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伎俩,女人的道行全集.com》第1/57页


《男人的伎俩,女人的道行》全集【实体书精校版】

作者:赵永久

【由网[ 电子书]整理(备用域名: 电子书),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序1

爱情是一种能力

弗洛伊德说过,精神病从本质上说,就是爱的能力的某种缺陷。所以,在一个缺乏“爱的能力”的社会,我们会觉得“大家都有病”。

的确,爱情是一种能力、一门学问。

爱情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和拥有的。可惜这门学问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从未有一所学校会开设一门必修课讲解这门学问。我们关于爱情的知识,大多数来源于自己的经验和道听途说。共浴爱河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但如何在爱河中游泳,又不得不靠我们自己摸索。在河里呛了水,我们会向旁边游泳的,或是向岸上休息的家人朋友请教,他们会告诉我们一些游泳的技巧。其实这些技巧也是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可能泳姿不正规,动作“不给力”,搞得我们继续呛水!这时候,我们多么需要一名专业的游泳教练,教教我们正确的泳姿和换气技巧啊!

翻翻世界家庭史,会发现只是在近百年来,爱情才和婚姻密切联系起来。在此之前,婚姻更多的是以经济利益、家族联姻为主导。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生理学中独立出来,也是近百年来的事情。弗洛伊德从性和潜意识解释爱的本质,弗洛姆从人的本质阐述爱的艺术,斯坦伯格由爱的要素画出爱的三角形……爱的内涵被我们挖掘得越来越深入,爱的理论也越来越深刻,但我们多数人毕竟不是学者,在理论面前往往手足无措。而且,即使是心理学家,依然会在爱的冲突中遭遇困惑和痛苦。

我们需要深刻的理论,更需要实用的方法。

赵永久是我以前百合网的同事。那时,他先是负责内部培训,包括“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培训业务管理,业余时间就喜欢研究各种情感问题。后来我们尝试举办国内首届“恋爱培训班”,他自告奋勇地来做部分课程的讲师,没想到试讲之后学员反映很好,永久也从此踏上了“情感教练”的职业道路。这一路走来,实在不容易。

永久的这本《男人的伎俩,女人的道行》就是一本实用的“爱手册”。翻开书页,你看到的不是艰涩的学术语言,而是实实在在的大白话,实实在在的鲜活案例和应对方法:“情绪管理”就不能自己编故事气自己,“述情”就要用好六个句型,四个步骤做个“共情”高手,如何修炼“允许”的包容态度,用“影响”的力量巧妙地改变对方,等等。

我相信这本书的大实话和小技巧,一定会让你读起来很轻松、用起来很顺手。

更进一步,如果耶稣说的“爱人如己”是对的,你对自己的爱,也具备这五种能力了吗?

慕岩

序2

认识F先生有一段时间了。

最初他来寻求帮助是有关职场的问题。后来,有关事业层面的讨论好像慢慢陷入僵局,他的困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了。

后来我们又进入有关他生活、家庭和夫妻关系问题的讨论。

F先生在说到自己家庭时总是充满感情地赞赏自己的父亲,虽家境贫寒,父亲却对生活和自己的老伴深负热情。家里孩子众多,多亏父亲斗志昂扬地不断付出,竭尽全力才使家人得到温饱的庇佑。F先生是家中六子之末,他承认他自己得到了最多关爱,无论是父母还是兄姐都给予他很多关照。父亲和母亲同在一家单位,两人从事的多是体力劳动,生活的艰辛可见一斑。但在F先生的记忆中,家里总是一团和气,家人做事从来有商有量。为了安抚体弱的母亲,父亲总是在她做饭的时候在一边打下手,天热的时候还会替母亲扇扇子。这样温馨的场景常在叙述时令他潸然泪下。

有这样美好的婚姻蓝本,本可以期待在F先生的婚姻生活中听到类似令人欣慰的互动和良好的夫妻关系。但实际上,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婚姻的模式却惊人相似地让他无法认同。

