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全集.com》第12/132页


按《浭阳曹氏族谱》本不包括曹世选这一支,但元下卷二记载" 十二世讳邦字柱清,颖异好学,智虑过人,于崇祯二年(清太宗天聪三年)以各地荒乱,遂赴辽东避兵,因彼地原有族人引荐,随本朝大兵出口,占籍正红旗,随征屡立奇功。顺治十年授吏部他赤哈哈番——" (汝昌按,他赤哈哈番相当于头等笔帖式)。又元上卷一载十三世曹鼎望撰《曹氏重修南北合谱序》说:" 盖自明永乐间,始祖伯亮从豫章武阳渡协弟溯江而北,一卜居于丰润咸宁里,一卜居于辽东之铁岭。——至辽阳一籍,阙焉未修,尚属憾事。" 根据《曹谱》所载" 因彼地原有族人引荐" 的话,这族人就是曹世选。所说的" 始祖伯亮从豫章武阳渡协弟溯江而北" ,这是说曹端广跟着他哥哥曹端明上北方来。到了北方,曹端广先是住在丰润,然后移居铁岭。到现在,东北的曹氏还说老家是丰润的。事实上从豫章往铁岭也要经过丰润。至" 辽阳一籍,阙焉未修,尚属憾事。" 这就明明指的是曹雪芹的先人曹世选、曹振彦、曹玺、曹寅等说的。意思是说辽阳一支,空着还没修在谱里,实在是一件憾事。" 辽旧" 两字非常突出。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曹振彦、曹寅等所报的籍贯正是" 辽阳人".那么《曹谱》虽然未及收入曹世选一支的记载,但根据" 曹端广卜居铁岭""彼地原有族人引荐""辽阳一藉,阙焉未修" 等语而看,再以曹寅与曹鈖、曹鋡的诗句互证,曹雪芹是曹端广一支的后人,与丰润曹是一曹,曹寅与曹鈖、曹鋡等有骨肉关系。这是很肯定的。

这个问题我在一九五九年与丰润曹大川先生谈过,曹先生表示,贾先生更正了周先生对《曹谱》不合的地方,这是对的(附按:周先生当时并未见到族谱,仅据《县志》资料搜辑,当然不能尽如族谱之完备的确,这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他认为曹雪芹与丰润曹不是一曹,这完全错误了。据大川先生说,曹端广一支在东北尚有草底家谱,并他的先人曹鈖的《瘿庵集》,曹鋡的《雪窗诗稿》、《松茨诗稿》。希望能查找出来,以利于研究曹雪芹的世系问题。

当然,李先生所说的也不一定就都对。但是至少可见总不致于是像贾先生所盛意指斥的那么一回事。

我所列的表,仍其旧貌,因究竟直接关系不大,存之以便读者判断上述事相。

第二节辽阳俘虏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第二章第二节讲到曹雪芹的个性时,略及其家庭历史。在页二〇上有一段意见,很新颖:如" 叹君或亦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可知曹雪芹为将军的后代。雪芹为旗人,而旗人均系军人,故曹家受封,当为军马之劳。

接引《红楼梦》第七回尤氏对凤姐介绍焦大,跟着" 太爷" 出过三四回兵的事,而下结论:这明明讲贾府是将军后,可惜胡先生在这方面没有考证。

这个想法,也是" 自传说" 的方法。即依此而论,李氏也并不清楚曹家世代。

宁府中人所谓的" 太爷" ,辈数不过相当于曹尔正,尔正的祖父世选,才是曹家始祖,已是隔了两代了。焦大曾说:" 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据故宫内务府档,曹尔正于康熙三十六年曾因出征事掌管马匹。小说于此或有取资。但是焦大所跟的" 太爷" 决不是更上代的人。这与曹家上世以军功归旗一节,毫无干涉,更谈不到什么" 受封" 的问题。《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说:"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来归年分无考。" 按《通谱》为乾隆元至九年所辑,彼时已曰"无考" ,是其上世归旗详情,早不可知。至于李氏所引敦诚的诗,依《四松堂集》原稿本,作"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 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这乃是说,曹将军既是曹操的后代,则雪芹无乃又是曹将军的子孙罢?这完全是递承上二句,指杜诗所说的曹霸而关合,故第二个" 将军" 也还是指曹霸而言,这如何能与曹雪芹的清代家世史有什么关系?

