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的政治婚姻全集》第14/213页


“什么?”

“宝钗不要嫁给威武将军!”她语调不高不低,却说得肯定。既然明白了心之所属,怎么能嫁给他呢。

“皇上金口玉言岂能更改。”太后平静地道。

杨文昌也觉得此事不合适,那是宝钗与孟麟的婚事,可不是梁晶晶与孟麟:“母后,儿臣也觉得有些不妥。”顿了一顿:“近来朝来议论纷纷,说孟将军还为当年顺王皇叔赐死孟大将军之事耿耿于怀,况且数日前还连纳了两房侍qie……”

“侍qie?”太后“噔!”放下手中的茶盏。

这是什么意思,挑战皇家的尊严,居然敢先郡主之前而纳侍qie。可想宝钗的心里该有多委屈,明明她才是正室,可他早不纳晚不纳,偏在大婚前两月纳妾。

如果着令孟麟休妾,又会说皇家仗势欺人。这些文武百官朝中大员,哪一个不是三妻四妾。只是他孟麟做得也太明显了,就不能在娶宝钗一年半载后再纳侍qie吗?

“母后,儿臣事先听了孟贵妃一面之辞,有失公允。宝钗若真不想配孟麟,朕立即下旨另选名门女。”

太后看着杨文昌:他又在想什么?圣旨已下岂有再改之理,即便与宝钗兄妹情深也不可以自打巴掌,让人非议。君无戏言,即便错也不能改。

当初决定让顺王府与孟家结亲,是他们母子二人商定的结果。她希望借此压住孟家的嚣焰;而皇上更不想让这两大家生出更大的矛盾。正来和亲就是解决纷争最好的法子。倘若宝钗不嫁孟麟,手握重兵的他难免不会暗中对顺王府下手。顺王得势多年,虽然谨慎从事,但辅政那几年得罪的人太多,倘若落下什么把柄,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沈太后想至此层关系,是万万不会同意解除婚约。世上皆知先帝临终前有托孤之命,却不知他还给沈太后留了一道口谕:“爱妻,五弟德兴雄心壮志是我一手带大,尊我如兄如父,他若与年幼太子夺江山,你可毒杀;若他无二意,将来吾儿登基,朕要你保五皇弟周全。”

正文 16. 第16章

也许在先帝身前,他就意料到在七名皇弟中,唯有顺王可靠,才将托孤之事全权交付他的手上。为保文昌登上皇位,他不惜连杀两个兄弟。为巩固大荣江山,他更是得罪权贵重臣,这也是先帝要沈太后保顺王周全的原因。

在朝中,他们主君臣;在皇族,顺王是骨肉兄弟。倘若他有反意,又岂会等到今天。

在文昌登位的最初几年,她慌慌不安,生恐应验了先帝的第一种猜测,但五六年她发现顺王确实在认真的执行对先帝的承诺,一心一意地辅助幼帝。

既然顺王做到了第二种,她既然不能令先帝失望,拼力也要保顺王府上下周全。

“太后娘娘……”梁晶晶望着沉思的太后。

太后看了一眼儿子,又看着宝钗:“孟麟确是难得一见的将才,鞑靼入侵正是用人之际,将皇族女子下嫁于他也算是对他的奖赏。”“宝钗,身为皇族女子,自来就得为皇族江山做出牺牲。”

她没有说是为顺王府一干人等的利益,偏挑了大的说。

知宝钗是顺王德兴最疼爱的女儿,这嫁妆自然不能马虎。太后道:“宝钗,待你出嫁,我定让你以公主身份下嫁孟麟。”

“太后……”自然不能说服别人,她总是死缠难打:“多谢太后隆恩。”

太后想到先帝遗言,儿子可以亲政,也难得顺王可以抛开一切,将兵权、政权统统交还给年轻的皇上。心中升起一了股愧意:“封宝钗为和顺公主,文昌不会反对吧?”

已经决定了,才问他是否会反对。

文昌道:“不反对。”

从来还没有他得不到的女人,只要宝钗不会马上离宫,他就还有机会,谅孟麟也不敢和皇上抢女人。先得瞒住太后,待日后有了机会,让梁晶晶换种身份再进宫伴驾。

想到此层,文昌道:“王富,传太学阁大学士拟旨,封顺王府宝钗为和顺公主。”

“谢皇上隆恩,谢太后!”梁晶晶叩拜。

整日让她跪过来跪过去,古人还真累,也许跪头就是古人谢礼的方式。本想求太后解除婚约,还弄成了和顺公主。为什么是和顺字号,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意即和平顺利,大家都相安无事呗。顺王也真是,什么人不好杀,偏杀了孟麟的爹,害他非与顺王府较上劲不可。人家才不怕呢,后宫有位生有长皇子的妹妹,而今又怀了龙种,位居后宫第一,谁人能比。

半个月前鞑靼入侵边境,孟麟领旨北征。

梁晶晶想到要嫁陌生男子,心烦,握着一根树枝当剑。这可是她进宫以来第一次习剑,杨文昭俊美的脸庞又浮现在她的眼前。

“晶晶。”杨文昌站在树下,双手负在身后。

看到他,气就不打一处上来:“明明知道我的心思,可你……居然同意了。”

杨文昌一脸无奈,已下的圣旨岂能更改,自己不好做,太后那边也过不了。

四下无人,只有夏天的知了爬在枝头上鸣叫,很快就是八月了,立秋之后天气清凉了许多。

杨文昌趁晶晶不备,将她拥在怀里:“有个极好的去处,要不要去?”

当前:第14/21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