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水三千》第11/13页


李广就这样被剥夺了最后一次挑战匈奴的机会,愤怒地回到营中,由东路开拔,但是,不幸的是……他又迷路了。卫青虽然得以与单于交锋,却被他中途逃遁,也是无功而返,一腔怒气都发泄在李广身上,派长史去责问他为何再次迷路(长史: 靠,大将军真是多余,我看李将军迷路了根本不需要去问为什么,如果没有迷路才应该问)。李广应对说: 我的属下们都没有错,责任都在我一人,我自会上书说明。回到营中,李广对属下们说: 我成年以后和匈奴人作战大小七十余次,这次终于有幸跟随大将军直面单于,却被徙到东部迂回而进,又再次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而且我已经六十余岁,不能再面对舞文弄墨的小吏了。说罢,引刀自刎。
我常想,这一段不应该是这样的写法,因为它对于逝者太不尊敬,马革裹尸,血染战袍,历来是悲壮的,是战士们向往的归宿,但最无奈的莫过于染红战衣浸湿铠甲的只是自己的鲜血。每读这一段,都有锥心之痛,想像着很多年前,在蒲奴水畔,倔强的老人终于向宿命低下高贵的头颅,冰冷的刀刃一瞬间击碎所有骄傲的梦想,沸腾的热血在那一刹冷却,异域的黄昏,残阳如血。传说,在这一刻凝固。
然而,故事却没有结束。因为虽然传说已经枯萎,但是和那传说有关的人仍苟活于世,辛苦地完成着属于他们的角色。李广有三个儿子: 李当户,李椒,李敢。先说李敢,根据“虎父无犬子”这一公理,李敢也颇为骁勇,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关内侯。父亲去世后,李敢怨恨卫青当初不给父亲机会,两年后借机击伤卫青,卫青出身低贱,身上总还保有一些劳动人民做贼心虚的美德,因此便没有张扬。然而不久之后,李敢跟随刘彻到甘泉宫打猎,霍去病借机把他射杀。刘彻因为宠爱霍去病,只对外宣称李敢被鹿撞死。幸运的是,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头杀了人却逍遥法外的鹿一年之后便病死,只有区区二十四岁。
幸运小子霍去病的一生就此圆满结束,他是如此的走运,以至于竟然在还没有来得及染上汉朝将军们常有的晦气时便一命呜呼,把封狼居胥禅姑衍的光辉形象永远印在了武帝脑海中。史书上记载,霍去病因为出身富贵,很少体恤士兵的辛苦。每每班师的时候,他的专用厨师将过剩的粮食肉类统统倒掉,而士兵们却饥饿难忍。而行军途中,大家疲惫不堪之余,还要为霍将军修建临时球场,供他踢球取乐。(霍去病: 冤枉啊,上次大家怪我浪费粮食,这次兴建球场正是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嘛!多多锻炼,多多消化,多多进食,这样战争结束的时候就不用再倒掉那么多东西了,皇上,你要为去病做主啊。)
下面再来说说李陵。如果你觉得这个名字很耳熟,那么我要提醒你,所谓李陵,并不是北京昌平十三陵中的一座,他是李广的孙子,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遗传了祖父智勇超群的天赋,但不幸的是,与此同时,他也全盘吸收了爷爷当年没有消费完的霉运。在李广自刎二十年后,噩梦再一次光临陇西李家。公元前九十九年,刘彻再次下令出击匈奴,并将李陵召来,命他担任后勤补给工作,李陵却上奏表示,愿意自带李家军,负责游击骚扰匈奴,分担主力部队的压力。看到这里,我不能不怀疑李广不散的阴魂附在了自己孙儿身上,让他提出这样毁灭性的建议。刘彻同学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每每以最坏的出发点揣度人心,半杯水在他看来既不是半满,也不是半空,而是一个可疑的杯子加半杯可疑的液体。于是他责备李陵说: 小样儿,我早看穿你五脏六腑了,你就是不想当别人的部下。不过这次军队大举出动,我可没有多余的马匹给你。李陵请愿道: 没有马也没有关系,我可以以少击众,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刘彻被李陵的凌云壮志所打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老将路博德负责接应。
