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门1619全集.net》第2/296页


  王书辉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光门,原本将近三米高,三米宽的光门明显的又缩小了一些。王书辉觉得这个光门本身是耗费能量的,每穿越一次,光门就会缩小一点。不过从光门缩小的规模来看,足够他穿越上百次的。所以他也没有多想,把带车子推到明代去了。


第3章 穿越3

  人在贫困的条件下,就会变得比较现实。带车子这种纯粹的工业化社会才会出现的东西,出现在明朝末年的枝江王废园里,朱由梓父女两人居然一点也没对带车子表现出任何的兴趣来。两个人的四只眼睛,都死丁丁的盯住放在带车子上的大米袋子、白面袋子,还有半扇猪肉上面。
  朱由梓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还算可以,两百多年的潘王府邸,虽然几代枝江王没少祸害,但是家底还是有一些的。虽然他爹也比较能祸祸,但是那时候凭着祖宗留下来的一些字画古董什么的,也能维持。直到他爹自己祸祸死了自己,枝江王府的家底才算彻底被败光。之后的日子就是普通人家的日子。
  等到朱微妏出生的时候,枝江王家就是彻底的家徒四壁了。朱微妏实际上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因为营养不良,身体不怎么发育,王书辉眼里,这小丫头像十岁左右的小子似的。
  王书辉一看这俩货的状态,也没说什么废话,让朱微妏把他家的锅先找出来,自己在屋子里靠近门的地方,把铁炉子弄好,把白铁皮的炉筒子一节一节的连起来,再把蜂窝煤点着。王书辉让朱微妏把饭锅洗干净,放了三碗米进去,想了想,又放了两碗米,简单的淘两遍,就把锅放到炉子上了。
  王书辉转身出了房门,原本想着让两个人帮忙把车里的东西搬进屋去,后来转身一看,那俩货不知道从哪弄了两个大海碗来,守在锅边上了。王书辉轻轻叹了口气,出去搬东西了。
  东西不少,但是一会儿就搬完了。这时候,饭也做熟了。还好,毕竟是王族出身,基本的礼貌还是有的,没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着王书辉呢。
  王书辉也没理那俩货,拿出菜板和菜刀,切了一大块猪肉,把做好的饭端到一边,拿出一个铁锅放水烧开。把猪肉焯了一下,放好冰糖酱油料酒,做起红烧肉来。王书辉发现这爷俩和饭锅飚上劲了,饭锅到哪,这俩货到哪,也不管别的,一直拿着海碗守着饭锅。直到不一会儿,红烧肉的香味出来了,才转移阵地,守起肉锅来了。
  等饭菜好了之后,王书辉拿出两个不锈钢的小盆来,先给这爷俩盛了饭菜,还没等他自己把饭菜吃上嘴呢,用德刚老叔的话说,爷俩上演了一场,翻江倒海风卷残云,恨不能把饭菜直接往嗓子眼里倒的好戏。
  王书辉一方面觉得惊讶,一方面又有一番落地的凤凰不如鸡的感叹。往前推个一百年,就这俩货,那也得是大明朝的王爷和郡主呢。
  吃了饭,两个人才从容了起来,茶水也泡上了,不过茶叶是王书辉带来的茉莉龙珠。打着饱嗝,喝着香茶,大约也是知道自己刚才的行为不太雅观,朱由梓父女有点不好意思,都不太敢说话。还是王书辉发现了点问题,泡茶的茶杯样子不错,他仔细一看,还真有点不同寻常的地方,看起来有点“宣德蓝釉”的味道。
