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战》第1/28页


----------------------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
请到小说网 www.
----------------------
  《大海战》作者:(美)C·W·尼米兹、E·B·波特
  译校者的话
  《大海战》一书是由美国海军五星上将C·W·尼米兹和美国历史学家E·B·波特教授合著的。尼米兹是美国海军的一位名将,于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接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翌年4月,兼任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战后,出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1947年退出现役后,除担任海军部长特别助理等公务外,还与波特教授合作,从事海战史的撰写工作。波特任教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是一位海军史教授,在美国的海军史学界颇负盛名。
  《大海战》记述了美、英等同盟国与德、意、日轴心国在海上斗争的历程,阐述了交战双方的作战思想与军事理论。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历史文献和有关资料,并采访了许多当年参战的高级将领。作者在本书中不仅记述了各次重大海战和登陆突击作战的背景、双方作战企图、兵力编成与部署,以及作战的经过和结果;而且还阐述了装备、训练、地理和天候等对作战的影响,以及情报、通讯和后勤补给与作战成败的密切关系。在介绍每一个重大战役和战斗行动时,作者始终注意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引出应有的经验教训。因此,本书对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特别是海上作战和登陆作战,很有参考价值。
  《大海战》原版书于1960年在美国出版,全书共十五章。原书名为《伟大的海战》,我们现根据其内容译名为《大海战》。日本人曾将其中的太平洋海战部分译成日文,并于1962年出版,称为《尼米兹太平洋海战史》。在这里,我们将原版书中的大西洋与地中海海战部分译出,作为《大海战》的前部分。《大海战》的太平洋海战则按日译本译出,并根据英文本,参考俄译本进行校对,作为《大海战》的后部分。
  大西洋与地中海海战部分全面而又重点地记述了二次大战中美、英等同盟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同德、意展开的激烈争夺战,共分六章(第一章至第六章)。这部分以德国进攻波兰和海战爆发起始,以德国投降收笔。
  太平洋海战部分则简洁而有重点地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太平洋上战胜日本的全过程,共分九章(第七章至第十五章)。
  第七、八章,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发动太平洋战争,掌握战略主动权的。作者叙述了日军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还叙述了日军在其他一些地区发动的进攻。其中以进攻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规模为最大。接着,日军又占领了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等地)。至1942年5月,已将战线推进到北起千岛群岛,中经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岛、帝汶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西至安达曼群岛和缅甸一线。日本轻取了上述一系列胜利之后,并未就此罢休,依然决意继续向东和向南扩张,企图进一步夺取上述占领区外围的某些战略要地。然而事与愿违。1942年5月为夺取新几内亚东南部的莫尔兹比港而引起珊瑚海海战,同年6月又为从中太平洋东进而发生中途岛海战,使日军的进攻连续受挫。
  第九、十章,阐述了盟军是如何实施有限反攻,日军是怎样丧失战略主动权的。1942年8月,美军在所罗门群岛南部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美日两军为夺取该岛而展开历时6个月的争夺战;1943年2月9日,美军完全占领该岛。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使日、美双方攻守易势。美国的南太平洋部队便以瓜达尔卡纳尔岛为前进基地,沿所罗门群岛北上,先后占领了所罗门群岛中部和北部各岛。与此同时,美国的西南太平洋部队,由巴布亚半岛(新几内亚岛)沿新不列颠岛东进。这两路大军,对日军在南太平洋的重要海军基地——腊包尔形成合围之势,使日军完全陷入被动地位,不得不把战线大大收缩。
  第十一、十二、十三及十五章,阐述了盟军是怎样大举进攻,日军是如何节节败退直到投降的。作者在这几章中逐次地叙述了自1943年秋美军开始横渡中太平洋直到日本签定投降书期间的各次主要作战,如进攻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群岛、婆罗洲(加里曼丹岛)、硫黄岛和冲绳岛等。接着,又记叙了盟军自1945年春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以及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终于使日本宣告投降的情况。