小太监: 哟,瞧瞧,皇上您听了李将军的话感动得都哭了。
刘彻: (擦眼泪),唉,哪里。我是后悔啊,刚才如果说连多余的步兵也没有,他岂不是会单枪匹马杀奔单于老窝,朕就又可以省下一笔开支了。
……
李陵纵然英雄,无奈历史总是没有人性地重演着,俗话说得好,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但是每个不成功的男人背后总会有至少一个不那么伟大的男人。这一次,躲在李陵背影里射暗箭的人,叫做路博德。路博德是员老将,官早就做到了在打败仗后需要交罚款的级别,这次刘彻要他给李陵殿后,他心中极为不爽。但是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说过,在政客的字典里没有“不”这个字,如果一个政客说“是”,他的意思就是可能,如果他说“可能”,答案就是“不”。所以接到武帝命他接应掩护李陵的旨意后,如果路博德回复: “臣可能会前往。”他的意思就是: “皇上您省省吧,我才不去!”但是当时路将军的回应比这个更加露骨,他说: “现在是秋季,正值匈奴草长马肥的黄金季节,兵力强悍,不宜攻击,不如让李陵等到明年开春一起出发。”
得到这样的奏章,正常人会有如下几种反应: 第一,认同路博德的分析,并批准他的建议,这叫做谦虚;第二,洞察路博德的动机,驳回他的奏请,这叫做睿智;第三,因为路博德不守命令而勃然大怒,将他撤职查办,这叫独断;第四,不知如何是好,交给亲信太监全权处理,这叫昏庸。然而刘彻的反应却不在以上之列,他出人意料地认为是李陵因为胆怯而反悔,不愿出兵,所以叫路博德替自己求请。这种只有更年期妇女同志才会出现的魔幻超现实主义幻觉让我们对刘彻刮目相看。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只馒头,因为被一坨面条打了一顿而含恨在心,但是它却不对面条报复,而是在某次偶遇一坨方便面后对其大打出手,并且很自以为是地总结说: 别以为你烫了头我就不认识你了。刘彻的逻辑比起该馒头更加匪夷所思,在李陵跟这份奏章没有丝毫联系的情况下却一口咬定是他在背后作祟,让我们不由得感慨万千,泱泱大国的皇帝陛下,怎么智商还不如一块馒头呢?
在刘彻的大力催促下,李陵的五千人马九月份从边塞按预定计划出发,但是却在一个多月后遭遇匈奴数万大军。李陵军队且战且退,在没有任何后援和接应的情况下击斩匈奴万余人,战况之惨烈,比起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描述毫不逊色。然而,在一望无际的瀚海沙漠中,既没有中原武林盟主从天而降,助军解围,也没有绝代佳人挖好地洞,专等李陵掉下,好与他一见钟情,白头偕老。现实总是简单而残酷: 李陵最后兵败不支,投降匈奴。刘彻本来一厢情愿地以为李陵在战败后一定会自杀以谢罪,所以在得知他投降的消息后大为震怒。韩乔生说得好,有道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做官最为辛苦的就是揣度圣意,这次有个万无一失的机会,可以安全地与皇帝站在一条战线上,自然不能浪费,于是,在朝廷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地揭批李陵的运动。


