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全集.com》第105/132页
其次,曹雪芹竟然把自己的阶级比为严世蕃,杨国忠!我说他肯于。。向自己的阶级取材,又能够。。背叛自己的阶级站在被压迫者的立场去看事情,为历来前此中国文学家所未有,当非过分恭维。若换一个同样阶级出身的人,怕不是写成小人物们遭殃到底。高鹗怎么样?贾家始终不是" 沐皇恩""延世泽" 吗?我们应如何不忽视了曹雪芹在十八世纪的中国而出现的伟大呢?曹雪芹处在这个"看破一切" 和想去" 补苍天" 的矛盾里,没有出路,不能解决,遂成悲剧。他的出路实际上不是小说里出家的解脱,而是十年工夫的呕心沥血的巨匠经营这部空前绝作,写下了历史,分辨了是非,暴露了丑恶,说明了矛盾,肯定了崩溃,交代了归宿,探索了出路。我们如果只把他看成一般" 怀念过去的好日子" ,无别的作家,固然已是污蔑了他;就是把他看作简单的消极出世思想的小说家,也还是把他冤屈了。赞扬吧,全国的《红楼梦》的读者们。理解作者的伟大,和这书在我们文学遗产中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吧。 ------------------------------注:
⑴高鹗的《月小山房诗稿》,有一首《重订红楼梦小说》绝句: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今宵却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
大概这里边也反映了他那种完成" 大业" ,踌躇满志得心情。
补说三篇(一)黛玉之致死黛玉的所以致死,并不是像高鹗所写的那样。致黛玉以死的主凶,是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却不是凤姐、贾母。其间曲折经过,种种关系,还能从前八十回的线路和暗示推知一个梗概。今试作一点解说。头绪较繁,分段而叙:一、元春本来就不喜欢黛玉。这在她赏赐东西时对钗、黛有厚薄分别,大家早已看出。其实曹雪芹对此先有暗示:在" 省亲" 回中,由于元春的关系,两次都把" 绿玉" 字样废除不得使用,一是" 红香绿玉" 改成"怡红快绿" ,一是" 绿玉春犹卷" 改成" 绿蜡……".宝钗明说:" 他因不喜' 红香绿玉' 四字,改成了' 怡红快绿' ;你这会子偏用' 绿玉' ,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 此笔最为要紧。一、但仅仅因此,感情善恶,还不能决定婚姻大事,因为" 师出无名" ,要想毁黛玉,必须有" 名正言须" 的罪名。这个,元春尚无法自定,必另有提供" 罪状" 之人。
一、为了宝玉的婚事而可以入宫正式向元春提供重大意见的人,只有贾政、王夫人。[ 注1]贾政自己也并不能定出黛玉的罪名,因为他不真正了解。" 真正了解" 的,还是一位女眷,而且是能向贾政耳边枕畔灌注谗言的人。这就是赵姨娘。如第七十三回写赵姨娘的小店环小鹊跑来向宝玉报说:" 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前说了。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 此等处最堪注目。
一、赵姨娘处心积虑,要害宝玉(和凤姐),这大家早都明白,不用赘述。
她害宝玉的手法,就是不时向贾政耳边进谗讲坏话。坏话的主题并不只是"不读书""爱顽" 的条款,而是另有大题目:即说宝、黛二人有" 不才之事" ——这是最能触怒封建家长、使贾政深恶宝玉的关键问题。正如龚人向王夫人所言:" 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 这就是所谓大题目,所以王夫人竟如" 雷轰电掣".一、宝、黛二人的形迹亲密,并不避人,可说是公开的事实,贾母、凤姐的话言,早都明白表示承认默许。——所避忌的,只有赵姨娘。证据十分显明:第五十二回,宝、黛正待谈心," 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 ,黛玉忙的一阵周旋招待,"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 素日情势,不问可知。
