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全集.com》第461/482页


在林恩的世界里,1950年的夏天是忙碌而愉快的。5月20日,戴姆勒-奔驰公司的美因茨工厂重新投入运营,他以总统身份亲临剪彩,聆听民众振臂欢呼;6月5日,北莱茵-威斯特法伦,亚琛,欧洲首屈一指的风洞试验场在老牌航空制造企业容克斯的总部落成,林恩亲临视察,为科技之奇妙而感慨;6月11日,巴伐利亚政府出资重建的福克・阿奇利斯飞机制造公司正式投产,Fa-223运输直升机成为该公司炙手可热的主打产品,月产量将逐步提高到10架;7月8日,齐柏林飞艇创始人费迪南・冯・齐柏林伯爵诞辰,林恩出席德国航空部组织的航空企业家会议,切身感受德国知名企业家和设计师们的信心与憧憬;7月14日,戴姆勒-奔驰公司位于科隆的发动机工厂投产,该工厂负责车用迈巴赫汽油发动机的生产,月产量150台,匹配各种型号的装甲运输车和军用卡车;7月18日,美方技术团队审核通过了保时捷博士及其团队进行改良的E-50重型坦克设计,这意味着总量达到800辆的E-50战车军购项目即将进入模型设计阶段,而总量为400辆的E-75战车项目设计正由著名坦克工程师海因里希・克尼坎普领导的技术团队进行改良和完善,与此同时,德国陆军也已决定将E-50和E-75作为德国陆军新一代的标准坦克予以装备,初步预定的采购量为70辆E-50和30辆E-75;7月27日,莱茵金属位于杜塞尔多夫的工厂秘密装配完成了从北欧运抵的制导设备生产线,从而开始了R-5型空空制导火箭弹、F-60型地空制导火箭弹以及铁拳IV重型制导反坦克火箭的量产。此外,梅塞施密特公司的Me-323大型运输机、博格瓦德公司的Sdkfz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容克斯公司的尤莫211型活塞发动机和尤莫109喷气发动机、莱茵金属的MG42机枪和MG131/151航空机关炮、黑尔内公司的MP44突击步枪、克虏伯的88毫米炮等武器装备也都在这个夏天获得新生。

仅仅几个月之前,没有几个人能预料到德国军工业会以如此迅猛的姿态实现复苏。从表面上看,这得益于美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的军购订单,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追根溯源,这一切又跟西方世界对苏联的敌视和畏惧心态密切相关。十几年前,元首的第三帝国就是利用了类似的国际环境发展成为一流军事强国,再次走上这条道路,把控内政外交可谓轻车熟路。依照元首大本营的谋略计策,林恩对内扩大德共威胁论,在内阁国会和地方政府拉拢中立派别、排斥异己势力,必要之时挑起矛盾摩擦,利用舆论工具乃至特殊手段消除威胁;对外与法国携手推进欧洲联合,扩大德法比荷等国的煤钢联营范围,积极向中、西欧国家推销军火,并在舆论大肆鼓吹苏联威胁论、渗透论。

与西方国家的纵容态度不同,苏联阵营对于德国恢复军工、重整军备的行为原本就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为了保持对德国乃至西方国家的政治和战略压力,他们不但在舆论上予以坚决反击,还不断摆出具有威慑性的军事动作。这固然让一部分德国民众和政治势力发出停止军备的声音,但更多人因此而担心苏联的再次侵略。面对苏联的强硬姿态,美、法两国表面作出退让,暗中还加大了对德国的支持力度,而之前立场谨慎的英国政府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们秘密释放了最后一批关押在英国的第三帝国战犯,这些前党卫军人员都是被判处长期监禁乃至无期徒刑的罪大恶极者。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在矿产、能源方面为德国大开绿灯,使之顺利从瑞典购入铁矿砂和轴承、从南美和非洲购入石油和稀有金属。经过这样一个夏天的整备,民主德国的工业规模和军队实力已经较年初增长数倍,仅从德国自身现状和外部投资情况来看,这样的增长完全超出了现代经济规律,构成了一个让经济学家们无从演算的方程式。