《祸水三千》 北方佳人北方佳人(8)

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他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卖主求荣,只是为了等待时机,报效国家。同学们,请你们支棱起耳朵仔细听一下吧,司马迁当年惨遭腐刑的原因即将揭晓,他并不是因为进宫应征杂役时排错了队才被净身,只不过是没有适时地跟皇帝站在同一立场而已。如果若干年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这个脾气的话,那个以多嘴著称的魏徵恐怕早被割得体无完肤支离破碎了。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如果刘彻不喜欢听反对意见,最快捷直接的方式显然应该是割掉对方的舌头,怎么又会严重到实施风马牛不相及的腐刑呢?让我们想像一下当时的情形:
刘彻: 这个可恶的司马迁,给我割掉……割掉……(咳咳咳,咳嗽的声音淹没了后面的舌头两字)
小太监甲: 喂,皇上说的到底是什么啊,我没有听清……
小太监乙: 我也不太清楚啊,大概是如此这般吧。
小太监甲: 哦,知道了。
小太监甲前往传旨: 皇上圣旨: 这个可恶的司马迁,给我割屌!
……
当然,这种臆测绝不可能代表着历史的真相,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明,刘彻给他度身定做的是“诬上”的大罪,“诬上”具体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和上面的意见不一致。司马迁还说,如果能够缴纳足够赎金的话,本可以免除宫刑,但是家境贫穷,无法免罪。汉朝真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一切东西都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就连生命和人体器官也不例外。真让人怀疑刘彻当初之所以对李陵的投降气急败坏,并不是因为他的跳槽毁约行为,实在是因为他没有及时回国缴纳赎金,使得刘彻损失了这一票早就算计好的收入。
洋洋洒洒万余字,这一章也到了告一段落的时候,然而似乎我们还没有讲到文初那位让花花公子汉武帝念念不忘的李夫人,如果就这样结束,会使得本章大有挂美女头卖英雄肉之嫌,那么就让我们多快好省地简要介绍一下这位美女吧。说到李夫人,不能不提她的两位兄弟。第一位,李延年,是武帝座下的乐师,李夫人就是经由他包装后成功推向市场的。当初为了举荐妹妹,李延年创作了著名的《北方佳人》曲,所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听到这首歌后感慨道: 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平阳公主忙借机接茬说李延年有一个妹妹,于是武帝就把李妹妹召进宫来,这就是后来的李夫人。平阳公主真是姐姐们的楷模,无怨无悔地为弟弟物色各类弟媳人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帮助消化过剩的皇亲资源,娶皇后的弟弟过门,使得皇家裙带更加坚忍不拔。
太监: 公主啊,您举荐李延年的妹妹,就不怕不趁皇帝的心意吗,那可有欺君之罪啊。
公主: 怕什么。当时皇帝问“这世上可还有这样倾国倾城的人”,我说“李延年有个妹妹”,这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已,我又没说李妹妹就是那样的倾国倾城,就算她是嫫母无盐,我又何罪之有。
李夫人一家因她而平步青云。首先,武帝本着兼容并包的方针,将李延年也吸纳为新宠之一,经常同起同卧,如同夫妇。本来像赵飞燕和赵合德那样姐妹共侍一帝的,已经算是为国家做出特殊巨大贡献,比起李家来却只能自叹弗如——人家竟然可以兄妹同侍一人,这是怎样的爱国精神啊!
李夫人稍有阳刚气的另一个兄弟,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率部出击匈奴,他也就是李陵陷落塞外一役的总指挥。李陵投降匈奴九年后,广利先生因为堕入一个复杂的巫蛊事件也被迫向匈奴投降,李家全族被诛,也包括早已失宠的李延年在内。
幸运的是,这时李夫人已经因病去世,既已被打入地府,就不用再遭打入冷宫之苦。李夫人是我很佩服的一个人。她拥有着决断的大智慧和超人的洞察力。当她病重之时,武帝数次想探病,都被她坚决拒绝。她的理论是: 如果不被皇帝看到憔悴的病容,皇帝自然会时常想念她当初新鲜俏丽的模样,人死以后,宠爱也不会衰绝,她的家人就能继续享受皇帝的恩惠。这女人的深谋远虑让人心折,不像三宫六院培养出的PH值超低、只会争风吃醋的宝贝。说起来,虽然她并不十分有名,但是有两首优美的汉诗因她而生,也可算得不平凡了。最为幸运的是,因为武帝的两位皇后都不得善终(陈皇后因为卫子夫被打入冷宫,而卫皇后又因为牵连在儿子刘据的案子中被迫自杀),而他又一直对李夫人念念不忘,武帝百年之后,竟然是由李夫人在宗庙中配食,与他共享后代香火,并因此得到了孝武皇后的尊号。偌大的一块馅饼,不偏不倚砸到死人头上,我只能学着刁德一的口气感叹一句: 这个女人~~~不寻呀常~~~~
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想把女儿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谁料其母栗姬不准,便恼怒将女儿嫁给刘彻。后来景帝废了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阿娇虽贵为皇后,但被“金屋藏娇”,打入冷宫。刘彻的第二个皇后是卫子夫。卫子夫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也因此做了将军,后又娶了平阳公主,成为皇帝的心腹。卫子夫妹妹的私生子霍去病因讨伐匈奴有功颇受刘彻青睐,只是英年早逝。“飞将军”李广一族则是霉运连连。李广因无法施展抱负抑郁自刎,孙子李陵战败不得已投降匈奴,也便有了司马迁因觐见惨遭腐刑的厄运。李夫人受汉武帝宠幸后,其兄弟琴师李延年和将军李广利受到重用,但在李夫人死后因涉嫌投降匈奴之罪被族诛。


《祸水三千》 北方佳人惜福(1)