  第十四章,着重阐述了美国潜艇部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基本活动和所起的作用。
  这部分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它反映了美国统帅机构指导太平洋战争的一些主张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例如,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一开头就提到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为打败日本所确定的战略:从大平洋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分别发动攻势,但又不是三个战略方向平分兵力;以横渡中太平洋为其主要战略方向,又须避免“孤军深入”,特别强调以南太平洋方向的作战与之密切配合。甚至在叙述几次重要战役的谋划以及关键性进攻目标的选择时,都提及了美国最高军事当局的意见。作者比较注意从战略的角度来阐述这一或那一事件,这与美国著名的史学家莫里森教授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军史》(14卷本)是有所不同的。
  第二,尼米兹海军元帅通过这一著述回顾了他自己和同僚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在战争期间担任太平洋战区美军最高指挥官的尼米兹,统率所属的海军、陆军部队,在北起阿留申群岛,南至新西兰的广大地区作战。显然,他是美军中最了解这场战争全过程的一个人。同时这本书写成初稿后,又将其中的若干部分送给当年曾经直接统兵作战的指挥官分别审阅过。诸如美国第3舰队司令哈尔西海军元帅、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第7舰队司令金凯德海军上将、第3舰队参谋长卡尼海军上将、第39特混舰队司令梅里尔海军中将、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洛克伍德海军中将、太平洋舰队海军陆战队司令史密斯中将(以上均系当时的职务)等人,都看过有关部分的手稿,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甚至有的章节,就是根据上述有关指挥官的口述或书面材料整理而成的。他们身临其境,最了解当时在现场是怎样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和实施指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既是一本海战史,又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第三,这部分以记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的海上军事行动为其基本任务。作者对太平洋战争的各次主要海战,按时间先后分章进行了叙述,美、日双方的行动都写得较细。为了便于阅读,还附有各种略图。从中既可看出发生海战的背景、双方作战企图、兵力编成和部署,以及战役、战斗的实施经过和结果,亦可看出装备、训练和天候对作战的影响,以及情报、通信和后勤补给等项与作战胜负的关系。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作者在记述史实的过程中,还从战略、战役和战术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其中既有以多胜少、以少胜多和集中用兵取胜的经验,也有分散指挥失利的教训。它为我们研究美、日双方在这场战争中如何使用海军的各种兵力,利用天时地利实施海上作战的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材料。
  第四,这部分在记述海战史的过程中以交战双方的登陆与抗登陆为基本线索。因为美、日两军在太平洋上所进行的多次大规模海战,可以说都是为了实施登陆和抗登陆作战而实施的。太平洋上军事行动的基本形式,实际上就是登陆作战与抗登陆作战。作者抓住了这个特点,用许多篇幅叙述了1942年夏季以后盟军对于登陆作战的准备与实施,相应地介绍了日军抗登陆作战的实施与不同时期的变化,在盟军组织大量登陆兵航渡、换乘并保障其安全、摧毁水际滩头的抗登陆火器和设施,提高突击上陆的能力和速度,缩短向岸滩卸栽的时间,以及组织海上和空中兵力的掩护与支援等方面,都提供了许多颇有研究价值的实例。
  某些国家的海军,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登陆作战曾经作出过错误的结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这一时期的抗登陆兵器也估计过高,因此,没有准备实施登陆作战。美国海军当时就处于这种状态。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军对于登陆作战,既未进行什么理论研究,也没有实际经验。可是,在这次战争过程中,经过几次实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摸索出一套较有成效的基本战术,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登陆作战理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所发生的多次战争来看,几次规模较大的海上登陆,多是按照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形成的登陆作战理论实施的。