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兵全集.net》第7/12页





5.我们是人民的武装(2)

10月1日6时,受阅部队到达指定的阅兵位置,进行受阅前的最后准备。车辆方队洗刷车辆,进行武器装备技术检查:徒步方队军容严整、士气高昂,检查着装;坦克及其他车辆方队气势磅礴、威风凛凛;战鹰银光闪耀、翘首以待,待命起飞。他们随时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此刻的天安门广场,阳光普照、彩旗飞舞,显得格外绚丽多姿: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城楼与广场四周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交相辉映;广场中央的五星红旗与无数只气球带起的一副副巨大标语迎风飘扬,把节日的广场点缀得如诗如画。
9时55分,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同时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还有应邀前来参加国庆活动的外国元首,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内阁首相和国家元首金日成、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以及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等6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团长和党的代表,8个亚非国家政府代表团团长和政府代表。
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上午10时,北京市市长彭真宣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国庆典礼开始!"
庄严的国歌声伴随着轰鸣的礼炮声在广场回荡。400多名少先队员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祭奠为新中国而长眠的英雄们。随后,阅兵式开始。
这次阅兵,受阅部队官兵身着新式服装,佩戴军衔,显得更加威武精神。人民解放军是1955年实行军衔制度的。随着军衔制的实行,全军服装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新的军衔服装主要是参照了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军服样式,结合我国服装特点进行设计的,从1955年10月1日开始实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肩章、领章、军兵种与勤务符号和新式帽徽、服装。新的军衔服装首次突破了我军长期以来的单一制式军服,分礼服和常服两类。
阅兵式开始了。国防部长林彪,在阅兵总指挥杨勇陪同下,乘国产阅兵车,检阅了广场和东长安街列队的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阅兵式完毕,林彪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命令要求全军指战员:
加紧训练和学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学习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先进的军事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大力提高军事技术,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精通业务,熟练地掌握自己手中的武器和装备,以便胜利地履行我们保卫国防,防止侵略的光荣职责。
命令宣读以后,威武雄壮的分列式开始了。迎风招展的"八一"军旗,引导着依序进行的各受阅部队一一通过天安门广场。
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是军事学院方队,学员们身着海蓝色陆军校官礼服,佩带着金黄色肩章,翻领上绣着彩色图案,迈着整齐的步伐,接受党和人民检阅。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带队军官,是吴华夺少将和胡定千少将。
紧接着走来的是军兵种军事院校方队,分别有步兵学校方队、炮兵学校方队、工程兵学校方队、坦克学校方队、铁道兵学校方队、空军学校方队、海军学校方队等逐一而至,他们精神振奋,朝气蓬勃,队形整齐,步伐有力,受到现场群众的热烈欢迎。
由海军长山要塞区编组的水兵方队的指战员,身着白色水兵服,佩带肩章,头戴黑色飘带水兵帽,手持国产半自动步枪,刺刀闪闪发光,特别引人注目。其中,海军方队和摩托化方队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和光荣的传统。东海舰队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击沉、俘获过150多艘敌舰船;福建前线水兵则在1958年秋季,消灭了20多艘蒋军舰艇。受阅的摩托化步兵第一连,曾经坚持过井冈山斗争,在长征途中强渡乌江天险,在抗日战争中又参加过平型关大战,到1959年,它已经成为一支具有高度机动能力的机械化部队。
继水兵和摩步方队之后,是由北京军区三个野战军编组的6个步兵方队。指战员们头戴钢盔,手持国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刺刀闪亮,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威风凛凛,阔步向前,走出了中国步兵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战斗车辆方队隆隆驶来。由北京军区组成的两个摩托化步兵方队和由空军空降兵教导师组成的一个伞兵方队,乘72辆国产解放牌卡车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摩托化步兵方队的乘员,持国产56式冲锋枪或半自动步枪,空降兵方队的乘员,胸前斜挂冲锋枪,身背降落伞包,在马达轰鸣声中通过天安门广场。