在本篇的开始,请欣赏汉朝皇帝的合唱: 《我家的表舅数不清》。
我家的表舅数不清,
低于三品的没几人。
虽说是,虽说是亲戚又不相认,
可老婆说他们都是自己人。
……
原来,他们和爹爹都一样,
都有一颗想当皇帝的心。一
外戚和宦官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威胁皇权的两大害虫。外戚问题在汉朝尤为严重,西汉政权就毁于外戚的杰出代表王莽,他通过和平演变,不流一滴鲜血,就成功地把刘氏政权改为王家天下。后来到了东汉,外戚更是横行一时,大司马、大将军等大字辈官职几乎成了皇后娘家的囊中之物。不过,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外戚都那么邪恶,有一小撮在开始时抱定了“跟着皇帝走,做他的一条狗”的坚定信念,但是后来逐渐为形势所迫,才踏上大逆不道的不归路。霍光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霍光与皇室的关系用“外戚”两个字是不能准确形容的,他应该被称为外外外戚,因为严格说起来,他其实与皇帝没有任何直接联系。让我们把这根皇家裙带从头捋顺吧: 像《北方佳人》里提到的那样,汉武帝的皇后是卫子夫,卫少儿是子夫的妹妹,也就是皇帝的小姨子,卫少儿在嫁人前曾经与一个叫霍仲孺的杂役私通,生下霍去病,那么霍去病就是武帝的私生外甥。少儿在姐姐大贵后,毅然决然地抛弃仲孺,嫁入豪门,而仲孺这个郁闷的男秦香莲也只好另娶妻室,他与这个老婆生的孩子之一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霍光。所以说,霍光实际是皇帝老婆的妹妹的儿子的同父异母弟弟,无论如何与皇亲这个称谓也是沾不得边的。可见子夫这个皇后当得有多么经济,一人得道,不只自家鸡犬升天,连隔壁圈里和自家母鸡勾搭过的公鸡另下的鸡蛋也得了仙气儿,变成金蛋。
既然一切始自子夫,让我们还是从子夫说起吧。由于当年被废的陈皇后没有子嗣,那么子夫的儿子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太子,这就是武帝的第一个太子,刘据。武帝在二十九岁那年才有了刘据,因此十分宠爱,可是刘据年纪渐长后,武帝发现他并没有继承自己心狠手辣、好大喜功、喜怒无常的性格,而这时,他的众多小老婆们又产下若干皇子,武帝对皇后和太子的宠爱不由得日渐衰退。
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彻性格狠辣,任用的也多为酷吏。比如说皇帝的宠臣张汤就以罗织罪名冤狱陷人而著称。他因与大农令颜异不和,便设计圈套,陷颜异于死地。汉朝时候的赃官比起后世还多了一分敬业精神,无论怎么费尽周折,总要编出些具体罪状来,才好名正言顺地杀人越货。不像秦桧,连这点心思也懒得费,只拿“莫须有”三字搪塞过去,就要了岳飞的命。从张汤的身上,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不只体现在指南针和火药上,在人文领域,凭着超凡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我们对于“如何成功陷害别人”等严肃命题也曾有过重大贡献。因为颜异正直清白,张汤这只苍蝇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裂缝下蛆,不久以后,有人就突然适时地检举了颜异的一项罪状。这位“有人”可真是个好同志,综观中国历史,他比宋江更当得“及时雨”的称号,因为他总是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说话,帮助他们完成一些本来根本不可能的使命。这一次,有人兄检举的是这样一件事: 颜异和客人聊天,客人议论说有些法令曾经带来不便,颜异没有回答,只是嘴唇微微翻了一下。根据这一举报,张汤认为颜异身为高官,听说法令有不当之处,不向皇帝禀报,却在肚子里诽谤,应当处死,这就是著名的“腹诽”的由来。
由于这项伟大的发明,中国官场的复杂程度一下子比欧洲进步了若干世纪,陷害别人的程序也被大大的简单化。如果看谁不顺眼,你既不用化装成盆景,经年累月地蹲在他家窗台下收集证据,也不用苦心创造人证物证,好使罪状看起来煞有介事,只要祭出“腹诽”的法宝,包管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那人砸得死无葬身之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当之无愧地获得当年的科技进步奖。你想想,如果某甲打定主意要陷害某乙的话,他一定是百折不回,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所以与其让他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罗织罪证,倒不如使用诬以“腹诽”法,简单便捷地搞定仇人,如果他心情愉快的话,也许还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为朝廷办点实事,真是善莫大焉!
从张汤身上,我们能够隐约看到刘彻的影子,而太子刘据与这个影子的形状相去甚远。他天性宽厚仁慈,因此经常会出手撤查冤狱,减免罪刑,这样一来二去,执法的酷吏们对他颇多怨言。可惜刘据太过老实,不会熟练使用“腹诽”这项必杀技,否则的话,只要他稍加留心,那些官员们对他的微词恐怕不是“腹诽”可以形容,大概是心肝脾肺肾一起诽之了。而且,这些刻薄寡情的酷吏们还化“腹诽”为实际行动,经常在皇帝面前陷害刘据,对他百般中伤。
让刘据卫子夫母子的处境雪上加霜的是卫青之死,卫青是子夫的弟弟,平阳公主的继夫,太子的舅舅,皇帝的大将军,他死之后,小人们不用再惧怕大将军的势力,对太子更加肆无忌惮地无礼起来。在中国的皇权时代,外戚和皇帝的关系十分微妙,保持着一种精致的动态平衡。你看,在皇后皇妃年轻时,皇帝出于对她们美貌的欣赏和爱慕,将其娘家人一一加官晋爵,这也可以看成是皇帝对该容貌持有者缴纳的美貌消费税,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该皇后/妃的身价一再贬值,不能再吸引皇帝的消费兴趣,这时候,她就反倒要倚仗娘家多年来累积的势力在宫中占有一席之地了。换句话说,皇妃们在年轻时为娘家人求得官职,就好像投保了一份养老保险,使得她将来老年有恃,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皇家后院安枕无忧。如今卫青毫不负责地撒手人寰,仿佛一份高额保单骤然失效,子夫母子在宫里一下子失了根基,地位岌岌可危。