乾隆初年,已经考不出曹家上世详情,我们此时,在二百年后,连他们用过的档案也没有了,更不必妄想什么出奇的发现。我们只知道,早在顺治七年,第二代曹振彦便开始作了山西古州知州,也是从五品的官职了,前此当然还得有一段相当长的出身、迁升的历史时间。这一点充分说明,曹家归旗的年代已十分久远,换言之,他家和满族的历史关系是既久且深的了。

其实,若想明了曹氏家世,还是该从" 包衣" 二字着眼。包衣是什么呢?这原是满洲话,只是译音,字面并无意义可寻,切勿联想到戏班里的" 跟包".郭则澐《知寒轩谭荟》稿本甲集卷三叶二十有一段话:国初罪犯,免死为奴者,多发给藩邸勋门,重者乃给极边披甲。中叶后此例已革,然八旗世族,奴主之分尚严,松文清官至执政大臣,犹为旗主家丧事掌鼓,迨特恩抬旗乃免。署鄂抚青麟入翰林后,每诣旗主家,犹不得赐坐。凡此谓之包衣旗籍。——包衣者,国语谓奴也。……其内务府包衣旗颇有由汉人隶旗者,其先亦多系罪人家属,而既附旗籍,即不复问其原来氏族,其子孙之入仕者,宦途陞转,且较汉籍为优。

说得很清楚,前一种是普通包衣旗,为某藩某邸私家之奴。后者内务府包衣,即皇家包衣,内多汉姓人,曹家正是此种旗籍。《辞海》" 包衣" 条:包衣:清代旗籍名。《清会典》:" 内务府,掌包衣上三旗之政。" 按包衣,满洲语奴仆之义。清未入关前,凡所获各部俘虏,均编为包衣,分属八旗。属上三旗者隶内务府,充骁骑、护军、前锋等营兵卒。属下五旗者分隶王府。皆世仆也。

所谓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地位最高,据《大清会典事例》,驻卫皇城的,只限上三旗,下五旗则只许驻扎外厢。御前侍卫,也都是从上三旗中大员的子弟中挑选。清未入关前,在天聪天命年间便先编牛录,陆续编旗,先有四旗,后扩为八。八旗中以" 正旗" 为最旧,亦即因其编制在先,历史最老之故。而正白旗尤有其特殊之地位。清兵第一支入关的是睿亲王,和他弟弟多铎、阿济格所统率的,就是正白旗的兵。曹家隶正白旗足征其归旗之早。

昭梿《啸亭杂录》卷之十," 八旗之制" 条说:我国家以神武开基,龙兴之初,建旗辨色,用饬戎行。始建两翼,其后归附日众,乃析为八,以本部所属者为满洲,蒙古部落而迁入者为蒙古,明人为汉军。合为二十四旗,制度备焉。

这是建旗的略史,以及满洲、蒙古、汉军三大军旗(此以种族分三军,每军再以颜色分为八旗,是为八旗中二大分类法。)之区别。同书卷之二,有一条专言汉军的起源,甚为详细。

国初时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隶,文皇帝悯之,拔其少壮者为兵,设左右两翼,命佟驸马养性、马都统光远统之。其后归者渐多,入关后明降将踵至,遂设八旗,一如满州之制;康熙中平三逆,其藩下诸部落亦分隶旗籍,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其不足者拨内务府包衣人隶焉。于是其制始定,盖民曰旗籍,皆辽、沈边氓及明之溃军败卒。

