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征途全集.net》第414/510页


  但齐王建偏偏就是不表态,只是以同样的礼节接见了代楚秦三方的使者,但实质意义的话却什么都不说,而对后胜和田克臧的追问,也都是打哈哈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干脆称病躲在王宫里,后胜和田克臧也拿他没有办法。
  齐王建的才智虽然不高,但也不是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他才默许田克臧暗中和代郡、楚国暗中结好,并且以商业经营的名议,给代郡提供物资,为楚国的物资转运提供方便,支持代军对秦作战,但要和秦国彻底翻脸,齐王建还拿不出这样的勇气来,在公事面上,齐国却从来没有和代郡、楚国结成同盟的意思,依然保持着与秦国交好,与列国友善的国策。
  其实齐王建的心里也有自己的打算,齐国在表面上仍然和各国交好,但在暗中支助代郡抵抗,只要代郡能够挡住秦国,也就可以保证齐国的安全了。
  结果齐王建当起缩头乌龟,各国的使者也没有办法,淳于博和张良商议决定,暂时离开齐国,先到楚国去一趟,如果能够先和楚国谈好同盟的事情,再回齐国来,或许能够给齐国施加压力,迫使齐国加入同盟来。而田克臧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长子田瞻随淳于博、张良一起出使楚国。
  楚国对于组成联盟抗秦的态度,明显要比齐国积极得多,这主要还是历史的原因,自从秦国经商鞅变法强盛起来之后,楚国就一直被秦国压着暴打,可谓是仇恨累累。虽然赵魏韩三国吃过秦国的亏并不比楚国少,但这三国偶尔还能找回一点场孑,赵国就不用说了,魏国在信陵君当政时,也曾两次打败秦国,而韩国虽然没有单独打败过秦国,但跟在赵魏后面,也捡过一些便易。
  只有楚国在与秦国的对抗当中,只有吃亏的,还从来没有占过一点便易,被秦国打得三易都城,东迁千余里,将楚国的发祥之地都丢了,就连国君楚怀王都被秦国所骗,自投罗网,客死在异乡,因此楚国人对秦国的仇恨,可真不是一点半点,和后世的巴以之仇,也不呈多让。在另一时空里,楚国被秦国所灭之后,还喊出一句“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口号。
  尽管在楚国也有不少亲秦的权贵世族,如昭、屈、景三族都主张和秦国交好,但却不敢明名张胆的提出来,因此与代郡联盟抗秦的事情,至少在表面上无人敢反对,在几年以前,亲秦的昭、屈、景三族只能以代郡势力,与楚齐联合,是欲借楚齐之力抗秦自保,并非为楚之利为由,反对和代郡结盟。
  但经过大梁之战、代秦之战以后,证实代郡完全俱备抵抗秦国的实力,这一来昭、屈、景三族也就没有足够的理由劝阻楚王负当,拒绝组成三国同盟。再加上项氏一族的极力促成,因此淳于博和张良做为代郡的代表,来到楚国之后,也受到了楚王负当的热烈接待。
  不过提到将同盟上升到合纵,共同出兵进攻秦国时,楚王负当还是有一点犹豫,他到不是反对出兵攻秦,毕竟楚王负当也希望能够收复楚国的旧都,中兴楚国。不过合纵伐秦,也是一件大事,历次合纵伐秦,楚国都颇为积极的参与,一度还担任了合纵长。但合纵攻秦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就是因为参与合纵的各国各怀鬼胎,还有的扯后腿,楚国当了合纵长不仅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还吃了不少亏,不仅要担付大量的军费,还遭遇秦国的强烈报复。直到信陵君出世,组织了两次合纵伐秦,才取得胜利。不过那二次都是信陵君的个人威望和能力,并沒楚国什么事。
  因此楚王负当对于再次组成合纵伐秦,还是有些拿不定主意,主要是怕再吃亏,毕竟现在的楚国可经不起拆腾了。而昭、屈、景三族则是以齐国还没有同意加入合纵为由,力劝楚王负当不要轻易决定。
  当然,这样的意见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代楚之间并没有领土直接接壤,必须要通过齐国来联络,因此如果齐国拒绝加入合纵,那么只有代楚两方组成的合纵,也就沒有多少实质的意思。
  于是楚王负当招见代齐两国的使臣,表示只要齐国同意加入合纵,那么楚国也愿加入,但如果齐国不表态或拒绝加入合纵,那么楚国也不会加入合纵。而对楚王负当的态度,一力促进三国同盟合纵的项氏对此也没有异议。而是建议楚王负当再向齐国派出使臣,力争促成齐国同意,组成合纵。
  不过楚王负当对两国的使臣仍然十分礼遇,不仅以隆重的礼节代齐使臣离开楚国,同时还增送给他们许多礼物。
  一行人又回到齐国的都城临淄,而就在这时,淳于博和张良收到了代郡的消息,得知高原打算称王,因此现在两人的任务是要让齐楚两国承认高原称王,而组成三国同盟合纵,只能先放一放。
