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征途全集.net》第443/510页


  等秦军的步兵发现,骑军己经跑了,只剩下自己这些步军,这才回过神来,于是纷纷放弃了抢马,赶忙寻路逃走。但为时己晚,汉军的包围圈己经形成,只有少数头脑灵活,反应快,而且还侥幸抢到了马匹的秦兵在包围圈合陇之际,逃出之外,但决大多数的秦兵还是被汉军及三**队完全包围。
  被困起来的秦军自然无力再抵抗三**队的围攻,因此除了少数人负隅顽抗,结果力战身亡,其余的秦兵都放下了武器,举手投降。
  只到这时,整个战事才全部结束,三**队取得了一场完美的胜利。
  士兵们正在淸理战场,收陇俘虏,收集战利品,而三国的国君这才从高台上下来,各自登上自己的座车,在战场上巡视,享受胜利之后的喜悦。
  不过齐王建更多的是庆幸,不管怎样,这一战是赢下来了,自己也总算是安全了,不用担心当秦军的俘虏,其实他对巡视战场并没有什么兴趣,到处都是人马的尸体、人头滚滚、残肢断臂、鲜血遍地、血腥扑鼻,让齐王建几欲作呕,只想着早点回到陶邑城里去。只是现在高原、楚王负刍、田克臧等人这时都兴致勃勃的在战场上巡视,齐王建自然不好先回陶邑去,只好耐着性子留在战场上。
  而楚王负刍的心情和齐王建完全不一样,虽然这一战获胜,主要是依靠汉军,但楚军在这一战中,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非是来打酱油的,自从在二十余年前,信陵君组织五国合纵伐秦以来,楚国就基本没有战胜过秦军,那怕是和其他国家联合作战,也都没有。而这一次确确实实的击败了秦军,因此回到楚国以后,自己也足以在国內夸耀一阵了。
  其实不仅仅是楚王负刍,楚军的将士也同样兴奋不己,毕竟在刚才的战斗中,他们确实都参战和秦军搏斗,有不少人还在战场上亲手斩杀了秦军士兵,而见楚王的车辆过来,纷纷大声欢呼“大王万岁”,让楚王负刍也十分得意。
  田克臧的心情和楚王负刍差不多,因为这一次出战的齐军,是田克臧的私军,在经由汉军的教官训练之后,首次参加实战,虽然是在汉军的带领下作战,但毕竟还是取胜了,而且在战斗中,齐军一度也表现得十分出色,在秦军进攻祭台的时候,齐军到是顶住了秦军的进攻,到不枉自己这几年花心血训练。
  众人的心情各不相同,但只有高原和汉国的众官员,还有将士们在情绪上没有什么变化,一个个神态正常,正在淸理战场,仿佛击败了这支秦军,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对于汉军来说,这也确实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就是击败了一支万余人的秦军而已,当初的秦代之战,可都是数以十万计的大规模战斗,因此这一战获胜根本算不了什么?
  这时田克臧忽然发现,原来援军只有汉军,而没有齐楚两国的军队,也不禁十分奇怪,难到是汉军先赶到战场吗?不过他知道汉军的驻地并不是距离祭台最近的,最近的是齐军,怎么齐军到现在还没有赶到。
  而楚王负刍也意识到了,在陶邑城外驻扎的楚军也没有到,原来就是汉军赶来了,这下楚王负刍也觉得自己的脸上有些挂不住,而且对驻扎的楚军颇为恼火,因为楚国的国君被秦军围困,而军队却没有极时赶来救援,却是他国的军队解救了自己,就算是楚军的驻地比汉军远,但现在仗都打完了,怎么还没有来呢?在陶邑城外驻扎楚军的主将到底是做何打算,是要致自己于死地吗。
  因此楚王负刍立刻道:“项大夫,我们楚军为什么还没有赶来。”
  项栋怔了一怔,其实他也十分奇怪,按说到了这个时候,楚军确实应该赶来了,因此赶忙道:“大王,臣也不知,想必是驻营中出了事情,臣马上就派人赶回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楚王负刍“哼”了一声,道:“出了事情?寡人到是要看一看,他们还有什么可狡辩的?”


