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全集》第2277/2293页


事实上,这部法律存在的时间,要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久。大约在五万年后,人类文明才废除了这部法律,让所有智慧个体都能平等的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好处,而不仅仅是有钱人才能拥有无限的寿命。

明白了这个背景,就知道让二十万亿复活人多拥有两千年寿命,是多么慷慨的行为。

所幸的是,人类文明内部已经达成了共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些在两千、甚至是四千年前为文明牺牲的同胞,有权利获得延长的寿命,因为没有他们的自我牺牲,人类文明早就不存在了。

结果就是,在这一千年里,人类文明的人口规模急剧膨胀。

要知道,人类文明自然增长的人口比二十亿复活人多得多。

到第一次宇宙战争结束三千年、也就是大复活工作完成的时候,人类文明的人口总量已经突破了一百五十万亿,分布在大大小小大约一百万个星系内,人类文明的活动范围也超过了一千光年。

到这个时候,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已经超过了灭绝时的“星敌”文明。

只是,人类文明的生存环境并没改善。主要就是,人类的主要活动空间,仍然在第一次宇宙战争的战场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人类文明仍然得生活在资源极度贫乏的星系内。

虽然太阳系的人口总量已经降到了人类文明人口总量的四十分之一,但是太阳系的人口依然是最多的,任何一个殖民星系的人口都不超过五十亿,而且绝大部分殖民星系的人口在一亿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的人类文明,实际上就是撒布在广袤宇宙中的沙子。

事实上,人类文明已经在外界因素的迫使下,找到了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即不管条件如何,殖民每一个找到的星系,分布的范围越广,那么在宇宙战争中被外星文明彻底毁灭的概率就越小。要知道,哪怕只有一个殖民星系的人类逃过了劫难,哪怕只有一亿人幸存,人类文明也有机会复兴。

当然,幸存的人类越少,复兴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只是,与宇宙的寿命比起来,人类复兴所需的时间,根本不值一提。

事实上,这也是绝大部分外星文明,特别是经历过宇宙战争、然后幸存下来的外星文明所采用的发展方式。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采用这一发展方式的宇宙文明,都是在外界环境的逼迫下,被迫选择了这条前进道路。

当然,这也证明了“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依然适用于宇宙文明。

可以说,能够在条件最恶劣的星系里生存下来,那么这个文明就几乎能够在任何一种环境下生存下来,也就能在残酷的宇宙战争中获得更大的胜算,获得继续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权力。

正文 第三百一十六章 理智与成熟

收费章节(12点)

第三百一十六章 理智与成熟

以大复活工程完结为标志的大重建时代结束时,人类文明已经解决了两个生存难题中的一个,而且另外一个也得到了部分解决。

这就是,能源不再是问题了。

在掌握了对气态巨行星的改造技术之后,人类获得了一种极为强大的能源,而且在宇宙空间中几乎是取之不尽的能源。

要知道,在星系中,巨行星的数量比类地行星多得多。

按照科学家估计,整个宇宙中的巨行星的数量,基本上是类地行星的十倍,而且类地行星本来就是非常罕见的行星,其数量排在行星级天体中的末位,比任何一种其他绕恒星运行的天体都要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人类基本上不可能在巨行星上生存。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在巨行星上活动的技术,最基本的技术,就是克服巨行星上的巨大重力场,而采取的办法就是削弱重力场。至于巨行星上的其他恶劣自然环境,比如高温与高压,也很容易应对。只是,这类活动多半以科学考察为主,如果维持人类在巨行星上的长期生存,其成本将极为高昂,甚至比不上建造超级宇宙飞船。

在巨行星中,气态巨行星又是数量最多的一种。

原因很简单,如果巨行星是固体的,而构成的元素又以硅为主,那么巨大质量所产生的内部压力,足以使巨行星的外壳无法凝固,最终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崩溃,分解成为众多的小行星。

这就是说,只要对气态巨行星进行改造,人类就能获得几乎取之不竭的能源。

当然,在几乎任何一个恒星系里,都有一颗、或者好几颗气态巨行星,连太阳系这类偏小的恒星系里,都有足足四颗气态巨行星。在一些规模巨大的恒星系里,气态巨行星的数量甚至在一千颗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

只是,能源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当前:第2277/229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