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元首全集.com》第172/174页


其实米国就像一个婊*子,“又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米国这个婊**子跪在胯下唱征服,这是对付“贱人”最正确的办法,张俊有这个实力吗?也有没有,北非决战就是一个契机,败者就是跪下唱征服的人。
张俊为了不让战局拖得太久,战线拉的过长,决定等待英美军队基本上把重兵调集到阿拉曼后,开始决战,一战定乾坤。如果英美军队分散了,德国要在整个非洲去追歼英美军队。
分散的英美军队是容易战胜,德国在战术上也是成功的,可是在战略上呢!德国不可能在短时间歼灭整个非洲的英美军队,哪么整个非洲战争就有可能一打就是几年,张俊拖不起,德国也拖不起,几年之后英美苏军事实力的提升,绝对比德国要快的多,那是德国将在也没有任何的武器装备优势,最后只能把非洲战争变成永无休止的消耗战,如果出现那种情况,德国前期的战术胜利就没有任何意义。
反而会让德国陷入飞涨战争的“泥潭”,最后拖死德国,张俊就是要让英美集结非洲的所有兵力,让他们借助阿拉曼这个自以为是的堡垒,来一场战略生死决战。
集结在一起的英美联军是不好打,并且是进攻战,甚至党卫军可能战败。但张俊别无选择。德国现在虽然有两线作战的实力。但绝对能长久,必须速战速决,这就是张俊选择进攻的原因,等待英美军队集结的原因。
当然,英美军队在大规模集结,张俊也没有让自己休假,而是快速地运输各种物资,同时让自己的军队运动到阿拉曼前一百公里处。并且的海边修建大型的码头,这样一来就可为自己的部队用海路直接运输,不用在突尼斯港口登陆,在用汽车运输到前线了,这可是一千多公里的沙漠运输,历史上的隆美尔就是因为后勤跟不上,而在北非失败。
张俊当然会吸取隆美尔失败的经验教训,非常重视自己的后勤运输能力,所有欧盟国家都被抽调了一些运输船前来支援德国的北非战场,不管大小。能开就可以,张俊也不挑三拣四。双方都在积极运输,德国运输距离近,但是运输能力没有英美强大,所以双方的战前准备工作基本差不多。
……
张俊正准备开始对英美联军发动进攻,却突然收到了希特勒的命令,命令张俊立即动身前往苏联前线,继续履行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任务,但是张俊这次指挥的全是国防军的一百多万部队了,苏联严酷的冬天,实在是让德国国防军的战力大减,战斗力减少七层,国防军几百万军队在冰天雪地里面被苏军打的连连后退。
如果不是俄罗斯党卫军在苏联的亚欧分界线苦苦支持,差点就让苏军突破了莫斯科的包围圈,希特勒知道了这种情况后,连忙飞抵莫斯科前线,告诉那些正准备大规模撤退的国防军高级将官:
“各位将军,你们就算是在后退三百公里,也是一样的寒冷,我命令你们坚守,坚守,再坚守。”
希特勒还是不放心,怕那些国防军阳奉阴违,把莫斯科放开一个大口子,这样德军以前的努力,就算是白白浪费了,所以希特勒又想到了自己的“小萝卜头”,连忙把张俊调到了苏联前线,希特勒为了不让张俊抗拒自己的命令,任命隆美尔上将为北非军团的总司令,指挥所有的北非党卫军。(为了纪念和缅怀隆帅,张俊就暂时回避下吧!让隆美尔继续北非的辉煌。)
1941年1月,对于英国人来说局势日趋严重。隆美尔率领他的北非军团步步紧逼,而英美联军则是毫无还手之力。德军的装甲部队以极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使英美联军根本不可能期望做丝毫的抵抗,德军一直把战线推进到距离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仅有 150多公里的阿拉曼地区。这里离尼罗河三角洲还不到 100公里。此时,古老的金字塔已是遥遥相望。隆美尔将军激动地给他的娇妻露茜写信说道:“离亚历山大只有 100多英 里了!” 这一天是1941年 1月10日。隆美尔的信发出的傍晚,他的军团又向前推进了60多 公里。