  身为历史**好者,大学老师出身的王书辉还是见过几件宝贝的。就说瓷器吧,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单色釉和杂色釉,在后世的古玩市场上动轨就是几百万的价格。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因为他见过实物。现在拿在手上的茶杯,就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朱由梓发现王书辉对手中的瓷器仔细观瞧,心里确定了一件事情。这个叫王书辉的和尚,看来肯定是大家出身。年纪不大,面色白净,一看就是没经历过什么风霜雪雨。手指细长白皙,一点也看不出干过什么活的样子。虽然长的高大健壮,但是说话做事文雅随和,还俗和尚身份的王书辉明显的有着很好的教养。王府里很早之前也招待过有身份的客人,但是能认出官窑瓷器的可是真正的不多。当然了,家里剩下的这些瓷器虽然都是官窑的,但是又不是前朝的古物,都是些本朝的玩意。但是再怎么不值钱,那也是官窑的出品的啊,这位王书辉还是有见识的。
  “世子,这是宣德年间的官窑吧。”王书辉奇怪的问道。
  “书辉公子不用与在下客气,家祖时我家就已经被朝廷革了爵位,从家父到我这里,连一粒禄米都没领到过,哪里还是什么世子。更何况在下的性命还是公子救的,称呼随便些就好。我看公子也不过元服之年,在下就自大一些,称公子一声世侄,公子若不嫌弃,叫老夫一声世叔就好了。”朱由梓笑眯眯的说道。
  王书辉知道,清朝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三十三岁左右。明朝不会比清朝好到哪去,大约也就是在三四十岁这两溜晃悠。朱由梓今年三十三,虽然他认为自己是二十岁,但是想当自己的叔叔,也明显的有套近乎兼占便宜的嫌疑。不过从客观来说,别说这个朱由梓,就是那个萝卜头一样的朱微妏,对自己来说,也是四百年前的老古董了,他倒是不怎么在意称呼问题。
  “那小侄我就放肆了。世叔家里的茶具,都是宣德年间的官窑吧。”王书辉问道。
  “贤侄大有见识,虽然不是什么值钱之物,但是寒舍的瓷器也都是真正的官窑。也是借了祖宗的遗德,按照规制,这官窑瓷器,还真不是寻常人家可以用的。”朱由梓对于自己的王族身份还是念念不忘的。
  “父亲说这些又有什么用,祖宗遗德,难道祖宗遗德能够让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吃饱穿暖么,还不是王世兄帮忙,不然连命都要丢了。”朱微妏和王书辉想象中的古代女子不太一样,性格更像是穷苦普通人家的孩子,性情上还是比较疏朗爽利的。明显的,朱微妏对于父亲自夸身份,没有向王书辉郑重道谢心里不满。
  “小女子这里多谢王世兄了,家里早就断了粮米,父亲又在病中,王世兄为父亲诊病救命,又慷慨解囊,赠以茶饭,小女子这里感激不尽,无以为报。”朱微妏的风格倒是挺像后世人的,说话爽利,性格中透出一种天然的大方来。
  “举手之劳,不必费心,世叔与世妹也是与我有缘,区区小事,不算什么。”王书辉本来也是带着猎奇的心态面对古人的,他确实没怎么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不过听了王书辉这话,小萝卜头朱微妏的脸明显的变红了,已经好了的朱由梓也咳嗽了几声,这让王书辉有些摸不着头脑。