《八旗通志》卷三十一《旗分志》叶三十四有一段关于汉军出旗的上谕,涉及汉军来历,包括净尽:朕思汉军其初本系汉人,有从龙入关者,有定鼎后投诚入旗者,亦有缘罪入旗,与夫三藩户下归入者,内务府,王公包衣拔出者,以及召募之炮手,过继之异姓,并随母因亲等类,先后归旗,情节不一,其中惟从龙人员子孙皆系旧有功勋。

汉人归旗的原因,大概不出以上所举。不过读这种资料,首先要分辨" 汉军旗" 和" 内务府包衣汉姓人" 的区别,两者的性质、身份,截然不同。而曹家的旗籍是后者,而非前者。

以曹家归旗之早,不知是否明朝官员、或兵将之后,还是所谓辽、沈边氓被虏为奴隶的。据《通谱》所记" 世居沈阳" 地方,又似以后者为近是。归旗以后,随兵入关,张渊懿《题楝亭图》诗有云:" 从龙际佳会" ,可证。但包衣曹家是谈不到什么" 旧勋" 的。曹世选还并无官秩可言,儿子振彦开始作官,绝不是如李辰冬所设想的什么" 将军".康熙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曹寅奏折说:" 念臣父玺系包衣老奴" ,四十九年十月初二日一折说:" 念臣从幼豢养,包衣下贱,屡沐天恩" ,其他折里亦屡次有" 身系家奴""世蒙豢养" 的词句,这全是自叙历史身份的话头了。

曹家由" 包衣老奴" 如何渐渐有了出身,这些经过,未易遽考。一个参考办法。是找一家类似的家世,由他们遗留的纪载里寻味一些线索。法式善《存素堂文集》卷二叶十有一篇《重修族谱序》,说:吾家先世虽繁衍,然莫详其世系。我曾祖修族谱时惟记有元以来历三十五世之语,而未载世居何地。相沿为蒙乌吉尔氏。法式善官学士时,高祖纯皇帝召对,询及家世,谕云:蒙乌吉尔者,统姓耳。天聪时有察哈尔蒙古来归,隶满洲都统内府正黄旗包衣,为伍尧氏,汝其裔乎?(中略)伏念自始祖从龙入关,至法式善八世矣,世无显官,其进身又多由军职。迨余高祖官内务府郎中,始习翰墨。

法式善是乾、嘉年间的大官兼文士。由他的纪载,可得一些当年旗人由归旗到起家的概况。法家当然与曹家不能一样,但已有数点极相似:一、同非满人而隶满洲籍。二、同属上三旗内务府包衣。三、自始祖至法式善八世,而从曹世选到雪芹的殇子也正八世,年代相差无几。四、法式善高祖,亦略当雪芹高祖振彦,开始为官,习翰墨。因此可推,其被俘为奴之始(" 来归" 只是当时的一种颂语饰词罢了)大概也在天聪年间或者稍前,不致大差了。由" 始习翰墨" 到法式善已为名诗人,而曹寅的工书,能诗,更善词曲,刻书,藏书,竟为清初文坛艺囿中一大怪杰;曹雪芹更不必说,一部小说,直到今日还连累我们絮絮不休,又非法式善能比了。

关于曹家的出身,至多能说到这里。再想深求,恐怕就要作成一篇" 八旗起源考" 了,而且那于曹家反要离题更远罢。

末了,还有一个重要声辩须着重地重申一下。曹家隶正白旗,《氏族通谱》有明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谱录类、食谱之属存目,《居常饮馔录》条下说曹寅是" 镶蓝旗汉军" ,镶蓝之误,已为人指出。而汉军之误,则始终未得是正,却是更关重要的一点。上文我虽然也为了追寻曹氏出身而引过关于汉军的文字作参考,但本意决非即把曹家当汉军看待,这个易混而实不容混的分别必须要请读者留意。