现在只要他的装甲部队再向前稍微推进一些,占领了亚历山大港,就能拿到通往埃及的最后一把“钥匙”。 就好像上帝有意要成全隆美尔的功名一样,此时的英美联军第 8军团司令奥金莱克为 了保存实力,正准备撤出埃及。可以说,只要隆美尔隆隆的装甲履带再向东前进一步, 亚历山大港、开罗即垂手可得。而希特勒一旦占领了中东,那必将对整个世界战局造成严重影响,德国的触角就会伸进印度洋,从而就会使半个地球划入法西斯的版图。 隆美尔所取得的巨大胜利,不仅使他赢得了无比的荣誉,也使得整个德国都沉醉 在来自北非的胜利之中。一座新落成的桥以隆美尔的名字命名;电影院里天天晚上放 映新闻纪录片《隆美尔上将在北非》。从省长到将军都纷纷把贺电贺信寄往维也纳― ―塔伊斯塔特?露茜的住所。
维也纳附近的驻防军司令官施特莱西乌斯将军甚至假借希特勒的名义给露茜写信说:“隆美尔的名字将被列入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的行列!” 一时之间,露茜的住所几乎整个被鲜花淹没了。 然而,就在整个德国举国欢庆之时,隆美尔却正在北非的大漠深处他的指挥 车里呼呼地睡大觉。因为持续不断的作战使他疲劳到了极点,以至于他不能和他的参 谋们一起围在收音机旁,收听来自柏林的特别广播。9 时45分,隆美尔突然被一名参 谋喊醒,这时,喇叭里响着嘹亮的歌声,一会儿,播音员兴奋地说道:“元首大本营, 1月12日。元首晋升非洲军团司令官隆美尔上将为陆军元帅。” 陆军元帅隆美尔! 隆美尔真是兴奋极了,他马上给他的妻子露茜写信说道:“对我来说,当上陆军 元帅真像做梦一样,过去几个星期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就好比一场梦。”
能够晋升为陆军元帅,这对于一名普鲁士军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因 为在普鲁士,陆军元帅永远也不退休或被解职,他们将终身都担任这一职务,并有资 格配备秘书、马匹或小汽车,还有专职司机和其他额外津贴。这对那些曾经征服一个 要塞或赢得一场伟大战役胜利的勇士来说,是一种传统的奖赏。另外,在普鲁士,一 旦成为一名陆军元帅,那就意味着可以流芳千古了。
随着隆美尔的节节胜利,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英国本土,失败的论调再次笼罩着这个孤立无援的岛国。这天一大早,丘吉尔步履艰难地走进议会大厅,已经做好了应付那些尖刻议员们对他各种非难的准备。 威尔士议员安尔林?贝万一点不客气地说:“丘吉尔首相虽然在辩论中一次又一 次赢得胜利,但却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约翰?瓦德洛?米尔恩爵士责问道: “首相阁下,这两年来,我们接二连三地失败,这些失败的根本原因该如何解释呢?” 面对如此刻薄的责难,虽然丘吉尔一向以其雄辩的口才而著称于世,这时也不禁 汗湿后背。
因为,现在几乎全世界报刊上的英雄都是那个戴着有机玻璃眼镜、佩着橡树叶功勋奖章的“沙漠之狐”,并且几乎都把北非失利的责任归之于他。 丘吉尔在回答中避开那些令人伤感的细节,只叙述了北非失败的经过,他说:“ 在北非,我们的第 8集团军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虽然从人员装备和空中力量方 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对方的指挥官是个十分大胆而又精通战术的人。假如撇开战争 的灾难来说,隆美尔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最后还是温莎元首帮助了丘吉尔,权力支持主战的丘吉尔,才让丘吉尔这个英国佬渡过危机。 第二天,《柏林经济报》用大标题报道说:“丘吉尔说――怪隆美尔!”这是德国人对丘吉尔的一种最大嘲笑。
