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全集.com》第468/482页


这名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的列兵局促不安地回答:“尤顿……汉斯・尤顿,先生!”

“能给我看看吗?”

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林恩从列兵手中要过美制M1卡宾枪,以标准的检验动作进行校查。从枪械的各个零部件来看,这是一支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的二手枪,好在保养不错,上了战场依然是可靠的帮手。

列兵目瞪口呆地看着林恩摆弄卡宾枪,惊叹远远多过于讶异――这位年轻总统是抗击苏联占领时期的人民英雄,多次带领复兴党武装与苏军死战,可这毕竟不是常见的德式武器,上手就能熟练摆弄,如果不是事先有所准备的话,只能说这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领袖人物。

将弹匣和枪机复位之后,林恩郑重其事地将枪交还给列兵:“尽管我个人更偏好毛瑟冲锋手枪――两支并用地发挥近战优势,但在正规军队的作战行动中,能够连发的卡宾枪更具威力。好好熟悉它、照顾它,战场上会获得回报的。”

列兵连忙立正道:“是!先生!”

林恩点点头,又朝左右两边的几名士兵看了看,自己刚刚的即兴之举已经给淳朴的士兵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甚至能让他们的精气神焕然一新,但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高低主要还是建立在各种综合因素之上。目前美国方面提供的武器已经足够装备二十个早期标准的美军步兵师,如果按部就班地组建20个步兵师,即便补充相当数量的老兵,这些步兵师与苏军正面交战必定是难堪重任的,而此次德军联合参谋部并没有采纳美国军事联络员提供的建制参考资料,他们如同精明的厨师,充分利用手边的材料烹制独具匠心的美味――4个精锐的主力突击师、12个防线守备师以及6个快速机动旅。这些快速部队之所以没有延续“摩托化”、“机步”或“装甲”称号,一方面是因为全面采用了美制装备,另一方面,大多数车辆都被改装成为武器载具,携带火箭炮、无后坐力炮、迫击炮等武器,利用本土作战的地利优势实施灵活多变的机动作战,尤其利用苏军各部之间的空隙进行大胆穿插。

截然不同的装备特性与战术习惯使得美式和德式武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要适应并熟练运用它们需要时间,让新兵成长为合格士兵也需要时间,但战场形势已经容不得德军新兵们在后方接受训练了。由于前一阶段的大量损失,德国武装力量在前方的处境已经可以用“糟糕”来描述了。在汉堡东南的吕讷堡,德军第3集团军的防御阵地遭苏军突破,残部撤往汉堡,仅仅一日之后,苏军又攻占汉堡以北的诺德施泰特,切断了汉堡与基尔之间的陆上联系,德国海军不得已而放弃头号海军基地,汉堡随后也遭到苏军优势兵力进攻,巷战的发展对德军十分不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联合参谋部下令汉堡守军通过海路撤退,随着汉堡防御战的失利,德国北部最后一座港口不莱梅形势也变得岌岌可危,一旦失去了全部港口,德国接受西方援助的效率将大打折扣;在南方的纽伦堡,从卢肯瓦尔德撤退的德军第2集团军及第4集团军残部未能抵挡住苏军重装兵团的轮番猛攻,不但丢失了这座战略位置颇为重要的城市,还在战斗中损失了大量兵力和技术兵器,从北面保卫慕尼黑的军事力量急需得到补充,否则战时首都将很快陷入苏军包围;只有在德国中部,以汉诺威为中心进行机动作战的帝国精锐部队成功遏制了苏军攻势,使之无法对汉诺威展开进攻,但这也是在苏军战场中心向两翼分散的情况下取得的战果。对于整体实力处于明显劣势的德国军队而言,30余万装备良好的新兵是战略层面的关键力量,是扭转当前战局的最大希望所在。

集结起来开赴战场之前,大多数德军新兵仅在美国军事教官的帮助下进行了两到四周的基础训练,战术素养十分薄弱。由于苏军空袭日益频繁,一些新组建的德军部队从德国西部的训练营辗转到前线要花费一个星期时间,相比于那些很快就上了战场的同伴,这些部队无疑是幸运的。士兵们夜间行军,白天在树林或伪装隐蔽网下训练,每多一个钟头的训练时间,他们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机会也就相应增加一分。

