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全集.com》第104/132页
(14)庭园荒落。第四十五同借老妪口写大宅夜景繁华,批云:此是大宅妙景,不可不写出。又伏下后文。且又趁(衬)出后文之冷落。
(15)贫穷无饭。可有二证:(甲)大家无饭吃。第七十五回写众人侍奉贾母吃饭,取米饭已无馀," 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 ,批云:总伏下文。
(乙)宝玉变成叫花子一样。可分三段演变看:(子)第五十二回写宝玉将出门时一大段声势气派,前呼后拥,批云:总为后文伏线。
(丑)第四十八回借薛蟠事说他:" 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了助兴的人。。。。。。,又没有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 批云:作书者曾吃此亏,批书者亦曾吃此亏,故特于此注明。
(寅)第十九回批:以此一句(按指" 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 )留与下部后数十回" 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 等处对看。
我以为这无异一幅" 花子图" ,所谓" 展眼乞丐人皆谤" 是矣。
(16)贾家" 树倒猢狲散".也有三证:(甲)第二十二回批云:使此人(探春)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
(乙)第四十六回鸳鸯说:" 这如今因都大了,各自干各自的去了" ,批云:此语已可伤,犹未各自干各自去,后日更有各自之处也,知之乎?(丙)第七十五回赏月贾母嫌人少,批云: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
(17)大概贾家子孙,只有贾兰、贾菌、贾芸等人还未流为贫丐。" 昨日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旁批:贾兰、贾菌一干人。
第二十四回批贾芸:孝子可敬。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番作为。
(18)凤姐早死。原因不外三者而三者是不可分的:(甲)恶迹一齐败露,已见上述。内中如假托书信,后来必累贾琏。
(乙)夫妻为仇。第二十一回写贾琏平儿互抢多浑虫老婆的头发表记,批云:妙!设使平儿收了,再不致泄漏。故仍用贾琏抢回,后文遗失,方能穿插过脉也。
这已是反目的祸根,但还只是引线,主要则还在害死尤二姐一事,为贾琏最寒心、最怀恨。要看第六十九回写贾琏" 只叫:奶奶死的不明,都是我坑了你!" 贾蓉解劝,并" 向南指大观园的界墙,贾琏会意,只悄悄跌脚说:我忽略了。终。究对出来,我替你报仇。。。。。。。。。。!" 同时另一面凤姐也" 往大观园中来,绕过群山,至北界墙根下往听,隐隐绰绰听了一言半语,回来又回贾母说:如此这般。贾母道:信他胡说!" 这便是将来贾琏报复的伏线。
第二十一回前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曰" 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 ,后曰"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 救" 与" 强" 无别也。甚矣,——今因平儿" 救。" ,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 强。" ,何身微运蹇,展眼何如彼耶?人世之变迁,如此光阴。……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
这很好懂:阿凤英雄时,贾琏伏贴在地,要靠平儿之救,阿凤事败后,虽在贾琏面前" 强" 也强不上来,只得听其报复。所谓种种" 回首时惨痛之态" ,可以想见了。凤姐大庆寿时也批:" 纯写阿凤,以衬。后文。""衬" 者,以此时全盛衬托后文至惨也。
(丙)因病。第四十四同写贾琏向凤姐陪礼,见其" 黄黄的脸儿" ,不施脂粉,批云:大奇大妙之文,此一句便伏下病根了。
第四十三回尤氏说她:" 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 ,批云: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