第4章 穿越4

  王书辉毕竟是个现代人,对于在不同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下生活的古代人,他们是个什么心理,他是很难认识清楚的。
  王书辉对朱由梓一家的关心和帮助,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是有直接关系的。王书辉小时候,他的母亲就一直生病,他的父亲为了养家,常年的在外面工作,家里的事情都是由王书辉承担的。他上初中的时候,父亲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不倒两年,母亲在忧愤之下去世了,他在街道组织的帮助下读完高中,又考上大学,凭借助学贷款读完大学,考上了公费的硕士研究生,最后留校任教。
  在艰苦的条件下,王书辉锻炼出坚毅的性格。万事不求人,这就是王书辉的人生态度。当了大学老师的王书辉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生活,教社会学专业的王书辉喜欢读书,平常在家里上网娱乐,非常喜欢研究历史问题。工作之余,也很喜欢户外野营,参加过很多考察探险。王书辉有一种处变不惊的从容态度,这就是他穿越古代之后,见到了古代人也能从容相对的原因。
  喝完茶之后,王书辉把两个装了衣服的大包袱交给朱由梓父女。本来朱由梓还想端一端世叔的架子,可是王书辉一句,“不穿暖些,肺病就会重犯”,父女两人就老老实实的接受了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朱由梓本来想让王书辉住在他们唯一还算体面的房子里的,王书辉没有同意,坚决要住到花园里面,因为他的坚持,父女两人也就同意了。
  虽然朱微妏表现的比较奇怪,态度也不想以前那样落落大方了,朱由梓的眼光里也有些其他的味道,但是王书辉也没太在意。教会了朱微妏怎么使用铁炉子,怎么调节炉筒的通风开关,怎么用那些他带来的东西,并且告诉他那些食品都是什么,怎么吃之后,他就离开房间跑到花园里了。
  王书辉通过花园的光门穿越回到现代,回到自己的家里开始考虑这几天遇到的事情。
  穿越这是肯定的了,不过比较倒霉,穿越到了明朝末年。在王书辉看来,明朝和清朝的这个王朝交替过程是比较剧烈的。从他知道的数据上,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这十几年间,在小冰河时期这个剧烈的气候变化下,中国在农民军的破坏和满清的屠杀下,人口减员达到八千多万。直到康熙年间,小冰河时期结束和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在中国推广,人口减员才最终结束。
  可以说,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阶段的中国人是最倒霉的,即使不考虑农民军惊世骇俗的扫荡和破坏,也不考虑满清蛮族疯狂无度的屠杀,就是单纯的想要当个农民,都因为小冰河时期导致的气候恶化而不可得。
  王书辉既不是明粉也不是清粪。在他看来,明王朝的好与坏与它本身的灭亡没有关系。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的土地集中和特权阶层的利益扩大,无论是哪个封建王朝,谁来当皇帝,不断萎缩的国家财政最终导致的都是封建王朝的彻底崩溃。
  满清最终获得国家的政权,凭借的就是他们通过野蛮的手段,大量的屠杀,破坏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特权。而八旗贵族虽然也是特权阶层,但是与庞大的汉族地主相比较,他们的规模又是比较小的,大量的屠杀导致的人口减员和特权阶层的缩小,在野蛮统治下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这才是清王朝取代明王朝统治中国的根本原因。
  可以这样说,明王朝是通过已经变得病态畸形的封建地主和官僚统治国家,而清王朝是通过野蛮疯狂的军事贵族统治国家,在这场对决中,野蛮疯狂的军事贵族完胜病态畸形的封建地主。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虑,在程朱理学的桎梏下的汉族文明已经走到绝路上了。明朝灭亡后的二百多年间,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满清王朝,又继续走上这条绝路,使得中国社会没有得到一丁点的进步。最后,满清王朝在代表了先进文明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下寿终正寝。
  真正让王书辉比较可惜的是,实际上,汉族文明本身是极为先进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思想文化就已经为汉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多条发展路线。从宏观上讲,宋朝末年和明朝末年,在先进的生产力的促进下,汉族文明有两次重新走上新的道路,获得新生的机会。而这两次机会都被北方野蛮人的入侵掐灭了。明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发展到了社会进化的边缘了,可是在剧烈的气候变化和畸形的特权阶层的破坏下,最终,中国社会进化的过程被野蛮人的入侵所打断。
  王书辉一直觉得很奇怪,中国人一直都没有吸取五胡乱华和元蒙夺国的历史教训。西方人也是在野蛮人的破坏下不断发展的,但是他们明显的吸取了教训,“文明不去消灭野蛮,野蛮就会消灭文明”,西方人对于丛林里法则的认识,对于世界运行的基本定理的认识,明显要比中国人早上几百年。
  王书辉认为,中国人在文明上的落后,正是从汉代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开始的,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的伪儒文化,一直在原地踏步,最终导致了汉族文明发展的全面滞后。他觉得想要彻底改变汉族文明的落后局面,一方面是引进先进文化,但是,更重要的则是像中医治疗一样,重新复兴古典文明,从根本上调理中国文明本身的生命力。
  在以前,王书辉的想法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但是在穿越门存在的条件下,在明朝末年这个复杂恶劣,但是又充满机遇的条件下,改造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就成为了一种可能,这让一辈子都生活在平庸中的王书辉激动不已。
  要不要抓住这个机遇,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中国,这是王书辉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他也充分的意识到,实现创造新中国的理想,其过程是复杂的,艰辛的,甚至于他的生命安全和在现代社会的存在,都要受到威胁。王书辉觉得,在工业文明充分发展的现代中国,他的存在是微不足道的。而在文明交替之际的明朝末年,他即使最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实现理想的环境还是存在的。
  选择是艰难的,王书辉不仅陷入沉思之中。在踌躇中的王书辉突然看到自己墙上的一段话,那是《钢铁是怎样炼成》中保尔柯察金的名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第5章 准备1