防守往往是锻炼新兵的理想方式,许多新组建的德军部队抵达前线后也确实成了指挥官手中的“救火队”,在千疮百孔的防线上四处堵漏。在不莱梅,5个使用美式装备的防线守备师填补到东郊和南郊防线,再加上从汉堡败退下来的部队以及由北欧守备部队匆匆组建的帝国第6远征兵团,近30万德军投入声势浩大的不莱梅保卫战。虽然兵员数量显得十分可观,但德军参加前一阶段战斗的许多部队已是人困马乏、伤兵满营,亟需进行休整补充,作战状态并不理想,而德军此举最大的意义在于吸引北翼苏军的主力部队,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5个步兵军加上方面军直属炮兵部队,40万重兵扑向不莱梅。在声势浩荡的不莱梅大战拉开序幕之时,德军已于汉诺威以北集结2个美械装备的主力突击师和3个快速机动旅,加上匆匆休整完毕的帝国第1、第2远征兵团,以16万精锐部队包抄不莱梅地区的苏军部队。两个快速机动旅配合帝国近卫军的装甲部队行动,一夜狂飙疾进,以奇兵之势进抵汉堡南郊。

并沿途强袭苏军兵站、补给点和运输车辆,使苏军北翼兵团主力的后勤供给失去稳定保障。天亮之后,开始列装美式地空导弹的德军防空部队又以隐蔽部署的防空火力阻击苏军航空部队,使得德国北部的战场态势出现积极转变。

第81章 小刀难切大骨

10月金秋,法国军队在印支半岛的表现依然疲软,得到苏联支持的北越武装已重新占领了越南的半壁江山,而在东亚地区,红色政权已统一国家或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为了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美国政府授意战败国日本秘密重建军队,但这些明里暗里的事件都比不上欧陆烽烟引人关注。德国,不莱梅,全世界的聚焦点,德国军队用出其不意的方式将汹汹而至的苏军部队包围。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德国军队重演特里布塞斯之战的辉煌胜利,苏联的国际威信将受到极大的动摇,西方国家的态度和立场可能出现关键性的转变,这对于处境艰难的德国军民以及患上了恐苏症的欧美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极其宝贵的契机。

入夜,64架德军运输机低空进入萨克森东部和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西部地区。受限于整体工业水平困扰,苏军在机载雷达方面迟迟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夜间拦截能力依然十分薄弱,这些德国运输机非常顺利地把32支伞兵突击队送到了战线后方。尽管德国军队所配备的直升机因投入主要战场而无暇担负运输装备的任务,伞兵们获准启用各处秘密储备物资,并且得到了正规游击部队的配合,袭击、阻截苏军后援部队在他们眼里也早已是熟门熟路的活计。带着十足的信心,德国伞兵们大都按时抵达了预定作战地区,他们连夜布置雷阵和反坦克伏击圈,有些位置靠前的当晚就与苏军增援部队交上了火。按照以往经验,伞兵们可以凭借灵活多变的战术让敌人晕头转向、进退两难,但是这一次,德意志的空降精英们发现自己很难游刃有余地施展战斗技巧。为苏军装甲纵队打头的扫雷坦克模样丑陋,清扫地雷的效率却是一流,随同坦克行进的车辆居然搭载了防空探照灯,只要对手一出现,他们就会用炫目的光柱进行搜索,而苏军士兵简直就像是性格暴烈的马蜂,不论对手是从村庄、树林还是田野发动袭击,只要探照灯锁定目标的大致方位,他们便不顾一切地进行攻击,直至将袭击者消灭或是远远驱逐出危险范围。除此之外,德军伞兵们还遭到了苏军战机的攻击,夜间飞行的伊尔-2在地面部队的光焰指引下大量投掷子母弹,而且一架强击机所携带的子母弹就能够造成大面积的杀伤!

深入敌后的第一批德国伞兵表现乏善可陈,赶在黎明之前,德军运输机又投下了第二批伞兵,重点破坏罗斯托克至汉堡和柏林至汉堡这两条交通主线。由于夜间空降的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天亮之前只有大约一半伞兵抵达了目标地域,他们对易北河支流上的三座公路桥和一座铁路桥发动袭击,这些早先遭到爆破的桥梁已被苏军修复,并且有苏军卫戍部队驻防。战斗中,德军伞兵们攻占了两座公路桥并成功实施了破坏,按照常理,在这两座桥得到修复之前,苏军车辆只能涉水渡河,行进效率将大打折扣,可是天亮之后,留在附近窥探情况的德军伞兵发现苏军只用了不到四十分钟即恢复了道路畅通,在这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便是苏军的机械化架桥车辆。不仅如此,苏军还用坦克、装甲车以及高射炮加强了这些桥梁的保护,并派出摩托化分队在周边展开搜索,使得德军伞兵突击队疲于藏身而无从发动二次袭击。

