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全集.net》第1192/1295页


这事实际上并不算小,但在大秦成武七年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办了下来,也只能说,大秦成武皇帝选择的时机太好,或者也可以说,这个时候大秦皇权渐渐的开始走向巅峰,臣下们也开始日趋习惯于皇帝陛下的乾纲独断了。
大秦成武七年,就在这些纷纷扰扰中,走到了尽头。
年关将至,大秦内外,终于迎来了一段稍微平静些的日子。
外间,没有战事,内里,政争也渐趋于缓和。
不过回头看去,和成武七年开始的时候相比,大秦朝堂上下,几乎已经是面貌一新了。
在这样急剧的变化之下,却还能保持统治架构的稳定,可以说,大秦君臣上下这些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军事上的胜利,以及军政上的改革,齐头并进,让成武一朝初期,充满了活力。
。。。。。。。。。。。。。。。。。。。。。。。。。
临近年关。
长安城内内外外,都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味道,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
虽说大秦成武七年,有些动荡。
但那多数无关于百姓民生,大秦都城长安,如今可以说是天下间有数的富庶繁华所在,而且,还处在快速的上升阶段。
南来北往的商旅,高颧深目的异邦之人,渐渐增多的人口,日益富庶的百姓,宽敞整洁的街市,一切的一切,都让长安显得更加的富有活力,也更加的自信开放。
国力的强盛,在大秦京师,彰显无疑。
长安晋国公府,如今乃是大秦一等一的豪门。
府门之前的热闹自不必提。
越是临近年关,送上年礼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天都能在晋国公府府门外。看到车水马龙的景象。
不过今年和去年又有不同。晋国公府的府门,再次难进了起来。
除了亲戚友好,其他人想要登堂入室,门儿都没有。
多数人的年礼也被退了回去,当然,这也不奇怪,光禄寺一案,还在收束首尾。不独是晋国公府,大秦长安中的其他府邸,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往年间,各府宾客盈门的景象,今年也看不到了。
就像晋国公府这里,若是真办起酒宴,估计和皇宫夜宴也能比上一比了,但一直到了年关,也没听说晋国公府摆宴的消息。
到是皇宫之内,传出消息。今年在正月里,皇帝陛下要大宴群臣。
不过。外人看不到的是,晋国公府内其实很是有些喜气儿。
晋国公府中,一直阴盛阳衰,这个不用多说了。
所以,从腊月里开始,府中莺莺燕燕的,便开始布置起了府中摆设,洒扫庭院,扎花灯,准备年关需要的饮食,等等等等。
而且,今年晋国公膝下又添一女,年后还能添丁进口,所以说,今年的晋国公府,很是准备热闹一番。
连石头娘在逗弄着新添的孙女之余,还不住嘴的问,能不能把城外的小孙子也接过来,一起过个新年。
当然,这个纯属说说,就不用想了。
公主府那边儿,一到年关,就显得格外冷清,若是再将胖小子弄来,剩下那孤零零的母女两个,情何以堪?
至于说把公主也接过来,嗯,不带这么开玩笑的好不好。
不过,和往年一样的是,赵石还是个甩手掌柜,府中怎么热闹,都由着她们去了,他自己则找了个清净所在,想要悠闲的呆上些日子。
今年事情很多,但结果都还算不错。
等到明年,军队整编的事情,就能加快步伐了,这和枢密院人手增加,架构渐渐稳定下来,有着关系。
各司其事,各安于位,政令才能通达,枢密院这里,尤其如此。
他们这些军旅出身之人,其实比文人更要看重规矩,一旦规矩立下,也就不会像文人那样,整日里再寻思勾心斗角了。
人多嘴杂,政见不一,事情拖延不决的情形,在枢密院很少见到,因为上官的威权更重,通行枢密院的,其实等同于军令。
所以,到了年关,各部歇衙,赵石也就轻松了下来。
尤其让他感到爽快的是,不用再为宫内两位娘娘的乱点鸳鸯谱闹心了。
李刑已经出京,不过出京之前,李金花和他见了一面,给他指了一门亲事。
当然,也还是娶妾,李刑正忙的焦头烂额,满心的糊涂,却不敢不听,于是麻利的派人上门求亲。
那家人自然有些犹豫,若是平日里,李刑这样的军中大将上门提亲,即便是为人妾室,但求的不是家中长女,也就不便拒绝。
但宫内那边,可是吊着呢,不过明白人还是多,李刑是什么人?李刑是晋国公的外侄。
这么一想,那家人头上直冒冷汗。。。。。。。于是,李刑出京的时候,身边便多了一个小妾,算是给自家姑父顶了一次黑锅。
随即,种家子弟,也来凑热闹,这次是正经娶了过门做媳妇,更不容那两家人拒绝。
公主府也没闲着,靖佳公主给自家儿子摆寿宴,请了一群京师女眷,席间,有一女“不小心”打碎了一件琉璃盏。
却被告知乃御赐之物,公主好言抚慰,没怎么计较。
但那家人在接回女儿之后,便连夜出了京师,投亲去了。
还有一位,听说弓马娴熟,被请到香侯府当香侯陆飞翼的女卫去了。
釜底抽薪,赵石被叫到宫中,受了一番数落,太皇太后娘娘却也不得不承认,和这些外臣讲不通什么道理,外臣们的手段太多,那里是宫内妇人能够及得上的?
于是,就此偃旗息鼓,不再来捣乱了。。。。。。。。。(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师徒
总的来说,赵石这个年过的还算不错。
不用见那么多的人,也不用想那么多的事儿。
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赵石将长子叫到了书房……
除了吩咐今年往各府去拜会的事情外,还有另外一件事。
“你有个准备,明年开春,给你谋一任外任,所以,别读你的书本了,紧着跟你老师请教一下为官之道。”
赵君玉当即就傻了,这个消息太过突然,他这里一点准备也没有。
“您是说……但明年大考……”
赵石头也没抬,继续写着他的大字。
“明年科举,不参加也罢……到外面,去长长见识,你还太年轻,知县先不用想,最多是个主簿。”
赵君玉定了定神,倔强的仰起头,“父亲,儿子还是想科考中第,再入宦途,若明年不成,再听父亲安排如何?”
赵石停下笔,赞赏的笑了笑,“行,你也算有自己的主见了,再要出去,为父也放心不少,但既然让你不要参加明年的科考,自然有为父的考量……”
“这么跟你说把,明年的进士科,考之无益,多的呢,你也不用问了,听为父的吩咐,出去为官,为父也不求你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长※↖风※↖文※↖学,x一方,但你要记得,你是为父的儿子,晋国公府长子,不要给人说你虎父犬子的机会。”
赵君玉如今也大了,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懂,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闻言沉默良久。躬身道:“既然父亲这么说。儿子自然听父亲的,出去之后,也绝对不会给您丢脸。”
实际上,赵君玉已经隐约明白,明年的大考,可能要起些波澜了。
而听父亲的口气,再联想如今朝廷的风声情势,赵君玉猜测。可能是朝廷要改科举之制了……
朝廷科举之制,多仿后周,南唐所立,初时以进士科为尊,后来,其他诸科渐渐被进士科合并,到了如今,朝廷选士,或有侧重,但却不会再出进士科范畴。

当前:第1192/129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