  王书辉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对于这一点,他心知肚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你可以问问被现代智人当食物吃掉的尼安德特人,你也可以问问在西方殖民者火绳枪和天花病毒下,几乎被种族灭绝的印第安人。像科幻大神刘慈欣在《三体》里写的不同宇宙文明的关系一样,不同等级的文明之间即使在宇宙环境下,仍然遵循着丛林法则。
  在王书辉眼里,农业社会的人,也仅仅是需要改造和教育的对象,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
  所以在考虑怎么在明朝末年进行改革的办法的过程中,王书辉更多的考虑的是农业的问题,工业的问题,科技的问题和思想文化的问题。
  短短的一夜时间,王书辉并没有时间考虑的太详细。但是他知道,在农业社会里,农业问题一直是第一问题。所谓无农不稳,不论进行什么样的计划,没有稳定充足的粮食供给的情况下,都是不行的。而解决明末的粮食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推广抗旱抗寒的高产作物。在小冰河恶劣气候条件下,也能保证高产的耐寒作物,主要就是玉米、地瓜和土豆、南瓜这些东西。它们的特点就是,即使在落后的古代农业技术水平下,也能保证较高的产量。
  王书辉了解的,玉米在东北地区的亩产大约在一千斤左右,这是在大田种植,不能进行精耕细作条件下的产量。当然,化肥农药也是要搞的,灌溉也要比较到位。
  地瓜的亩产就比较夸张了。在精心耕作的条件下,亩产一般都超过四千斤。一些高产的品种,亩产过万斤是很普遍的。那种在房前屋后随便种一种的,没有化肥农药的情况下,亩产也超过一千斤。
  土豆的产量也很高,在东北地区的亩产普遍在三四千斤左右。作为南瓜大省的黑龙江人,王书辉对于南瓜的产量可是很清楚的,南瓜亩产普遍在两千斤以上。如果进行吊种,也就是搭了杆子让南瓜往上长,充分利用空间的话,亩产超过五千斤是很正常的。
  不过王书辉也知道一个很简单的常识,这些作物之所以高产,是在农业科技大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的。按照王书辉了解到的情况,这些作物之所以高产,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家在农业科技上的投入,使得很多作物得到改良,产生了很多高产的优良品种。
  王书辉当然知道,在明朝末年的环境下,这些作物是不可能有这么高的产量的。这个时期明朝本土的作物,玉米和小麦、水稻的产量差不多,也就是在五十公斤左右,地瓜土豆的产量比较高一些,大约能达到两三百斤。南瓜好些,也不会超过三百斤。
  但是王书辉不会有着金手指而不用,他肯定是要从现代买种子到明代耕种的,无论是什么作物,他都准备到农业科技部门买产量最高的品种。他在乎的是产量,好不好吃,他是不会考虑的。在明末的条件下,有的吃已经是邀天之幸了,明末的土著们是不会在乎食物的口感如何的。
  王书辉既然准备到明末去创造一番事业,那么身份问题就要得到解决,不过这倒不是什么大事情,在现代随便找一家小印刷厂,按照网上的明代度牒材料,弄个和尚度牒简单的很。这之后,让朱由梓帮忙,在枝江县弄个户籍也是件简单的事情。
  另一方面,王书辉还要把可能会逐渐缩小的穿越门掩饰起来。他的计划也很简单,在现代找到园林部门把岳园的一块地租下来半年,弄一个大工棚,把穿越门隔绝起来。在明末那头,他准备运过去一个大集装箱,把穿越门框进集装箱里,集装箱的两头,就变成了穿越两个世界的简单通道。
  当然,这也要保证朱由梓父女不会起疑心。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穿越门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逐渐的变小,甚至有可能最后消失,在这段时间里保证穿越门的保密就可以了。
  王书辉家附近就有卖活动板房的小企业,一个二手的集装箱也不过两三万块钱。他花了些钱买了几个二手集装箱。
  除了这些东西以外,王书辉也要考虑泼迫在眉睫的自保问题。不过这些还好办,通过一些手段买一些护身的枪械还是比较简单的。关键是在以后建立武装势力的时候,让士兵们使用什么武器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些他还没有仔细考虑。他知道,当务之急是要把穿越门保护起来。
  第二天一早,王书辉就联系了园林部门,当天上午就以极低的价格把岳园的东半部分以露天货仓的名义租借了下来。管理部门为了拉关系,居然同意了事后付款的条件。他先用一个活动板房,把穿越门框进板房里,又通过一个小施工单位,在板房外面建了一个很大的建议框架厂房,之后租借了一辆叉车,把买来的二手集装箱运进明代。就这样,一个以集装箱两面为通道口的穿越通道就简单的完成了。

当前:第2/29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