明朗的阳光照耀大地,在德国北部的沃野上,两支数量惊人的苏军机械化部队正向汉堡和不莱梅疾进,不但是德国的伞兵部队难以迟滞他们的步伐,当苏军的重兵集团进入萨克森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后,营、团规模的德军快速部队也难以牵制住他们的进军势头――苏军官兵以善于吸取战场经验教训而闻名,经过前面两场战役的羞辱,他们遇到德军袭扰阻击部队时不再整队停止前进,而是专门分派出精锐战斗部队投入反击,余下部队强行推进,一旦出现坦克车辆阻塞道路,后续部队会毫不犹豫地动用爆破手段。凭借冷酷而果断的方式,苏军机械化兵团在德国腹地保证了每天150公里以上的行军速度,其装甲先锋抵达汉堡近郊的时间比德国人的预期提前了足足30个小时!

不期而至的钢铁碰撞发生在德军对苏军波罗的海方面军主力形成包围之势的第二天中午,地点是汉堡以东、易北河北岸的格林德,它距离汉堡市中心只有20公里,紧靠从东方和东北方进入汉堡的道路汇合点,部署在这里的德军扼住了苏军部队进出汉堡的主要通道,而这也是“不莱梅包围圈”右翼最外侧的支点。在这之前的14个小时里,汉堡城内及外围的苏军部队三度进攻格林德,不论夜战还是昼战都被德军狠狠击退。赢得连胜的德国部队仅有一团又一营兵力,即德国陆军第29反坦克团和第102独立坦克营。虽然配以德国陆军的番号,前者是在帝国近卫军第29反坦克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者则是帝国大本营直属第2突击坦克营――帝国军队最精锐的坦克部队之一。这个营以16辆标准配置的黑豹坦克为核心力量,它们多数由帝国在阿根廷和西班牙建立的工厂生产,零部件自产率在60%左右,其余部件需借拖拉机名义从其他国家进口,整体战斗力与二战末期的黑豹型号相当,性能虽不足以对抗苏军新近列装的T-54主战坦克,凭借良好的步坦协同和灵活的战术运用而有不俗的表现;该营所配备的另外二十多辆战车均为经过改装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原有配置已无法威胁苏军坦克的三号坦克拆去主炮改以制导反坦克火箭弹为主要武器,四号坦克保留了长管75毫米炮,并在炮塔两侧加装了非制导火箭弹发射器。

率先进入格林德的苏军坦克部队隶属于近卫红旗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坦克第3军,苏军进攻德国之初,该坦克军被列入总预备队,后调入波罗的海方面军作战,堪称最精锐的预备部队。双方交手之前,德军侦察部队已发现苏军坦克纵队踪迹,苏军指挥官亦从友军那里获知格林德有敌军劲旅驻守,打的其实都是有准备之仗。处于防御位置的德军部队以第29反坦克团在正面吸引对手注意力,第102独立坦克营利用地形实施迂回,苏军则以装甲侦察连在前探路,坦克团主力部队在后跟进。战斗的第一个回合,双方航空部队都没来得及插手,德军抢先开火,仅用十分钟时间便消灭了苏军装甲侦察连,并由第102独立坦克营的四号坦克边后撤边发射火箭弹,以此吸引苏军主力,覆盖伪装布的黑豹和三号坦克则在路旁隐蔽待机。如若后面的苏军坦克径直向前,必然在进攻途中遭到黑豹和三号坦克的侧翼伏击,但苏联人采取了更为稳妥的进攻方式,他们的坦克以楔形梯队交替掩护前进,并且得到了步兵的密切协同,同时派出分遣队在外围佯动策应。由此一来,埋伏在侧面的德军坦克虽然击毁了二十多辆苏军战车,迫于苏军步兵的果敢推进和后续部队的策应,它们主动撤出战斗重新集结。