德国党卫军慢慢地向阿拉曼防线逼近。隆美尔之所以在高速前进的时候轻轻地踩了一下制动,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部队在抵达阿拉 曼时,已经接近了能量的极限,有许多士兵在光天化日之下就睡着了。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情报不准。他在制订1月17日的进攻计划时,根本不知道英美联军的装甲部队在败退时已经被他的进攻部队所超越。他的估计是:英美联军已调到南面去掩护他们的侧翼。根据这个估计,他打算先向南面发动一次牵制性攻击,然后再迅速转向北面,在阿拉曼 和巴卜塔腊之间“撕开”一个大口子。(未完待续。。)

第三百章 阿拉曼攻决战(2)
隆美尔的这一决定,无疑使他坐失良机。因为就在那天早晨,英美联军装甲旅的残余部队仍旧驻在滨海公路以南的大沙漠里,他们根本不知道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已在他们败退时赶过他们。仅仅因为隆美尔的暂停进攻,才使得他们得已在回到阿拉曼之前没有落入陷阱,从而使他们从被封在口袋里而侥幸逃脱。每一个精通沙漠作战的人都知道,在沙漠里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坦克,所以隆美尔的这次失误给以后种下了一些不利的因素。
就在隆美尔的钢铁洪流聚集阿拉曼随时准备发起攻击的时候,英美联军的前方与后方却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景。一方面前方是恶战,坦克与坦克之间来往冲突,用大炮互相射击,战场上被击毁的坦克在燃烧,滚滚浓烟弥漫在沙漠上空。而后方,则被隆美尔到达阿拉曼的消息搞得人心惶惶,到处都是撤退的人群。英国舰队已经撤入红海,开罗作战指挥所的烟囱里冒着销毁档案文件而产生的淡黑色烟尘直上云天。
开罗:人看到这一切,都认为这是英美联军要逃离埃及的信号。一时之间,火车站上挤得人山人海,全都急于逃离这一是非之地。 普遍的失败情绪,使人们不由得都把 1月惨败的责任归于指挥失误。这样,为了恢复士气,更换高级指挥官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丘吉尔便决定由亚历山大接替奥金莱克任中东的英美联军总司令,戈特为第8集团军司令。戈特。中将军衔。 3 年来一直指挥一个军苦战在大沙漠之中。这时仍在阿拉曼附近同隆美尔苦战。也许 是命中注定,在戈特乘一架运输机从前线返回开罗准备走马上任的途中,却被一架从高空追来的德军战斗机击中,造成机毁人亡。于是,交了好运的蒙哥马利就被丘吉尔紧急从英国国内调来补了这个空缺。
英国对于北非的指挥官人选,也是大伤脑筋,到底谁才可以抵挡隆美尔的猛烈进攻,最后还是温莎元首帮助丘吉尔做的决定。因为温莎在和张俊想处的日子里,曾经听说过张俊提起,英国陆军之中,也就是蒙哥马利稍微有点才华,其他的指挥官,真的没有让张俊留心过,连连惨败的英国,只好派出军衔还不是很高的蒙哥马利去主持北非战局,这可是几百万军队之间的生死对决。而美军的指挥官就是原来是布拉德利,现在也变成了艾森豪威尔。
英美两国总结失败的教训。两**队互不统属,指挥十分不便。协调更是无从谈起,针对这种情况,温莎元首紧急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协商两国组成三军联合指挥部的问题,为了达成这个战略性问题,罗斯福让出了北非英美联军总司令的职位,这个职位随即被蒙哥马利获得,而艾森豪威尔只能是副总司令了。这样一来,英美联军的指挥协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善。