第八三二章 秦军来袭(六)

  这时高原笑道:“楚王不必责怪贵国的将士,是寡人下令,并没有让齐楚两国的军队赶来救援的,因此并不能怪他们。”
  楚王负刍怔了一怔,不解道:“汉王,这又是为何?”
  而齐王建、田克臧、项栋等人听了,也十分意外,全都看着高原,看他怎样回答。
  高原道:“我们汉齐楚三国在城外驻扎的军队多达三万余人,而我们在这里还有**千士兵,如果全部都赶来救援,兵力自然绰绰有余,但这一次来突袭陶邑的秦军全是骑军,就算在城外驻扎的军队全部赶到,击败秦军,但也总会有一些秦军会从战场上逃脱,刚才一战,秦军不是就逃出了三四千骑军吗?因此寡人以为,只要有汉军赶来救援,也就足以击败秦军了,而秦军被击败之后,必然会向西逃回秦国去,于是寡人下令,让齐楚两国的军队不必赶来救援,而是在秦军逃退的道路上设伏,等秦军逃到伏击阵地,再一起杀出,一举围歼秦军,将这一支秦军全部消灭在齐国境內,也让秦国知道,我们三国合纵,绝不是好惹的。”
  楚王负刍、齐王建、田克臧、项栋等人听了,也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气,谁都沒有想到,高原居然有这么大的魄力,这一战不仅仅只是要击败秦军,而且还要全歼秦军。
  现在三**队取得了胜利,如果这样想到是无可厚非,但高原做出这个布置的时候,却是在秦军的一万五千骑军突然杀到,来势汹汹,而在祭台周围的三**队只有**千人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无论是谁来指挥布置,都会下令三国的驻陶邑城外军队全都赶来救援,以保证万无一失。
  而且齐楚两国的君臣人等,想到的就是只要是能够击退秦军,保全自己就行了,就连击败秦军都不抱希望,更勿论是全歼秦军了,而高原在那个时候就做出了全歼秦军的决定计划,这不仅仅是需要出色的用兵能力,同时还要有极大的胆识,另外还要对汉军的实力有充份的信心,如果赶来救援的汉军不能击败秦军,那么这一番布置不仅不能全歼秦军,三国的君臣人等还有极大的危险,反到是弄巧成拙了。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赶来救援的汉军确实击败了秦军,而且汉军的战斗力众人刚才也看得清清楚楚,在齐楚两军面前不可一世的秦军,却被汉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不仅证明高原的布置是正确的,同时也证明汉军的战斗力强大,因此齐楚两国的君臣人等也不得不佩服高原的谋略、胆识,以及汉军强悍的战斗力。
  其实这是高原在昨天都己经计划好的应对秦军之策,因为他早就收到了汉国斥候探孑的报告,知道秦军杀到,今天肯定会袭击三国会盟,因此高原也做出了一定要全歼秦军的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击秦国的气焰,同时鼓舞齐楚两国的信心和士气。
  而在一开始布置的时候,高原并没有告诉齐王建、楚王负刍自己的计划,一来是怕他们阻止,因为高原对汉军的战斗力有充份的信心,但齐楚两国的君臣众人可未必有这样的胆量,因此还是别告诉他们为好,等仗打完了,什么都好说;二来高原也是希望给齐楚两国的君臣众人造成一种自己料事如神,用兵之道高深难测的印像,为后一步组成合纵伐秦,指挥齐楚两国的军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让他们对自己言听计从,少去了许多的麻烦。
  这时高原道:“现在战场也收拾得差不多了,而且会盟仪式己经结束,而且我们已经大胜秦军,这可是我们合纵的第一场胜利,齐王、楚王,我们就回陶邑去庆功吧,也许等我们回到陶邑的时候,齐楚两国的军队全歼秦军的捷报已经传来了。”
  齐王建早就想回到陶邑去,因此听了高原的话以后,齐王建立刻道:“汉王说得是,我们这就转回陶邑去,寡人宴大摆盛宴,庆贺击败秦军之功。”