战斗第二个回合,苏军呼叫了战机支援,并且集结了更多的兵力投入进攻,格林德的德国军队已处于一比三的劣势,而且跨越易北河的桥梁也屡遭苏军战机攻击。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德军的战斗尖子们保持着沉着冷静的头脑,他们佯装后撤,半途给对手来了场漂亮的阻击战,以1辆黑豹和1辆四号坦克的代价击毁了9辆T-34/85坦克,由此将格林德之战投入夜间决斗。在第102坦克营,所有的黑豹坦克都装备了红外夜视仪,而苏军近卫第3坦克军的两大主力坦克团也有三分之一的车辆装备了夜视器材,还有多台车载大功率探照灯。德军官兵信心充沛地投入夜战,他们很快将苏军逐出格林德,第102独立坦克营乘胜追击,但对手的谨慎打法使得他们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

包围圈外,苏军各路重兵星夜兼程、强势逼近,而在不莱梅一线,由守转攻的德国军队未能如期突破被围苏军的防线,双方主力在不莱梅东南的费尔登地区鏖战两日,各自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之前在特里布塞斯,德军倾尽全力才得以重创苏军四个师,那场胜利还得益于第4集团军在卢肯瓦尔德演了出的“苦肉计”。自知己方部队已成强弩之末,坚持下去非但赢不下围歼战的胜利,反而会被苏军抓住决胜之机,德军联合参谋部遂下令各部有序转移。经过这场难分胜负的角逐,德军开始从德国西北部地区撤离,解围的苏军部队稳步推进。10月23日,苏军重新进抵不莱梅城郊,最后一艘中立国船只驶离不莱梅港,转移到威廉军港的德国舰船也开始向东弗里西亚群岛转移。10月26日,苏军完成了对不莱梅的陆上包围,留守不莱梅的德国军队仅能够通过海路与外界联系,德军联合参谋部当天下达了最后的撤退命令,万余名德军官兵趁夜搭乘海军舰艇撤离,至次日上午苏军占领不莱梅时,一千多名未及撤退的德国守军沦为战俘。

第82章 顽强蓄力

随着不莱梅的陷落,民主德国已失去东部和北部的半壁江山,出海口仅余诺登、埃姆登等几个朝不保夕的小港,而国家的工业中心鲁尔区虽未易手,却已饱受苏联空军的袭扰摧残,军工生产只得分散转入乡间。顽强的德国军队不仅面临着装备、兵员、补给等方面的严峻问题,连续的高强度作战也使得大多数一线部队疲惫不堪,所幸在联合参谋部的统御下,各部不论伤亡损失大小,皆能沉稳有序地实施撤退,为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保留了希望的火种。

汉诺威,原本远离前线的军事中枢所在,如今已不分昼夜地遭到苏军炮击,元首纵使有一百一千个不情愿,此时也只能跟随大本营和联合参谋部转移。前往德国西部边境城市亚琛的路途并不遥远,从北方前线视察归来的林恩与元首在同一辆车上度过了几个小时。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立场对应不同的利益,两位领袖本应有的利益分歧完全因为大敌当前的困境而遁形。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思考共同的问题;大多数问题,他们都能达成共同的认知。闲谈之间,他们甚至聊起五年前的惨淡光阴,追忆各自的处境和思绪,顿感生命之无尽蹉跎。

战争形势的变化使得思维更加务实的帝国决策者早早做好了撤离汉诺威的准备,但最终选定亚琛为下一个落脚点却是最近几日的事情。为了避开苏军空袭,大本营车队入夜出发,抵达目的地时刚好天亮。用以安顿帝国大本营人员的是一座样式古朴的度假庄园,它坐落在亚琛南郊的树林之中,拥有高大躯干与庞大树冠的枫树给这座庄园增添了神秘气息。在林恩看来,这里的周围是如此森严,以至于周围的林地俨然成了军队的隐蔽集结点,如此兴师动众倒也不算夸张。昔日苏军撤出德国,没少潜伏间谍、安插耳目,战事至此,摧毁德国武装的核心对于苏联人意义重大,一旦获知德军最高指挥机构的行踪,他们必将不惜一切代价实施攻击,轰炸、空降伞兵、突击队渗透――手段必是无所不用。

