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足够你爱》第50/51页


望着他们,我的双眼禁不住涌出泪水。’


35


故事讲完了。
此刻已是完全的黑夜,夜空澄清,不见月亮,只是漫天星斗。
爱德华・赫利教授站在窗前,仰望星空。
“总是这些星星。”他说。
“不,教授,”朱丽说,“那些星星并非像我们过去以为的那样不朽,也并非就在我们认为的那个位置。如果星星是声音,那声音便是几百万年以前发生的某个事情的回响。”
“是的,你说的对。”
“……我没想到这些回忆会带给你这么多痛苦。”
“没关系,我习惯了。当年瑞诺死时,我以为那份刻骨之痛永远也不会消逝,这个世界上将再也不会有生命和光明了。但你看,我活着,等待死亡来临。我所致爱的人化成了尘土,从而才有了一个个坟墓,总有一天,我会和他们躺在一起。”

朱丽回到家后,一个星期都恍恍惚惚的,赫利的故事给她的印象太深了。
一天晚上,大学的史宾斯女士突然打电话找她。
“赫利教授失踪了。”
朱丽立刻赶到教授家,警察已经侦查完毕,史宾斯女士也在。
原来赫利教授很久没有和校方联系,电话也没人接,校方起了疑心,报告了警方,才发现教授已经失踪好几天了。
“警方怀疑教授是因为精神病自杀了,曾有人说在河边见过他。但最后一个跟他有交往的人是你,他有什么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吗?”
“我不知道。”她能说些什么呢。
朱丽很伤心,因为那样一个秘密消失了,但她又觉得教授不会死。
“我可以进去看看吗?”她请求。
因为警方的工作已经结束,朱丽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她走上二楼的图书室,看着她曾在这里和他谈话的地方。
书架,古书,钢笔,纸,一切都像她离开时一样。还有桌上的硬皮笔记本,墨水,画框。
画框?
朱丽盯着那个没有画的画框。
这不是嵌着爱德华・赫利带着戒指的肖像画的画框吗?但画在哪儿?
朱丽立刻想到报警,但突然,她明白了,她笑了起来。
这幅对于赫利而言非常珍贵的画被他带走了。
他没有死,没有像警察以为的自杀。他只是走了,离开了。
朱丽拿起空空的画框,走到门口。
“史宾斯女士,赫利先生被确定自杀的话,他的财产就会由校方保管吧?”
“是的。”
“那我可以收藏这个画框吗?我毕竟做过他的学生,想留个纪念。”
史宾斯女士瞥了一眼。
“没关系,这又不值什么。”
“谢谢。”
朱丽将画框紧紧抓在手里,迎着夜间的晚风,向河边走去。河水轻荡,倒映着灯光。
她倚着栏杆,心情难以平静。
我在等什么?等他的归来么。爱德华・赫利走了,也许是有人开始怀疑他,也许是他觉得告诉我的太多了。
可我如何等得他的归来?
许多年后,我也会死。
也许有一天科学可以为他的存在做出解释。我们是物质的生命,有生有死,这是生理学和物理学的铁定法则;爱德华・赫利也总有一天会死的。他在变老,没错,虽然非常缓慢,但他确确实实在变老。因此,即使是他,也会死。
这么说,人必得听命于一只丈量时光之旅的时钟;它走走停停,时快时慢,从开始转动的那一刻起,便不断地制造出绝望,也制造出爱来。
普天之下并无新事。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古往今来纠缠不休的苦难,因为这苦难中还伴随着欢乐,它才更显深重悲壮;人类不断地重复自己的历史,重复着所有的欢笑和眼泪、爱和恨,可为什么每一次重演,都犹如一支辛酸的歌谣。
也许这就是我们,是人类。我们总是在不涨不落的之间之河里摸到相似的鱼。但一切信仰,一切灵感,一切天才的光华,都注定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崩溃。我们必须相信这一点。唯有相信它,才能在绝望面前不屈不挠。
朱丽久久望着远方,望着空寂的黑暗。


―全文完―


后记:

《时间足够你爱》终于写完了最后一个句号。
其间很多次想到要放弃,因为这并不是一个能像《黑太阳》一般让我激情澎湃的题材,但是如果我停下,很可能它将落得一个有始无终的下场。所以写是写完了,却留下了很多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首先是一个大BUG。
我在引子里提到,爱德华有一幅带着结婚戒指的肖像画,绘者是康斯太布尔。但在第四个故事里,赫利结婚的时间在1919年,而实际上,康斯太布尔是1837年逝世的!
没有认真查找资料就是这种后果。请各位在看的时候自行将画家过滤成其他可能的人,比如,约翰・萨金特。
其次,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太大。
理查三世的故事受《时间的女儿》的影响;德吕亚的故事受《异端的权利》的影响;亨利三世的故事受《玛戈王后》的影响;瑞诺的故事受《人都是要死的》的影响。
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书,有些是近期在看,有些是很久以前看过,但却摆脱不了、或懒于摆脱它们的影响。
纵观整个故事,更可以说是受到了《浮士德》,《不会死的人》,《人都是要死的》和海因莱因同名小说的影响。
我比不上这些人,只能在耽美的圈子里发发光。

在进行了自我批评之后,再说一些别的,对在原文里没地方写的东西作个补充。
一。亨利三世的父亲,即亨利二世,死于一次马上比武,对手的长矛刺穿了头盔,扎进了脑袋。这恰好与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吻合。

当前:第50/5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