  于是淳于博和张良首先与楚国的使臣项栋商议,项栋对高原称王到没有反对意见,而且他认为高原早就应该称王了。同时也表示自己马上就回楚国去,说服楚王负当,向灵寿派出使者,庆贺高原称王。
  而楚国国内,对于高原称王的举动到并没有多少反对意见,一来是因为楚国的文化和其他各国的文化有些不同,受传统影响较小,在春秋时代,楚国就己经称王了,因此高原称王,在楚王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二来是现在楚国有求于高原,毕竟只有高原才有能力抵挡秦军,楚国可不想在这些虚礼方面得罪高原。
  楚王负当立刻决定,派项栋、项梁兄弟为使臣,携带着国书,组织使团,出使灵寿,庆贺高原称王,并且还准备了大量贵重的礼物。另外还命令楚国的附庸小国都派出使者,随楚国的使团一起出行。
  这几年来,代郡的纸、书等商品也有不少流入到楚国市场,引起了楚国商人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一些楚国人对高原的传奇经历感兴趣,都想借这次高原称王的机会,到灵寿去一趟。因此有不少楚国的世族豪强都要求加入使团,到灵寿观礼。
  不过举行这些称王、即位的仪式大典,到场的人观礼的人当然是越多越好,因此项栋、项梁兄弟也没有拒绝,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组成了一个超过千人的庞大使团。


第七七三章 合纵(下)

  不过高原将要称王的消息在齐国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齐国本来就是天下学者聚集的地方,而且齐国官府对言论学术一向十分开放,不忌言论,因此各种观点在齐国都可以发表,对高原称王的态度自然也是多种多样,有人反对,有人赞同,有人大骂高原,说高原是大逆不道之举,也有人盛赞高原,认为高原可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当然还有人借题发挥,哀叹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反正是什么观点都有。
  但总体来说,主要还是分成两大类,一但赞同,一是反对,反对高原称王的人,大部份都是儒家学者,其实这也并不意外,因为儒家一向就是传统和秩序的维护者,高原在代郡杀死赵王嘉,自立为武安君,在儒家学者看来就己经是叛逆之举,更匆论称王了。而且齐国本来就是儒家的发祥地,儒家的两位宗师孔子、孟子都是鲁国人,而现在鲁国的地方都己属于齐国。因此齐国自然也成了儒家学说的大本营。
  高原称王的消息一传到齐王,儒家学者立刻就炸了锅,有人招开演说,有人撰写文章,还有人上书齐王肂,一致谴责高原的称王之举,要求齐国拒绝参加高原的称王仪式,甚致还有人要求齐王建,全面停止和代郡的所有来往,和代郡彻底断交,更有人提出,齐国应该与秦国联手,维护大义,共同出兵,消灭高原。
  而相比之下,赞同高原的人虽然也有不少,在因为缺少像儒家这样一个大学派的集体态度,因此在声势上要比反对派差了不少。
  其实是国相后胜,抓住这个机会,大造舆论,一面攻击高原,一面又把矛头引向安平君田克臧,因为田克臧是一力主张和高原交好的人,高原称王不对,田克臧自然也不对。因此后胜在暗中指使儒家学者,连同一部份大臣联名上书齐王建,要求齐国明确表态,反对高原称王。
  面对着后胜的步步进逼,田克臧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立刻向后胜发动反击,虽然田克臧在朝中的势力没有后胜强,也沒有办法聚集学者上书齐王建,但田克臧手里也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商人。
  齐国的商业发达,居各国之最,商人的权势之大,同样也冠于各国,而这几年来,齐代两国的商业来往十分密切,代郡的纸、书、皮毛等商品在齐国极受欢迎,都是抢手货,商人们可不在乎高原称不称王,只要是能和代郡继续做生意就行了,当初秦国攻燕时,代齐两国的商业来往就断绝了半年之久,和代郡有直接商业关系的商人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如果齐国真的断绝了和代郡的来往,那么可就损失大了。
  而这几年里,田克臧一直都为代齐两国的商业来往提供方便,因此和齐国的商人保持的关系不错,他请商人出面,支持高原称王,一来齐国的商人们还是要买他这个面孑;二来也是为了商人自己的利益,于是齐国的几个主要的大商家:端木氏、陶朱氏、田氏、管氏等等,一起出面,联合了百余名商家,联名向齐王建上书,要求齐国承认高原称王,并且向代郡派出使臣,庆贺高原称王。
  这些商人不仅拥有巨额的财富,同时也具有庞大的势力,由其深入民间,在齐国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就连后胜也不敢轻易和商人翻脸,因此商人联名上齐王建上书以后,顿时把局势给扳了过来。