一夜车程令老迈虚弱的元首疲态尽显,但他简单洗了个澡就回到将领们中间,听取了联合参谋部对战事的最新汇报。在德国北部,为赢下汉堡-不莱梅战役而付出较大代价的苏联军队暂时还没有新的攻击举动,退出波罗的海区域的德国海军继续封锁着日德兰北部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和船只出入不莱梅、汉堡必经的赫尔果兰湾,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夜,帝国的潜艇群在斯卡格拉克海峡毫无发现,而在赫尔果兰湾活动的鱼雷艇发现了驱逐舰级别的苏联舰艇,这意味着苏联人很可能已经疏通了德军撤退前爆破阻塞的基尔运河,为苏联舰船从波罗的海进入北海提供了便捷的安全通道;在德国中部,苏德两军对峙的汉诺威-哥廷根一线度过了一个相对平静的夜晚,但持续增兵的苏联军队很可能于今日发动雷霆一击,联合参谋部的计划依然是利用防守兵力步步阻击、消耗苏联军队,进而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地区组织新的防线;在德国南部,从奥地利进入德国的苏联军队于两日前发起了慕尼黑战役,三十余万德国军民依托防御工事拼死阻敌,苏联军队虽然一度接近慕尼黑市中心,但他们的进攻后继乏力,而从德国东部南下、从捷克进入德国的两路苏军皆被德军成功阻击于巴伐利亚北部,此次慕尼黑战役正朝着对苏军不利的方向发展。

听了这些总体上不算太坏的消息,元首的反应十分平和,也不再像二战时期那样对前线的指挥事务指手画脚,这一点恐怕也是德国武装能以机动游击战坚持至今的关键因素。非正式的临时会议本该就此结束,元首会在他的卧室持续睡上四五个小时,进餐、散步、工作,循环往复直至一天结束,克莱斯特和迪特里希的到来使得会议顺延。以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国防部长之名,克莱斯特目前主要负责本土与北欧之间的军事协调和军队调动,而昔日的党卫军名将迪特里希不仅是元首的忠实追随者,也是阿道夫・希特勒最信赖的得力干将之一,虽然直至民主德国成立才离开监狱重获自由身,但一回元首帐前,迪特里希便被委以重任,担当帝国近卫军第5兵团指挥官。值得一提的是,第1、第2、第3兵团是帝国军队的绝对主力,自1949年以来参加了在欧陆和丹麦的军事行动,为德国本土摆脱苏军占领立下了赫赫功劳,第二次苏德战争前期亦是德国武装的绝对精锐,第4兵团原本是预备部队,人员和装备稍逊一筹,但经过战火历练也逐渐成长为不可或缺的主力,而迪特里希所指挥的第5兵团从成立开始便囊括了帝国军队绝大多数外籍士兵。在第三帝国时期,组建武装党卫军的初衷虽然是打造一支“纯粹的雅利安血统的忠于元首的武装力量”,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兵员的大量消耗加之国防军对于党卫队征兵的诸多限制使得武装党卫军越来越难以征召到足够数量的血统纯正的德国人,而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引起的政治波动,许多欧洲国家纷纷对本国右翼团体及其人员进行仓促与不周密的迫害,这又出现了大量的欧洲国家右翼分子、反共分子、反政府分子、持不同政见者以及纳粹政体的仰慕者涌入德国投奔党卫军的情况,武装党卫军开始放宽兵源要求并积极吸纳来自外国的欧洲志愿兵。到了战争中后期,数十万外籍志愿兵已成为党卫军的重要力量,并在一系列艰苦卓绝的作战行动中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忍耐力,而柏林战役中,“查理曼”大帝志愿兵师、“北欧”师、“维京”师甚至一个“自由印度”师所辖部队几乎怀着必死的决心参与这最后的血腥战斗,狂热的精神也使之成为二战战场上最彪悍的战斗力量!

以林恩所知,在帝国势力败退北欧的最初三年,“避难所”基地仅有数百名非德籍人员,直至东西方开展、世界形势发生转折后,帝国开始扩充军队规模,从西班牙、瑞士、阿根廷等国秘密征募的人员有一些是前党卫军的外籍志愿兵,帝国军队中的非德籍人员哎有所增加,但直至1949年苏军撤离德国本土时,这些“外援”的总人数也不过两千余人。显而易见的是,作为第三帝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武装党卫军将领,迪特里希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召集旧部、扩充兵团。在克莱斯特报告了帝国军队最新的增调行动后,现年58岁的前党卫军悍将汇报说,近日又有七千多名外籍志愿人员通过审核加入他的兵团。与之前几批志愿者不同,这些人大多数是不具备作战经验的新手,需要至少一个月的训练才能成为具备最基本战斗素质的士兵,而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将会有多支完成整训的外籍部队抵达本土参战,他们包括一个西班牙反坦克步兵营、一个芬兰山地连、一个瑞典反坦克步兵连、一个荷兰步兵连、一个意大利步兵连以及来自法语国家的一连反坦克步兵。此外,第一批辗转抵达北欧的匈牙利志愿者已经完成集结,他们人数虽然还不够组建一个战斗连,但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合格的士兵,而且在匈牙利政府的纵容下,更多的匈牙利志愿者正努力通过苏联控制下的克罗地亚前往保加利亚,再经由海路前往西方盟国控制区,这是一条相当艰难而漫长的道路。