对于德国的超常规发展,德国民众一边高兴一边担忧,也正如西方世界所推测的那样,苏联当初从德国撤军心不甘情不愿,他们一直伺机而动,等着盘踞北欧的第三帝国势力回到没有天险庇护的德国本土,好将新老对手一网打尽。经过了一年多的休整,苏联军队也逐渐从东西方阵营大战末期的疲倦困顿中恢复过来,精简后的军队拥有更加精良的装备和后勤保障,将战斗、运输车辆集中于一线主力部队的策略也相对提高了苏联陆军的机械化程度,使之能够在地势辽阔的中欧平原上施展快攻。8月底,帝国大本营给林恩发来警告:情报显示苏联正在酝酿一次迅速猛烈的攻势,以图歼灭返回德国本土的帝国势力,借机扶持德共上台并剿灭异己。

此时民主德国军队已秘密扩增至35万人,加上从丹麦和挪威运回本土的16万帝国军人,陆上作战兵力近50万,但不论元首还是林恩都不认为以这支武装力量能够正面抵挡苏联军队的攻势,分兵防守德波、德捷、德奥边界更是下下策。考虑到西方盟国并没有保证德国不受侵略的军事义务,而苏联军队很可能借边境摩擦之类的借口发动一场短期战争,期盼西方盟国直接出兵参战是不现实的,利用原子弹进行威慑或防御又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帮助苏联在挪威海核爆炸、纽约核袭击等事件上翻盘,进而导致西方盟国站到德国的对立面,这一次德国要么早早妥协退让,要么就得通过常规作战手段来保家卫国。

若是由德国内阁和国会来做决定,暂且向苏联妥协应该是占据主流的意见。获悉苏联即将发动进攻的消息之后,林恩第一时间飞抵汉诺威。霞云漫天的黄昏后,他与元首缓慢行走在花园中,外人无从得知他们半个多小时的谈话内容。谈话结束之后,林恩与元首召集的帝国将领们见了面。大半年之前,三十万帝国军队正是在隆美尔、克莱斯特、曼施坦因、豪赛尔这些名将的指挥下同百万苏联军队展开鏖战,虽然最终没能取得胜利,但以寡敌众的表现已证明了他们的一流战力。在陈设简单的大本营指挥部里,林恩和这些帝国军事力量的主心骨进行了多日商议,最终拟定了一份大胆冒险的作战计划。

在确定即将对苏作战的情况下,林恩派出总统特使分赴华盛顿、伦敦、巴黎,通报苏联即将进攻德国的消息并向美英法三国寻求军事援助。苏联的进攻准备再隐秘,以美英谍报机构的能力还是会有所发现,而不论是国力遥遥领先苏联的美利坚还是同处欧洲的英法,无不建议德国政府以妥协方式避免交战――林恩对此早有预料,因而令特使表面应承,又以防患未然之名要求美英法秘密向法德边境集结武器装备,以便在交战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支持德国军队抗击苏军,美英法首脑数日后应允了这一要求。

在向西方盟国政府寻求援助的同时,林恩在国内展开秘密清剿,利用帝国情报机构的特工人员和直接听命于己的德国特战部队在德国东部抓捕德共的地方领导和组织者,并在东部边界地区实施反渗透行动,抓获多名苏联间谍人员。为了干扰苏军的进攻准备,林恩令媒体发布有关德国空军组建喷气式截击机联队的消息,误导苏联对德国东北部多座机场进行航空侦察,进而利用地空导弹一举击落越境侦察的苏军战机,以此大做文章,使国际舆论纷纷指责苏联侵犯德国主权,从而延缓了苏军发动进攻的步伐。利用外交事件争取到的时间,帝国大本营从北欧调来十万部队及战机、潜艇,最大限度地加强了德国本土的作战力量。在苏联的主力装甲部队通过铁路线向波兰西部集结之后,林恩下达秘密动员令,征兆一级预备役人员加入军队,并将军事顾问处也即是目前的德国参谋部派往汉诺威,与帝国大本营合并设立联合参谋部。至此,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这二战德军的三大名将终于实现了战后的首次合作,曾为输掉战争耿耿于怀的职业军人们也因此获得了一雪前耻的机会!