接着驶来的是由144门各种口径火炮组成的7个炮兵方队,他们分别是:北京军区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炮方队;沈阳军区122毫米加农炮方队;武汉军区130毫米加农炮和153毫米加榴炮方队;北京军区空军100毫米高射炮和雷达探照灯方队。在受阅的这6种型号的火炮中,有5种型号是中国自己制造的。
接着,由9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组成的坦克装甲车辆方队隆隆驶来。他们分别是:由北京军区所属坦克独立团组成的中型坦克方队、重型坦克方队和152毫米自行火炮方队,以及由沈阳军区守备师组成的lOO毫米自行火炮方队。在第一个装甲兵方队中,有33辆国产新型坦克首次在天安门广场亮相,令人为之一振。这就是于9月26日刚刚命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中型坦克)。这种型号的坦克,无论是火力、还是机动力,都能与当时苏军的T-54式主战坦克相媲美。59式中型坦克的展示,向世人昭示:中国有了自己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陆战主战坦克。
装甲兵第一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空军飞行部队领航机群准时飞临广场上空,与在地面行驶的战车方队遥相呼应。接踵而来的是6个空中梯队。十年来,空军的作战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受阅的6个梯队的阵容,由国庆五周年时的3机编队增加到5机编队;飞行高度也降低了100-150米,控制在350-500米的高空,由东向西,闪电般地飞过广场上空。最令人振奋的是,最后飞过广场上空的是由中国制造的歼-5型飞机组成的梯队。当这些英雄的战鹰排着整齐的5机编队呼啸着飞过时、广场上一片沸腾,欢声雷动。



6.我们是人民的武装(3)

整个阅兵,只用了58分钟。阅兵规模比往年大,用的时间却比往年少,这表明阅兵组织工作比往年更周密、更细致、更成熟。
这次阅兵与国庆五周年阅兵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受阅武器装备的国产化程度大大提高,其中一大批武器装备的技术战术性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标志着共和国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共和国的国防实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当时新华社的报道,不无自豪地向全国全世界这样宣告:"向着工业化飞跃前进的伟大祖国,给了人民解放军各种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受阅中,最新式的自动步枪、大炮、坦克、高速飞机都是祖国自己制造的。"
"都是祖国自己制造的!"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宣告,这是共和国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人阶级10年来卧薪尝胆、艰苦创业换来的。从这次阅兵所展示出来的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来看,尽管共和国的国防工业基础是薄弱的,但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共和国的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短短10年,共和国就有了这样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就有了如此强大的国防。更为重要的是,从此我们的共和国结束了依赖外国进口的历史,告别了旧杂式的"万国牌",走向了制式化、标准化、国产化。这样的高速度,这样的辉煌成果,难怪观礼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为之欢呼,为之雀跃,他们纷纷伸出大拇指,连呼"OK!OK!"
国庆十周年阅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一次大展示。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就是阅兵中所展示的大量新装备,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解放军在发扬光大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同时,物质基础也得到了大大改善。开国大典阅兵时使用的都是缴获的杂牌装备;国庆五周年阅兵使用的则是清一色的苏式装备,而国庆十周年阅兵展示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这雄辩地表明:共和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国防能力已经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以坦克工业为例,1952年12月,我国提出了兴建坦克制造厂和坦克发动机制造厂的规划和方案。1953年5月我国与苏联签订了兴建一个坦克制造厂和一个坦克发动机制造厂的协议。1954年3月,国家计委批准了两厂设计计划任务书。1955年动工兴建,1958年6月坦克发动机制造厂建成投产。1959年5月,坦克制造厂建成投产,并引进苏联T-54A中型坦克技术,生产出第一批33辆59式中型坦克。首批坦克参加国庆阅兵后,于1959年10月开始装备了我军装甲兵部队和院校。随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其原材料和部件便实现了国产化,并大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成为我军陆军的主战装备。后来,在59式中型坦克的基础上,我国又改进生产了59A、59B、59C和59D式中型坦克。这种坦克还以其性能稳定可靠、价廉物美而打入国际市场,出口许多国家。