一连、一营的部队在对抗百万苏军的战争中毫不起眼,可当迪特里希铿锵有力地说出它们由哪个国家或民族的志愿者组成时,在场之人仍能感受到精神上的鼓舞――在信仰与使命的感召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众多年轻人汇聚到一起,这需要何等可敬的勇气和魄力。二战时期的经验让德国军人们意识到,外籍志愿者不仅仅是出色的士兵,他们中的佼佼者同样能够成为优秀的战场指挥官,无论东线还是西线的战斗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外籍志愿兵军官直接指挥外籍部队甚至德籍部队的例子,这也完全可以说明,以反对布尔什维克和泛欧洲思想为主导的德军中,国籍和民族的区别并不强烈,外籍志愿兵除了基本的尊重和信任,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信赖。

听完了克莱斯特和迪特里希的报告,元首喃喃说道:“坚持下去,务必坚持下去!敌人在一天天衰弱,而我们日趋强大,时间对我们有利,必须坚持下去!”

站在元首身旁,林恩能够听清他所说的字句,但远一些的将领们就无法突破人类听力的制约了。在这样的场合下,林恩不失时机地附和道:“在这场不同以往的消耗战中,来自全世界的自由战士正源源不断地聚集到我们的旗帜下,西方国家无偿提供的武器装备也使得我们后劲十足,每坚持一天,我们距离胜利就近了一步,这个理念应当贯穿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之中,增强每一位军官、每一名士兵战斗下去的信心和信念……德意志必胜!”

第83章 埃姆登的奇迹

埃姆登是位于德国西北角的一座港口城市,它坐落在北海多拉尔特湾右岸、埃姆斯河口附近,与荷兰的温斯霍滕隔河相望。尽管规模不大,常住居民也只有三、四万人,埃姆登却是一座繁忙而重要的港口,集中了航运贸易、造船、鱼类食品加工等产业。在德国历史上曾有两艘著名的巡洋舰以“埃姆登”命名,一艘是第二帝国时期隶属施佩伯爵舰队的“东方天鹅”,它神出鬼没的袭击曾使得协约国印度洋航运胆战心惊,而终其一生未曾杀害任何一名被俘船只船员的骑士风度甚至赢得了对手衷心的钦佩;一艘是魏玛时代德国海军建造服役的首艘水面战舰,二战期间参加了进攻挪威的威悉演习,后作为训练舰直至1945年被英国轰炸机炸沉。

1950年10月下旬,隶属于德国陆军第51步兵团的一千多名官兵从不莱梅前线撤退到了埃姆登,着手扩建加固原先由当地准军事组织修建的城防工事。随着汉堡、不莱梅以及库克斯、威廉等港口陆续为苏军所占领,从挪威、英国、西班牙和美洲国家驶来的船只无奈转来埃姆登或前往西欧国家卸货中转。就地理位置而言,埃姆登无疑是德国接受外部援助的捷径,但这里白天随时可能遭受苏联空袭,唯有夜晚能够勉强保证安全,而且不容易引发政治风险――不论是在荷兰还是法国卸货中转,所在国都有可能受到苏联责难甚至报复,一切只能在极为秘密的状态下运行,军事物资的运送效率可想而知。不过至10月末,越过不莱梅继续向西推进的苏军地面部队相继攻占格罗瑟芬和伊洛,兵锋距离埃姆登仅有10公里,苏军榴弹炮已直接威胁到港口航道,埃姆登守军面临着坚守或撤退的重要抉择。此时他们的防御力量已较第51步兵团初至时增强数倍,从不莱梅前线撤退下来的多支陆军和帝国军部队在此休整集结,他们统一归由马克西米里安・德・安格里斯上将指挥,这也是一位从军多年、前线生涯贯穿整个二战并在三战后期率部协助盟军作战的德军宿将。尽管苏军很快切断了埃姆登与德国腹地的陆上联系,但波罗的海方面军的装甲主力在汉堡-不莱梅战役中损失惨重而亟需休整,向西进攻的苏军部队主要是步兵和炮兵,鉴于德军官兵及辅助人员已经构筑了合乎要求的防御体系,赫尔果兰湾亦处于德国海军的有效控制之下,埃姆登与外界的海路联系尚在,安格里斯将军遂向德军联合参谋部提请坚守埃姆登,遂获批准。

