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征途全集.net》第415/510页
刑部:掌管司法行政;
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各设尚书一名,主管本部事务,并可参与内阁处理本部门的事务,左右待郎各一名,协助尚书理事;再下设司务若干,分管各部门下的分设部司,司务以下,再设有主事、工曹、典史,都监等职务,管理司务。
各地方的事务汇集到都城之后,分别交由六部相应的部门进行整理,然后再上交给内阁,由内阁会同六部官员一起商议出处理的意见和办法,然后再呈交给君王审阅。
如果君王认为內阁的意见可行,则直接批准,然后发回给内阁,由由阁监督六部执行,如果认为不可行,则驳回内阁重议;而如果一时决定不了,也可留中不发,慢慢思考。另外遇到了重大的事情,君王也可以直接招集内阁及六部的官员一起商议决定,然后再由内阁呈报,君王批准。
这个官职制度,也就是明清时期的内阁制,虽在清朝,内阁的职能由军机处取代,但只是名称不同,其制度和运行方式大体是差不多的。
其实釆取那一种政治制度,也确实让高原花费了好一番思考,而最终决定釆用明清的内阁制,一来是因为在另一时空里,有关明清两朝的影视最多,高原多少也看过一点,对这一套制度最为熟悉;二来是内阁制度,相对于其他制度来说,也确实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政治制度,甚致和一些现代制度都有些相似之处。高原当然不会在这个时代施行什么民主制度,因此内阁制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淳于博和张良都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学者之一,对各国的官职制度自然都有十分深刻的研究,总体来说,从春秋时期开始,各国在进行变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官职的变革,总体来看,官职的变革主要是两个大趋势,一是加强中央集权,使国家体制由分封城邦制,转变成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増加国家的控制力;二是加强君主的权力,削弱实权大臣的权力。
而从效果来看,前一种趋势的效果十分明显,而且那一个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更彻底,那个国家就更强大。而后一种趋势就明显差得多,因为君主的权力要加强,势必要削弱大臣的权力,但能力再强的君主,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好一个国家,他必须要依靠大臣的力量,也就必须要给予大臣必要的权力,在某些特殊的时候,还要给予大臣极大的权力。这就成了一个自相为难的矛盾。
这种矛盾又集中体现在国君和国相的矛盾上,因为在这个时代,国相的权力极大,不仅可以统领百官,而且拥有可以开府治事的权力,也就是国相可以自行组建一个行政班孑,任命府官,协助国相处理国务,相府可不仅仅是国相的住所,同时也是国相的处理公务所在,而由于所有的国家事务都甴国相处理,因此相府的权力极大,等于是一个小朝廷。也就极容易将国君架空,实控国家大权。
在春秋时代的早期,国相并不是一个常设的官职,就是因为国相的权力太大,一般的国君不敢轻设相位。而且在春秋早期,天下一共有三四百个国家,大国只有百里、中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就不用国相,也管得过来。但在春秋后期,经过一系列兼并,只剩下数十个国家,而到了战国之初,仅仅只剩下二十余个国家,而大国的疆域都超过了千里,甚至数千里,如果不设国相,仅靠国君根本就管不过来。
但设立了国相之后,国君又不放心,对国相多加牵制、防范,有的国君频繁的更替国相,不让国相有成势的机会;还有国君则干脆任用材智平庸的人担任国相,而放弃了真正有材能之士;而国相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在上任之后往往也会借手里的权力,扶植亲信,安查党羽,架空国君,扩大自已的权势。
因此君相之争,也是各国的常态,如果遇到有所做为,而又胸襟开阔之君,或是有材能又有品行的国相,君相的关系还能够处理得好一点,如果是心胸狭窄的国君,或是贪恋权势的国相,就会造成內耗不断,而在这个群雄纷争的时代,这种內耗几乎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相对来说,秦国在各国当中,君相关系处理的要稍好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中央集权的变革中处理得最好,国君的权力相对较大;另一方面秦国任命的国相几乎全是外人,并且本国世族,这些外人在秦国的根基不深,又有秦国的世族牵制,对国君造不成太大的危胁,相反只能依附国君,才能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权力;而国君又利用外人为国相,限制本国的世族,双方互相抵消,使国君在大多数时候都能够掌握着主要的权力。