国庆十周年阅兵,标志着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标志着国防工业由简单修理和仿制,进入了自行设计制造的崭新阶段。从此,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建设向国庆大阅兵一样,迈开了威武豪迈的步伐,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
二、精彩链接
1.毛泽东下定决心:非要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
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阅兵大典的规模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国庆阅兵。在大大拓宽了的天安门广场上,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组成的阅兵队伍接受了检阅。最令人兴奋的是,人民解放军的新式武器,如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9式坦克、歼-5型歼击机等新式武器也纷纷亮相,这些武器基本都是我们中国自己制造的。然而,此时在世界范围内,一个国家军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已经不再是新型坦克和喷气式歼击机了,而是美苏英等国已经装备的核武器和远程导弹了。
所以,在国庆阅兵时,毛泽东同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从彩色纪录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虽偶有笑容却比较勉强。庆典空前隆重,毛泽东的心情却很不愉快。原来这时候,一方面,中国国内经济上处于十分困难的状况,而另一方面则源于本来答应给予中国核武器技术援助的苏联却突然变卦了。这年11月,苏联通知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援助方面要"推迟两年"。而就在这次国庆阅兵的时候,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准备撤回在华专家,并不再提供核技术帮助。城楼上的毛泽东听到这话,只是淡淡地回答了句"那也好",随后便同身边的另一位外宾胡志明谈笑风生,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其实,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中国要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
毛泽东随后在党内会议上说道:"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此后,由于我国国庆典礼制度的变化等原因,毛泽东再也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阅兵,国庆十周年阅兵也就成了毛泽东的最后一次阅兵。
2.人民解放军的"装甲兵之父"
在国庆十周年的阅兵中,国产第一辆59-式中型坦克第一次出现在人民解放军的受阅方队里。过去看惯了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或引进的坦克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和高兴。这是共和国自己制造的坦克,说明共和国具有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装甲兵的条件。
建设共和国的装甲兵,是建国后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解放军战斗力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现代战争中,装甲兵的作用更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军人比希宁在《原子战争中的装甲兵》一文中,就认为"装甲师特别适合于进攻战斗,包括突破包围,追击及纵深扩张,它也可以用作毁灭敌人的装甲兵及阻击对方行动,它是一支有强大打击力量的高度机动的部队。它本身就是齐全的具有独立行动能力的战斗单位。"
为使人民解放军创建和发展起自己的装甲兵,第一任装甲兵司令许光达大将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坦克的研制,到组建装甲兵部队,从创办坦克学校,到装甲兵人才培养,从创建训练基地,到训练部队,提高战斗力,许光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称他为"装甲兵之父",实不为过。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国家的各个部门、行业都需要人去抓。一天,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聚集议论建国大事的时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向朱德、彭德怀两位老总提出,想要调许光达到外交部工作。当时,外交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而人马却得重组。新中国的外交主要方向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许光达留学苏联数年,懂俄语,文化程度高,又熟悉苏联各方面的工作,是很适合从事外交工作的。
但是,许光达有自己的想法,他对外交工作是外行,能否胜任很难说,他还是希望在军队,为军队的机械化出点力。当然,他作为一名党员,如果组织让他转行,他还是会服从组织上分配的工作。
许光达的想法与老总们不谋而合,因为解放军要实现机械化,正规化、现代化,需要象许光达这样有专长的军事人材。所以,当周恩来问许光达"你是什么意见"的时候,许光达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考虑:"外交工作我怕不能胜任,还是军队工作熟悉一些。"



7.我们是人民的武装(4)

老总们也都谈了他们共同的想法,认为军队的机械化建设更需要许光达。
最后,毛泽东拍板此事,笑着说:"听老总们的吧!"