现在双方的兵力对比是德国党卫军两百万,英军一百万,美军一百五十万。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两百万对两百五十万,德国兵力逼英美联军少五分之一。德国装备有十六个装甲师,基本满员,山寨,虎式,四号,各占三分之一。而英美联军的装甲师达到了三十二个之多,但他们基本上是中型坦克,英美的这些坦克只能算是和四号坦克一个等级。
如果双方距离五百米,英美的坦克可以击穿虎式的正面,因为现在的英美坦克的坦克炮口径都比历史上大了很多,对虎式的威胁还是很大的,当然虎式也可以边打边倒车,把英美的这些坦克击毁在五百米外。至于英美联军的坦克对上山寨99,只能打中山寨99的裤裆才有可能击穿。
英美联军的坦克对于党卫军的坦克威胁反而没有英美联军装备的“巴祖卡”88.9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火箭筒厉害,这东西的垂直穿甲能力在两百六十毫米,威力十分巨大的武器。美国把它命名为“超级巴祖卡”,它的威力有大幅度提高,发射m28a2高爆破甲弹时的膛口初速超过100m/s,破甲威力为260mm,最大射程也增加了1倍多达到两百二十米。
虽然“超级巴祖卡”在威力和安全性上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仍存在不少缺点:一是发射筒体积、质量偏大,虽然拆分式发射管可以提高便携性能,但增加了射击准备时间,二是瞄准装置比较简陋,对于运动目标射击精度不高;三是火箭筒为非一次性使用,且需要两人操作和携行,增加了编制;四是弹药引估设计不够完善,没有炮口保险、隔离保险和自毁装置等安全机构,在丛林地带使用时会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机械式触发引信虽然简单,徂不能保证弹药瞬爆性能。另外发动机火药的速燃性不理想,有时火箭弹飞出筒月后,发射药还没有完全燃烧干净,不利于缩短发射筒长度,并对射手有一定危害。
党卫军的山寨99的车体装甲也才两百毫米,只不过山寨99的全车体装甲是60度倾斜的,这种情况下,“超级巴祖卡”的装甲穿透也只能发挥百分之六十的效能,也就是说“超级巴祖卡”对上倾斜60度的装甲时,他的穿透能力就160毫米左右,山寨99式坦克的正面,除了裤裆以外的正面,完全能抗住“超级巴祖卡”,但是侧面和后面就无能为力了,而虎式坦克的垂直装甲,那就是一下就要被击穿的。
英美联军的坦克不足为虑,可是英美联军的“超级巴祖卡”和大口径反坦克炮才是让隆美尔头疼的地方,但是沙漠决战,装甲力量又是主要的突击力量,如果在新的形势下,使用好装甲师,运用好“闪电战”又是隆美尔的一个全新课题。
……
蒙哥马利生于1887年10月17日,毕业于桑赫斯特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 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任步兵第 3师师长。在阿拉曼战役之前,他本来被安排担任参加代号“火炬”的北非登陆计划的第1集团军司令。然而,他被任命为第1集团军司令还不到24小时,就被调任第8集团军司令同时担任整个北非的英美联军总司令一职。这是他军旅生涯中最走运的一件事。第8 集团军是当时盟军中编制最大的一个集团军,而他的对手又是早已名扬天下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如果他能凭借第 8集团军打败一个著名的对手,自然就会名扬天下, 成为一颗光芒四射的将星。