由此可见,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丰富资料,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第五,作者以大量史实具体说明了航空兵在海上军事行动中的作用。从本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航空兵在海战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岸基航空兵对水面舰艇和潜艇海上行动的影响也不亚于舰载航空兵,航空母舰已经取代了战列舰在舰队中的主导地位。尤其1943年后,美军的舰载航空兵在太平洋上已经成为袭击海上和基地中敌舰船以及机场上和空中敌机的基本兵力。作者还介绍了美、日双方航空母舰之间进行海战的一些经验教训,如怎样早期发现敌人实施先发制人的突击,舰载航空兵与岸基航空兵怎样密切配合,如何使己方兵力处于对方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之外等。
  作者还用不少笔墨叙述了航空兵在摧毁敌岸的抗登陆设施,保障登陆兵突击上陆和支援濒海地区己方地面部队方面的作战行动。特别是对美军运用航空母舰兵力为登陆作战夺取制空权的问题,写得较细。例如,美军在马绍尔群岛登陆之前,先派出4个强大的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对马洛埃拉普环礁、沃特杰环礁和夸贾林环礁等地分别进行多次空袭,使该地区的日军航空兵在登陆日的前一天就被全歼;盟军在菲律宾的民都洛岛登陆时,美第3舰队曾派舰载机对吕宋岛上的各日军机场实施持续46小时的封锁,击毁大批日机,使该地区的日军航空兵陷于瘫痪状态。这些都使盟军登陆时没有遭到敌机的抗击。
  此外,根据本书的记述来看,美航空母舰部队在保障登陆作战方面充分发挥了它的机动能力。如1944年10月,盟军进攻菲仑蠜葘?氐菏保吮U系锹降乃忱凳鸪擅篮娇漳附⒈ρ怪迫站谋币怼N耍赖?8航空母舰特混舰队于10月初从加罗林群岛西部的乌利西锚地出航,直指菲律宾以北,10月10日奔袭了冲绳岛,11日轰炸了吕宋岛的诸机场,12日又对日军设在台湾的航空基地进行了空袭,使上述各地的日军航空基地遭到严重损失,并击毁大量飞机。日本有一批鱼雷机从本土起飞,拟去菲律宾进行增援,但中途经台湾时几乎全被击毁。第38特混舰队10余天中转战数千海里,当登陆部队开始对莱特岛发起进攻时,又赶到菲律宾以东海域担任海上和空中的掩护任务,对支援莱特岛的登陆作战起了重要作用。美军于1945年2月19日在硫黄岛登陆前,为了分散日军的注意力和阻止从本土对其进行支援,又派航空母舰特混舰队于2月16-17日驶抵东京附近水域对其本土进行空袭,尔后南下数百海里,于18日又投入对硫黄岛登陆作战的航空火力准备。
  谈到对这本书的评价问题,尤其是太平洋海战部分,这里不妨引用参与太平洋战争的另一方日本方面的某些看法。日本恒文社在1962年出版此书的日译本时写道:“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为什么不能不败?双方交战的真情实况究竟如何?《尼米兹太平洋海战史》一书以事实回答了这些问题。”日本报纸《朝日新闻》介绍此书时说:“本书是参考日美两国200余种有关著述写成的。”将此书译成日文的译者之一实松谦,在太平洋战争的初期曾任日本驻美海军武官助理,后来在大本营任海军参谋;另一译者富永谦吾,战时也在大本营任海军参谋,还曾兼任海上护卫队司令官。战后,这二人都是专门研究战史的,他们在本书的译后记中写道:“这是一部尼米兹海军元帅以宽阔的战略视野,公允而有重点地概括了对日作战的全貌,并以洗练的语言加以叙述的宝贵文献。”苏联1965年出版此书的俄译本时在其前言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有好多关于太平洋战争中海上作战的实际史料。有关双方交战的许多事实和细节,以及对定下决心和制定计划的叙述,在我国的翻译文献中都是前所未有的。书中提供的一些资料,可使我们就海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是如何使用的,各军种是怎样协同的,以及各种舰只在海上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作出某些总结。”以上不过是外国的评论,至于这本书的内容究竟如何,还有待我国的史学界和其他广大读者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书的主要缺点,在于作者资产阶级立场的局限性,对某些问题的分析有时带有偏见。夸大了美、英等国的军事力量,忽略和低估了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巨大作用。如在本书中只提美、英等国对中国的支援,而不谈中国对其他盟国的支援。众所周知,中国是在亚洲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在这场反法西斯的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兵力,也支援了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如1942年4月,日本研究第二阶段的战略计划时,大本营曾准备以9个师的陆军部队入侵澳大利亚,但终因兵力不足而未敢妄动。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这样说过:假若没有中国的抗战,“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诸如此类的问题,由于我们采取全译的方法,除删除了个别空洞的词句外,一般未作更动,请读者在阅读时加以分析和鉴别。