历来书籍里提到曹氏的,众口一辞,都说是汉军,提要而外,如《清史文苑传》李锴传附传:" 曹寅,字楝亭,汉军正白旗人," 《清史列传》同。《八旗文经》:" 隶汉军正白旗。" 《八旗画录》:" 曹宜……汉军正白旗人。" 《八旗艺文编目》:"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汉军曹霑著。" 皆是。《枣窗闲笔》和《寄蜗残赘》也不例外,都说:" 汉军。" 胡适《考证》更是胡云,说:" 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 至于过去的人名辞典、文学家辞典等,又都是据胡考而作说,更所不论。其实" 汉军" 二字是大错的。曹家上世虽是汉人,但一归旗就是满族包衣旗,根本就不是汉军旗——那时汉军旗还没有成立!李玄伯《家世新考》标出" 曹氏非旗人而是汉人" ,意旨在于溯原。但我的用意刚好相反,我要特别标明:" 曹氏非汉军而是满洲旗人。" 曹寅、曹雪芹决不能再与汉人一例看待。

八旗之制,上已说过,大别有三:满洲军旗,蒙古军旗,汉军旗。满洲军旗内不限于满人,亦包有原来是蒙古或汉人和其他民族血统的满洲旗人,上举蒙族旗的法式善,可为佳例,不须多引。同样,蒙古和汉军旗内也有别的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凡例就说得明白:汉军、蒙古旗分内有满洲姓氏实系满洲者,应仍编入满洲姓中。

乾隆五年十二月初八日奏定:蒙古、高丽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等人员从前入于满洲旗内。。。。。。,历年久远者,注明伊等情由,附于满洲姓氏之后。我们该注意:《通谱》本是八旗" 满洲" 氏族通谱,而不是" 八旗" 氏族通谱。(胡适《考证》引作" 八旗氏族通谱" ,未知真有此书,抑系误夺二字?)所以里面并不包括蒙古和汉军两个军旗的氏族,而隶属于满洲旗分内的蒙古姓、汉姓则附载于后。曹家在卷七十四,即是在" 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 这一类目之下的。" 尼堪" 是满语" 汉人" 之义,但在这里是满洲旗内之汉姓,并非汉军旗。有些人以为凡是汉人归旗的,便一色都是" 汉军" ,而不想如果曹家是汉军旗,他的家世怎么会载入" 满洲" 氏族谱呢?

像明降兵,三藩部下等人,归入汉军旗,名曰旗下人,实仍汉族。而满洲内务府包衣,年深代远,生活习尚,大略已与满人相同。尤要者,内府包衣的身份是皇家世仆,汉军只是八旗兵丁。他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都不相同。这是满洲旗的汉姓人与汉军根本上的区别。而曹家是极老资格的满洲包衣旗,万不能与汉军混为一谈。

至于原非满洲旗,而后来抬入满旗以及由满洲包衣旗而抬为正式满洲旗(即由奴隶提升为" 主子" )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如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一叶二说得最为详细:按国初各部落及汉人之归附者,分隶满、蒙、汉八旗,亦时有改旗。如华善,本隶汉军正白旗,其先苏完人,因改入满洲旗,此汉军改满洲。。。。。也。和济格尔,本蒙古乌鲁特人,后隶正白旗汉军,遂为何氏,此蒙古改汉军也。莽鹄立,本蒙古正蓝旗人,后擢入满洲镶黄旗;此蒙古改满洲也。王国光,先世为满洲,姓完颜,其父为明千总,归附后,隶正红旗汉军,乾隆八年命其子孙及同族仍改入满洲正红、镶白二旗,此改隶之后,继又复改也。佟国纲,先世本满洲,后率明人来归,隶汉军,国纲请仍隶满洲,部议以佟姓官多,应仍留汉军,国纲一支改隶满洲——此又或改或不改也。似此者不可枚举,至于建立功勋,或上承恩眷。。。。,则有由内务府旗下抬入满州八旗。。。。。。。。。。。。者,有由满洲下五藏抬人上三旗者,谓之" 抬旗".然惟本支子孙方准抬,其胞兄弟仍隶原旗。又皇太后皇后" 丹阐" 在下五旗者皆抬旗。" 丹阐" 者,清语谓母家也。