一、此种参证还有可寻。第十九回黛玉见宝玉脸上有" 钮扣" 大的一点" 血渍" ,便说:" 你又干这些事了!……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大家不干净、惹气。。。。。。。。!" 这就是明白指的赵姨娘。" 大家不干净" 一语最为要害。可见黛玉为了自身与宝玉的关系,深畏于赵姨娘的诬谗陷害。
一、又如第四十五回黛玉与宝钗谈论,说:"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话更明显。
一、不宁唯是,就是宝玉那次为贾政毒打,明里是因为蒋玉菡、金钏之事,实则也还是包含着宝、黛的一重公案。何以言此?只要看一看毒打之后,宝、黛二人的表示和神情,便洞若观火了——黛玉" 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句,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况已是活来了。'"我们宜细心体会作者的用笔,如果以为这是黛玉特意探询宝玉对蒋玉菡、金钏等人的态度,而宝玉也有必要向黛玉作出甘为菡、钏而死的" 保证" ,那就是未得作者笔法真意——黛之问,玉之答,都分明是在这样强大压力下。。。。。为自己的大事而重表决心态度。。。。。。这足见此一场绝大风波,骨子里还是由于黛玉。。。。。。。。。。。。。。。。;菡、钏等等不过引线与陪衬而已。——我们于此也才明白:为何毒打之后,却紧接就特写宝玉送帕、黛玉题诗的那一情景?这些笔墨,最是曹雪芹惨澹经营之处。宝玉被打后,又紧接即写袭人向王夫人进言,特别说到" 林姑娘宝姑娘" ,亦最明显——林为主,宝是陪话而已。(所以,王夫人死要抄大观园,其主要目标也还就是在于黛玉一人。)一、如果另换头绪来讲,元春也处处是与宝玉的婚事直接牵连的关键人物。
书中写及的,一就是" 省亲" 时元春要再演两出戏,结果演的是相约、相骂。一就是清虚观打醮一回及其随后的重要情节。下面分头简说:一、清虚观一个场面,岂是真为了写写打醮、看戏等事吗?完全不是,写的是宝、黛婚姻大问题。元春的" 旨意" 叫打醮,却引出" 代表人" 张道士,要为宝玉提亲。结果则宝、黛二人都为此而生了气,贾母也认真地着了急,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其局势之严重,为通部书所仅有。作者是特笔大书。
一、元春欣赏龄官演得好,要再作两出。贾蔷想演" 游园" 、" 惊梦" ,而龄官执意不作,定要演" 相约" 、" 相骂" ,结果依她。这在曹雪芹的笔法中,是一个极为要紧的暗示。" 相约" 、" 相骂" 是当时常演的精彩名剧(《扬州画舫录》中曾特别提到),作者引它是借这部《钗钏记》来暗示宝、黛关系的不幸。在《钗钏记》中,史直之女碧桃早与皇甫伦之子吟约为姻配,吟贫不能即娶,碧桃遣侍女云香往吟家期约,准拟于中秋日相会,以便赠与钗钏银两以为迎娶之资(是为" 相约" )。事为吟友韩时忠探知,韩以奸计阻吟往,自己却冒名顶替,前去领了钗钏,并要逼奸碧桃。碧桃不从。因不知真皇甫吟根本未能赴约,侍女云香再次前往吟家催娶,与吟母发生争论(是为" 相骂" )。碧桃抱恨沉江,以图自尽。——由此,可见在贾元春面前演出的这场戏,隐含着宝、黛之受枉,黛玉之冤死(由种种线索看,颇疑黛玉之死与沉水自尽有关),而其中间被人诡计见害之故,当事人尚在不知。
一、再看一个头绪:大家也都知道,《芙蓉女儿诔》不单是真弔晴雯,也"预悼" 黛玉。诔中最引人注目的句子,如:……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忳幽沈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曹雪芹的笔,以含蓄居多,悲愤激昂,此为仅见,其感情之强烈可知。所称诐奴悍妇,在晴雯之死来说,自是明斥王善保家的、袭人等辈;而在黛玉问题上讲,那就是暗指赵姨娘一党。
一、大家又皆知,晴雯临死,犹不忘向宝玉表白自己虽担" 虚名" ,但系干净一身。由此可知,赵姨娘所进谗的题目,其中心离不开诬蔑黛玉和宝玉已有"暧昧" 之事。
一、再看《葬花词》,大笔特书" 质本洁来还洁去" ,正是暗对陷害者诬罔之言而发,并非闲话泛叙。晴雯临死前,宝玉私往相探诀别,灯姑娘特言:" 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 对互而详,则黛玉屈死之罪名昭然若揭了。