但属译文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致读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往任何一次战争所无法比拟的。它比历史上的其他任何一次战争使用的武器数量更多、种类更繁杂,参战的人员更普遍,包含的作战样式更繁多,以及战争所波及的地区更广泛。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确实是世界性的,因而它基本上是一场海上战争。战争中,同盟国的海军越过大海,将同盟国的陆军运送到敌方海岸;它们在封锁预定的登陆点方面起到了主要的(经常是唯一的)作用,它们驱逐并削弱对方的舰队;它们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遣送登陆部队上岸,并以舰炮火力和航空母舰的舰载飞机相支援;它们还不顾敌人从空中、水面和水下发动的攻击,保障了登陆部队的后勤补给与兵力增援。在履行这些作战任务中,美国海军逐步发展成了一支庞大的、多兵种的武装部队,这支武装部队能够由陆上、海上和空中向海外投送并保持军事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上是一种海战性质,这在太平洋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一地区,美国海军几乎控制了所有同盟国陆、海、空军部队的每一个人员和每一件武器,只有驻马里亚纳的B-29轰炸机是一个例外,这些轰炸机虽由海军人员驾驶,但不归海军指挥。在欧洲战场,海军没有作出如此显著的贡献,因为在这个地区的最高指挥是由陆军担任,穿越广阔地区的陆上战役是由陆军实施的。然而,即使在欧洲战场,也同样是海军将陆军运至登陆海滩,再将他们遣送上岸,并不断保障他们的补给。而且也正是海军运来了陆基航空兵作战所需要的大部分飞机、炸弹和全部航空燃油,或者担负了对运送这些战争物资的商船的护航任务。在欧洲战场,入侵部队也同样越来越依赖海军对登陆点实施封锁和对登陆部队进行支援。除此之外,当同盟国的陆军在加紧实施对北非敌军的钳形包围,沿着意大利崎岖的山地向北推进,以及席卷欧洲平原的时候,同盟国的海军在海上也同样正在进行着广泛而不懈的战争。假如我们的海军没有取得对敌舰队、对敌海上袭击舰,特别是对敌潜艇作战的胜利,同盟国的陆军便失去了取得陆战胜利的保障。
  如今,美国处在一个比当年反对轴心国的联盟更广泛的联盟的核心地位,而这个国际联盟的中间环节就是海洋。对于全体美国人和他们的各国朋友来说,了解美国及其盟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怎样利用海洋赢得战争的胜利是很重要的。《大海战》这本书简单明了、准确生动地介绍了二次大战中海上作战的经过。
  前言
  《大海战》一书的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清晰易懂地叙述了海战史上一次最广泛、最复杂的海上战争。他们始终记住这样一个道理:战争不只是一系列战斗和战役的组合。战争既是一个运用智谋的课题,也是一出高水平的戏剧。本书的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解释战略与战术决心的原由。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战争不仅是一种谋略和武器的较量,而且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较量,较量的结果给他们个人带来了悲欢成败。
  为了叙述的清晰起见,作者在每一节只记叙一个战争片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编年史的规律。对日战争的叙述是在对德、意战争的叙述全部结束后才开始的。本书开始用一章的篇幅来介绍大西洋水面作战;接着,叙述了从地中海争夺战直到阿拉曼战役和盟军在西北非登陆这一战争的转折点。大西洋的潜艇战也占了一章的篇幅,随后的三章便是关于盟军在北非和欧洲成功的登陆作战,以及后来由海军支援的陆上战役,这些战役最终导致意大利和德国的失败。至于太平洋战争,本书对其各个海域的作战尽可能地分别叙述,并注意交待清楚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作者在书中略去了大量的具体细节,只选择了一些读者需要了解的或者本身具有其特殊意义的具体情节。他们对于一种特殊类型的作战,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战例——通常是第一次发生的战例——进行详细介绍。这样,可以避免叙述时过于冗赘。所以,本书对大西洋战区的摩洛哥突击登陆作战和太平洋战区的塔拉瓦突击登陆作战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在此之后所发生的两栖进攻作战只是同上述样式不同者才予以介绍。中途岛海战是一次航空母舰的交战,因此,使者用了一章的篇幅专门叙述这次海战。这样,在介绍此后发生的航空母舰作战时,就可以少费笔墨。后来的莱特湾海战也占有一章篇幅,因为这次海战错综复杂,并牵涉到一些有争议的作战决心。
  所以,作者在编写这本有关一场持续六年之久的、世界范围的海上战争的史书时,他们采取了分别介绍与选叙有代表性的战例的方法,竭力避免内容过于概略或过于繁杂这样两种弊病。为了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本书的内容已远远超出海上的范围,对陆上的一些主要战役也进行了简扼的介绍。《大海战》实际上是一部以海战为重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史。
