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兵全集.net》第8/12页





8.我们是人民的武装(5)

许光达很注意研究国外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重视干部培养。为此,他深入研究了装甲兵部队建设的政治工作问题、技术建设与思想作风问题、战车部队训练问题、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问题、陆军的发展趋向及装甲兵的运用等问题,有效地指导了装甲兵的建设和发展。
为了把握我国装甲兵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许光达还认真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一切有用经验,结合我军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研究人民装甲兵的建设和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军官的作战指挥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许光达提出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我军应组织若干独立的机械化师和坦克师,若干个独立坦克团,而在步兵师中还应配备有坦克――自行火炮团。
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许光达深知,如果不能研制、生产出性能先进的坦克,装甲兵的现代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尽快改善坦克部队的武器装备,他在中央提出的以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指导下,一方面积极组建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大力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同时论证国防工业部门抓紧筹建各种类型的坦克制造厂。正是由于许光达的远见卓识和积极的努力,当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并封锁了所有技术和原材料供应之时,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很快设计和制造出了59式坦克、轻型坦克、水陆坦克、装甲输送车等以及配套车辆。
1957年7月25日,许光达写了给粟裕总参谋长并转中央军委黄克诚秘书长的信,他在信中说:"现代化的步兵没有坦克的支援,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战斗。因此,必须逐渐地加强步兵机械化的比重,这是我国陆军发展的趋势。"
"另外,根据我国地形特点及装甲兵建设的需要,坦克工业除生产T-54A外,还须在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生产双管高射自行火炮,装甲输送车,水陆两用坦克,架桥坦克等装甲车辆。此事亦希转请计委采取适当措施,指定有关部门及早进行设计和试制。"
装甲兵的建设,成为了许光达醉心的一项事业。《车场勤务条令》、《驾驶教范》、《射击教程》、《内务条令》等等一切规章制度的制订,无不沁透着许光达的心血。
许光达提出"没有技术就没有坦克部队","为掌握坦克技术而斗争"的口号,更是身体力行地走在前面,他钻进像蒸笼一样的苏式坦克里学习驾驶坦克。有人劝他说:"一个司令员,那么大年岁了,还钻到坦克里干嘛?"
许光达笑着回答:"装甲兵司令员,不会驾驶坦克,能当司令员吗?学习驾驶坦克,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各种坦克的构造,性能和威力,这样才能有话说。否则,外行领导内行,人家不会真心服你,你也就做不好工作。那样我怎么向党交差呀?"
苏式坦克那笨重的操纵杆,拉起来有几十斤重,年轻人都感到吃力,更何况许光达已年近五十。但是,许光达并不是做做样子,他咬着牙,天天去驾驶场。每天回到家,那疲惫的样子,看得妻子邹清华直心疼,埋怨他真是不要命了。这时,许光达只是笑笑。一连十多天,他完全泡在了坦克中,终于学会了驾驶坦克。于是,许光达下令,装甲兵的指挥员一律要上车,学会驾驶坦克。在他的带动下,所有装甲兵部队的领导干部无一不是坦克驾驶员。
1958年夏天,许光达到南方视察。随行的陪同人员告诉他,试制的国产坦克正在这里作高温条件下的破坏性试验,以便取得需要的数据。所到这个消息,他高兴极了,兴冲冲地赶到了试验现场,想亲自来试试。多么不容易呀,终于有了自己生产的坦克。看着、摸着坦克,许光达就象母亲看到了自己的亲生婴儿,脸上满是笑容。
许光达登上坦克亲自试试。试验员和陪同人员不同意,那怎么行?南方的夏天,气温高达摄氏三十七、八度,人在车外都感觉酷热难忍,许光达那么大年龄能受得了坦克内的高温和气闷吗?更何况,这是试制坦克,性能不稳定,而且现在又是破坏性试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司令员出了事,谁负得起这个责?
陪同人员极力劝许光达不要试,要试等以后新车定型后再试。许光达却轻松地说:"没关系,我这个司令员亲自摸一下国产新坦克的性能,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定型新车不是也有点帮助吗?没什么可担心的。一会儿,你们当中谁有兴趣,也可以试试。好不好?"
许光达钻进了坦克。其他人的心一直悬着,而许光达驾驶着坦克,了解这国产坦克的各种性能。当他脸色发白,洒汗如雨地钻出驾驶仓时,高兴得几乎叫起来。其他人到这时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1959年国庆十周年阅兵式,许光达亲自陪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了由国产坦克组成的坦克车队隆隆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毛泽东紧握着许光达的手,激动而又高兴地为我军装甲兵部队的创始人表示祝贺。那一刻许光达的心里充满了自豪。尤其是看着呕心沥血创建起来的装甲兵部队驾驶着共和国自己制造的坦克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他感到了极大的欣慰。



9.我们是人民的武装(6)