此时的刘彻就像一只火药桶,膛中塞满对太子的猜忌和不满,一触即发。公元前九十一年,这只蓄势待发的火药桶终于一飞冲天,将亲生儿子炸得粉身碎骨,尸骸无存。这是一桩高质量的宫廷阴谋,有着深远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当时,在京城内外,朝野上下,巫术横行,巫师们经常进出后宫,教导美人们怎么禳灾祈福。其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小木人埋在土里,以做祭祀之用,但它的后果有时却是灾难性的,一旦美人之间因嫉妒而发生龌龊,就会互相指责对方在用巫术诅咒皇上,这种诬告的效验几乎是百无一失,因为巫蛊事件被刘彻处死的宫女、美人连带大臣,有数百人之多。让我们来想像以下场景:
场景一:
太监甲: 喂,太监乙,你不在你们乙娘娘宫里伺候,乱晃什么呢?
太监乙: (指指手里的木人)唉,我们娘娘前两天和丙夫人吵架了,咽不下这口气。这不,我刚领了她的吩咐,到丙夫人宫里偷埋个木人去,我们娘娘正给皇上写折子准备告发呢。你呢?


《祸水三千》 北方佳人惜福(2)

太监甲: 我可不也是吗,我这是上丁夫人那儿。我比你还倒霉,我们娘娘心眼儿小,讨厌的人多,喏,看看,今儿一天我也完不成啊(说着,太监甲从背上拖下一个装满木人的大口袋,给太监乙看)!
场景二:
皇帝: 来人呀,给我挖,就算把戊夫人的房子拆了,也得把那个诅咒我的小木偶给找出来。
太监丁: 哟,皇上,不用不用,奴婢知道在哪儿,以您站的地方为中心,就在东北四十五度角方向。
壮丁们按照太监丁的指示,果然顺利挖到了木人。
太监甲: 哦,太监乙,太监丁对戊夫人的木人怎么这么门儿清?
太监乙: 嗨,你还不知道,那不就是他埋的嘛。咱们整日介就顾着往别人宫里埋木偶了,那自己屋里的肯定都是别人家干的啊。
虽然大肆杀戮,刘彻的被害妄想症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总觉得全国人民都在偷偷害他。有一次他白天睡觉,梦到在反巫蛊运动中被他烧毁的数千木人持棍向他杀来,醒来以后心中惊悸不定,更加不安。
这时候,一个叫江充的人借机跳了出来。他早与太子有隙,所以总害怕皇帝上西天后会被太子诛杀,这次瞅准机会,一心要置太子于死地。正巧武帝做了这个噩梦,江充忙报告说,经他分析,害得皇帝心神不宁的巫蛊源头就在宫内,于是武帝任命他为使者,在宫中搜罗漏网的木偶和魇镇者。江充先从很少能见到皇上的美人着手,接着就将大挖掘延展到宫中每一个角落,掘地三尺,以至于皇后和太子宫内连支床的地方都没有。
(癸夫人宫)
江充手拿挖出的木偶: 这……这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地下埋一个木猴子?奇怪!撤~~
癸宫女一: 幸亏咱们夫人从来没被宠幸过,也没见过皇帝,才雕不出皇帝的样貌。

当前:第11/13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