  为了使全书内容连贯,风格统一和写法一致,作者们组成了一个密切协作的研究和写作班子在一道工作。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因为他们有着类似的职业背景。本书的作者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曾经服过役,而且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海军预备役中。从那时起,他们都作为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的海战史教员一起共事。在海军军官学校,他们通过多年在一起共同讨论问题和撰写文章,彼此探讨对方的学术思想。他们大多数人都参加了一本早期的预备性专著《美国与世界海上力量》(普伦蒂斯-霍尔公司于1955年出版)的编写工作。此书的一些章节已收入本书。他们能密切合作的第二个原因是,本书的每一个作者所撰写的内容都要由他的同事们和专职军官们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评论。《大海战》的每一页都反映了尼米兹的观点,他自始至终地指导着本书的编著工作。最后一个原因是,作者除了在主编的指导下互相配合外,他们还将自己完成的部分进行反复的校订。所以,在许多情况下,要明确分清各作者的写作范围,或者将编辑的加工同原先的撰写稿加以区别,是比较困难的。
  尽管作者对本书中的事实方面的差错和解释负有完全的责任,但他们希望对所有帮助他们完成此著作的人员表示感谢。
  当《大海战》一书还处在准备阶段时,就已由书中所介绍的那些战役的许多主要参加者阅读过,并得到了他们的批评指点。下面所提到的一些军官审阅了有关他们亲身经历的那些部分的打印稿,并向作者提出了详细的意见和旁注。他们是:已故美国海军五星上将W·F·哈尔西,美国海军上将R·A·斯普鲁恩斯(已退役),美国海军上将H·K·休伊特(已退役),美国海军上将T·C·金凯德(已退役),美国海军上将R·B·卡尼(已退役),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将J·C·史密斯(已退役),美国海军中将C·A·洛克伍德(已退役),美国海军中将S·A·梅里尔(已退役),以及美国海军上校B·韦默思。
  下述军官阅读了本书的部分打印稿,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已故美国海军中将E·H·布赖恩特(已退役),美国海军少将W·C·安塞尔(已退役),以及英国海军部历史处的皇家海军预备役中校F·巴利(已退役)和皇家海军少校D·W·沃特斯(已退役)。
  此外,为本书提供资料的人员为数甚多,这里不可能都一一提到,但其中显要的人物有: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原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元帅,美国海军作战部长A·A·伯克海军上将,联邦德国海军作战部长弗里德里希·鲁格中将,意大利海军历史署主任朱塞皮·菲奥拉万佐海军中将,英国海军部资科档案保管员、历史处主任P·K·肯普海军少校(已退役),英国海军部历史处G·A·蒂特顿海军中校(已退役),以及法国海军部历史处的M·J·莫达尔。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图书馆主任弗农·塔特教授,已故的前任图书馆主任L·H·博兰德及其所属工作人员,以及该校海军史主任E·M·埃勒诲军中将(已退役)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均为本书的编著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书中的海图和示意图都是由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的W·M·香农先生和艾伯特·琼斯先生根据作者的草图绘制的。
  《大海战》是根据《海上力量》(普伦蒂斯-霍尔公司于1960年出版)一书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海军史部分改编的。《海上力量》一书概述了2500年的海战史。经过这样的改编,并对某些地方加以充实深化,《大海战》就成了一部独立完整的著作。它同《海上力量》一样,适合于专家和一般读者阅读。
  《大海战》中的许多史料是从原有的研究资料,特别是一些正式文件中获得的。有一些史料是通过向当年的参战者采访交谈获得的。但是,大量的史料还是取之于许多已经出版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书和回亿录。其中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军作战史》和英国海军上校S·W·罗斯基尔(已退役)编著的《海上战争》对本书的编著帮助极大。读者如要了解《大海战》中所引用的原文的出处和专门的数据,可查问《海上力量》一书的注脚。
  作者和尼米兹将军希望强调,《海上力量》一书不是一部正式的历史书,它完全是由个人构思并写成的,书中所反映的观点仅代表作者自己的。
  第一章 大西洋水面作战
  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在结束同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后返抵英国时说,“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然而,在此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即1939年9月1日4时45分,纳粹德国的军队便大举入侵波兰,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的大灾难。1939年8月的后半个月,战争危险的征兆就已经非常明显,当时希特勒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从而消除了苏联进行干涉的危险。英国、法国虽然与波兰订有互助条约,但是希特勒确信,他们对待这些互助条约将象对待曾被慕尼黑会议所践踏的法捷条约一样,除了在道义上之外,不会承担任何实质性的义务。