9月14日,一场大雨浇灭了持续多天的酷热,却无法让每一个人都保持冷静头脑。在勃兰登堡和萨克森两州的一些地区,德共及其支持者由于同志受到捕杀而提前发动起义,他们对外宣称民主德国的政府、国会和军队受到第三帝国势力的渗透控制,已经堕落成为军事独裁国家,违背了德国人民追求和平自由的意愿,也违背了苏联撤军时签署的保证协议,因而请求苏联军队出兵帮助德国人民夺回国家权力――莫斯科在短短半个小时后就给出了明确回复,宣布苏联军队将进入德国抓捕第三帝国战犯,并邀请二战的其他战胜国一道参与剿灭法西斯残党、维护正义和平的行动。

面对敌人里应外合的攻击,林恩坐镇柏林,通过电台广播从容反驳对手谬论,并正式发布国家动员令,征兆全体预备役人员入伍,并宣布向接受过军事训练的民兵发放武器。尽管各地发动起义的德共支持者超过四十万,而且装备了大量枪械武器,但他们攻占城市接应苏军的企图很快就遭到了挫败。在科特布斯,早已做好准备的德国陆军以两营兵力瓦解了三万多名叛军对市区的进攻,并在战斗中毙伤叛军两千余人,俘获组织者多人;在德累斯顿,叛军虽一度占领政府、议会等重要建筑,但从东西北三面赶来的德国军队很快将其夺回并击溃叛军大部队;在位于德波边境的奥德河畔,德共人员试图趁德国边防部队不备夺取桥梁,但边防部队果断给予他们迎头痛击,并在苏联军队发动强攻之前自行炸毁了位于奥德河上的每一座桥梁,使苏军迅速进入德国本土的计划落空。

凭借充分的作战准备,德国东部和边境地区的陆军部队在事变之初成功控制了局势,但本方主力部队有策略地隐蔽待机,仅靠这些部队无法抵御苏军重兵集团的猛烈攻击。在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下,拥有大量机械架桥设备的苏军先头部队仅用了一个半小时就强行渡过奥德河,在西岸建立起了五个桥头堡,浮桥数量也迅速增加到十二座。对于德共势力的武装叛乱和苏联军队的悍然进攻,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大多数德国民众也被惊得目瞪口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不必蒙受波兰人1939年的悲哀,西方盟国没有应苏联的号召在德国背后“捅上一刀”――事实上,盟军将领不相信自己的部队进入德国能够与苏联分享胜利,而他们的士兵也没有与苏军对峙的胆量和信心。在苏军已经越过德波边境的情况下,美英法首脑决定履行他们与德国达成的密约,将提前囤积在法国东部的武器、弹药和装备移交给德国军队,这其中包括二十多万支德制枪械,P38、K98、MP38/40、MG34/42等应有尽有,以及各种型号的德制火炮七百多门、作战车辆三百多辆。之所以会有如此规模的德式武器,主要仰仗法国这个“捡破烂大户”。二战结束之后,困境中重建的法国军队将缴获和瓜分到的各种战利品都纳为己用,美式、德式以及本国制造的装备各占相当的比例。此次综合德国方面的要求和西方国家的外交立场,美英提供的武器援助直接交予法国,将法国军队装备的德式武器交换给德国军队,德军士兵可以拿之即用,被苏军缴获了也免授人以柄。