3.国产坦克第一车
1959年的国庆大阅兵中,中国自己制造的59式中型坦克第一次"亮相"。这是我国自行生产的主战坦克。它诞生的那个年月,其技术水平与当时服役的美国M48、日本61式等坦克比较,在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要素方面,还是很先进的。该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车载火力较强。主要武器是1门100毫米线膛炮,使用的弹种有: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34发。火炮的最大射程为16000米,杀伤效率(榴弹)31×13米,直射距离,使用穿甲弹时为1070米,使用破甲弹时为1000米,辅助武器有2挺7.62毫米机枪,枪弹3000发,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枪弹500发,火炮还配有单向稳定器。借助瞄准镜进行测距,乘员靠昼间光学仪器向外观察,驾驶员用红外夜视仪进行夜间驾驶。激光测距距离是300-3000米。单就防护和机动方面分析,就优于英国的"逊邱伦"坦克。车体前倾斜装甲厚100毫米,车体侧装甲厚80毫米,炮塔前部装甲厚200毫米。这样的防护能力,在当时的众多坦克中算是很强的。再从机动能力上看,发动机的功率是520马力,坦克最大行程为420公里,最大行驶速度,在公路上为每小时50公里,平均时速在公路上为30-33公里,土路上为20-25公里,最大爬坡度是30度,通过垂直墙高是0.8米,越壕宽2.7米,涉水深1.4米。另外,59式坦克还有较好的车体外形:车全长9米,车体高2.4米,车体宽3.27米。这种较小的外形,可以减少中弹面,加之炮塔具有良好的流线型,易于产生跳弹,也可以起到防护作用。所以,从上述三大要素分析的结果看,59式坦克是较为先进的。后来,随着坦克研制技术的不断成熟,几经改进,形成了"59式系列"坦克。首先在59式坦克上采用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填系统,定名为59-1式。在此之后又增强了火力。用105毫米线膛炮,使用新型弹药增大了毁杀力。采用新式电台使通话距离由原来的16公里增大到30-50公里。车内安装了计算机控制的灭火抑爆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后效杀伤。这就是被定型的59-2式坦克。在此基础上,又更换了发动机,功率由520马力提高到580马力,火控由单向(高低向)改为双向(高低向和水平向)稳定器。经过一系列改进,被定名为59-3式坦克,更加适应现代作战的需要,从而成为了中国的主战坦克。
4.国产"红旗"阅兵车的阅兵历程
1958年8月1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了我国第一辆高级轿车――CA72。8月2日吉林省委书记吴德主持了命名仪式,庆祝"红旗"高级轿车的开发成功。
1959年9月,首批30辆CA72红旗牌高级轿车和2辆红旗牌检阅车送往北京中央警卫局参加了建国10周年庆祝活动。其中6辆轿车和2辆检阅车参加了天安门前的检阅仪式。从此,国产红旗牌阅兵车就成了国庆阅兵和重大活动阅兵以及礼宾活动的专用车。
1962年2月31日,周恩来总理首次用红旗牌轿车接待了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并乘红旗牌检阅车与北京几十万夹道欢迎的群众见面。
1969年4月,第一辆保险车红旗CA772制造完成,周总理成为第一位使用保险车的中央领导。
1975年,汽车厂年度生产红旗轿车155辆,是历史上最高纪录。而从1958年研制成功至1980年,汽车厂共生产各种红旗轿车1510辆。
1983年12月2日,中汽公司给一汽正式下达制造特种红旗检阅车任务。
1984年9月6日,一汽向中南海警卫局正式交车。10月1日,建国35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这辆车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
1999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雄伟的军乐声中矫健地走下天安门城楼,由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新良上将陪同,也是乘坐红旗牌检阅车检阅陆、海、空三军部队。但此次江主席乘坐的仍然是经过改进的84年老式的阅兵车。
1998年12月25日,中南海院内,江泽民主席、胡锦涛副主席、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等领导同志围在一汽最新研制的9辆新型轿车旁边,总书记在盛赞新型红旗车的同时,中央警卫局由喜贵局长提出要看1984年的阅兵车。随后就给一汽下达了为国庆50周年赶制4辆老红旗阅兵检阅车的任务。
在阅兵车的制造过程中,一汽的制造者们付出了全部智慧和汗水。为了保质保量提前交车,他们日日夜夜地工作在一个全封闭的现场。在比进口车装得还要好的严格要求下,"红旗人"拿出高水平,大家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一次次解决质量问题。由于一汽的老红旗车停产多年,已经没有备件,新工人又缺乏经验,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新装备上的现代化设施检阅踏板、检阅扶手等都是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制造出来的。从美国引进的电动天窗,在安装过程中,还出现了一段有惊无险的插曲。
当时按照美国传真过来的线路连接图安装后,启动天窗一试,结果天窗线路当即烧毁。负责电器部分的师傅脸都吓白了,因为一辆车就有一个天窗,根本没有备份。在没有任何退路的情况下,师傅们连夜查找原因,探索解决办法,后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原来是美国传真过来的图纸出了差错。在众多师傅的努力下,一天一宿,不仅整个天窗线路都重新连接好,而且还自行设计加装了车内几道保险措施。参与工程的所有同志每天都加班加点,4个多月竟没休过一个星期日,最多一次连续奋战36小时不回家,一名老师傅在连续紧张的工作中竟掉下了地沟,险些出大事故。
国庆50周年选用老一代大红旗检阅车,很多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用90年代新型、新款的汽车呢?
"老红旗威风、威武,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志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一位负责这次阅兵车辆管理工作的中央警卫局领导不无感慨地说:"这次阅兵也考虑想用新型红旗检阅车,一汽的同志们也是根据指示赶制出两种方案的阅兵检阅车,但是经过几次研究,最后还是选取了老一代红旗检阅车。老一代阅兵车,老百姓最欣赏,也最能接受的还是我们的国车风采。"
为了符合阅兵检阅车的一系列现代化装置的要求,一汽的能工巧匠们在1999年的检阅车上加装了进口的电动天窗、可翻转式脚踏板、检阅扶手等一整套检阅装置;为了增加其美观性,他们为红旗检阅车新设计了轮辆,采用激光切割的装饰;大大提高了散热性能,保证车辆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的性能良好。另外,由于国内、国外等各方面紧张因素影响,制造者们加强了整车的防弹性,进一步提高了检阅车的保险系数和安全性。一些制造者最新设计加装上的内、外饰件,为整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车子交付到中南海警卫局后,为确保万无一失,一汽派驻了3名保障人员,负责10月1日阅兵前的检阅车维护保障工作。这3位师傅每天从早5点至晚8点不停地对整车进行跟踪试验,对各方面做检查、维护、保养。从7月份开始,他们跟随整车做高温、低速试验,大、小规模阅兵彩排了50余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天晚上,在天安门广场的阅兵车演练中,停在金水桥和天安门之间的红旗检阅车引起了一对外国朋友的注意,他俩非常感兴趣,很想到车前和检阅车留个影,可是为了安全起见,警卫人员告诉他们不能停留,他俩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去。
10月1日7点20分,车辆保障人员最后一次精心检查之后,几辆车开进了天安门。由于北京下了一夜的雨,提前铺好的红地毯浸上了水,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先调了一辆车在金水桥上来回跑了几趟,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大家才又回到城楼里。
隆重的升旗仪式后,江泽民总书记登上了老式红旗检阅车,检阅了陆、海、空三军部队,引起了世界轰动。