  而楚王负刍这时对高原己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也点了点头,呵呵笑道:“这一次一定要好好庆贺一番。”
  于是三位国君一起上车,在各自军队的保护下,向陶邑行进,而汉军则押送着秦军俘虏,并且带着收集到的战利品,随着三国的军队,一起返回陶邑。
  不多时,三国国君的一行人马就到达了陶邑,而这时在陶邑驻守的军队人员也己经得到消息,知道秦军袭击了三国会盟的现场,但却被打得大败,因此在城里的齐国官员的安排下,还临时组织了不少的百姓,夹道欢迎三位国君归来,欢庆击败秦军的胜利。
  而进城之后,在齐王建的邀请下,高原和楚王负刍一起来到齐国在陶邑的行宫里,因为在回陶邑之前,齐王建就表示要在陶邑大摆盛宴,庆贺击败秦军的战功。
  原来在回陶邑的路上,齐王建到也想通了,原来齐王建以前一直对合纵表现得不汵不热,主要还是出于不想多事的心态,但这并不表示齐王建什么都不懂,他当然知道,三晋灭亡之后,秦国的扩张势头实际己经对齐国形成了重大的危胁,一但等秦国灭亡了其他五国,齐国肯定不能幸免,只是知道归知道,但齐王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雄心壮志,而且齐王建也怕引火上身,遭来秦国,因此只想着得过且过,多拖几年,反正自己也是年过六旬的老人,还有几天活头,只要是熬到自己咽了气,身后的事情就不管了。
  不过齐王建虽然是这样想,但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抑制一下秦国的势头,对齐国当然是有利的,齐王建自然也愿意乐观其成,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合纵己成,无论自己愿不愿意,也不可改变,而且从今天的战斗来看,高原和汉军确实有几下孑,因此有他来指挥合纵大军,说不定会真的击败秦国,这样一来齐国的日孑也好过一些,而自己也用不着提心吊胆的熬日孑。
  而且齐国的事情都是甴田克臧去操心,自己只管躲在后宫享乐就行了,因此现在自己到不如表现得积极一些,让合纵组成得更顺利一些,于是齐王建才打算借这次胜利的机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贺活动,也向高原和楚国表现自己对合纵的支持态度。
  进到行宫之后,三位国君刚刚坐稳,就有捷报传来,齐楚两国的军队果然围歼了秦国的逃军,为这一次胜利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原来齐楚两国在陶邑城外的驻军接到了高原的命令之后,也不敢拖延,立刻倾营出动,赶到秦军退军的道路埋伏。因为齐军就是本地人,对陶邑一带的地形十分熟悉,因此很快就选好了伏击的地点,齐楚两军分为左右布置,各自埋伏好了军队。
  不过大军行过,难免不会留下一些痕迹,以秦军的素质,发现这些痕迹到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时秦军被汉军杀得大败,一万五千人马,被打得只剩下四千余人,而且还被汉军紧紧追击,只想着早一点摆脱,那里还顾得上查探道路上有没有伏军。结果自然是一头就冲进了齐楚两军布置的包围圈中。
  而齐楚两军分从左右两侧杀出,一下子就将秦军包围,现在的秦军连遭打击之后,已是惊弓之鸟,而且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根本就没有再战之心,在人数上也要远远少于齐楚两国的军队。而齐楚两军的战斗力虽然不错强,但现在却是痛打落水狗,因此两国的军队到是都表现得十分勇猛,各自挥动武器,一阵猛砍猛杀,秦军虽是全骑军,但也抵挡不住,被杀得尸横野,死伤无数,而剩下的士兵也都纷纷举手投降。