第66章 再战强敌

1950年9月15日清晨,德国东部边境村庄奥德拉尔,涂有红五星及近卫红旗基辅-柏林坦克第6军战术徽标的坦克隆隆驶过千疮百孔的守军阵地。这里是德国东部重要屏障――“魏克斯长墙”的一个战术支撑点,由于正面的奥得河段水宽且浅,德国人在这里构筑了完备的防御体系,雷场、堑壕、钢筋混凝土碉堡、纵深掩体等一应俱全。为了夺取奥德河西岸的这一突破口,苏军集中四百多门火炮进行火力准备,凶猛的炮击持续了一小时又十分钟,笼罩这一区域的浓烟在二十多公里外都能清楚看见,而早已做好渡河准备的苏军坦克旋即发起进攻,精锐的战斗步兵则搭乘两栖装甲车和快艇协同作战,面对这种酝酿已久的快速进攻,守卫奥德拉尔的德国军队并没能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战至最后一人,他们早早丢弃阵地向后撤退,从而将祖国的东大门拱手让给气势汹汹之敌。

在德共宣布起义的24小时内,擎正义旗帜而来的苏联军队即在德国军队苦心经营的“魏克斯长墙”上打出了一连串的窟窿,11个近卫坦克军、机械化军以及大量的一线作战部队如潮水般漫过奥得河进入德境。消息一出,举世震惊,西方强国协力尚不能敌的苏联红军在欧陆乃是无敌雄狮,单凭民主德国的有限力量想要阻挡他们进攻简直是用鸡蛋碰石头,艰难复兴的德国工业很可能遭到苏联人的大肆掠夺而重归于零,这是唯有总统辞职、政府倒台并全盘接受对方要求才可能平息莫斯科之怒,为好不容易走上复兴之路的德意志谋一条生路……

攻破“魏克斯长墙”后不久,苏联近卫红旗坦克第8军以雄武之姿进抵距离德波边境20公里的科特布斯城。按照他们的设想,德共起义部队此时即便没能控制这座德国东部大城市,至少也该牢牢牵制德国政府军并接应苏联军队,然而迎接苏联坦克的却是刚硬的拳头――率先抵达施普雷河畔的一支苏军先遣侦察部队遭到德军伏击,精准而凶猛的攻击转眼之间就摧毁了包括T-34在内的二十多辆苏联军车。紧接着,行进在科特布斯以东的苏军装甲纵队突然遭到远程炮火袭击,火箭弹给毫无防备的苏军部队造成的心理打击远甚于物质上的损失,第8近卫坦克军只好停下来等待侧翼部队,并调整部署准备对科特布斯发动强攻。当天晚些时候,先前参与科特布斯起义的部分德共人员辗转抵达苏军阵线,他们给苏军指挥官提供的情报是“防守科特布斯的德国军队至少有四万人”,但实际上一多半的德国军队都已趁夜撤退,仅留下一部分牵制力量以及不便于机动作战的重炮部队。

随着越境攻击的苏军不断向西推进,他们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击和袭扰。尽管德国空军没有做出争夺制空权的尝试,但德国军队仍在光天化日之下作战,利用城镇、村庄、树林、河流、沼泽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地理环境与苏联军队周旋,单日出动战机四千架次的苏联空军发现他们不仅收获寥寥,还被德国人机动灵活的高炮部队击落了四十八架战机,损失近百名飞行员。更让苏联将领感到恼怒的是,德国政府军不敢与苏军来一场面对面的决战,却对本国的起义者痛下狠手。在那些距离德波边境较远的地区,德共领导的起义人员往往遭到数倍乃至十数倍于己的德国政府军围剿,他们原本以为可以趁着德军被苏军牵制的机会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岂料处境会如此艰难,告急求援的电报让苏军指挥官头疼不已,鉴于德国军队牢牢控制着后方地区,准备空降到起义地区的苏军伞兵也只能一等再等……

在德国首都柏林,林恩接连出席内阁和国会召开的紧急会议,向各政党明确表达了坚决抗击苏军侵略的决心,要求各党派摈弃政治成见、攥指为拳,不惜以鲜血生命捍卫德意志的主权和尊严,从真正意义上恢复这个民族的骄傲与不屈。受到慷慨激昂情绪的鼓动,国会投票通过了战争法案,使得国家的军政大权在战争状态解除之前掌握在由国家首脑领导的战时委员会手中,而这个战时委员会实际上摆脱了内阁和国会的种种限制,成为高度独立的决策机构,这对于一个参战国的策略灵活度是有关键意义的。

