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其实很疯狂全集.com》第66/95页


张良接着道:陛下若封赏了雍齿,那些立了战功又怕陛下为难他们的人,一看您连雍齿都封了,还能有什么顾虑呢,没顾虑自然也就没了造反的心。

从内心来讲,封赏雍齿,刘邦极不情愿的。但为了笼络人心,还真没有比雍齿更佳的人选。

得了,封就封吧。老子不是给他奖赏,而是拿他当个棋子。刘邦自我安慰。

事实就是如此,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心甘情愿做的,为了大局,我们不得不委曲求全。即便当了皇帝,也不能完全随心所欲。

刘邦采纳张良之计后,大摆筵席,封雍齿为什邡侯,同时又加快速度封赏了另外一些将领。那些动了谋反念头的将军,得了封赏,立刻转怒为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但是,安定人心是一项大工程,这才刚刚是个开始。

尽管刘邦当了皇帝,与臣僚有了君臣的名分。却没有君臣之间的礼仪。

尤其那些长年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并不觉得刘邦有多神圣。在他们眼里,他依然是个老流氓。这就好比明星身边的人,并不觉得明星有多么神秘,多么与众不同。正应了古希腊寓言家伊索的话:熟悉会滋长轻视。

人与人之间,一旦轻视,孔子那套君臣长幼之礼就连个屁都不是了。刘邦手下的一些有功老臣便是如此,他们在殿上争功,喝醉了相互谩骂,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还动了兵器,一剑砍在廊柱上。

这哪儿像朝廷,俨然一个流氓集中营。

刘邦很头痛,他既不能杀鸡儆猴,又不能听之任之。好在有一个人,为他解决了这个难堪的问题。此人便是叔孙通。

提起此人,人们一定会想起当年的秦二世胡亥。

当年,各地动乱,胡亥召集儒生开会。别的儒生都讲真话,唯独叔孙通只吹捧不进言。儒生们都以为,叔孙通从此就会平步青云,没想到不久后,他就消失了。

叔孙通是个清醒的人,他知道秦王朝廷已是朝不保夕,于是对胡亥吹捧一番后,便悄然离开了。他先跑到自己的老家鲁国。

不久,鲁国被项梁占领,他便投靠了项梁。项梁死后,他又投靠了楚怀王。

楚怀王被项羽迁徙到湖南后,叔孙通眼看跟着楚怀王没出路,索性又投了项羽。

可没想到,项羽的老窝彭城最终又被刘邦占了。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指不定会在哪翻车。叔孙通走投无路,只好又投靠了刘邦。

叔孙通很清楚,刘邦讨厌儒生,而自己是一个资深的儒生。

于是,他见刘邦时,不穿儒服,不戴儒冠,只穿一身楚制短衣。他心里有数,儒生装对刘邦而言,是一种制服诱惑,他会摘下儒冠当尿盆,以宣泄情绪。

见了面,两人一交谈,叔孙通并不像别的儒生一般装模作样,他说话实在,一个钉子一个眼,不玩虚的。

刘邦喜爱叔孙通的言谈和短打扮,在他看来,读书人若读死书,迟早把脑袋读成了一团浆糊,应当像叔孙通这般善于变通。

从某种角度来说,刘邦穿越至今时来统管教育,将是一大幸事。

不久,叔孙通上任,当起了皇家宫廷礼仪师,对文武百官进行系统的礼仪培训。

培训活动黎明时分便开始了,文武百官以及各路诸侯齐聚殿外。

“趋”――宫中的传达官朗声一呼,众人分东西两列排好,东列为武将,功臣、列侯;西列为丞相等文官。

庭中,数百名执戟郎从殿门至主殿分队排列,旗帜鲜明。

刘邦入殿,礼官引导诸侯群臣等官员,依次朝贺。

朝礼毕,宴会开场,群臣入座,跪拜刘邦,且不得与刘邦平视。而后,按尊卑次序,依次向刘邦敬酒。敬完酒,群臣落座,却不能痛快豪饮,按规定,每人饮酒不得超过九杯。

刘邦麾下老臣,多是狂放的酒徒,九杯酒相当于漱口,味儿还没尝出来,就不许喝了,实在叫人有些憋屈。

叔孙通可不管这些,他恨不得在群臣的酒杯上刻一排字:饮酒有害健康,浅尝即止!

整套礼仪,庄严肃穆,不苟言笑,十分正经。

追随刘邦多年的一班兄弟,终于明白,他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和刘邦没大没小了,他和他们之间,是君上与臣下的关系,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老板当有老板之气派,对员工应恩威并施。

恩时甩个笑容,以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甚至嘘寒问暖,拉些家常;威时板起脸作心事重重状、焦虑状、深沉状、思索状,仿佛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

当前:第66/9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