  德国元首计划发动一场速决战,企图趁英、法两国踌躇徘徊之际一举击溃波兰,从而给英、法两国造成一个既成事实。然而,希特勒却没有考虑到这两个西方国家的领导者和人民的思想变化。这一次,他将遭到对方陆、海、空三军全力以赴的抵抗。9月1日晚,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9月3日9时,英国又向德国发出最后警告,1939年9月3日11时15分,张伯伦首相在一次对国民的广播中宣布,英国政府决定同德国交战。下午,法国也相继对德宣战。就在这同一天,24年前曾辞去英国海军大臣职务的丘吉尔又重返海军,再次担任海军大臣。他斗志昂扬,丰腴的圆脸上充满了朝气。“丘吉尔又回到海军”的消息,迅速传至英国舰队。
  当时,英国与法国无力援助波兰。德国在波兰平原上发动了一种新型的战争,一种运动迅速、高度机械化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德军以坦克为先导,进行远距离突击,向整个波兰军队包抄过去。天空中,德国的空军横行无阻,将软弱无力的波兰空军全部驱走;然后又出动“斯图卡”式和“梅塞施米特”式轰炸机,沿着德军地面部队的进攻路线,将波兰步兵的坚固支撑点一一扫平。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在波兰发挥了威力。几个星期之内,入侵波兰的战争完全结束了。可是,就整个欧洲而言,战争并没有终结。尽管在援助波兰问题上,英国与法国的战争动员晚了一步,但是,他们制定了对付德军向西挺进的作战计划,英国计划主要使用海军兵力对德作战,而法国则打算使用以马其诺防线为屏障的法国陆军遏制德军。
  希特勒在当时并不希望同英、法正面展开一场真正的战争。为了将战争控制在局部范围,他承认了俄国对半个波兰的占领。他希望能说服英国和法国接受这种局面,并同意维持和平。这样,他可赢得时间去发展德国的海军力量,以便于1944年或1945年在西方发动一场战争。因此,在入侵波兰的战争结束后,希特勒便停止了西线的进攻。这种遏制措施造成了人们所说的“假战争”。在整个1939年冬,驻守在齐格菲防线上的德国部队同马其诺防线上的法国部队一直互相对峙着,双方只是偶尔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从而打破了那种单调冷漠的气氛。
  海战的爆发
  接近1938年底,德国海军总司令埃利希·雷德尔元帅向希特勒提交了两份作战计划以供选择。一份是设想战争迫在眉睫,要求将德国海军的大部分兵力(包括潜艇、袭击舰、布雷舰和一些岸防部队)投入一场打击敌商船队的战争中去;另一份称作“Z”计划,这是一项较长远的规划,它设想战争在近十年内将不会爆发。根据这项计划,德国将建立一支比英国海军舰队还强大的水面舰艇部队,以至它能够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制海权。
  希特勒通知雷德尔,他将采纳“Z”计划。希特勒作出这项决定的原因令人难以捉摸,但从后来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希特勒之所以倚重大型舰艇是因为这些舰艇具有政治影响。而且在海军建设上,他一心想努力赶上甚至超过英国。可是,他几乎没有预料到他的欧洲大陆作战计划会将他卷入一场同英国交锋的战争中去。当希特勒的野心在波兰得逞时,英国发出的最后通牒使他大为震惊。直到1940年,他才放弃了说服英国赞同和平的希望。
  希特勒的决定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暂且不论。就其决定本身而言,它使德国海军对战争毫无准备。“Z”计划于1939年底开始执行。可是,希特勒的舰队要到1945年才能完成战争准备。各项试验尚待作出评定,所建成的只是一些临时性的舰型。开始时,德国只是建造一些常规舰艇;可是到了后来,他们进行一些越来越大胆的尝试。为了确保舰艇具有较大的作战半径,他们大量采用柴油机推进装置。但在1939年,部分德国舰艇采用了蒸气机与柴油机混合动力装置。
  战争爆发时,德国海军兵力的编成如下:4艘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这两艘已建成)、“俾斯麦”号和“梯尔比兹”号(这两艘即将建成);3艘万吨级装有11英寸1英寸=2.5400厘米大炮的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和“施佩伯爵”号;3艘重型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欧根亲王”号和“布吕歇尔”号;6艘轻型巡洋舰“卡尔斯鲁厄”号、“科隆”号、“莱比锡”号,“尼恩贝格”号、“埃姆登”号和“柯尼斯堡”号;26艘由商船改装而成的辅助巡洋舰。此外,德国水面舰艇部队还拥有相当数量的驱逐舰、鱼雷艇、扫雷舰和辅助舰船。在德国进行潜艇战时,它只有56艘潜艇,由卡尔·邓尼茨海军上将指挥。就在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就已有21艘潜艇以及“施佩伯爵”号和“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在海上待命。
