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怎样炼成的全集.com》第50/148页


盖房子的课上,曹操砌的房子,门窗预留的洞口不是大,就是小,还明显歪着。房顶没盖好,整个房子就坍塌下来。倒伏的土块和石块把曹操埋在下面,学生们见曹操被埋,慌忙跑来抢救。

曹操满身泥污、一瘸一拐地被救出来后,二话不说,继续拿起瓦刀重新砌墙。盖起来再倒,倒下再盖,最后土坯全部弄烂,只剩下窗沿、门头几块木料是整块的,最终砌好跟猪圈差不多大小的房子,早将他们几个同学折磨得精疲力竭。

任课先生们并不觉得他们是在做无用功。这样的经历至少有一个好处,这帮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太学生从此不敢轻视有一技之长的普通民众。

曹操见胡母班编了个像样的篮子,他也凑热闹,搞不懂经纬线怎么跳着编织,忙了半天,还是一堆胡乱的竹篾,惹来一阵讥笑。

袁术则编得一手好席子,他编的第一张芦席,跟宝贝似的整天坐在屁股底下。逢人便炫耀,那是他亲手编的。袁术从此爱上编织技术,无论打仗还是行军,随身带着竹篾或芦苇,一有空就来两手。

曹操扔下这些烦人的、只有娘儿们才愿意干的细活,学习凿石头。可十指磨烂,也没凿出一处直线,一个平面。圆不圆方不方的像一只石冬瓜。

一次次失败,曹操同学们遭受“百工”的磨砺和失败的打击。

万事万物都有内在的道理,通晓经典并不能打造出一个合格的治世之才。“百工”的劳累和辛苦打磨着曹操和同学们,是否能够使他们参悟出治世的道理?

哪堪忆,太平时

身在太学,即使再只知道学习,也会被大环境和大事件所影响。太监和士大夫们也许是斗得累了,随着李膺、陈蕃等相继离世,更是伤了元气。这时的刘宏皇朝,竟然出现了短暂的平稳。繁荣得如同时刻依恋人间的春色,不请自来。

难得几年太平日子,也是曹操在太学飞速学习知识的时光,更培养出他日后久久不能放下的愿望。那四方来献,八方朝仪的盛世美景,作为大汉子民的一员,当然惦念那段盛世荣光。

三月杏花盛开,周围各国各族使者前来贡献。

整个洛阳,是世界的中心,是天下数一的大都会。奇装异服的各国使节、商人、观光团、学子们像被四面八方的风吹来的一样,都集中在农历三月出现在洛阳的大街小巷。

各种展销会、产品交易会,吸引着帝国内外无数商人、顾客,整个洛阳像被灌入化学试剂,瞬间膨胀到人满为患。

一年一度的开坛照例举办,这次主讲师有马融、蔡邕、许劭、荀爽、杨赐、赵岐等。

三月十六,洛阳同时开了双坛:蔡邕、许劭等大儒登坛讲学,整个社会仿佛沉浸在学术氛围中。

全洛阳仿佛都放假了,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大街小巷像是过节。天下士子期待已久的学术盛会,不但只是学术交流的本身,还隐含向上与繁荣稳定。

讲课内容有关四书、五经,也有名人趣事,还有通俗故事。

最热闹的要算坛主杨赐的带领下,在场三千多人跟读《孝经》: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跟读《孝经》的声音,远在皇宫的皇帝刘宏都能听见。他和几个太监站在城楼上,朝广场这边眺望,享受着这万民同庆的欢乐时光。

无论识字的士子,还是不识字的农民和商贩,或者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还是老无所养的贫苦老人,在坛前获得平等,于诵经声中获得升华。人们是在坛中获得希望还是安慰?

只有参加开坛活动的他们才知道。

熙平年间,经学盛行,从京城到地方,大多数人视开坛活动为重大节日,乐此不彼。

平日里农耕,自给自足。闲暇时学习圣人经典,愉悦性情,修养身心。过着与世无争,如梦似幻的天堂生活,这是老子的愿望。然后再由士大夫们治理国家,抵御外敌,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道和儒在治国方面也能很好地配合。

除了皇都洛阳,地方上也一样,很多有学历、有实力、有名望、有经验的能人志士在地方官府的筛选下,主持开坛。

每个坛主都有自己的特色,几年下来形成名坛,前去听坛者、做生意者、看热闹者、观摩者等可谓人山人海。往往经济发达的地方不止一个坛,有好几个坛一起开。

和袁绍、袁术兄弟同乡的汝南平舆人许劭,毕业于太学,先在太学小学部任教务长,经历“党锢之祸”被迫下狱,后经多方拯救得以解脱,调任到大学部任教务长,同时担任两门经学课程主讲。

他开坛的题目:《“十子”论》,也就是在讲述历史上十位贤哲的生平,然后对他们的成长和人生经历加以评论。

由于许劭见闻广博、历史知识丰厚,对历史人物深有研究,加上善于辩论、言语犀利,往往一语中的,他开的坛获得广泛欢迎。

众人在听了他对“十子”的评价后,纷纷联名要求再开坛,对历史上其他人物加以评价,比如《“十士”论》、《“十帝”论》等等。

虽然呼声很高,但许劭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才能整理一套全方位讲稿,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再次登坛开讲。

许劭对前来劝慰他登坛的主办官员说:你们不要再劝我,后天的开坛无论如何也来不及。你们以为我是“生而知之”,岂不知我乃是“搜而知之”。

许劭拒绝再次登坛的要求,这反而更加吊起大众的胃口。许劭善于品评的美名在洛阳城中迅速传开,很快便由前来听坛的士子、学子们,将对许劭的仰慕带回到故乡的士人圈子。

许劭善于评价古人的特殊能力传遍全国。东汉传播消息的速度虽然只靠口头和驿站,可轰动效应一点不减。

许劭不久即因为政事牵连,毅然离开京城,在他的故乡汝南平舆开办以“相人”为主的“月旦评”,蜚声海内。

当前:第50/14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