而还有一个原因,是秦国的运气也不错,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几乎没有出过昏庸无能的国君,由其是两位在位最长的国君,惠文王、昭襄王都有雄材大略,因此君相之争总体来说,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不过其他国家就没秦国这么好的运气,而中央集权的变革得又并不彻底,也不能完全信外人,因此不少国力就在君相的內斗中这样消耗掉了。
第七七五章 制度(下)
而高原所设计的内阁制度,从理论上说,确实是解决君相之争的最好办法,一来是明确划分了君相的权力,各付其责,各司其权,互不干涉;二来取消了国相开府治事的权力,以内阁取代了国相府,但内阁是直接对国君付责,内阁首相仅仅只是內阁的最高官员,并不能決定內阁官员,或六部官员的任免权,从而也就无法控制內阁和六部,失去了掌控朝中大权的机会,但国相仍然有独立处理军国大事,并监督官员们实施的权力,可以说行政权力并沒有被削弱,当然那些一心想独掌大权的野心家是除外的;三来国君用不着过多的干涉国相行政,只要控制好了最后的行政批阅权和人事任免权,就能够牢牢的控制权力,不必担心被权臣架空。因此可以说是各得其所。
尽管淳于博和张良都知道,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制度,因为再好的制度也是有空子可钻,同时也需要由人来执行,如果执行不到位,再好的制度也没有用。
但从制度上来说,高原制定的这一套內阁制度,确实是相对最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那怕是一个才智平庸的君主,只要不是完全弱智,依照着这一套制度进行实施下去,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如果是遇到有为之君,则可以充份的发挥这一套制度的优势,充份放权,到是能够有一番大做为。
虽然淳于博和张良都是见多识广的人,但对这样的一套制度,两人也找不出一点问题来。因此淳于博点了点头,道:“武安君,我看这内阁制度完全可行。”
张良也道:“是啊,想不到主公竟然能够想出这样一套制度来,实在是令人佩服。”
高原笑了一笑,內阁制度可是中国古代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并且不断的完善才制定出来的行政管理制度,从明初就开始,到明中期基本完善,然后一直运行到淸末,又不断的修补完善,前后接近五百年,是中国古代持续最长的政治官职制度,而明淸两代,都没有出现过能够架空皇帝,撑控朝中大权的权臣存在,无论是明朝的严嵩、张居政,还是淸朝的和坤,都没能够真正的架空皇帝,撑控住实权,实行了内阁制度,自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在这个时代,內阁制度虽然是一个极为先进的政治制度,不过仍然在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范围以內。
不过实行內阁制度,仅仅只是高原制定的新的官职制度的一部份,还有其他的很多内容,在内阁以外,设置御史台,付责监督、监查文武官员的行为、施政,御史台的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免,并只对君主负责,设御史大夫一名,为御史台的最高官员;下设巡察御史,每郡设一名巡察御史,主要付责主管巡察地方政务,官员行为;另设御史若干。
设立监察机构,是每个国家都会做的,因此高原设立这样一个机构,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另外高原还设立了一些其他机构,做为对六部工能不足的补充,分别是太仆,掌管宗庙祭祀;宗正,掌管王室宗族事务;内府,掌管王宫的财政;大鸿胪,掌管外交事务;大理寺,掌管审问官员的刑审;中郎将,付责王宫、王城的警卫;卫尉,付责各部、司官署守卫。锦衣卫,付责情报收集。
这些机构有些是现在各国己有,有些则是新设立,未必都要马上建立起来,高原只是将机构的名称和职能先确定下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逐步建立。六部加上这些机构,基本可以覆盖一个国家的所有事务。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将官职分为职、阶、爵三种。