他在25岁就进入了婚姻。在描述第一段婚姻时,他的措辞大多比较负面。他坦言,当初太年轻,对婚姻抱着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结婚后他发现前妻脾气非常暴躁,这令性格温和的F先生十分头疼。最令他无法接受的还是前妻对待他父母的态度。当他终于从家乡进入了省城大机关工作,单位分了住房,心中充满欣喜地接来了年迈的父母与自己同住时,妻子通宵达旦地哭闹、两人不分场合地争吵,很快就让父母亲决定回家了。后来,两人的矛盾不断升级,争吵变成家常便饭,婚姻生活变为一种折磨,离婚成了唯一的出路。

尽管过程十分艰难,F先生还是离婚了。

一年多后他走入了第二次婚姻。

第二任妻子是家中的独生女,婚后不久妻子把岳父母接来同住。F先生性格随和,跟岳家也算相安无事。等婚姻到了第三个年头,F先生得到了一个出国进修的机会,妻子也作为伴读同行,为了迅速积累财富,妻子打了一年的黑工,受了不少苦。学习结束后,进入婚姻的第四个年头,他们生育了一个儿子。孩子降生后,妻子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到了孩子身上,性情也开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甚至妻子与岳丈之间,也常常爆发让人窒息的剧烈争吵。年幼的孩子被吓得大声哭叫,“这种生活让我越来越难以忍受”。

心中烦闷的F先生逐渐养成了在虚拟的网络上发泄苦闷的习惯,去年因申请参加上级机关的项目建设,到异地工作,还发展了一段婚外恋。在这段被F先生称为“最投入的恋爱经历”中,双方尽管有良好的情感交流,但对家庭的责任使F先生颇感内心折磨,最终俩人以黯然分离收场。

这样的情感婚姻经历让F先生非常困惑。到这里,F先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不像当初判断的那样,仅限于职场范围了。

F先生是位天资非常聪明并善于思考的咨询者,随着咨询的进行,刚开始防范心比较重的他开始跟我一起深入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我们追踪到了他童年经历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

作为六子之末,兄姐比他年长不少。他尚在幼年时,兄姐们已纷纷外出工作或学习,家里只剩下他与父母。而节假日团圆之时,虽然家中气氛热闹,F先生却时常会有圈外人的感受。父母和兄姐之间有关时事、生活、情感问题的探讨让他既羡慕又沮丧。尤其让他感到痛苦的是,每当这样的时候,父母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归家人身上,往日那种唾手可得的亲密感没有了,被夺走了,他的内心充满了被抛弃的恐惧和伤痛。

尽管兄姐们从生活上个个都很照顾他,但他们与父母一样,没人真正把F先生当个平等的对象来交流,每个人都好像是“应付他”、“把他当小孩对待”,久而久之,“没人真正需要我”、“没人真正把我当回事”的想法植根到了他幼小的内心。

成年后,无论是在工作中、普通的人际交往还是婚姻关系中,F先生养成了相对封闭、不善于交流深层思想、不愿与人分享和相对比较独占的人际交往模式。

对于男性,他存有戒心,因为美好的友爱之情或许会像父亲的宠爱“随时转移”,随时被其他人夺走。

对于女性,他信奉只要有性关系,人际交往的距离就无条件会被拉近,因为当年父母就因为是夫妻,才使得他无法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哥哥是被嫂子“夺走”的,姐姐们也是被姐夫们这样――“抢走”的。于是他沉迷于网络上很便利就能得到的彼此注视,寄希望于仅借助袒露私秘便能得到彼此的眷恋……

然而,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一再的失望变为一种绝望的恶性循环,同时也使他迷失在丧失交流耐心的浮躁之中。

于是,在工作关系里他变成了一个一心只关注个人所得,缺乏团队荣誉感、斤斤计较的人,与同事的关系流于疏离;跟朋友们的交往越来越多地局限于吃吃喝喝,可以交心的朋友十分稀少;与家人尽管他反复强调爱意浓厚实则长期忽视,竟有四年的春节没有回家探望八旬的老父母了;与妻子,长时间的缺乏沟通、交流的勇气,不愿面对矛盾,使得问题囤积到了无法下手的程度,自己对于修复婚姻已不抱任何希望;与情人,患得患失的左顾右盼使对方十分伤感,F先生坦言反复权衡后他依然不愿面对与妻子最后解决问题的局面。

当前:第1/5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