(19)凤姐也" 证道" ?,既是短命,怎么又证道呢?但有一条批语明言:毕竟雨村还是俗跟,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这还可能是泛语。最可注意的是" 叔嫂逢五鬼" 僧道来救时,批云:僧因凤姐,道因宝玉,一丝不乱。
这怎么讲呢?大概凤姐临死,和尚曾又出现。
(20)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巧姐得到归宿。此亦即全书之正归宿。刘姥姥初进时即批:且伏二进(原作递)三进,及巧姐之归着。
又巧姐不要柚子而要佛手时,批云: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
这固然也许是固" 由细物决定终身" ,说明巧姐后与板儿为婚,但也有暗示巧姐自脱旧缘、别得接引的一层意思。初出王狗儿时说" 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 ,批云: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真千里伏线。
(21)葫芦僧重现,归结全案。在雨村" 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才罢" 时即批: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
(22)收用中秋诗。雨村作玩月许时即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
(23)甄宝玉与贾宝玉出家的关系。第十八回戏目第三出是" 仙缘" ,批云:《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按" 仙缘" 大概即是汤显祖《邯郸记》里末一折的" 合仙" ,而昆曲戏里通常标为" 仙缘" ,讹作" 仙圆" 的。剧情是八仙会集,点度" 痴人" 卢生。可见这是暗示宝玉出家的事,有人来相牵引。所以我想也许是甄宝玉后来来找贾宝玉,真假会合,这才" 悬崖撒手" 的,总之" 送玉" 是送宝玉出家。这和通灵玉" 误窃" ," 凤姐扫雪拾玉" 一节本是两回事,并不是像俞平伯先生所说的送玉、拾玉为两个" 可能" 、而且哪一个" 对一点" 和" 不对一点" 的问题。附带两句话,宝玉庆寿,芳官唱的" 翠羽翎毛扎帚叉" 一曲《赏花》时,即是《邯郸记》" 度世" 折里的。" 凤姐扫雪" ,躬亲贱役,恐也是" 惨痛之态" 的一面吧?(24)出家与" 情榜" 的关系。情榜事在出家以后,因为有一条脂批慨叹宝玉虽然悬崖撒手,到底" 跳不出情榜" 去。这不但关系着情节次序,也可略见曹雪芹对" 情" 和" 不情" 的矛盾处理方法,而还是情战胜过无情的,因为如若不然,既出了家一切放下,全书便可戛然而止,何用还挂起" 情" 榜?" 情" 指看待事物人生的态度,好比人生观,不是狭义俗文。
上面排列,事情竟不算少。若只把这些容纳在二三十回书里,也就相当充实了,何况这是" 存什一于千百".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从这些里面能看出些什么呢?第一,第八十回王夫人说:" 我正要这两日接他(迎春)去,只因七事八事。。。。的都不遂心。。。。。……" ,批说:草蛇灰线,后文方不突然。。。
正可见八十回后恰是激转" 突" 变,诸事俱发,不容措手的紧张文字;它是不可能还有闲心去写什么占旺相四美钓游鱼更不可能硬让宝玉向封建主义投降而去写什么奉严词两番入家塾的。由此一点也可见高鹗续书的结构,不但整个与曹雪芹原意很少符合,即八十一回一下手的手法,也是十分违背原书情节的发展规律的。
原来,按照曹雪芹的用意与写法,在前八十回书中他把一切伏线和准备都已布置停妥,文笔蓄势,到八十回末已是如同宝弓拉满,劲驽在弦,明缓暗紧的气氛,正所谓" 山雨欲来风满楼""万木无声待雨来" ,倾盆暴雨的即将到来,已然为各种" 警号" 所昭告。第八十一回一揭开,便到了全书另换。。一副异样笔墨。。。。的关纽筋节,——而高鄂,这位才子,对这些全然不管,他所另起新接的,却是无比啴缓、异样无聊的" 闲适""雍容" 的" 文章" !这个人,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他,真是" 别具肺肠".在曹雪芹所布下的形势中,有一个线路是非常明显的,贾府巨变之由,是" 内鬼""外崇" 交发并作,略如上文所列。" 内鬼" 之生,则由于贾府内部存在两大矛盾:大房(贾赦、邢夫人)与二房(贾政、王夫人)的不和是一个内部矛盾,二房本身又有嫡(王夫人、宝玉)与庶(赵姨娘、贾环)的暗斗是另一个内部矛盾。