这一段资料很有价值。抬旗的例子,《清史稿》里就有纪载,如《列传》一: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由管领清泰女,后家魏氏,本汉军(按:" 内管领" 正即内府包衣旗," 汉军" 是修史者误称之一例),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这个" 佳" 字,是包衣旗汉姓抬旗后例加的字眼。由" 内务府旗下抬入满洲八旗者"例子尚多。《江南通志》所载曹寅、曹颙等都注明是" 满洲人".注意那时的" 满洲" 不是说明地理上的意味,而是说明种族旗籍的。总之,到康熙时代的曹家,早已是在制度上作为满洲人。

因此,我们须切实明瞭:一、曹家先世虽是汉族人,但不同" 汉军旗" 人,而是隶属于满洲旗。二、凡是载在《氏旗通谱》的,都是" 从前入于满洲旗内,。。。。。。。。。历年久远。。。。者。" 三、曹家虽系包衣出身,但历史悠久,世为显宦,实际已变为" 簪缨望族".四、从曹世选六传到雪芹,方见衰落,但看雪芹笔下反映的那种家庭,饮食衣著,礼数家法,多系满俗,断非汉人可以冒充。综合而看,清朝开国后百年的曹雪芹,除了血液里还有" 汉" 外,已是百分之百的满洲旗人,不但" 亡国""思明" 的想法,放到他头上,令人感觉滑稽,即是" 明珠" 、" 顺治" 等说法,在一个积世满洲旗家里生长起来的曹雪芹,中经变落,山村著书,却专为别人家或宫廷里" 记账" ,造作无数的奇妙谜语去影射前朝的一班名士,——以他彼时的处境与心情而论,亦是万难讲通的。我们充分地了解了雪芹的整个家世背景,便可以正当深刻地了解他个人以及其作品,而不致去信那些荒唐怪诞的" 索隐派" 的附会,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取得基本上的正确认识了。

「附记一」

本节辨析曹家是内务府包衣旗籍,此旗只有满洲旗,绝无蒙古旗与汉军旗,又只有上三旗,绝无下五旗。曹家所隶是这种旗的正白旗,因此只能称之为" 内务府包衣正白旗" 或" 内旗鼓满洲正白旗" 等。" 包衣""满洲" 在已标明" 内务府""内旗鼓" 时则可省,如果根本不书明" 内务府" 等字样,径说他们是什么"汉军旗""正白旗汉军人" 等等,乃是十分错谬。。。。的。——这只系如实地说明了一下历史,并不是有了什么个人的发明、发现或者创立了" 新学说".但竟有几家学者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对此亦表示不以为然,他们坚持主张,应该是或者至少也可以称曹家作" 汉军旗" 云。这使我体会到,积非成是的习惯势力很可畏,要辨明这样一点琐末细节都大不容易。既有反对意见,势须略作补充。

反对者之说大致分为二种:一、认为曹家还是" 汉军旗" ,不是别的什么旗,并且确言我的说法是" 错误的" (俞平伯先生说)。二、承认是内务府包衣旗了,但是还说,称这种旗为" 汉军旗" 并" 没有错".关于前者,不必再词费了,因为他不去考察历史,别人列出论证,他也不去正视,依然" 自说自话" ,再辩论也无意义。关于后者,所见有两家论调相差不多,颇有代表性,故宜一论。