我们综合以上而观,事情相当地明白,其情节应是:在黛玉问题上,主要是先因赵姨娘搞鬼(贾环也可能使了坏)。她为毁宝玉看清了一着棋,必先毁黛玉,故此捏造异事丑闻,时向贾政报告。迨到适逢元春" 关念" 宝玉婚事,召贾政共同商量时,贾政遂将所得于赵姨娘的谰言(当然包括王夫人所得于袭人的也在内)," 奏" 与了元春。元春于是" 明令" 宣判黛玉" 淫贱" ,指定聘娶宝钗。至此,黛玉遂无由再留于世,而宝玉也只有" 奉旨配婚" 的一条死路可走。
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从情节关系上看,诡计深心,出于贾政的小老婆等人,而从作品的思想意义上讲,对宝、黛进行封建压迫与毁灭的主凶,却是元春和贾政、王夫人。
至于凤姐,她虽然罪恶重重,但在这方面的重要关节上,她是和宝玉一面的,而绝非敌对。她在宝、黛之间,是个出力人物,从黛玉一入府,直到后来言谈行动,排难解纷,都是维护宝、黛的,前八十回所写,斑斑可见(例如凤姐送了茶叶给黛玉,便暗用" 下茶" (定婚礼)的意思问黛玉:你吃了我们的茶,为什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无待在此一一引叙。贾家事败,她的遭遇和命运也和宝玉是息息相关。上述的这些关系,高鹗好像是全部视而不见,宁不深可怪异?即如这样一桩大事,高鹗却把封建主凶元春、贾政全然开脱了,而拿凤姐来做替罪羊。并且所" 设计" 出来的高着,却只是一个很庸俗、很浅薄的、毫无思想内涵可言的" 移花接木""僵桃代李" 的儿戏办法。这在文学艺术上,特别是在悲剧文学上,并不是什么很高级的思想和手法。这样的东西,曹雪芹恐怕是未必肯写——也根本写不出的。
或许有人认为高鹗写宝、黛事件中贾母" 变心" ,凤姐" 搞鬼" ,都有根据,正是" 不背于原书伏线".其理由当不外是:一、贾母在" 破陈腐旧套" 时明批女儿倾心于一个男人为" 鬼不成鬼,贼不成贼" ,便是为反对宝、黛关系;二、贾母要为宝玉提宝琴的亲;三、凤姐恰好也在此事上附和贾母。所以说,高鹗所续,并非事出无因。但其实这都是出于错觉误会。一、贾母所" 破" 的,是在于"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 ;所批的是"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这种素不相识," 一见钟情" 式的所谓" 爱情" 和曹雪芹笔下所写的宝、黛自幼一处长大,彼此深刻了解,即有共同的思想作为感情基础的关系,正是迥不同科,而前者那种所谓" 爱情"是曹雪芹在小说第一回中就反对过了的。两者难以并论。二、贾母询问宝琴年庚八字,并未说是要为宝玉,而只是薛姨妈心中" 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 ,便说出宝琴已有了人家。三、凤姐在此际抢话,说要作媒,贾母还笑问。。:" 你要给谁说媒。。。。。?" 凤姐以" 既已有了人家,不如不说" 之意回答。——须知此最是狡狯之笔,凤姐正是见已许了人家,她才肯说那些凑趣的话,因为明知是废话,故不妨顺口送情;而贾母若真是想为宝玉讨宝琴,既知宝琴已许梅家,便不能再往下谈,岂有反而故问凤姐,要她说出给谁作媒之理?这是讲不通的。还应联系清虚观中贾母" 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的话,此二事同在一年,一是端午,一是冬十月,相距仅只五个月,而贾母却一见宝琴,统统忘掉一切自己身边的素日为之操心惹气的重要复杂关系,就立即要为宝玉另行求亲?这个如何能说得通?所以到紫鹃试宝玉时,假说" 年里我听见老太太说,要定下琴姑娘呢,不然,那么疼她?" 宝玉笑道:" 人人只说我傻,你比我更傻——不过是句顽话。。。" 况且,宝琴一来到,即明叙王夫人先认了干女儿,玉、琴二人兄妹关系已定,贾母焉得复有别说?曹雪芹所以要写宝琴" 间色法" ,写紫鹃向黛玉建言趁着老太太在,早拿主意,写薛姨妈慰黛玉" 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等一串文字,意在暗示只因贾母不曾早日明言,以致蹉跎蹭蹬,卒为元春、贾政等所乘,篡改破坏了已定之局,而绝不是为了要写什么贾母变卦、凤姐逞奸。其实,若谈到贾母的问题,本很清楚。她因偏爱宝、黛、凤三人,与贾政、赵姨娘发生了极为尖锐的矛盾,具如" 大承笞挞" 和" 嫂叔逢五鬼" 等回所写。赵姨娘之每日在宝玉身上使心用计,贾母尽知,所以才会有当着贾政的面而痛骂赵姨娘、使贾政大为尴尬的那一场面,试看贾母的话:……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吓破了?见了他老子,不像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淫妇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贾母连哭带骂,而" 贾政在旁听见这些话,心里越发难过,便喝退赵姨娘".这层关系交代得最为清楚。