两个矛盾的焦点体现在哪里呢?在凤姐和宝玉二人身上。为什么?因为她们嫂叔二人是经济实际掌权者与产业法定继承者。封建社会里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归结为一句话,就在于争夺产业和产权。于是乎众目睽睽之鹄的,自然就集中在凤、宝二人上,一个很不为大房亲公婆所喜欢而效忠于二房的管家少奶奶,一个是被贾太君视为命根、心肝、被众人捧为凤凰的正支嫡派的" 待补" 贾府府主。所以赵姨娘必欲置此二人于死地而后快。由于种种事故,邢夫人对凤姐的恶感愈来愈深,鸳鸯事件,抄检大观园事件,显示出大房想要插手于二房的图谋,那一小集团的人早已跃跃欲试。事情演变发展的结果,大房很快和二房的庶子派两相结合起来,共同设法处治二房的嫡子派。凤姐本身原有许多劣迹,很易为敌对者访知;宝玉虽然不会放利银、收贿赂,图财害命,但是"窝藏" 王府优伶和" 奸淫" 父母侍婢等等却也是可以掇拾列为罪条的。两方矛盾日益激化。一方情急," 先下手为强" ,就由主使人(贾环?)揭发了凤、宝的最款,——脂批中确言是凤姐和宝玉落狱,正是最好的说明(当然,贾赦的罪恶最后也蒙不住)。恰好此际贾元春(好象得罪了主子?)也因事致命(由以杨贵妃相比来看,恐亦不是好死),贾家一连串的罪状摆在皇帝眼前,这便正触着大霉头。偏生火上浇油,又有人给从中说了坏话(例如第七十五回" 昨儿周太监来,开口一千两,我略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 我以为说坏话的就有像周太监这种人)。于是贾家之事遂不可收拾。破败前夕,异事叠出,如被人假造对牌,冒领款项(这在写凤姐代理秦可卿丧失时和宝玉闲谈中有过暗示)。破败之后,结果奇惨无比,——那个惨,是令读者可骇可愕、全出意料的惨,绝不是一般的什么" 家道中落""阀阅式微" 那种概念所能拟想的。——高鄂却正是如此拟想的一位才子,他从八十一回就苦心密意地开始安排让宝二爷读书中举,贾家" 中落""式微" 了一下之后,跟着就天恩浩荡、世泽绵延了,高先生于是乎掷笔长叹,深深地吐了一口气,觉得心胸稍畅,四体略轻起来。[ 注1]——但是,拿来和曹雪芹的原意来对对看,不客气地说,真是一派胡言,满嘴梦呓。
第二,依我所见,曹雪芹在全书构局上有一个大设计,大用心。概括说来,是在全书当中以第五十四回为分水岭(此回写元宵盛会完结。小说开头所说的"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有三层用意:一、明指甄士隐元宵祸起;二,元宵节元妃省亲为" 盛极" ,过此便衰;三,全书以"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事为整部情节的大转关处),共计一百一十回(不是一百二十回)的这部伟著,正好以前一半写" 盛" ,后一半写" 衰".盛衰二者,又非并列,而是以衰为主,写盛,并非为盛写盛,不过是用以反跌、对衬那后半的衰。尤有进者,所谓衰,又不是一般的衰(如高鹗等人所理解的衰),而是具体表现为所有人物的身份地位的大改变、大颠倒。举例说,被贾府拿着当开心物的村妪刘姥姥,改变颠倒成为" 归结" 贾府后代命运的主要人物。威权贵重、不可一世的凤姐儿,改变颠倒成为侍妾(平儿成为正妻),躬执扫雪" 贱役" ,受尽贾琏恶待。众星捧月、娇生惯养、享用非凡的宝玉,改变颠倒成为破毡酸齑、奇穷无比的贫丐。命运死生,一切听主子摆布的小丫环茜雪、红玉等,改变颠倒成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决定原为主子者的悲欢离合的重要角色。如此等等。这些,其中固然还是有着曹雪芹本身的局限性(比如怎样改变颠倒平儿?还只能让她" 扶正" ),但是,我们如果没有忘记这是二百年前乾隆初期的一位作家的话,便不难体会,这是多么令人惊讶、多么了不起的一副头脑思想啊!可是,高鹗怎么样?他能够、他肯于这样落笔吗?若说他能,说他肯,那才是咄咄怪事!附带在这里说明一点:曹雪芹最善于通过具体形象而反映封建社会的本质、表现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真相。拿鸳鸯反抗贾赦逼她作妾一事为例来看看。过去不少人有个错觉。总以为贾赦、邢夫人当然最可恶,而凤姐、贾母等人还是保护和同情鸳鸯的人。是这样子吗?我认为我们不该有这种胡涂念头,至少也应该把《红楼梦》看清。凤姐从一开始,就是为赦、邢打算,怕白惹一场没意思,失欢于贾母。及至邢夫人弄左性,她遂一变对策,明里顺情说话,暗里远远躲开,莫教水珠儿溅着衣履。她曾为鸳鸯打算吗?根本没有。她所考虑的,都只有一个目的:自保,谁也不得罪。贾母听了之后,气得浑身乱颤,——是为鸳鸯的命运吗?根本不是。