获得近似元首的权力――虽然只是暂时性的,林恩对于这场“必败之战”有了更多的翻盘底气。在他的棋盘上,30万帝国军队、40万德国陆军再加上先期征召的一级预备役部队,德国用于抗击苏军进攻的总兵力达百万之众,这一数字相较于苏联庞大的现役部队仍处于明显弱势。武器装备方面,德国总共能够动员800多架战机,其中140架是性能较好的喷气式战斗机,200多架是勉强堪用的活塞战斗机,其余皆是非截击型战机,包括37架装载了制导反坦克火箭的Fi-282直升机;战车300余辆,大约一半是装备红外夜视仪的黑豹坦克,它们配上精锐的帝国步兵将扮演重要角色,而其余战车则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修复的三号、四号坦克,以及型号繁杂的突击炮和自行反坦克炮;舰艇126艘,真正有威胁的是71艘战斗潜艇。尽管主战兵器在数量上全面落于下风,质量也没有明显优势,但一如二战后期,德军官兵手里装备了大量的火箭武器,尤其是制导化的反坦克火箭和新锐的地空火箭,这极大地丰富了德军对抗苏军的能力。

要想用以步兵为主的德国军队击败机械化程度大大高于二战时期的苏联军队,林恩不仅要依靠日耳曼军人出色的单兵素质与坚韧意志,更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事实上,由于时刻处于苏军的威胁之下,林恩和军队将领们早就着手准备了多种应对措施,包括把国家的主要工业力量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将东部和中部地区腾出来施展机动战术;调整预备役制度,仅将18至48岁的健康男性列入预备兵员,集中人力物力对这些预备人员进行严格和充分的训练,使之在接受征兆后能够尽快适应作战节奏。加上德军主力在战争初期竭力避开苏军锋芒,即便苏军在短时间内占领包括柏林在内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德国也将继续战斗下去,直至扭转战局。

当十万德国军民在柏林城郊奋力挖设防御工事之时,在柏林正东约65公里的塞洛镇,汉斯・霍伊纳透过柴房窗户窥视着行军中的苏联部队。早在天亮之时,他居住的房舍就被一群苏军士兵征用,看样子是临时用作落脚休息处,而显然是看白发苍苍的霍伊纳又老又木,苏联人只是将他驱赶到屋后的柴房,而没有将他拘禁起来或是远远驱离。在过去的几个小时里,霍伊纳一直观察着从附近通过的苏军队伍,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他们的规模、配置以及其他情况,然后通过隐藏在柴房里的通讯设备将情报传递出去。让苏联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德国的东部边境,这样的观察哨和观察员数以千计,而且参与者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基本上都有过在德国军队服役的经历,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愿意为之效力,虽然身体状况已经无法适应战斗需要,却能够在这条特殊的战线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获悉苏军在柏林正面投入上千辆坦克和逾三十万兵力,南北两翼亦有苏军机械化部队策应包抄,林恩没有丝毫的惊慌,他从一开始就判断柏林是苏军的主要进攻目标。与元首的策略所不同,林恩从没有打算要死守柏林,他认为静态防御不仅不能为弱势一方提供生机,反而会造成兵力上的浪费。动员军民在柏林城外挖设战壕、在城内构筑街垒只不过是为了误导苏军判断,让苏军将领在进攻准备上多耗费一些时间。

烈日之下,随着防空警报的响起,成群结队的苏军战机以铺天盖地之势向柏林飞来,而呈现在苏联飞行员瞄准镜中的是德国首都战后重建的城区,这里有崭新的建筑、整洁的街道以及超过两百万无辜平民,由于战争来得十分突然,大多数外国侨民和外交人员都没来得及撤出柏林。基于这些因素,林恩在贝尔维尤宫的临时掩体外仰头观望浩浩荡荡的苏军机群。尽管西方世界至今仍未真正解除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凭借地大物博的自然资源和吃苦耐劳的民众品格,苏联的工业经济同样在快速的恢复当中。林恩望远镜中看到的轰炸机多数是线条饱满流畅的新飞机,四发动机的大型轰炸机所占比例不低,而且如他所料,苏军轰炸机群第一次光顾柏林投下的并不是毁灭城市的炸弹,它们以磅礴气势发动了一场心理攻势,并且洒下了数以百万计的传单,提醒德国民众他们所谓的民主政府已处于第三帝国残余势力的控制之下,而苏军此次挺进德国将是一次正义的解放行动。