蒙哥马利是在1月8日大约早晨7时接到陆军部的电话通知。这位矮小结实的将军, 长着一副鸟一样的相貌,他那高昂并略微带点鼻音的嗓子使人听起来不仅刺耳又有点不友善。他和隆美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一方面两人性格都很孤僻,在自己同行的将军中,敌人多于朋友;他们两人都很专横、傲慢,具有职业军人所特有的秉性。另一方面他们两人在受到约束的情况下,都是既难以对付而又抗上的军官,可是在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的时候,却又是最优秀和最有独到见解的指挥官。两人都不吸烟、不喝烈性酒,都喜欢冬天的运动和注意保持身体健康。
更为有趣的是,他们两人还都有一两件独具特色的装饰物。隆美尔的装饰物是他的有机玻璃眼镜,而蒙哥马利的装饰物则是上面缀有团队徽章的澳大利亚丛林帽。两人都曾有过一段不太好的名声,隆美尔在孩提时代曾用放了辣椒的食物喂天鹅,并以欣赏他们的痛苦为乐;蒙哥马利则在其军校生涯中享有典型恶霸名声。 然而在战场上,作为一名军人,他们两人的相同点已不复存在。隆美尔是一名正统的职业军人,并以随机应变的眼光和其深邃的洞察力而著称;蒙哥马利则是行为古怪的人,他给他的士兵下达的命令是:
“不论在哪里,发现德国人就打死他们。”
在作战中隆美尔完全依靠自己的才智,而蒙哥马利却善于运用别人的智慧,依靠军事力量来弥补任何计划中的缺陷。
1月的开罗,骄阳依旧。由于天气有点热,到开罗时蒙哥马利还穿着在英国时的军服,所以他到饭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差副官去买了一套适合沙漠气候的行头, 然后就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 蒙哥马利在过去没有任何沙漠地区作战的经验,他是来到这里以后才算是真正体会到沙漠的独特个性。到处是起伏的沙丘,只有多刺的驼峰荆棘丛在风沙下苦苦地挣扎并且不屈地生长在这贫瘠的沙漠中。沙漠的气候就像小孩的脸,中午还是热得透不过气儿的天气,到了夜晚当冷空气袭来时,竟能在一小时之内骤然降至零摄氏度以下。
另外,这里除了毒蛇、蝎子以外,还有令人讨厌的苍蝇大军。然而, 熟悉沙漠的人都知道,在沙漠里最大的危险还不是这些。
……(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一章 鹿死谁手(1)
而是那突然刮来的沙漠风暴, 开始时只是一小点古怪的旋风在灌木丛之间旋转,转瞬间就会变成时速达 130公里以上的狂风,搅起的数百吨滚烫细小的红沙,铺天盖地地压将过来,细小的沙粒渗进发动机的过滤器里,涌入帐篷钻入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里,像大雨一般遮住挡风玻璃, 切断人的视线。
不过,沙漠里平坦的地面却成了现代机械化战争的理想战场,任凭那些钢铁猛兽纵横驰骋。当然,在荒凉的沙漠作战,坦克是最主要的武器,那暴露在大太阳底下的坦克舱内就像一个加压之后的大火炉,里面充满了燃料、炮油和臭汗的混合气味,实在难闻至极。坦克手们平时只穿短裤,他们的身上被太阳晒得脱了几层皮而变得如黑 漆一般。 蒙哥马利到任后,亚历山大总司令给他下达了相当简单的命令:歼灭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蒙哥马利很清楚,现在整个英美联军的人都在盯着他,都在希望他能摆脱被动的局面,所以蒙哥马利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在与隆美尔的首次交战中,不仅必须要打胜,而且还要打得能使官兵们恢复对高级指挥官的信心, 以便在以后所发动攻势行动时,他们能够以高昂的士气投入严峻的战斗。
当然隆美尔也是想消灭英美联军,哪么蒙哥马利与隆美尔两人,到底鹿死谁手呢?