在苏军向埃姆登发动第一次进攻时,安格里斯将军已经带着他的指挥部在埃姆登扎营,由他亲自指挥的守卫部队包括九千余名陆军官兵和两千多名帝国战士,另有为数近千的辅助人员。在这些日耳曼人的英勇阻击下,苏联军队的试探性进攻只持续了4个小时便宣告结束,但埃姆登守卫者得到的不是喘息之机,而是令人窒息的恐怖炮击。从正午到黄昏,强大的苏联炮兵向小小的埃姆登倾泻了数以千吨计的炮弹,拥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有幸熬过了两场世界大战的下萨克森港口城市终于难逃一劫,整座城市连同港口都笼罩在冲天烈焰和滚滚浓烟之中,德国守军的防御工事更是苏军炮火“关照”的重点。惨淡的夕阳下,寸草不生的焦土拱卫着废墟般的城市,时光仿佛倒退三十四年,那时候的人们可以在凡尔登看到这般场景。

重炮沉寂下来,喀秋莎的火箭导轨渐渐冷却,以营连为单位投入进攻的苏军官兵出现在埃姆登外围,负责打头阵的坦克摆出交替掩护的战斗队形,带有红星标识的战鹰在港口上空不断盘旋,苏联人的警惕足以说明他们对当面之敌的重视与忌惮。紧张的气氛中,苏军坦克不受阻挡地碾过德军第一道防线,苏军步兵们也随即穿过破败不堪的堑壕区,德国军队似乎又和以往一样灵巧遁走,然而双方官兵都很清楚,这必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在夜幕完全降临之前,苏军战机找到目标并呼啸着发动攻击,地面随之升起无数的炮弹和火箭弹,前方的激烈交火惊醒苏军战士们恶斗即将开始,而他们也很快在德军的第二道防线前遭遇了实质性的阻击。在正面宽度不足5公里的战线上,一团数量的苏军坦克不足以形成突破力量,反而被对方的反坦克制导武器一一命中,而随队进攻的苏军自行火炮和近程火箭炮倾力压制,英勇无畏的苏联步兵则以突击战术实施强攻,数十架伊尔-2强击机也很快加入支援行列,然而这始终无法撼动德军官兵的决死抵抗。利用机枪和突击步枪提供的密集火力,守军沉着冷静地击退了苏军一波又一波的冲锋,阵地前方逐渐躺满了苏军官兵的遗骸,而据壕坚守的德军将士伤亡同样不小,但他们及时投入一线的预备力量要远比苏联方面预计的强大。在这场鲜血对飙的角力中,德国守军咬牙坚持到了反击行动的开始――在夜幕的掩护下,两千帝国精锐突然向位于埃姆登东南方的苏军集结部队发动攻击。在埃姆斯河北岸,一个半师规模的苏联步兵部队竟被这支猛虎下山般的帝国军队击退,而在埃姆登以南约五十公里的帕彭堡一带,在苏军紧逼下步步后撤的德国军队也趁夜发起反扑,由此造成了埃姆登守军向南突围的假象。苏军指挥部连忙调动部队向南补防,然而从埃姆登出击的帝国军队并没有渡过埃姆斯河,而是迅速向北突进,赶在黎明前攻击了位于埃姆登东面的苏军部队,摧毁了对方几处炮兵阵地,然后穿过战场返回埃姆登。德军的这一大胆举动不但令苏军官兵震惊,同时也成功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在苏军未利用远程火炮实施夜间封锁的情况下,德军组织舰船从东弗里西亚群岛向埃姆登运送了四千多名作战人员以及大量的弹药物资,极大地充实了埃姆登的防守力量。携夜间反击之威,德军亦重新夺回了埃姆登以北的阵地,将防区纵深拓宽了两公里。

当前:第468/48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