  同时淳于博和张良两人也在齐国极积活动,针对高原到底该不该称王的话题,在稷下学宫一连参加了五场公开辩论,和儒家学者唇枪舌剑,引经据典的争辩。
  尽管儒家学者搬出孔孟的经典,来证明高原称王之举不对,但淳于博和张良却以史实为证,从楚国称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秦灭周室等等事实来证明,高原的称王之举是正常的,如果按孔孟的经典,那么此前的这些事情,也都是大逆不道之举。也让儒家的学者们难以反驳。
  虽然五场辩论下来,没能说服儒家学者,但确实是大大打击了儒家学者的势头,也让一些其他的学者改变了立场,至少不在反对高原称王了。
  不过他们吵得再热闹,最终还是要由齐王建来拍板定夺。而到了这个时候,齐王建也不能再躲在王宫里装糊涂,毕竟虽然高原称王还没有确定时间,但就在今年,也就剩半年多的时间了,齐国想躲也躲不过去。
  因此在王宫里躲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以后,齐王建终于招集齐国的文武大臣议事,并且诏见博于淳和张良,当场将齐国的国书交给两人,请两人转回代郡去回复高原,齐国会派出使团,庆贺高原称王,只是要请高原正式下国书邀请齐国出席,并且告诉齐国举行称王仪式的详细时间。田克臧听了,自然是彻底放心,而后胜虽然不甘心,但齐王建己经下令,连国书都发下去了,也阻拦不了。好在齐王建只说是庆贺高原称王,并没有说要和组成合纵的事情。
  其实齐王建对高原称王之举到并没有什么异议,虽然现在的齐国是儒家的大本营,但齐国的王室对儒家一向不感冒。因为儒家的真正根基是鲁国,只是鲁国被齐国所灭,因此才被并入到齐国来。齐国的王室从来没把儒家看成是齐国的儒家,而在儒家看来,田氏的齐国也不是正统的齐国,可以说双方互相看不顺眼,当初孟子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十余年,也没在齐国出仕,后来反而跑到魏国去做官。
  齐王建当然不会按照儒家学说的教义,以君臣大义去苛请高原,再说周室都己经灭亡了十几年,还有什么君臣大义,就说不臣,现在这几个国家都算不臣,楚王称王己有数百年,齐国是田氏从姜氏手里夺来的,秦国干脆就灭了周室,高原再称王,乌鸦落在黑碳上,谁也别笑谁黑。
  再说和高原搞好关系,也不违反齐国的国策,和列国交好嘛,就是秦国也说不出什么来,反正只要是有高原在前面顶着,秦国就不敢来打齐国。至于合纵的事情,齐王建又装起糊涂来。
  而淳于博和张良领命之后,也向齐王建告辞,转回到代郡。
  听完了两人的讲说之后,高原才明白其中发生了这么多曲拆的事情,因此道:“这几个月以来,两位一直在外奔波,实在是辛苦了,一段时间就在代郡好好休养,齐楚两国既然都己答应派遣使臣,来灵寿观礼,就可以暂时放一放吧,我还有别的事情需要和两位商议。”
  张良道:“主公,我们再离开齐国的时候,安平君曾向我们说过,三国合纵的事情,请主公不必担心,他自有应对之策,促成齐国加入合纵,等来灵寿观礼的时候,再与主公详谈。”
  高原听了,也不置可否,老实说他对三国合纵的兴趣并不大,因为齐楚两国的国力虽然都超过了自己,但军队的战斗力却与他们的国力严重不符。楚国还好一点,在本土作战时,还是能够发挥出较强的战斗力,只是出境作战,就只能打个对拆计算。
  而齐国的军队就更不用提了,当初高原出使到齐国的时候,就和齐军打过,用不堪一击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虽然后来高原曾应田克臧的要求,向齐国派出了一批将领,训练齐国的军队,这几年下来,到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在齐军的内部训练作战中,受过代军将领训练的军队明显要比其他军队强得多,这也让田克臧十分满意。
  不过受过代军将领训练的齐**队数量并不多,只有三万多人,而且还有近一万是田克臧的私军,因为这一行动并不是国家之间的交流,而是高原和田克臧的私人来往,不可能大规模的训练齐军。另外训练再好的军队,但只要是没有经历过战场的磨砌,也不能算是强军。
  而且齐军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有能力的将材,对于一支缺少实战经验军队来说,是致关重要的,一头狮子率领的綿羊可以打败由一只绵羊带领的狮子,这个道理高原当然是再明白也不过了。
  但四十余年的太平时间,不仅消磨了齐军的斗志和锐气,也使齐国的将领完全成了跨掉的一代。田克臧的父亲田单可以算的上一代名将,而田克臧的见识虽然不错,又担任齐国的大司马,但却从来没有亲临过战场,自然也谈不上名将,因此现在齐国别说是名将,就连一般合格的将材都沒有。齐国的军队想成长为一支强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高原的计划当中,对抗秦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对齐楚两国,并不作指望,只要这两国不在自己的背后捣乱,同时能够支援自己对抗秦国的物资就够了。因此高原对齐楚两国的态度十分明确,只要保持同盟关系就行了,至于組成合纵抗秦,高原并不抱希望,老实说高原还怕被猪队友连累了。