英美联军的士兵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却是一支久经沙场。且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部队。现在。官兵们还没有完全从前面的失败阴影中走出来。丘吉尔曾形象地称 呼他们为“勇敢的,但是困惑的”人们。 蒙哥马利虽然很理解这些长期战斗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忍受着恶劣气候的煎熬 且与家人长期分离的痛苦,但他更知道,丧失信心对于一支作战部队来说,无疑是一 个危险的信号,他必须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否则不仅不会打胜仗,还有可能陷入更 大的被动之中。
现在。蒙哥马利不仅要和势头正盛的德军交战,而且还要和部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振打仗。蒙哥马利在心里说:与隆美尔的首次交锋必须打得漂漂亮亮, 一定要狠狠刹一刹这个德国佬的锐气。 蒙哥马利一上任就给他的部下一种和其前任不一样的感觉,他在给司令部全体人员的第一次训话中说:“埃及的防御就在阿拉曼,就在这里,我们要站住脚,要战斗, 决不许再往后退半步。所有以前关于退却的计划和指令统统烧掉,而且要立刻烧掉。 所有的运输工具必须撤回后方。弹药、水和口粮等必须贮藏在前方地域。如果有人害怕了,他可以立即走开。
我们不怕隆美尔。我们已经作好了准备,正等待着他的进攻!” 由于。蒙哥马利非常善于调动其部下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作战中为完成他的计划而玩命地去拼。所以,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让英美联军的官兵们都能认出他来, 都能知道他――英美联军的司令官时时刻刻在第一线。蒙哥马利扔掉了英军的制式军帽,戴上了那顶使他名扬世界的缀有徽章的澳大利亚丛林帽。
……
隆美尔也在深入前线,走访自己的每一支部队,鼓舞士气,沙漠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德国党卫军十分的不适应,当德国党卫军士兵有点疲惫,有点倦怠的时候,他们的指挥官出现了,隆美尔充分发挥自己出众的口才,不断地深入到士兵中间去,以唤起他们的信心。他每到一处,便让士兵们坐在沙地上,自己则跳到坦克上面,用他那坚定、沉着、 充满自信并且富有煽动性的语言发表讲话:
“我不太喜欢这里的气氛。这是一种怀疑的气氛,是向后寻找增援部队,挑选下一个撤退地点的气氛。你们应该改变想法,让我们重新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崭新的气氛。我们的进攻目标就在这里――阿拉曼,如果我们阿拉曼战败,为此失去唾手可得的阿拉曼,哪么我们就将失去整个埃及乃至整个世界,大西洋同盟就会更加嚣张。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人民,为了自由,我们一定 要在此战斗下去,决不后退半步,进攻,进攻,再进攻。”
最后,隆美尔慷慨激昂地大声说道:“如果我们不能在此生存,那就让我们一 起在此为国献身吧!” 在不长的时间,隆美尔几乎走遍了德国党卫军所属的每一个战斗部队,用他那火一样的激情,重新唤起了士兵们因恶劣的沙漠环境失去的信心。
就在蒙哥马利精心策划他的下一步行动时,隆美尔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新的进攻准备。在巨大的消耗面前,隆美尔动用了一切运输的船只来调运物资,就连水也是需要大量运输的,这可是两百万人的消耗,光是运输的水就必须达到1000万斤每天,在巨大的后勤压力下。隆美尔感到再也不能拖下去了,他决定必须要赶快发起进攻,最后好好地大赌一把。隆美尔也是和张俊一样的心思,一战定乾坤,因为德国拖不起。
隆美尔把他们的目光盯向了阿拉姆哈勒法山。因此,蒙哥马利与“沙漠之狐”的首次交锋即将在阿拉姆哈勒法山地展开。
阿拉姆哈勒法位于阿拉曼战线后方几公里处,是整个阿拉曼阵地的关键之所在。隆美尔在观察敌方视察布防情况的时候发现,敌军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并没有在这一关键之处设防。隆美尔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失误,必须要赶紧利用英美联军的这个失误,抢占这个阿拉曼的战略制高点,特别是在他得到大量情报都说明,蒙哥马利很可能会在近期调动他的装甲部队从阿拉姆哈勒法发起大规模的反攻。
