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说民国全集.com》第103/129页


停,礼物不要送上来了。

等等,把牛皮纸给我,盛宣怀将牛皮纸撕得粉碎。

从此官场流行一句话,送什么都行,就是不能送盛大人宣腿;吃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当着盛大人的面啃宣腿。

盛宣怀原来和袁世凯打得火热,可现在一想到袁世凯,他就五味杂陈,说不出个滋味。

盛、袁两家是世交,盛宣怀和袁世凯的父亲、叔父关系很好,他比袁世凯大十五岁,袁世凯写信称呼都叫“老伯大人”。盛宣怀对侄儿也很提携,他看中这个晚辈不是池中之物,将来会一飞冲天,比自己飞得还高。

盛宣怀慢慢加大了在袁世凯身上的投资,财力投资,可他感觉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加重砝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一辈子不走寻常路的盛宣怀做出了一项大胆的、破格的甚至惊世骇俗的感情投资。他主动写了封信给袁世凯,对他大加吹捧赞扬。最后诚恳地说,世俗的朋友无可取之处,我所寻求的是道义之交。所以,我想和你义结金兰,结拜为异性兄弟。

大伯要和侄儿做兄弟,这世道怎么了,辈分说变就变?

袁世凯又惊又喜,这个中国富豪榜排名NO.1的超级富豪竟自降辈分和自己称兄道弟。怎么办,还是先礼后结拜?

袁世凯婉转地回了封信。感人,太感人了,年度最感人的一封信。自己看完信就趴在床上了,哭,只有哭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还是不敢接受,太折杀自己了,还是愿意做您永远的小侄儿。

盛宣怀又回信了,年龄不是问题,辈分不是问题,身份也不是问题。如果你拒绝我,就出现大问题了,明显不在乎我的真情。我只想坦诚地和你进行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有错吗?你难道忍心拒绝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你难道能狠下心来推走这迟来的兄弟之情?

信写到这份儿上了,反正袁世凯不吃亏,随即递上了祖宗三代的履历,换兰谱结拜。

辈分变了,称呼也得变啊。不过叫惯了老伯,一下改不了口,就叫“仁兄世丈大人”。一个人变不行,全家都得变啊。从此袁世凯的儿女们管以前的“太伯伯”叫“大伯伯”。

辈分上虽然吃了点亏,但盛宣怀值得。从此兄弟俩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一路高歌猛进,名有了、官有了,钱更有了。

不过亲兄弟也有明算账的时候,何况是辈分颠倒的兄弟。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摊子铺得很大,急需要钱,大量的钱。他自己不爱钱,但要送别人钱,光是奕劻,每年都要上百万的打点。所以袁世凯只能找盛宣怀,别人没这个雄厚的财力。

正巧盛宣怀的父亲去世,他是朝廷官员,按惯例必须要“丁忧”,即在家守孝三年,辞掉一切的职务。

盛宣怀想委托个信任的人代管企业,和袁世凯商量。没想到袁世凯却先来一步,要求将商办改为官办,由北洋大臣接手掌管,明摆着想占盛宣怀的资产。

轮船招商局、电报局都被袁世凯收了,铁厂也兼并了,很快兄弟破裂了。

不久袁世凯被罢黜,盛宣怀寻思着要出山。怎么出山?还是一句老话,有人好办事。

官职改革这时刚刚启动,奕劻早就放出风声来,邮传部一把手,三十万,盛宣怀准备应聘。可是奕劻一看他来了,马上改口,你不能三十万,得加码。

盛宣怀终于怒了,我是有钱,可都是我一点一滴、流着汗水默默地耕耘所得。好歹我也一大把年纪了,不能这么折腾有钱人。

结果尚书给了别人,他只做了副职侍郎。

副职干起来真不带劲,仔细想了想,盛宣怀又找到奕劻,还是要求干一把手。这次奕劻倒比较通融,大家都是老朋友了,三十万就三十万吧,不过要现金交易。盛宣怀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了,马上叫人去汉冶萍公司运来大量空白股券,填上姓名,包了一艘快艇,连夜赶往上海卖给外商。

邮传部尚书终于到手了,盛宣怀成了管理全国轮船、铁路、矿山、电报的第一人,再也不用看人脸色办事了。

这年,他已经六十七岁了,在当时算高寿的老人。可盛宣怀觉得自己的人生远没有达到顶峰,非常之人,非常之世,必得走非常之路,他还要再搏一把。盛宣怀有一句名言:“办大事,做高官。”他不想仅仅做一个大商人,他还想做名臣,流芳千古的名臣。

载泽找到了盛宣怀,盛宣怀也看上了载泽。于是两个男人豪气干云天,他们要用纵横捭阖的气魄干一票大的政治投资。

盛宣怀充满了信心,他好像看见不远处,鲜花、掌声正等着他。

夕阳无限好,还能搏一把;辛亥年,我要飞得更高。

想要搞垮奕劻,必须要制定新的政策,借助外国人的力量,宣布“铁路国有”,掌控财政大权。

要想富,先修路;铁路通到哪,财富就到哪。掌控铁路,即掌控了经济命脉。

中国人对铁路经历过一个由畏到爱的过程,当年的第一条铁路就是因为怕破坏祖宗风水而被强行拆除。可是后来祖宗并没带来财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洋人的铁路修到哪儿,哪儿就有钱赚。大家终于开始觉悟了,铁轨一铺,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很快掀起了铁路大会建的高潮。

修路要钱,大笔的钱,没钱怎么办?

借债和集资。

借债,政府官办,找洋人借钱。由中国人、洋人共同监督铁路施工。建成后连本带利加息还清洋人的钱,铁路经营权才能归中国。

当前:第103/12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