10.我们是人民的武装(7)

三、历史回声
10年已去,弹指一挥间。
195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阅兵,却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为同是一个阅兵道,同是一支军队,但与10年前却不可同日而语了。
威武雄壮的陆军各兵种部队洪流般向天安门奔涌而来。官兵们手中的武器装备已经完全看不见昔日的英文字母,而是清一色的"中国造"。机械化炮兵方队操纵着被誉为"战争之神"的144门各种远程火炮,大部分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这说明共和国的国防工业已经跨进了自己生产火炮的新阶段。被誉为"地面战场之王"的坦克方阵中,有33辆是我国自己生产的59式中型坦克。这种坦克虽然是仿造苏联的,但却开共和国坦克制造业之先河,而且属当时世界先进坦克之一。人民坦克兵欣喜地感到:在坦克登上战争舞台近30年的时候,中国自己不能生产这种重型武器的历史也终告结束。伴着装甲之旅的巨大声浪,125架喷气式轰炸机和歼击机呼啸着飞向天安门上空。银色的战鹰涂印着鲜红的"八一"军徽,似道道闪电挟着雷鸣掠过长空。它向世人宣告:中国已能自己制造超音速歼击机和轰炸机了。新中国的航空工业由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由生产活塞式发动机飞机到掌握喷气式飞机制造技术,前后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这在世界航空史上实属罕见,也是共和国航空工业的历史性飞跃,从此不受任何制约地走上了自行研制的发展之路!尤为令人振奋的是,我航空兵某师飞行员胡春生、舒积成曾驾驶受阅中的"歼-5"喷气式战斗机,在1200米以上的同温层,轮番对来犯的美国侦察机发动攻击,终于将其击落。
国防工业崛起,也标志着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已经从"学徒"发展到"出师"的程度了,从依靠别人的兵工厂到有了自己真正的兵工厂,由此使人民解放军三军登上了"武器装备走自己发展道路"的庄严而光荣的战车。
车轮滚滚,战鹰高翔,从未停息过的共和国国防建设,如今更加昂首阔步,技惊天下!
十年的苦炼,十年的锻造,这正是:十年磨一剑,"当惊世界殊。"




--(本卷结束) --



第三部分 [分卷阅读]
1.我们的队伍向太阳(1)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50年的历程,50年的奋斗,50年的发展,云集十里长街:阵容雄壮,铁流威武,新型坦克、步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各型导弹隆隆而过;领队机梯队、轰炸机梯队、加受油机梯队、歼击轰炸机编队、强击机梯队、三个歼击机编队、两个武装直升机梯队等依次列阵而来,自豪地飞过天安门上空!――

当前:第8/1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