  战争一开始,德国海军就攻势凌厉。在英国参战那一天,英国的一艘定期客轮“阿锡尼亚”号被德国的U-30号潜艇击沉。德国潜艇艇长从潜望镜中发现英国这艘客轮时,他禁不住它的诱惑,一举将它击沉。邓尼兹、雷德尔和希特勒发表声明,信誓旦旦地为德国开脱罪责。他们不相信,德国潜艇艇长会违抗他们关于不许攻击客轮的命令。而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却居心叵测地宣称,整个这一事件是丘吉尔一手策划制造的,其目的是为了将美国拖入这场战争的旋涡中去。
  无疑,英国的海军战略几乎同德国的相反。英国皇家海军立即使用驻斯卡帕湾的本土舰队对德国的北海沿岸及波罗的海的出口实施封锁。然而,英国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每年运载4000多万吨货物的商船安全进入英国的港口并顺利卸货。奇怪的是,英国在战前制订保护商船的计划时没有注意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教训就是,错误地认为在运输货物问题上,护航运输队不如货船单独航行行之有效。而此时,英国海军部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准备继续采用货船单独航行的方法。只是由于“阿锡尼亚”号的沉没,海军部才改弦更张,并迅速组织起护航运输队。
  9月8日,英国的第一支运输船队驶往哈利法克斯。护航队护送着运输船队航行了300海里,然后又折回,将另一支驶往英国的运输船队安全护送到英国港口。这就是早期护航运输队活动的形式。因为当时护航兵力匮乏,护航队只能在英国近海海域为运输船队护航。在战争的头两年中,由于德国海上袭击舰活动猖獗,英国海军部队认为有必要为每一支运输船队配备一支强有力的护航队。如有可能的话,护航队包括1艘战列舰或1艘巡洋舰,否则,使用1艘改装的武装定期客船。
  由于“德意志”号和“施佩伯爵”号在海上的活动,德国水面袭击舰的实际威胁很快就变得明显起来。截至10月中旬,“德意志”号击沉了2艘英国商船,并俘获1艘美国货船“弗林特城”号,由此铸成了头等外交大错。“弗林特城”号货船在德国水兵的押送下,驶往俄国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后来,在经由挪威领海驶往德国的途中,“弗林特城”号被挪威人截获,并归还给美国。这一事件在美国激起强烈的反德情绪。这也是在军事上将希特勒的注意力引向挪威的第一次事件。“德意志”号返回德国后,被重新命名为“吕佐夫”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该舰万一被击沉时会挫伤德国人的士气。
  普拉塔河之战(1939.12.13)
  “施佩伯爵”号主要活动于伯南布哥与开普敦之间的海域。但在11月间,它悄悄地驶入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以南海域,在那里作了短暂的逗留。在返回大西洋的途中,它遇上了“阿尔特马克”号补给舰。于是,它补充了油料,移交了俘虏,然后又继续在海上搜索目标。它在海上的巡航是卓有成效的。它不单单地击沉了5万吨船只,更主要的是牵制了盟军大量的军舰对它进行搜捕。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和“声望”号巡洋舰由非洲西突出部的英国基地弗里敦出发,2艘法国重型巡洋舰和英国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则由达喀尔出发,前去参加这一搜索。同时,重型巡洋舰“苏塞克斯”号和“希罗普郡”号在好望角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海军准将亨利·哈伍德的舰队所辖的2艘重型巡洋舰“坎伯兰”号、“埃克塞特”号和2艘轻型巡洋舰“阿贾克斯”号、新西兰海军的“阿基里斯”号都部署在南美洲的东部沿海一线。
  12月13日,哈伍德准将的舰队(除“坎伯兰”号在福克兰群岛整修之外)在普拉塔河的入口处成功地拦截了“施佩伯爵”号战列舰。在双方接触的过程中,哈伍德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战术难题。“施佩伯爵”号上的6门11英寸(280毫米)火炮的射程比英国巡洋舰火炮的射程大约远8,000码1码=0.9144米。这3艘巡洋舰没有一艘能长时间经受得住“施佩伯爵”号的如此强大的火力。为了迫使“施佩伯爵”号分散其火力,英舰只有广为散开,从不同的角度接近德舰。英国的巡洋舰必须通过距敌舰约30,000码(即“施佩伯爵”号的火炮射程)至20,000码(即英国巡洋舰主炮的最大有效射程)这一段危险区,才可能进行还击。如果“施佩伯爵”号采取正确的行动,它一下子就可以甩掉英国巡洋舰,使其跟在后面拚命追击。尽管巡洋舰的速度比“施佩伯爵”号快5节,那也需要近半个小时才能冲过危险区,也许英国巡洋舰永远也办不到。可是,“施佩伯爵”号的舰长汉斯·朗斯多夫却认为,他要对付的只不过是一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而已。鉴于英舰位于“施佩伯爵”号与公海之间,“施佩伯爵”号便迎着英舰向南驶来,企图摆脱对方的追击。英国的3艘巡洋舰排成一路纵队,“阿贾克斯”号领先,“埃克塞特”号居后。6时17分,“施佩伯爵”号首先开火,“埃克塞特”号急忙左转,以便从南面前去迎战;与此同时,另外2艘轻型巡洋舰则保持北进的航向,准备从敌舰舰艏的另一侧接敌。6时20分,“埃克塞特”号转向完毕,在距敌舰19400码时开了火。几分钟后,“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也相继开始射击,3艘舰上的6英寸(155毫米)和8英寸(203毫米)火炮的炮弹一齐开始猛烈而准确地射向“施佩伯爵”号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发射的炮弹也使英舰遭受一些损失。“埃克塞特”号被一发炮弹击中,“B”炮塔被打坏,指挥通信被摧毁,舰桥上几乎所有的人员非死即伤。接着,德舰将火力转向两艘轻型巡洋舰,并在烟幕掩护下调转方向,朝着普拉塔河径直驶去。