名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姓氏不同而已,但两人却各有千秋。郦食其口若悬河,一张嘴巴就能说会道,有“铁嘴”之称。而审食其却长相英俊,一双眼睛含情脉脉,绰号少妇杀手。大汉第一皇后吕后也跟他有一腿。
审食其此时虽然还没有达到大红大紫的地步,但已跟吕后对上了眼,但因为刘邦尚且健在,他们还只是停留在暗送秋波的份儿上,并没有其他的越轨行为。也正是因为这样,审食其说话的分量可想而知了。
接到诏书后,卢绾犯难了,韩信当年被擒那一幕又出现在他眼前。去还是不去,让他左右为难。最终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劝他千万别去自投罗网。于是怕极了的卢绾最终还是决定拒绝入京。他甚至还产生了和当初英布一样的想法,等有机会再向刘邦解释。然而,稍有头脑的人就会知道,他不会再有解释的机会了。
审食其去调查也只是走了一下过场,然后抓住卢绾不肯去京城的问题大做文章,直接上奏:卢绾不肯来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刘邦听后大怒:“什么同年同月同日生,什么兄弟情义都统统见鬼去吧!敢跟我作对,我不会给你好果子吃的。”于是他还是使用先前平定其他诸侯王的相关经验,来了个先斩后奏,立皇子刘建为燕王,然后再派他的连襟樊哙带兵去平定卢绾。
然而这次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樊哙走到半途时,自己也将面临人生中的一场大浩劫。
刘邦手下一个亲信侍卫,因为当年一点个人私怨而记恨樊哙,又见病重期间的刘邦对戚姬很是怜爱,对吕后大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和太子就会发起无名的火来,深恶痛绝的态度很明显。樊哙带兵出发后,这个侍卫就趁机进谗言,说吕后和樊哙因为“血缘”关系,他们“勾搭”在一起,准备等陛下死了之后,谋权夺位,让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
此时已病入膏肓的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他心里叹道:“看来这年头除了自己,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了。”于是,他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马上把陈平和周勃两大心腹叫来,让他们两个马上去把樊哙的人头提来。当时刘邦吩咐得还有板有眼,陈平负责捉拿樊哙,周勃去负责平定卢绾之乱。
陈平和周勃哪里料到刘邦突然要杀他的连襟,这一惊非同小可。但刘邦此时已是“难得糊涂”了,再劝也没有用。于是他两人合计了一下,决定把刘邦的“砍人头”先变成“抓住人”再说,至于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私自变通,才最终保住了樊哙的性命,因为刘邦不久就撒手西归了。
刘邦在死前,还有一桩心愿未了,那就是太子之事。前面已经说过,第一次废立太子,刘邦面对大臣们“众志成城”的反对,最终不得不放下皇帝至高无上的架子,坚持最民主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周昌的笑语中顺水推舟地宣告废立太子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但此时因为箭伤复发而感到来日不多的刘邦,看着整天梨花带雨的戚美人衣不解带地守在自己身边,他的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凭着吕后的心狠手辣,一旦他撒手而去,吕后仗着太后的身份,戚姬便会如同一只蚂蚁一样任她蹂躏。
迫不得已之下,他决定将“白脸”进行到底,再次更换太子,以确保他最爱的女人——戚姬在他死后不受一点点伤。于是,顺应形势的需要,第二次废太子大会马上举行了。
这一次,刘邦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把会议的中心议程摆在大家面前:废立太子。
“太子刘盈生性柔弱,哪里有一国之君的阳刚之气?朕决定把太子改换成如意,各位意下如何?”刘邦问道。
众人一起发言:“陛下万万不可废掉太子。”随后,大臣们的发言跟第一次废立太子的发言别无二致,什么废长立幼乃是取乱之道,什么刘盈心慈仁厚将来是个明君,什么大秦王朝就是前车之鉴。总之,他们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废立太子。
对群臣的一致反对,刘邦在会前就有了充分的估计,所以与会时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张良请来了,他想利用张良在朝中的威信来助自己一臂之力。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当刘邦向张良投去询问的眼神时,张良居然也反对废立太子一事。这差点没气得刘邦吐出血来。
即使是这样,刘邦还是不想让他的女人失望,他一口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要废掉太子。众臣眼看他们的建议刘邦都熟视无睹,自然也不会轻易妥协了。
正在这时,叔孙通亮剑了。他虽然满腹经纶,但和周昌一样,也不善言辞,因此,会议开始后,他没有说一句话,但此时眼看刘邦来软的不吃,干脆就来硬的了。他刷地拔出剑,顿时剑光闪闪,寒气逼人。
就在群臣们吃惊的时候,叔孙通并没有把刀架到刘邦脖子上,而是不急不慢地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如果陛下非要改立太子,臣与其看到我大好江山不久就因动乱而败亡,不如先走一步吧!”
