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说民国全集.com》第104/129页


这种方式进度快,质量有保证。最大的弊端是名声不好,阻力很大。借款就是卖国,签订合约的人就是汉奸。近代中国,不怕骂祖宗,就怕当汉奸。

集资,民间商办,民间集资为主,国内农工商学各界,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借钱参股。

它极大地满足了大国子民的爱国心。铁路修成时,即是百姓受利时,让利于民,很得民心。但缺乏监督,财政管理混乱,进度慢。中饱私囊,空手套白狼,白眼狼比比皆是。

盛宣怀将目光瞄准了号称中国最长的铁路——川汉铁路。

川汉铁路1909年由民间筹资修建,预定路线自成都,经重庆、宜昌,达汉口,全长三千公里。修建川汉铁路所需大量资金,主要用“田亩加赋”的办法来筹集,按照每家每户田亩数向农民摊派。

川汉铁路不仅是一条铁路,因大多数的四川百姓都持有股票,是关系到民生、民心的工程。可是短短两年时间不到,川汉铁路已经修不下去了,这和一个小人物有关。

施典章,学历很高,进士,翰林,户部主事。外放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广州知府,后犯事被革职。好在施典章是个人精。人精是什么?总善于在绝境中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把本来不属于他的机会抓到手,继续创造一连串的机会。没钱他榨出钱来,有钱他更知道怎么折腾。

施典章更是人精中的文化人。有文化的人精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财富;有文化的书呆子善于将知识转化为感叹号。官做不成,那就做生意,施典章及时调整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反正都是挣钱,胡雪岩不也因为有钱弄了个红顶子?

机会果然来了,而且是大机会。

得知川汉铁路要修建的消息,施典章立马赶到成都,找到总经理乔树枬。先攀同乡关系,接着自吹,官场历练在那儿摆着,很快获得乔树枬的信任赏识,保举给四川总督锡良,被任命为川汉铁路公司总收支,驻上海办事处保款委员。

锡良保举奏折中说施典章“前官户部司员,钩覆是其所长,才守洵堪共信”。他是大家公认的德才兼备的专业会计师。

总经理乔树枬长期驻扎在北京,负责公关。两个子公司一个设在成都,总揽工程;一个设在宜昌,负责修建铁路。施典章常驻上海,负责购买材料,盘活资金。

手里握有巨额资金,没有监督、没有定期查账,施典章在上海结交权贵、洋人买办,甚至青帮大佬,一时风生水起、如鱼得水。

钱多了,想法也就多了。如何让钱变得更多,钱生钱是最大的想法。最省力的办法是:挪用公款借贷、炒股。

借贷可以收到高额的利息;炒股则能一夜暴富。

当时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是所谓的朝阳行业,急需橡胶。南洋橡胶商纷纷在上海设立股份公司,哄抬价格。橡胶股价格一路疯长26倍,行情很火。当时上海人见面第一句话都是:今天你橡胶了吗?

没钱的都看着眼红,何况有大钱的施典章,他将巨额资金砸到了股市里。

施典章高价购入兰格志橡皮股票,再以更高价虚报记在公司账上。又将购买的股票向银行、钱庄抵押,从这些钱庄贷款出等值的款来,存入别的钱庄,利用两个钱庄间的利率差,投机获得更高利润。

但到了1910年,橡胶企业的大股东突然携所有款项逃逸。严寒很快到来,股票价格一路狂泻,钱庄纷纷倒闭,施典章血本无归。

川汉铁路的建设此时也举步维艰,所筹的款远远不够。数年过去了,只修了三十里路,以这样的速度进行,至少需要一百年,到二十一世纪才能全部完工。

严惩大蛀虫施典章。股东们这时候才想到查账,施典章很快在上海被监禁。

人抓进去了,可是钱没了,三百余万两白银成为水漂。

川汉铁路共筹集一千五百万两白银,修三十里路用去四百多万两,施典章挪用贪污三百多万两,仅剩余七百多万两。

此时挽救的唯一方法就是收归国有,由国家统筹资金,修建铁路。

万事俱备,只欠盛宣怀行动了。他是个极端自信的人,心动和行动总是二位一体,说干就干。可是谁来开这个口呢?自己不适合,载泽也不适合。他想到了专门干这事的一个群体,御史不就是喜欢煽风点火的吗?

那就找三菱公司,不过盛宣怀不愿意。三菱公司火力够大,目标也够大,但中看不中用,他们的奏折成功率极低。

苦思冥想中,盛宣怀偶然得知有个御史叫石长信,进士出身,独自一人在京居住,号称醇儒。

什么是醇儒?作风正派,忠厚老实,不关心家事、弄不懂国事的书呆子。

盛宣怀悄悄来到石长信家,石长信很惊奇,大红人有空来我这儿?

盛宣怀什么客气话都没说,带来两瓶好酒。听说先生是位醇儒,特意和您聊聊天,愿听听您的高见。

已寂寞太久的石长信好不容易等来个活人,滔滔不绝说开了。酒过半巡,盛宣怀谦虚地说:“我写了篇铁路国有的稿子,您给看看改改。”

石长信看了很满意,不需要修改,为国为民,很好。

“这么好的稿子,要是皇上能看到就好了。但是我身份特殊,又不方便上奏。”说到这儿,盛宣怀叹了口气。

“没问题,交给我上奏,利国利民,我愿干。”石长信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满脸通红,不是激动,是酒喝多了。

盛宣怀得意地哼着小曲回家了。

当前:第104/12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