其一家说:像曹家这种人,既可称" 满洲" ,又可称" 汉军" ," 实质上完全一样" ,这样使用名词" 丝毫不发生混淆" 云云(朱南铣《曹雪芹小像考释》)。另一家说:" 英浩《长白艺文志初稿》称雪芹是' 内务府汉军正白旗' (按此家很聪明,他把带" 内务府" 的列在最前面了!),《清史文苑传》称曹寅是' 汉军正白旗人'.这些都没有错。。。。。如果说曹家是' 正白旗包衣人' 也对。。。这只是同样一。。。种身份。。。,在雍正以前及以后的两种不同的名称。" 云云(赵冈、陈锺毅《红楼梦新探》上篇页九。按此须参看拙著《曹雪芹》页四十六、四十七)。这种样式的辩论逻辑非常高超:当他们在其心目中已然。。十分清楚了曹家确属。。内务府包衣旗的前提。。下,他们好说:" 实质上完全一样" ," 这只是同样一种身份" !妙得很,这样,问题就化为乌有了。巧得很,两位专家的用意又都是用这种办法来暗示我的辨析只是"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过我要问一问当他还不知道曹家是内务府包衣旗的那时候,他只看了《清史文苑传》的" 汉军正白旗人" 云云,是怎样知道这一" 实质""身份" 竟然和内务府包衣旗是" 完全一样""同样一种" 的呢?既然" 丝毫不发生混淆" ,而仍劳驳难一番,那么这事情本身似乎可以证明:到底也还是发生了混淆的。

后一家又说:" 如果说曹家是' 正白旗包衣人' 也对。。。" 那意思是:说成" 汉军正白旗人" 的不但" 没有错" ,而且比" 正白旗包衣人" 还要更" 对"些。我不禁叹佩,这位研究者在行文之际是很擅长史法曲笔的。但是,单说" 汉军" 某旗,和内务府包衣旗是河水不犯井水。" 正白旗包衣人" 也并不就" 对".单说正白旗包衣人,实不甚通,而且确是很混淆的,除非。。其情形是发生在类如《满洲。。氏族通谱》这样的书中,那自然就很清楚很正确。" 汉军" 字样,如果上面是冠以" 内务府" 的了(如英浩书法),还可以勉强算半通半不通(此点下面另说),上面全不冠以" 内务府" 等字样的,就只能是指汉军旗。。。。。。。(后来也特别标明曰" 八旗汉军" ),与内务府、与曹家,了无交涉,——这不仅不" 对" ,而且是十分荒谬的。民初时代《清史文苑传》的撰者在这种事上的不负责任的程度,与现在的某些研究者正相去不远。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孟森先生在作《八旗制度考实》时,因论汉军旗,并引《贰臣传?\u39532X光远传》与《东华录》,批评了后者叙事不如前者正确,而同时指出前者亦有显误:" 如云'投诚授副都统,隶汉军镶黄旗'.当天聪四年,汉军尚未分旗,即至崇德初,所分一旗为两旗,亦止由整旗而分左右翼,两翼旗犹纯用玄青,并无镶黄之名,况在天聪四年乎?以意度之,当云隶镶黄旗汉军,盖隶于满洲镶黄旗内之汉军牛录耳。汉人于旗制隔膜,清中叶以前,史馆诸臣已不了如是,宜及今不可不加以研究也。" 这种笑话," 清中叶以前史馆诸臣" 已在制造,况至修《清史稿》时哉!今天竟还有迷信清史馆的,盍亦取孟先生多年旧文一寻读乎?

英廉的后人福格,于咸丰年间著《听雨从谈》一书。他本人就是内务府包衣旗籍,书又是专门讲八旗制度的,开卷以后就十分着重地剖析了内包衣和汉军的阿题,指出了二者的严格区别。听一听他的话也有益处:外八旗各有满洲、蒙古、汉军(按在此类句法中名称下当然皆可省去" 旗" 字。下同),实二十四旗也。吉林宁古塔旧部及天命,天聪年来归之辽、金、完颜、栋鄂等国人,为旧满洲[注1],后收辽金散处各部为新满洲。蒙古乃蒙部人民。汉军乃辽东、三韩、三卫人民,国初称曰" 乌真超哈" ,亦称" 辽人" ,——或内地迁于关外。如丁令威、管幼安者也,或明季勋戚投旗者也。孔、尚、耿三王所领之天祐兵、天助兵,亦隶焉。

当前:第12/13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