在柏林,苏联轰炸机投下的是纸片炸弹,而在德国东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战略据点普伦茨劳,数百架苏联轰炸机投下的可就是货真价实的高爆炸弹了。在这场硬碰硬的战斗中,德国空军毫不含糊地出动了两个中队的Me-262,凭着出色的速度性能和打了就跑的机动战术击落二十多架苏军轰炸机,己方无一损失,而双方战机的空战也再次证明,尽管苏制米格-9拥有更高的最大平飞速度,但它们差强人意的机动性和可靠性无法对德国的“前辈”构成致命威胁。

在普伦茨劳的地面战斗中,德国陆军第7步兵师在帝国近卫军第3兵团的协助下成功击退了苏军北翼兵团的连续进攻。根据情报,这一作战兵团拥有近卫红旗斯大林格勒-基辅坦克第5坦克军和近卫红旗喀尔巴阡-柏林坦克第11军两支王牌部队,他们一旦突破普伦茨劳防线,这两柄实力强劲的苏军装甲尖刀既可以继续向西突击罗斯托克等北部港口,也可以向勃兰登堡西北部和萨克森推进,从而隔断柏林地区与纵深腹地的联系。由于苏联空军的持续轰炸和地面部队的轮番冲击,德国守军也蒙受了较大的损失,而且经过东西方大战的磨练,苏联军队的低空协同效率较从前更甚一筹。在重型反坦克制导火箭弹药消耗殆尽之后,德军于15日下午逐步撤出普伦茨劳的主要阵地,并沿着通往德国北部的交通路线节节抵抗,驱使苏军部队选择向勃兰登堡和不利于大兵团作战的萨克森地区推进。

及至15日入夜,德国军队先后丢失了科特布斯、奥德贝格、普伦茨劳、包岑等东部据点,苏军的南翼部队已逼近德累斯顿,北翼部队占领普伦茨劳,而从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越过边境的中路部队已推进到了距离柏林市区仅有四十多公里的地域。与令人失望的正面战场相比,德军在歼灭德共起义武装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单日实施7个歼灭战和21个击溃战,毙伤起义武装三万余人,俘获两万,驱散十余万,基本浇灭了德共烧起的“后院之火”;在美英法首脑批准实施秘密军事援助之后,德军全力调动铁路和公路运力,当天即从法国运入作战物资两万多吨,并按照预定计划组建了战时第一批补充步兵团,以现役人员搭配预备役士兵的方式扩充十万军队。值得一提的是,帝国近卫军的潜艇部队倾力出击,在波兰北部海域击沉苏联舰船四艘,包括一艘700吨级的反潜护卫舰和一艘6000吨级的补给舰,从这场战争一开始就对苏军前线的海上运输线构成了遏制之势。

第67章 近卫军之战

在柏林总统府新设的参谋室里,林恩目不转睛地端详着作战地图。苏军自越过奥德河进入德国以来,以强大的中路兵团向柏林推进,德军除在边境防线稍作抵抗之外,沿途皆不敢正面相对,唯一迟滞苏军进攻步伐的因素恐怕就是德国人对道路、桥梁的主动破坏了;在南北两翼,由装甲尖兵领头的苏军机械化部队很快克服了德国军队造成的困扰,先后夺取了德国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多处战略要地,逐渐对柏林形成包抄之势。综合战场内外的情报分析,三路苏军总兵力超过七十万,不计其数的后续部队正源源不断通过奥德河上的浮桥进入德境,而在捷克西部边境和奥地利西北部,苏军机械化大兵团虽然难以翻越山脉、穿过森林发动进攻,但他们屯集重兵、修筑工事,让德国军队对这片原本利于开展游击战的地域望而却步,一旦形势需要,苏军山地部队亦能够用较快速度突入德国南部。