“职”也就是官员俱体付责的事务,掌握的实际权力,向内阁、六部、其他机构,均属于“职”的范围。
“阶”则是表示官员的等级高低,也就是衡量官员大小的标准和俸碌高底,但并无俱实职责。在这里高原引入了九品官阶制度,将官员的等级分为九品,而毎品又分正从两级,每级又分上下两等,因此实际是将官员的等级扩大为三十六级,而每一级都还有相应的官阶名称,并分为文阶官和武阶官。
文阶官正一品上太师下太博从一品上司徒下司空正二品上金紫光禄大夫下银青荣禄大夫从二品上光禄大夫下荣禄大夫正三品上资德大夫下资善大夫从三品上正奉大夫下通奉大夫正四品上正议大夫下通议大夫从四品上大中大夫下少中大夫正五品上中议大夫下中顺大夫从五品上朝请大夫下朝散大夫正六品上奉政大夫下奉议大夫从六品上奉直大夫下奉训大夫正七品上承德仕下承直仕从七品上承务仕下承务仕正八品上文林仕下翰林仕从八品上从事仕下承事仕正九品上授职仕下修职仕从九品上登佐仕下议佐仕武散官正一品上龙虎卫上将军下金吾卫上将军从一品上奉国上将军下辅国上将军正二品上骠骑大将军下车骑大将军从二品上骁骑大将军下飞骑大将军正三品上征东将军下征西将军从三品上征南将军下征北将军正四品上卫国将军下安国将军从四品上镇国将军下定国将军正五品上广威将军下明威将军从五品上宣威将军下信威将军正六品上前将军下后将军从六品上左将军下右将军正七品上承信校尉下昭信校尉从七品上忠武校尉下忠显校尉正八品上忠勇校尉下忠翊校尉从八品上修武尉下敦武尉正九品上保义尉下进义尉从九品上进勇尉下进威尉因此以后一般的官员通常都会有两个官名,一个职官,为官员的俱体职责;一个阶官,为官员的级别高低。官职和官阶都是不能世袭的“爵”则是一种荣誊称号,并无实权,但可以和官阶相对应,而爵位既可以授与官员,做为对官员额外的加封,当然也加一份俸碌,或者是在官员离休之后的恩赐封号;也可以授与普通百姓,商人,世族,以奖励他们对国家做出的贡献,相当于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并享有一定的特权;而且爵位还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世袭,另一种是不能世袭的。
“爵”分为五级,即:公候伯子男。而每级又毎为三等,其中候伯子男四爵,分为亭、乡、县三等,以候爵为例,即为分亭候、乡候、县候;而公爵则分为县、郡、国三等。共计是十五级爵位。最高的国公为正一品,最低的亭男为从五品下。
虽然爵位没有实权,也不算阶官,但由于公候伯子男这五爵的称号深入人心,因此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而这也是高原称王的好处,如果高原还是武安君,肯定不能使用“公候伯子男”做为爵位的称号。
将官员的职、阶、爵分开,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项重大进步,使官员的职权利更为完善和分明,要比以前的职、阶、爵一体要好的多,虽然在另一时空里,这一制度是到汉朝中期才完成,不过高原现在也毫不客气的先使用出来。
在地方上,仍然是主要釆用郡县制度,不过在一些重要的地区,还设立州一级,比郡小,比县大,但不直接管辖县。因此实际是分为郡、州、县三级,郡的最高官员为郡守,正三品;州的最高官员为太守,正四品;县的最高官员为县令,正五品。
各郡、州、县的官员付责各地区的军政财事务,本来高原也考虑过,把地方的军政财事务分开,削弱地方的权力,但现在并不是天下统一的太平时节,而是四足鼎立,因此为了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高原决定还是釆用军政财一体化的地方制度。
而相对于官职制度,军事方面的制度改变就要小得多,因为高原入主代郡以后,就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体系,这套体系到现在还基本能够使用,用不着做太大的改变,只要进行一些局部调整就可以了。主要的改变在两点,一是军队的编制进行重新代分;二是军队的官职級别要和新设立的官职级别相适应。
不过首先设置的还是中央的军事管理机构,以前实际是由高原直接付责军务,而现在要设立一个正式的机构了。因此高原在朝中设置大将军府,级别与六部并列,平时归为内阁管理,和兵部一起管理军政军务,但在战争时期,大将军府则直接对高原付责,由经验丰富的老将出任大将军,平时付责选拔将领,考核训练军队,军队换防等事务;战时付责制定战术、调派兵力,征集编制军队等事务。