她生气只为我只有这么一个得用的人,你弄了去,换个银子打的人儿来也无用,——这不是很明白吗?贾母生气,一点也不是为谁,是为自己,生活不方便,没法办事。邢氏这个贵妇人,她出面来讨鸳鸯,是真想到了这是" 抬举" 还是害了鸳鸯了吗?还是真心为了让贾赦" 享福" 吗?不,都不是。她一心想的,是贾赦委托她来任此差使,很有体面,如果她不能完成使命,那贾赦老爷就要发脾气,骂她不能事。一句话,她怕失了贾赦的宠,损伤了大太太的地位,全园子听了,也没有谁真替鸳鸯烦恼,像袭人之流,各自想的却还是怎么让她作谁的小老婆……。如此等等。一句话,人人为己,自保。谁都不曾替鸳鸯想过。鸳鸯对此看得很清,她隻身无靠,四面楚歌,孤立得可伤,但是她一不乞怜,二不求助,慨慷激烈,一人以死力争。(这场风波临近收结,是写贾母生了气以后,连王夫人、宝玉都得了不是,大家对此的表现,还是人人自虑自保,生怕触着霉头。最后则以贾母请薛姨妈来斗牌为收场,则鸳鸯还得替贾母洗牌" 看张儿" ,——通场并无一人说了一个字的为鸳鸯的话,其笔底下骨子里的冷酷,即人与人的关系的表现,写得尤其入木三分。)这就是她的可怜处境和可敬的反抗精神。曹雪芹能写出这样的人物形象,令我佩服;但是他能反映出那个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东的本质真相,尤其令我惊心动魄,倍加倾倒和崇敬。
但是,在高鹗才子的头脑中,对这个问题又是怎样一个看法呢?我请读者翻到续书第一百十一回,欣赏一下高鹗先生的大文:(秦氏之鬼。向" 鸳鸯的魂。" 说道:因我看破风情,超出情海,归入情天,所以太虚幻境" 痴情" 一司竟自无人掌管;今警幻仙子已经将你补入,替我掌管此司,所以命我来引你前去的。
鸳鸯的魂道:我是个最无情的,怎么算我是个有情的人呢?那人道:你还不知道呢,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作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无关紧要。不知情之一字,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便是个性;喜怒哀乐已发,便是情了。(请看:这不是朱熹在讲《四书》了吗?难道曹雪芹的所谓情竟是这么一回事?)至于你我这个情,正是未发之情,就如那花的含苞一样,欲待发泄出来,这情就不为真情了。
鸳鸯的魂听了。。。。。。,。点头会意。。。。。……(宝玉)心想鸳鸯这样一个人偏又这样死法。又想实在天地间的灵气。。,独钟在这些女子身上了,也算得了死所。。。。。我们究竟是一件浊物,还是老太太。。。的儿。孙,谁能赶得上。。。。。。。他!复又喜欢起来。。。。。……贾政因他为贾母而死,要了香来,上了三炷,作了一个揖。。。。。。。。。。。。。。。。。。。。。,说:他是殉葬。。的人。。,不可作丫头论。。。。,你们小一辈都该行个礼。。。。。。。。。宝玉。。听了,喜不自胜。。。。!走上来,恭恭敬敬磕了几个头。(!)贾琏想他素日的好处,也要上来行礼,被邢夫人说道:有了一个爷们。。便罢了,不要折受他。。。,不得超生。。。(!)……宝钗听了,心中好不自在,便说道:我原不该给他行礼。。。。。。。。,但只老太太去世,咱们都有未了之事。。。。,不敢胡为。。。。(按即不敢" 轻生" !),他肯替咱们尽孝。。。。。,咱们也该托托他,好好的替咱们伏侍。。。。。。。。老太太西去,也少尽一点子心哪。(!)……众人也有说宝玉的两口儿都是傻子,也有说他两个心肠儿好的,也有说他知礼的。。。。贾政反倒合了意。。。。。。。。(!!)好啊!看见高先生借驾鸯上吊给我们演的这出好戏,宣扬的这一整套" 理论" 思想了吧?原来,在高鹗看来,鸳鸯的惨死最" 得所" ,最" 真情" ,她为贾母殉死,是为贾氏门中立了大功,成了贾门的最崇高的忠臣孝子,所以应该得到——也实际得到了贾二老爷和二少爷、二少奶奶这三位最" 正统" 人物的礼敬;而只有这样,鸳鸯的身份才得提升,哀荣才算备至!末后,再附加几句题外语。
我还以为,贾家之败,如前所述,二大主因即是凤姐和贾雨村。这二人是统治阶级的大代表。而后来出现报复归结的人们都是谁呢?下人,张华,冤死鬼,村妪,村姑,被逐的丫环们……一句话,代表着一群受欺压、受迫害的不为人所齿的" 小人物" 阶级,在改变了社会地位关系之后,重来和过去的统治、压迫者算账。这意味着什么呢?象征着、预示着什么呢?评《红楼》者动不动就下定语:" 《红楼》言情之杰作也。" 曹雪芹的伟大,果只在" 言情" 甚至于" 艳情"二字吗?过去的人们把这部伟大著作缩小到太可怜的地步了。——但是,高鹗续书也正是在" 爱情悲剧" 上下了工夫。这就是问题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