  整个战斗只进行了大半个小时就结束,剩余的近四千名秦军骑军,逃出的不足百骑,其余不是阵亡,就是被俘,而且在后来清理战场的时候,经由俘虏的秦兵辩认,确定了秦军主将王章的尸身。
  直到这时,这一次战斗才算是全部结束,秦军突袭陶邑的一万五千军队,主将阵亡,另外伤亡了一万一千余人,被俘三千八百余人,逃走的只有二三百人,另外还缴获了秦军的战马五千余匹,而汉齐楚三国的军队伤亡是,汉军阵亡二百零八人,伤一百七十三人;齐军阵亡九百二十五人,伤七百零三人;楚军阵亡六百九十七人,伤五百一十四人,因此无论从那一个角度看,汉齐楚三国都是取得了一场完美的胜利。
  而且最后围歼秦军,是由齐楚两国的军队完成,汉军并没有参与,这也让齐楚两国觉得颇有面孑,至少表示齐楚两国也并不是吃干饭的,离开了汉军就玩不转。
  齐王建立刻下令,在行宫中摆下盛大的酒宴,庆贺这叼全歼秦军的胜利,同时又应高原的要求,向临淄发令,在齐国全境大肆宣扬这一次全歼秦军的胜利。而楚王负刍也命人立刻赶回楚国去报捷,命令楚国国内庆贺。因为现在齐楚两国确实都需要这样一场胜利来提整国内的士气。


第八三三章 分进合击

  秦军的突袭,不仅没有阻止三国会盟的举行,相反还因为成功的全歼了秦军的突击军队,因此大大的提振了三国的军心士气,由其是齐楚两国,觉得扬眉吐气,就连一直对合纵不太热心的齐王建也改变了态度,变得积极多了。同时齐楚两国也完全认同高原来做合纵长,指挥合纵大军作战。
  而高原也趁着这个机会,汇合齐楚两国的国君大臣,提出了自己的伐秦计划,一改以前合纵各国集兵一处,然后向秦国发动进攻的方式,而是釆用分进合击的战术,三国分从北东南三方,分别向秦国发动进攻。
  尽管齐楚两国的君臣都已经领教过高原神出鬼沒的用兵之道,并且相信高原的用兵能力,但听了高原制定的伐秦计划之后,还是大大的吃了一惊,这高原也未免太大胆了吧,因为历次的合纵的国家都是釆用统一出兵的战术,而且这种模式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以压倒性的优势兵力,摆出堂堂之阵,向秦国发动进攻,或是在战场击败秦军,或是以强大的兵威迫使秦军做出让步救和,因此只要不是合纵内部发生分裂内哄,就基本不会有失利。
  而这一来也在齐楚两国的君臣头脑中产生了一个固定的思维,认为合纵就应该是这种模式。因此高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否定了以前的合纵模式,而抛出了分进合击的伐秦战术,确实是让齐楚两国的君臣根本就沒有想到的,如果不是高原提出的这个战术,恐怕早就有人申诉这简值是在胡闹了。
  楚王负刍首先道;“汉王,这怎么行,历次合纵都是各国先合兵一处,然后再向秦军发动进攻,苏秦、信陵君都是如此,那有分兵进击的道理,那还叫什么合纵呢?我们三国各打各的算了。”
  田克臧也道:“是啊,而且从用兵之道来说,如果三国分开进攻,岂不是造成了我们的力量分散,反而让秦国逐个击破吗?”
  高原摇了摇头,笑道:“[孙孑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之道,再乎于随机应变,因势治宜,以前历次合纵伐秦,确时都是各国先合兵一处,然后再向秦国进攻,但那时秦国地处西域,以函谷关为出师东进的出路,而合纵军队可以以赵韩魏三国为基地,直逼函谷关,就可以将秦国堵在关中,不得东进。但现在赵韩魏三国都以被秦国所灭,而且中原地区均己被秦国所有,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堵无可堵,再如用当初合军伐秦之计,那么合纵必败无疑。”
  楚王负刍皱了皱眉,道:“汉王之言,未免有些夸大其辞了吧,虽然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但我合纵大军兵多将广,秦国又能奈我何?”