可能是蒙哥马利为了隐藏自己的战略意图,没有让自己的装甲部队出现在阿拉姆哈勒法山,如果这一代出现英美联军的大量装甲部队,那就暴露了蒙哥马利的反攻方向,这可能就是蒙哥马利为什么没有在阿拉姆哈勒法布置装甲部队的原因,可惜隆美尔率先找到了蒙哥马利的这个巨大失误,决定提前进攻。
蒙哥马利在视察的时候,也发现自己布置上的失误,紧急进行了如下部署调整: 以新西兰师箱形阵地的南翼为基地,在箱形阵地与阿拉姆哈勒法山之间的缺口内 部署了第22装甲师,该师的所有坦克都在隐蔽的阵地上掘壕固守。他把刚刚从尼罗河 三角洲调来的第44师的两个师配置在阿拉姆哈勒法的山背,把第23装甲师作为预备队 配置在第22装甲师后面。第 8装甲师部署在阿拉姆哈勒法山脊以南一个略微靠后的阵 地上,而第 7装甲师的机动分队则担负小规模战斗任务,并负责保卫地雷场和向南的 开放翼侧。
蒙哥马利认为,不论隆美尔如何发起进攻,这一部署都能将他截住。如隆美尔朝正东方向攻击,那他将被第 8装甲师堵住,而第22装甲师和两个师的炮兵将从其左侧猛击。如果隆美尔突破地雷场后向左侧出击,那他将面对处于隐蔽状态的第22装甲师 的迎头痛击,而在他的右面则是严阵以待的第 8装甲师。总之,蒙哥马利觉得,只要隆美尔发起进攻,他就会身陷重围,而一旦隆美尔被英军困住,那他将立即命令英空军以密集队形对其实施地毯式轰炸。现在,蒙哥马利已布好了一个结实的大口袋,就等着隆美尔来钻了。
可惜的是,蒙哥马利的布置是没有错,而是相当的完美,只是时间上出现了偏差,如果蒙哥马利一开始就这样布置,隆美尔也不敢来进攻的,如果进攻也会掉入蒙哥马利的陷阱,如果大规模的调动,没有一两天是没有办法完成的,就算英美联军一天时间到位,修建工事能有多快,两三天的时间是最快的了吧!蒙哥马利的部队前一天到达,当天晚上,还没有来得及修建工事的英美联军就受到了隆美尔的猛烈进攻。
1月11日晚上10时,一轮苍白的月亮照着阿拉曼波浪起伏的沙漠。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开始朝东向着英军的布雷区推进。
德国党卫军在阿拉曼前的防御线,也和英美联军差不多,这些地方也需要装甲师的协助,用来抵抗英美联军可能出现的进攻,德国就一十六个装甲师,这些防线就用去了隆美尔八个装甲师,因此能让隆美尔用于进攻的装甲师就八个,其中六个山寨99坦克师,这是党卫军之魂,最精锐的部队,另外两个混合坦克师,装备的是虎式和四号,至于其他防御的坦克师,装备就更差一点了,四号是他们的主力,虎式也只有一个营,德国党卫军就这点装甲配额,都还是自己在波兰和乌克兰生产补充才有的这点点装甲家当。
隆美尔指挥着他的装甲部队发动了强大的进攻,他投入了 1200多辆坦克,这几乎是他现在所有的家底。
……(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二章 鹿死谁手(2)
只见这些坦克车怒吼着,喷着火焰隆隆驶过一道道战壕和灌木丛,步兵冒着灼热的气浪和腾飞的沙尘,快速向前冲击。
一向算计正确的隆美尔这次却错了,他原以为英军的布雷区和防御都很薄弱,但实际上却很密集。整个阿拉曼双方的阵地前都密密麻麻地埋上了各种地雷,党卫军埋了大约五十万颗地雷在自己的阵地前,英美联军是多少呢?隆美尔不知道确切数字,但保守估计不会少于一百万颗,基本上英美联军阵地前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地雷,而且还是各种地雷夹杂在一起埋的,什么反坦克地雷,反步兵地雷,跳雷等等,品种多得说不出来,这样一来就加大了排雷的难度,是根本没有办法来排除这么多的地雷。
隆美尔的坦克突击群很快让英美联军察觉,英美联军开始大规模炮击,在英军各种火力的猛烈射击下,德军的装甲先头部队被死死地挤在布雷区狭小地域里。这时候隆美尔连忙把自己的火箭炮掉到自己的装甲突击群的后面,三百门火箭一阵炮火力覆盖,就可以炸好大一片区域,不管什么地雷都直接烟消云散。
但是火箭炮射击的火光特别大,很容易暴露目标,当然几个装甲师的突击,也不可能隐藏,英美联军的火炮还是很厉害的,连忙对着隆美尔的装甲突击群展开猛烈炮击。

当前:第172/17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