这样,许光达后半生的经历就这样决定了。
一天,彭德怀邀请许光达一家共进午餐,并同游北海。游览中,彭德怀对许光达说:"战争结束了,军队要成为国防军,要变单一兵种为多兵种,海军、空军要建立起来。陆军里也要建立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还要加强炮兵,这些都要人去搞。你是不是去搞装甲兵?后半辈子为军队现代化出点力。"
只有人用其材,才能材尽其力。彭德怀的建议正是许光达的心愿,许光达岂有不愿之理?他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对彭德怀说:"军委让我搞装甲兵,我后半辈子定把心血用在装甲兵上。"
1950年5月,毛泽东把许光达从兰州召回北京,亲自委派他开始筹建人民解放军装甲兵。一个月以后,中央任命他为装甲兵司令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组建人民解放军的坦克部队,一缺人才,二缺装备。当时,解放军有的军区有少量坦克,但都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来的,而且懂技术的大都是国民党军队的留用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装甲兵部队迅速搞起来呢?许光达把各军区的坦克部队的领导找来,彻夜长谈,反复研究,决定首先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整编现有的坦克部队,实行全军统一编制;二是立即着手培训干部。
创业是艰难的。虽说4个野战军各有一支装备陈旧、车辆极少的坦克大队,但要建成一支统一的、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新兵种,困难确实太多,甚至难到连个领导机关都没有。也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许光达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首先,经中央军委批准,许光达把原各军区的坦克大队集中起来,整编为3个战车师,并陆续新组建3个坦克团,许光达满怀信心地展开了工作,正如他于1950年7月1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第一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我们坦克部队虽小,但都是从战斗中锻炼出来的。例如在沈阳、锦州、天津等战役中都起了不小的作用,在步兵中建立起初步的威信。特别要指出的,就是大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一支坦克部队,从全国来说战车师是首创者,为人民的坦克事业培养了320个干部,427个坦克手,230个机械师。华北战车团也培养坦克手163人,汽车手214人。这是我们党最宝贵的'资本',这是同志们最大的功绩。我们将依靠这个'资本'做基础,来建立一支中国人民的强大的坦克部队。"
1950年9月,在许光达的筹集和努力下,装甲兵司令部领导机关成立。10月,许光达在给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的报告中,提出计划在三年内建立一支拥有1000辆坦克的摩托装甲部队。具体地说,要组建11个坦克旅,每个军区建立坦克兵司令部,建立2个中心修理基地,建立一个中心仓库,一个坦克学校,一个坦克编练基地。许光达经常亲自到部队基层调查,查阅大量的苏军资料,并组织研究制定了坦克师,独立坦克团及独立坦克营三种编制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装甲兵司令部领导机关。与此同时,许光达报经中央军委批准,把原有的坦克和从苏联新引进的部分坦克,自行火炮,重新编组了3个坦克师,两个机械化师和40多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从而初步形成了装甲兵部队体系。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1月,许光达亲自组织坦克部队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并对作战部队的战场集结,作战使用以及技术保障等作了充分的考虑和周密的布置。4月,为了解和研究装甲部队的作战使用及战场技术保障工作,许光达又亲自奔赴朝鲜战场,进行实地考察。11月,在许光达主持下,制定了装甲兵部队正式的三年建军规划。
创办坦克学校,培养人才,是许光达在装甲兵部队建设中一项主要的工作。1951年9月1日,在中央军委的关怀和许光达的努力下,第一战车学校正式成立(1953年改为第一坦克学校),校址在天津。建校之中,从校址的选定,设备的购置,教师的配备,到课程的设置,无不凝结着许光达的心血和汗水。
1952年5月20日,许光达又以步兵第一八四师直坦克第五二一团及坦克第二六一师师直一部合编,在北京设立第二战车学校(1953年改为第二坦克学校)。学校下辖4个学员大队,一个教练大队。全校共有工作人员1172人,教员171人,T-34坦克20辆,日、美式坦克16辆,特种车11辆,拆装车4辆。尔后,许光达又筹备组建了第三、四、五坦克学校。
1952年9月1日,第一战车学校成立一周年之际,许光达到校讲话,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成绩,同时,指出了总的任务:组织训练部队;掌握技术;培养干部;理论建设。许光达还特别指出要办好学校,要求培养出的学员要达到:思想意识健康,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勇敢、顽强、艰苦朴素,有朝气;有学识、有技术、工作称职。学校是培养人材的摇蓝,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建设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虚心钻研的学习作风。
许光达的这个讲话对办好学校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以往我们党办学经验的总结,又是新的历史时期的办学方针。
1959年9月,许光达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当然,他仍主管装甲兵部队的工作。在装甲兵部队建设中,许光达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
装甲兵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兵种,而当时我军干部的技术知识和经验都很缺乏。许光达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口号:"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他不仅号召装甲兵的所有干部都要学习掌握坦克技术,而且身体力行,亲自带头学习坦克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当前:第7/1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