从局面上看,苏军此次“正义行动”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不可阻挡之势,这无疑会让德国军民以及西方国家感到沮丧,而在林恩的兵法库里,哀兵出战是一招非常险的棋,险到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满盘皆输的结局,可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若德国迟迟不能摆脱苏联的直接威胁,势必对国家复兴路线造成扭曲性的影响。与其忐忑不安地度过未来数十年,不如用一次可歌可泣的战争来改变一切。正是拥有这样魄力与决心,林恩镇定自若地继续留守柏林,指挥首都卫戍部队有序转移作战物资,保护重要科研人员和设备迁往西部,并护送各国外交人员撤离首都――以免他们看到并将苏联军队趾高气昂进入柏林的情景传播出去,进一步动摇西方阵营本来就不够坚定的信心。与此同时,数万受到征募的劳力仍在柏林外围挖设阵地工事,卫戍部队亦将早先秘密开始准备的假目标部署到这些阵地上,使得频频光顾的苏军侦察机拍摄到德国坦克、重炮以及大量军队准备死守柏林的假象。事实上,德国的战时委员会已草拟好了一份宣布柏林为不设防城市的外交稿件,随时可以通过无线电发出,因而出入柏林的各条道路并未埋设一枚真正的地雷!

5年前百万德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神圣的首都,若是林恩一枪不发地将柏林拱手让出,即便能够拿出充分的战略理由,心理与精神上也难以向国民交待,苏联军队又是那样的盛势凌人,民主德国迫切需要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战果来坚定军民战斗下去的意志。由于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林恩先前只能与帝国将领们约定在柏林附近打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如今战场态势清楚呈现于眼前,林恩对着地图苦苦思索,远在汉诺威的联合参谋部将领们亦在搜寻相同的目标,而他们最终不约而同的选定了一个地点,万德利茨。

万德利茨,德国勃兰登堡州的一个普通市镇,它地处柏林正北,距离柏林市中心约30公里,扼守此地可以阻挡敌军自北进入柏林市区,而它面积仅有百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过两万,建筑规模和密度并无特别之处,想要依托这样的城镇打一场斯大林格勒式的防御战绝无可能。随着苏军北翼兵团的先锋部队快速逼近,驻防柏林北部的德军新编第6步兵军节节败退,虽然没有严重的损失,但着实抵挡不住苏军装甲部队的强悍战力。德军联合参谋部瞅准时机做出部署,调帝国第2远征兵团5.5万人、德国陆军第2集团军8.2万人连夜奔赴万德利茨,在该城西北和西南的树林地带隐蔽待命。

经过细致的战场侦察,德军获知紧追德国第6步兵军而来的苏军先头部队隶属于近卫红旗喀尔巴阡-柏林坦克第11军,这支载满荣誉的精锐部队组建于1942年,先后参加了勒热夫-瑟乔夫卡进攻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进攻战役、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进攻战役、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进攻战役、利沃夫-桑多梅日进攻战役、华沙-波兹南进攻战役、东波美拉尼亚进攻战役和柏林进攻战役,以坚决、勇敢的战斗精神赢得了无数的胜利与荣誉,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未尝败绩。1946至1948年间,该部先后与美、英、法等盟国军队交手,多次上演长途奔袭、渡河强攻、包抄围歼的好戏,在苏军内部获得了“苏维埃刺刀”的美誉,同时也成为盟军士兵和指挥官闻名胆寒的一支苏军王牌部队。该军在1950年春夏之际进行了整编和换装工作,全面配备了新锐的T-54坦克。这种装备100毫米线膛炮的中型坦克从T-44坦克演变而来,早在二战结束的第一年就制造出了样车,此后虽然受到东西方大战的影响,至1949年中期仍投入批量生产,并被确定为苏军的新一代主力坦克。就攻击力而言,它较T-34/85提升了一个档次,并引入了高低向火炮稳定性和热烟幕施放装置,铸造炮塔继续保持了防弹外形良好的优势,382千瓦的水冷柴油机为36吨的坦克提供了强劲动力。