废立太子一事,眼看就要闹出人命来了。刘邦没辙了,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孤掌难鸣的深切含义,于是只好妥协道:“罢了,罢了,废立太子的事就此作罢。”
刘邦第二次废立太子的事就这样草草收场了,结果是刘邦和戚姬再度失败。而这也是戚姬最后一次反击吕后的机会。从这以后,戚姬只能希望刘邦能长生不老,永远也不要死去,否则……戚姬根本就不敢往下再想了。
善解人意的刘邦自然察觉到了戚姬的忧郁。一天,他看着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而眼睛却哭肿得像水蜜桃似的戚姬,有感而发,吟出了千古佳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当年项羽被困垓下,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爱妾虞姬听后,跟他对了一首:“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言毕,虞姬来了个一剑穿喉。可以说虞姬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证明她忠贞勇敢的同时,也使自己避免了随着项羽失败,落入敌手后可能出现的惨剧。
而此时已明明知道前途凶险的戚姬并没有像虞姬一样,在刘邦面前来个大殉情,成就一个烈女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后来戚姬被吕后折腾得不成人样的“人彘”事件,让她受尽了活罪才明明白白地死去。这是后话,这里暂不多提。
算计身后事
刘邦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然而,此时他已对吕后以及吕氏家族的强大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他此时担心的不仅仅是他最心爱的女人的问题了,还担心自己死后,这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能不能保得住。
心狠手辣,这是刘邦对吕后的最终评价。他已敏锐地感觉到,他死后吕后将是对大汉江山威胁最大的人。太子刘盈不但懦弱,而且尚年少。他继位后,吕后独揽大权也是必然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病危中的刘邦对吕后极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就会怒气冲天。
当然,吕后虽然在某些方面心狠手辣,但也并非一点情义也没有。为了医好刘邦的病,她花重金请来了南山的一个神医——华太仙。
“只要陛下还没有咽气,我就可以治好他的病。”神医一出手,果真不同凡响。
如果这个华太仙真能把已病入膏肓的刘邦治好,那么,中国古代最牛神医的帽子就该从华佗头上取下来,戴在他头上。可惜的是,刘邦并没有给这个华太仙表现的机会。刘邦拒绝接受他的治疗,也许是他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不想再欠吕后的人情吧!
刘邦非但不想接受吕后的人情,而且还在病榻中想出了两个治服吕后的绝招。他甚至有些自负地认为,这两招能够确保大汉江山在自己儿孙的手上世代传接下去。
第一招:签订白马之盟。
前文已提到,刘邦行军打仗的本事不怎么样,但他最大的优势就是会拉拢人,而他拉拢人心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拜把子。
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也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只要刘邦认为这个人有利用的价值或者说有挖掘的潜力,他都会主动和人拜把子,结为异姓兄弟,以后就是靠着这层“兄弟”情义闯天下。
当初项羽就是这样上了刘邦的贼船的。他和刘邦那一拜,便把天下这大好江山拜给了别人。而在这个关键时候,刘邦只得又使出了这一绝招,只是稍稍改了一下,把“拜把子”改成了“饮血酒”。
他把朝中重臣召进宫来,然后叫人杀了一匹大白马,再把马血混合成血酒摆在众人面前。刘邦端起酒杯,郑重宣了两重誓:“国以永存,施及苗裔。从今而后,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
第一条的意思是说大汉王朝是我的,也是你们的,但终归是大家的。只要国存在一天,在座诸位的子孙后代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大汉帝王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总而言之,刘邦给大家吃了一粒定心丸:只要刘家人有肉吃,他们这些“高管”肯定会有汤喝。
第二条的意思是大汉王朝的皇位只能由我刘氏直系来继承,有妄想篡位者,妄自尊大者,大伙直接上刀剑而诛杀,杀死叛逆者不偿命。大汉王朝的诸侯王只能是由功臣或是功臣之后来当,没有功劳之人如果擅自坐上去,大伙直接上板砖猛砸,砸死阴谋者不偿命。
总而言之,刘邦给大家将了一军:大汉王朝的千秋伟业靠大家共同维护,大汉王朝帝国富国梦靠大家共同实现。大家一定要紧密团结,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刘邦发完誓后,也不管大家答不答应,反应如何,就一口喝干了杯中的血酒。
刘邦都做到这份儿上了,群臣自然不甘落后,纷纷叩拜于地,齐声宣誓道:“国以永存,施及苗裔。从今而后,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说完也都饮下了血酒。
看到此番场景,一脸病态的刘邦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大家喝了这杯血酒就意味着要为这个誓言、为刘家朝廷尽忠职守永生永代。
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
第二招:重用两个人。
陈平在楚汉之争中最后时刻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说他是刘邦能最终打败项羽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在大汉王朝成立后,他随刘邦亲征讨伐匈奴,刘邦被围白登山时,他的妙手帮刘邦解了围。因此,在刘邦心目中,他的地位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