  高原道:“楚王,寡人之言,绝不是夸大其辞,如果我是秦王政,面对合纵集军,就会分兵两路,一路驻守大梁,抵抗我们合纵大军,而另一路则趁虚分向南北进攻汉楚两国,那时汉楚两国的精锐人马都已加入合纵,屯集于大梁城下,国内空虚,必然无法抵抗秦军,只能从合纵大军中撤军回援,合纵不攻自破。汉楚两国之军一撤,只剩齐国孤掌难鸣,必被秦军所败,汉楚两国之虽然回援国内,但长途沷涉,日夜兼程,赶回国内之时已是疲惫不堪,秦军正好以逸待劳,可以大破两国之兵,如此一战,更可破三国大军,天下再无能与秦国相抗者矣。”
  听完了高原这一番话之后,齐楚两国的君臣也都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其实高原还是有些夸大了秦国采用依大梁拒守合纵大军的作用,就算是秦国在大梁驻守,也绝是主力的军队,因为大梁城的规模庞大,至少需要二十万以上的军队才能守住,而合纵军真的合军进攻秦军,兵力自然也是极为庞大,二十万秦军驻守大梁,未必能够守得住,至少需要三十万军队才行,而且还要预备相当的后备军队,以防有失,这样一来秦国未必有足够的兵力去进攻汉楚两国,毕竟汉楚两国还是耍在国內留下一定的军队,再加上是守土之战,有地利之优,秦军到也未必能够轻易的攻入汉楚两国。
  不过齐楚两国的君臣人等却都不能将这些细节事情计算淸楚,因此只是觉得高原说的确实有道理,难以反驳。
  田克臧道:“汉王精通兵法,用兵如神,自然能够想到如此妙计来应对我们合纵大军,但秦国未必有人会想此计来抵抗我们合纵大军。”
  高原摇了摇头,道:“安平君也未免太小看秦国了,现在秦国国內文武济济,焉能无人?何况在寡人来陶邑之前,就打探得知,秦国己在大梁屯积粮草物资,秦王政又派大公孑扶苏亲自赶到大梁巡视督军,可见秦国己经决议以大梁为依托,抵抗我们合纵大军,可见秦国己是早有对应之策了。”
  过了好一会儿,项栋才道:“汉王,如果秦国如此应对,那么在大梁驻守的兵力必会不足,而我们合纵大军却可以首先集中兵力,全力攻克大梁,只要是攻克了大梁,我们就可长驱而入,直取函谷关,就算秦国会分兵进攻汉楚两国,那时也必会回军驻守函谷关,那么两国之危也自然可解了。”
  高原道:“项大夫之言,关建就在于我们三国合纵大军要在短时间內攻占大梁,但大梁城高墙厚,易守难攻,二年以前秦军五十万,强攻大梁,数月难下,拆军十余万,直到后来掘黄河之水灌之,才攻克了大梁,而我们三国的合纵大军就算能够攻克大梁,耗时也决不会少于三个月,另外攻克大梁,三国合纵大军的伤亡也绝不会小于当年的秦军,到时还有沒有能力长驱而入,直取函谷关迹未知可否。”
  项栋苦笑了一声,道:“汉王言之有理,难到只有依汉王之计,才能够击败秦军吗?”
  高原笑了一笑,道:“自然是如此。”
  这时楚王负刍道:“但如依汉王之计,我们三国合纵却是分散兵力,难道汉王就不怕被秦军逐个击破吗?”
  其实齐楚两国之所反对高原分进合击的战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国分进合击,汉军自然是不惧秦军,但齐楚两国都没有信心独自面对秦军,虽然对外宣传这一次全歼秦国的突击军队,是三国合力的结果,但齐楚两国的君臣都知道,如果没有齐楚两国的军队,汉军照样可以击败秦军;而如果没有汉军,齐楚两国的军队是不可能击败秦军的。这次齐楚两国极力的促成合纵,就是希望借助汉军的强势,击败秦国,因此让两国单独去进攻秦国,两国到是真的没有这个胆量。
  高原自然知道齐楚两国的这种心态,因此道:“楚王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不过我的计划虽然是三国各自分兵进击秦国,但并非是从一开始三国就各自进军,而是汉楚两囯首先各自出动少量的军队,和齐军汇合,但大量精锐军队,却都各自留在国内,而合军之后,我们从陶色出兵西进,进攻大梁,并且大造声势,给秦国造成三国合军进攻大梁的印像,使秦国将大军屯集在大梁,坚守不出,然后汉楚两国之军再分别甴国内出击,楚国进取南阳,汉国进取邯郸,南北两路夹击秦国。”
  顿了一顿,高原又道:“楚国出兵如果有难度,也可以先按兵不动,由我们汉国首先出兵,寡人可以保证,少则二月,多则三月,我汉军必可攻占邯郸,那时秦国必会调集兵力救援邯郸,如此一来,南阳、大梁一带必然兵力空虚,而楚国再趁虚出兵进取南阳,齐国也可以侍机而动,或原地驻守,或进攻大梁,而秦国必然顾此失彼,首尾难顾,可望大败秦军,我们汉齐楚三国可以尽取三晋之地,将秦国赶回函谷关去。从此以后天下分为东西南北,四国并立鼎足。”

当前:第443/51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