以T-54配上相当比例的自行火炮和装甲车辆,苏联军队已然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作战,且不说这样的部队在整个苏联军队有多少,近卫红旗喀尔巴阡-柏林坦克第11军的苏联官兵们正怀着蔑视敌人的心态向着柏林前进。也许在他们中的一些人看来,只要将红旗再次插上柏林的标志性建筑,这场战争就会以苏联的压倒性胜利而告终,接下来如何处置战败国将是政治家们考虑的问题,一线官兵可以在德国好好享受秋日的温暖阳光和胜利者应该享有的一切,然后载誉而归,接受国内民众的掌声和鲜花。当他们获悉己方先头部队――第200坦克旅的一支坦克纵队,在距离柏林市区大约30公里处遭到敌人伏击而致损失惨重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德军在拼死防御首都,而这种努力最终会被苏联坦克的履带碾得粉碎。第200坦克旅指挥官迅即抽调一个坦克营前去增援先头部队,而第200坦克旅的主要部队以及第22坦克旅、第6机械化步兵旅、第100坦克旅仍沿着德国东北部的干线公路向柏林方向快速挺进。这条公路从万德利茨以东穿过,在柏林东北贯入环城公路,是德国30年代发展高速公路的一个显要成果。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驾驶一辆添满燃料的T-54只消三个小时就能从原属德国的斯德丁港开到柏林,如今苏军坦克手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耗费了三天时间,与柏林的距离仍超出正常视界……

9月17日夜,万德利茨歼灭战拉开序幕,帝国近卫军陆兵第1、第4步兵团携六个额外加强的反坦克连在万德利茨以东突然攻击苏军第200坦克旅所部。尽管苏军官兵已经加强戒备,并在行进中沿公路展开了战斗部署,但帝国军队的重型制导火箭弹仍从较远距离击毁了多辆T-54坦克、Su-122自行火炮以及苏军运兵车。面对突然而猛烈的火力打击,苏军一开始还准备执行就地反击的作战指令,然而迅速攀升的伤亡使他们意识到处境的困顿,他们只好一边组织防守一边向指挥部求援。此时第200旅指挥部距离战场仅有三公里,旅长维利斯托夫立即调集兵力增援,并分派后队的两个坦克营左右包抄德军阻击部队,同时将自己的部署上报军指挥部。很快,隐蔽推进至万德利茨东北方的德军部队观察到一支苏军装甲部队离开干线公路向万德利茨推进。遵照作战部署,成功阻击苏军先头部队的帝国军队随即向万德利茨城区撤退,诱使苏军第200坦克旅暂停向柏林挺进的步伐,转而向万德利茨南部迂回,意图将这支战斗力不俗的德军部队包围歼灭在万德利茨。

等到苏军部队逼近万德利茨,部署在城内的德军炮兵一齐开火,用猛烈的急速射轰击苏军坦克部队,常规炮火对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损伤不大,却让苏军指挥官们产生了错觉,以为德军集结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部队防御万德利茨。

为了歼灭这支守卫柏林北大门的德军部队,更多隶属于苏联第11坦克近卫军的部队离开原有路线向万德利茨包抄而来,虽然丰富的战场经验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合理的侧翼警戒,但目的明确的对手极尽所能地隐藏实力,使得他们一步步走向这难以察觉的陷阱。临近午夜,苏军第22坦克旅派出的战斗侦察部队攻入万德利茨城区并摧毁了德军的一处重炮阵地,意外的惊喜刺激着苏军指挥官的神经,眼看从南部包抄的第200旅已经到位,第6机械化步兵旅也紧跟着抵达战场,军指挥部下达了立即进攻的指令,而此时紧跟第11近卫坦克军向柏林挺进的机械化第6军由于入夜后休整补给放缓速度,仅勉强保持着与友军的联系。

当前:第461/48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