当“阿贾克斯”号调转航向急起直追时,“施佩伯爵”号再次向“埃克塞特”号开炮,并将对方再一次压制住。到7时25分,“埃克塞特”号的两座前炮塔全被摧毁;7时30分,后炮也失去战斗力。与此同时,“阿贾克斯”号也有两座炮塔被打坏。哈伍德准将决定暂时停止战斗,以待晚上再干。那时,他将有机会实施鱼雷攻击。“埃克塞特”号开始向福克兰群岛远航;而受伤的“施佩伯爵”号战列舰则向蒙得维的亚驶去,“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跟在后面追击。这一整天,双方偶尔发生一些小规模的交火,但都不想再次开战。午夜刚过,“施佩伯爵”号驶入蒙得维的亚港。朗斯多夫希望在那里整修他的军舰,过些日子再冲出港去。他是根据航海长的建议选定了蒙得维的亚这个地方进行休整的。他如果选择普拉塔河上游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他将会受到更友好的接待。可是,朗斯多夫当时并不了解这种政治形势。
  德国领事馆展开了频繁而紧张的外交活动,请求乌拉圭当局允许“施佩伯爵”号在蒙得维的亚港停留72小时以上,结果未获成功。英国扬言已在近海部署了一支大型舰队,这种虚张声势的宣传确实奏效了。事实上,加入“阿贾克斯”号和“阿基里斯”号行列的只有“坎伯兰”号一艘军舰。朗斯多夫接到柏林的命令,要他或者冲出港去,或者凿沉军舰。鉴于英国的“大军压境”,而自己又缺乏弹药,朗斯多夫决定采取后一种方案。在将伤员、俘虏,以及大部分舰员遣送上岸之后,他于12月17日下午启锚出航。英国巡洋舰迅即进入战位。但是,在英舰尚未来得及与德舰交战时,“施佩伯爵”号上的基干舰员们便离开军舰,接着,“施佩伯爵”号便发生剧烈爆炸。不久,朗斯多夫开枪自杀。在尔后的数月中,德国人放弃了对海上袭击舰的使用。
  其他海上战斗
  正当“施佩伯爵”号还在海上搜寻目标之际,德国海军的其他舰艇已在海上展开了积极的活动。最令人注目的是,德国U-47号潜艇在京特·普里恩海军上尉的指挥下,于10月14日夜潜入斯卡帕湾。这位海军上尉后来成了德国的“王牌艇长”之一。普里恩指挥潜艇成功地通过了曲折的海峡,将英国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击沉,舰上786名官兵葬身鱼腹。11月下旬,德国两艘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经北海驶入大西洋,其主要目的是掩护在中大西洋执行袭击任务的“德意志”号返回德国,并想顺便在英国商船运输线上讨点便宜。它们遇上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拉瓦尔品第”号辅助巡洋舰。它是由一艘定期客轮改装而成的,上面装有4门6英寸口径老式火炮,并作为一艘辅助巡洋舰列入英国海军的战斗序列。该舰的舰长以为遇上的是“德意志”号。因此,他对这种遭遇战的后果不抱任何幻想。然而,他还是接受了这种力量悬殊的挑战。“沙恩霍斯特”号首先开火,“拉瓦尔品第”号竭力还击。过了几分钟,英舰便变成了一艘毫无指望的破船了。在“拉瓦尔品第”号沉没之前,英国“纽卡斯尔”号与“德里”号巡洋舰赶到了现场。可是,这时德舰早已消失在一片黑暗和滂沱大雨之中。英国本土舰队从斯卡帕湾紧急出航,但那两艘德舰由于已暴露了自己而失去了继续呆在海上的意义。于是,它们穿过英军的警戒线向母港驶去。“拉瓦尔品第”号毫无胜利希望的战斗并不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这两艘强大的德国袭击舰在它们尚未闯入海运区时就被赶走了。
  “阿尔特马克”号事件
  在蒙得维的亚决战前不久,德国的“阿尔特马克”号补给舰对“施佩伯爵”号进行了补给。此时,它又作为一座海上浮动监狱,监禁着德国袖珍战列舰俘虏的300名英国船员。英国挖空心思要俘获这艘补给舰;但是,它还是在南大西洋上成功地隐蔽了近两个月之久。当它确信英国舰队的海上搜索业已结束,它便试图趁机返回德国。由于海上的气候对德舰行动有利,“阿尔特马克”号直到2月14日驶入挪威领海后才被英舰发现。英国的一支驱逐舰分舰队在菲利普·维安海军上校(乘“哥萨克”号)的指挥下在约星峡湾拦截了“阿尔特马克”号。但英舰未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期待海军部下达指示。当维安接到指示后,随即派出两艘驱逐舰前往“阿尔特马克”号补给舰,并命令一支登船检查队随舰前往检查。挪威海军的两艘炮艇迎上英舰,并告诉维安:“阿尔特马克”号已经过检查,它不是一艘武装船,而且该舰已获准通过挪威领海前往德国。于是,英国驱逐舰只好撤回待命。
  就在这时,丘吉尔命令维安派人登舰检查,必要时使用武力进行自卫。当挪威当局继续为德方辩解时,“阿尔特马克”号首先进行挑衅性的行动。它继续航行,并企图撞击英舰“哥萨克”号。英舰避开了德舰的愚笨行动,接着,靠上德舰,并派出了登船检查队。经过一场激烈的肉博战,德国舰员终于投降。经检查,发现英国俘虏被锁在贮藏室内,舰上装有两门多管高射炮和4挺机枪。
  虽然英国的行动侵犯了挪威的中立,可是挪威对此态度非常暧味。“阿尔特马克”号由于打着海军辅助船的特别旗号向挪威申请豁免权,它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检查。英国认为,“阿尔特马克”号是参战归来,而且舰上又载有俘虏,因此断言,它不是“堂堂正正地通过”挪威领海;英国还认为,问题在于挪威应该坚持行使其中立的权利。然而,挪威却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处境,它不敢得罪它那两个强大的交战邻邦的任何一方。尽管大多数挪威人同情同盟国的事业,但他们却害怕德国及其咄咄逼人的战争威胁。所以,挪威就“阿尔特马克”号事件向英国提出了强烈抗议,其目的无非是希望以此来避开德国的反击。

当前:第1/2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