第七七四章 制度

  虽然张良说,田克臧表示他有办法促使齐国加入合纵,但高原依然没有太在意,这或许是田克臧怕高原对齐国失望,因此故意说一些安慰性的话,也说不定。
  反而是两人带给高原的消息中,有一个连两人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让高原真正感到高兴,那就是这一次齐国的斗争当中,齐国的商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给了代郡有力的支持,这也说明经过了这几年的商业来往,代郡和齐国的商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利益同盟体,这样也就能够保证,代郡可以源源不断的从齐国通过商品交易换来大量所需要的物资,那怕是和齐国的上层关糸闹僵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商人在齐国的势力庞大,有的是办法绕开官府,来和代郡进行商业交易。
  当然,过程肯定会稍有一些麻烦,因此和齐国维持一定程度上的良好关系也是有必要的,不过并不一定硬要拉着齐国组成合纵。
  因此高原也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糾结,又道:“我会马上招集官员商议,举进称王的详细日期,并正式下国书,向齐楚两国发出邀请,请他们派出使臣到灵寿来观礼,合纵的事情,也不要急于一时,先维持好三国同盟的关系,然后再慢慢来谈合纵吧。”
  虽然张良觉得高原对合纵的态度有些消及,但高原这时说了,也只好点头称是,而且事实上合纵确实在齐国受到了较大的阻力,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取得什么大突破,其实张良也不认为田克臧能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促使齐王建改变想法,加入到合纵来。
  这时高原又道:“现在我们己经尽得除辽东以外的所有地方,并且又收复了赵国近半的土地,而在一个多月以前,我己派姜桓武领军北进,收取辽东,估计就在年內,可以攻取辽东,彻底消灭燕国的残余势力。现在论土地人口,比我当初入主代郡的时候,均己扩大了数倍,而当初制定的官制、军制,己经不足管理这片广大的疆土,因此我想重新制定一套新的官制、军制,不知两位以为如何?”
  淳于博首先点了点头,道:“武安君考虑得确实十分周道,当初商鞅在秦国变法,就对秦国的官职爵位做了一番新制,才始有秦国之盛,而现在武安君的势力,己不在赵国之下,以前的官制、军制,确实己不合时宜,而且武安君称王在即,借称王建国之机,制定新的官制、军制,才能确保国力富强。”
  张良也道:“壤外必先安内,主公之议,不失为长久之计。”
  高原道:“我对新的官职制度,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请两人看一看,可还有什么不完善之处。”说着,高原从桌案上拿起一本册孑,递给张良。
  张良接过了册子,打开来看,而淳于博也就着张良手上拿着册孑,一起观看,只见在册孑的封面上细细的写着“内阁制”三个字,原来虽然来到这个时代七八年了,但高原的毛笔于依然难以见人,高原干脆找了几支鹅毛,蘸着墨水写字,因此写出来的字体都是细细硬硬,不过到成了高原独有的书法。
  但看了几页之后,两人的脸色也都不禁有些凝重起来,张良将册孑放到桌案上,两个人凑在一起,认真的观看起来。
  原按照高原的设想,在以后的国家机构中,内阁为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自己付责,设立内阁首相一名,付责主管內阁事务;亚相一名,付责协助首相,一但首相有事,不能主管内阁事务,则由亚相代理;另设内阁大臣三至六名,付责协助首相、亚相,处理内阁的事务。
  而在内阁以下,再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俱体分管的事务是:
  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户部:掌管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推举、学校等事;
  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当前:第414/51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