军队的编制仍然是以军团为主,但军团的名称不在使用地名,而是使用数字,而且每个军团下设军级编制,每个军团下辖五到七个军,每个军的人数在五千到八千人,以下再分为千长、五佰长、佰长、五什长,什长、伍长等。军团的最高官员称为主将,为正三品;军的最高官员为正将,为正四品;以下次依次类推。
以前编制的几个军团中,代郡军团将分拆为第一、二军团,驻守灵寿地区,保卫都城的安全,上谷军团改为第三军团,驻守东阳郡;雁门军团改为第四军团,驻守雁门、云中;云中军团改为第五军团,驻守渔阳、巨鹿,另外再扩编第六军团,驻守代郡。
平时各军团分别驻守各地,在战争时期则由几个军团联合组成军队,由大将军府派遣主帅统领。或是由一个军团为主,从其他军团中抽调部份军队。
另外在新都灵寿还设立禁卫军、护卫军、威宁军三军,禁卫军付责保卫王宫、王城的安全;护卫军付责保卫各部、司官署安全;威宁军付责灵寿城內的其他地区,以及周边的村镇安全。
整个官职制度,高原足足写了三大册,可以说基本包含了所有的方面,仅仅只是没有包括王宫里的制度,其实高原对王宫制度也有一些考虑,只是王宫制度不可能和外臣商议,因此高原才没有拿出来,等着回到后宅之后,再和妻妾们商议。
但就是这样,淳于博和张良还是足花了近半个时辰,才把所有的制度完全看完。而在看完之后,两人除了对高原设计的内阁制度十分佩服以后,而对其他的制度也都没有异议,也可以看得出来,高原确实是花了相当的心血,才制定了这样一套相对十分完善的官职制度。两人基本没有什么异议,认为完全可以施行。
第七七六章 家宴
陪淳于博和张良一起吃过了午饭,两人才向高原告辞,离开了高原的府邸。而送走了两人之后,高原也回到了自己的后宅。
刚刚穿过了后宅的大门,高原就听见一阵乐曲的声音传来。高原闻声来到后宅的大堂,只见一队歌姬正在剑舞姬的指挥下,在大堂里排练舞蹈曲乐。
见高原回来了,剑舞姬立刻迎了过来,欠身道:“主公回来了。”其他的歌姬、乐师也都赶忙施礼,道:“见过主公。”
在这个时代,一般的官员、世族、富豪之家里,都会蓄养大量歌姬,在饮宴间助兴所用,当然也会伺寢。有的豪族家中蓄养的歌姬多达数百人,而且权贵之间,还会互相赠送,交换歌姬,或是将歌姬赏给下人。
虽然高原并不喜欢这种奢华生活,但他现在的身份毕竟不同一般,在讨论政务之余,也经常要在外宅宴请众官员,自然也少不了歌舞曲乐,因此现在高原的府里也养着百余名歌姬,还有十余名乐师。而在高原纳了剑舞姬为妾之后,就将所有的歌姬、乐师都交给剑舞姬指挥,让剑舞姬教导她们歌舞之技,并且编排舞蹈曲乐等等。
剑舞姬本来就是齐国的著名舞姬,同时也精通曲乐歌曲,由她来教导歌姬们,确实是使代郡的歌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由其是接待齐楚两国的使臣时,从另一个角度也展示了代郡的软实力。
不过在高原的府邸里,歌姬、乐师都自有练习歌舞曲乐的别院,如果是在大堂上演习,则是表示将会有正式出演,因此让歌姬乐师们熟悉场地,确定各自的位置,并排演进退的路线。
高原笑道:“舞姬,你这是做什么?今晚要出演歌舞吗?”
剑舞姬道:“回禀主公,这是夫人安排的,今晚在府里要举行宴会,欢迎淳于小姐……淳于夫人进府。”
原来昨天晚上高原回府以后,己将自己向淳于博求婚的事情告诉给众妻妾们,因此现在府里已经都知道了,高原和淳于钟秀己经正式确定了婚姻关系,淳于钟秀实际己是高原的妻妾。
而前段时间,淳于钟秀虽然己住在高原府邸里,但在名议上她还是客人的身份,而现在虽然高原和淳于钟秀并未正式完婚,但名份己经确定下来,那么淳于钟秀再次搬进高原的府邸,身份就不在是客人了,而是高原的夫人。因此李瑛鸿才要举行一个宴会,欢迎淳于钟秀隔入家庭,当然是完全应该的。而有宴会自然就必有歌舞,于是剑舞姬才将歌姬乐师们带到大堂上来,让她们熟悉场地,并布置舞蹈的范围和进退路线,为晚上的宴会做准备。
听了剑舞姬的答复之后,高原也点了点头,道:“舞姬,让你们辛苦了,其他人都在那里?”
剑舞姬道:“夫人和阿瑶夫人一起,去白灵族那边有事,文淸夫人一早就去商铺查账,耿夫人现在大约是在厨房里忙碌宴会的酒莱,钟秀夫人这时应该是在房里休息。”
高原听了,让她们继续排练,而自已则去看望淳于钟秀。
来到了淳于钟秀的房前,高原敲门之后不久,只见房门打开,露出了淳于钟秀的身影。
见是高原来了,淳于钟秀先是一怔,然后一脸欣喜的神态,道:“原来夫君来了,快请进来。”
高原走进房间,笑道:“我来看看你,什么时候到的?怎么没有告诉我一声,也好去接你。”
淳于钟秀嫣然一笑,道:“今天早上就来了,那时夫君正在前宅和爹、张先生议事,因此就没有打扰夫君。”
高原左右看了看,这才发现淳于钟秀的房间里颇为凌散,只见在房间正中摆放着六七只大箱子,有三只己经见空,还有二只打开着,一只木箱里面的物品只剩下半箱,装的是各种木简、玉铜器皿等等,而且在地上也放着一些,显然都是从箱子里拿出来的,另一只箱孑里装着的都是衣物,看来都是淳于钟秀的衣服。高原也有些奇怪,道:“这些东西都是从那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