再看贾母对宝、黛二人的婚事,不但她自己早已拿定,而且阖府上下尽人皆知,可说是" 公开的秘密" 一般。若要举例,则请看第二十九回张道士为宝玉议亲,贾母如何回答: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也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得上就罢了。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也罢,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这是贾母" 胸有成竹" 的表现,莫认作她真是要等张道士给找一个,同时话里也针对着贾府人的一双富贵势利眼,议论黛玉无家无业,孤苦一身,因而瞧不起,说是" 配不上" 的那些人而表示态度。在这一点上,薛家岂不是最" 配得上" ?但可见贾母根本未曾向那一号财势人家考虑。尤其紧要的,是同回末后贾母因宝、黛二人回来都生气闹事而着急落泪,便说出" 不是冤家不聚头" 的这句话来,以致宝、黛二人都像参禅似的来细味此话的含义,也就是说,这是贾母第一次明白表示或流露出她有成竹在胸的线索,为二人所珍贵惊喜。而此回却有" 脂批" 说: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
此批为" 庚辰本" 、" 戚序本" 二本所共有。这才是最为明确的大节目,只要不深文周纳,都会承认的。此处" 戚序本" 又独有一批云:一片哭声,总因情重。金玉无言,何可为证!这是见过原书全稿的脂砚在分明告诉我们:书中一大关目,宝、黛缔姻,原有贾母之言为证;而后来元春、贾政,硬行改派" 金玉良缘" ,根本不是贾母之事,他们不但篡改了贾母的本意,甚至还有可能假借名义,捏造贾母遗言[ 注2],破坏了贾母所意匠经营的婚约。所以说:" 何可为证!"还有第六十六回,尤三姐向兴儿探询宝玉的情况,兴儿说: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于此可见贾府的所有人等,对此事皆洞如观火,也与清虚观中贾母的话合榫。
" 老太太" 本是此事的主张人和" 护法" 者。
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么可以看出高鹗的续书,对这一系列的大关键大节目,整个篡改了原作者的意思。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续书,以" 不背于原书伏线" 为论析的标准。我们对待高续,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没有别的,只能依照鲁迅先生给我们指出的,以原书伏线为定,亦即要看续书者的思想是否与原作者一致。我所以骂高鹗,原因也就在这里。 ------------------------------注:
⑴可参看《清史稿》卷八典礼四:" 宫规:一、内庭等位,父母年老,奉特旨许入宫会亲者,或一年,或数月,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入。其余外戚一概不许入宫。" ⑵注意第五十七回紫鹃的话:" ……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有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这分明暗示仇者毁黛玉是在贾母死后,而非生前。
(二)八十回后之宝钗宝玉" 奉旨" 无奈,娶了他并无感情的薛宝钗。然则在曹雪芹的原书中,他又是如何落笔以写宝钗的文字呢?可以概括成一句话:玉、钗婚后,却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旧关系。
旧关系,是怎么样呢?那就是厮抬厮敬,而并不相亲相爱。
有人说:" 黛玉死后,宝钗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宝玉感情上。。。的一段空缺。。。" 又说:" 宝玉、宝钗之婚事,宝玉是十分情愿。。的。" 并根据第二十回的一条" 脂批" 而论定:" 此批充分说明二人婚后感情美满。。。。,谈心话旧,多少婚前无机会表达的话,现在都可一一倾吐。""在黛玉死后,宝玉、宝钗之结合,也变成十分自然。。之事,并无丝毫勉强。所以二人婚后,还有相当长的文字描写二人谈心,情话缠绵。。。。。" (《红楼梦新探》上篇页二三四、二三五)——是这样子吗?这种合二为一论,我期期不敢苟同。" 谈心话旧" 可以说是对的,但并不会是" 情话缠绵".那条批语是" 庚辰本" 、" 戚本" 的批,文云: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曳漏(戚本作漏泄)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这批很重要,就连二人有" 成其夫妇" 的后文,也还得以此批为正面的明文确证。但是,他二人所" 成" 的,是怎样的" 夫妇" 呢?这事恐怕并非是同一般想像的那样简单。本文主要想说明的即在此点。
照我看来,他们成其夫妇了,可又未成其夫妇。这是怎么句话呢?就是说,他们" 拜了花堂,入了洞房" ,履行了家长给安排下的喜事礼仪——仅仅如此。他们实际上还是姨姊弟。
这怎么讲呢?请看宝钗的那首为贾政悲叹不祥的诗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读者都能知道,在曹雪芹笔下,常常是一笔两用甚至是数用,诗词雅谜,都是暗对本人的情事命运而设言的。琴瑟、衾枕,皆喻夫妻之义——但是" 总无缘!" 这话可怎么解?再看,咏白海棠诗(应注意这次诗社是紧接"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宝玉梦中反抗" 金玉" 姻缘之后。而白花白色大抵暗寓宝钗,如她所服冷香丸皆四季白花蕊配成),宝钗写道: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这个第七句又是宝钗的自道。意思就是说,我以本来清洁的童身来回报造物自然。
在全书中,这一类性质的暗示是很多的,例如提诸人的名字多出唐诗,对宝钗一名的出处,特举李商隐的" 宝钗无日不生尘" ,皆是。且说一说,这都是怎么回事情?我们不妨来推测一下,其经过大概应是这样:到曹雪芹写至八十回后,玉、钗二人确已" 成婚" ,二人的" 话旧" ,也可能就在" 洞房花烛夜" 开始。他们谈的什么心呢?宝玉必然首先要向宝钗推心置腹,开诚布公,诉说自己平生对黛玉的情分,誓若山河,死生不渝,如今奉旨,无法违背,但我如何忍与你为婚,怎么对得住亡者黛玉?若毁弃誓盟,我实为不义。宝钗对于宝玉的一切,可说彻底了解,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思,他的这一着,大约也料得着,要想再笼络宝玉,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只好决断地回答说:你愿为林妹妹守约,我也不能只图自身有靠,陷你二人于不义,那样我固落于嫌疑,咱们纵为夫妇,亦无意味;我亦无法勉强你,如今我情愿以名义夫妻自处[ 注1],同室异居,各保清洁,使你有以对亡者的情分,这是我们各为自己的心,外人知道不知道,明白不明白,可以不用去管。宝玉不想宝钗竟能如此,深为她的这种决断和谅解精神所震动,对宝钗在。这一点上。。。。异常地感激和敬重,认为这是成全了他的品格,遂了他的心愿,把她当作高人(而不是昵侣)相待。这就是为什么在《红楼梦》十二曲《终身误》里写出的真意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 高士" 一词,不明其故之时,看来岂不全无义理?但曹雪芹焉能滥下字眼?而" 晶莹" ,仍贴切" 清洁" 一义,也不可误作" 聪明灵透" 去看认。这样再来读" 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句,也才觉妥恰。" 怀" 正是感念之义,高本点窜,妄改为" 悲金悼玉" ,全走了样子。
前八十回中,其实也暗示的明白:宝玉对宝钗一向只有敬重,而绝无轻薄狎昵之心。即如写到因见宝钗膀臂,不无羡爱之意,但是随即写清:只因生在了她的身上,今生无分了。何等明白。再如" 梦兆" 一回,宝玉睡中不知宝钗曾在身旁刺绣,醒后得知,他赶忙说了一句话,不是别的,就是:不该。。!我怎着睡着了,亵渎。。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