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全集.com》第13/132页


内三旗。。。佐领下,有满洲,有旗鼓,——无蒙古。。。、汉军。。。其满洲与(外)八旗源派相同。旗鼓多系左近长白山。。。。。辽、金旧部,有汉姓之人,盖久家朔方者也,——在内务府仕进与满洲同,。。。。。。。。。。。今考试归于汉军:按《满洲姓氏通谱》内谓之" 满洲旗分内汉姓人".……

他说的也够清楚了。关于内务府三旗,并无汉军、蒙古二旗的事(即止系满洲镶黄,满洲正黄、满洲正白二旗)。佚名《八旗掌故》(钞本)亦有明文,其卷一云:" 蒙古、汉军,俱无。。包衣佐领。" 《掌故》和《丛谈》,正是各以一个方式而相反相成地申明了同一个问题:内务府三旗中,无论如何解说,都不会发生出现" 汉军旗" (和蒙古旗)的反历史怪现象。而我们的研究专家却非要说是内务府中竟有" 汉军旗" 不可。(但是他们却不敢说法式善" 应谈" 是" 内务府蒙古旗" !)旗鼓佐领,即包衣佐领的同义异称," 旗鼓" 和字面无关,正如包衣不是提衣裳包袱的,旗鼓也不是打旗擂鼓的。据清道光时宗室奕赓《寄楮备谈》说明:" 内务府三旗汉军(按此须参上下文,详后)佐领,俱名旗鼓佐领,旧作' 齐固佐领'." 可知亦系译文对音。《丛谈》说:"'包衣' 按清语对音应作' 波衣' ,相沿作包衣。" 此说甚确,我曾亲闻东北某种人犹如此呼其仆役(波不音p ē,音b ō)。汉军旗的原称" 乌真超哈" ,其义是" 重兵" ,实指明末投降清人的掌握西洋式大炮火力的军种。而内务府包衣的意义是" 皇室管家的奴仆"[注2]. 二者在历史来源和实际编制上都一清二楚,各自为政。现在的研究者力主内务府中可以有" 汉军旗" 的,等于说皇室管家中有拉着" 红夷大炮" 的乌真超哈,宁非异闻?

至于奕赓用了" 内务府三旗' 汉军' 佐领" 字样,英浩用了" 内务府即' 汉军' 正白旗" 字样,还得请福格来解释:" (天命以前)其时内务府佐领、管领,已有汉姓之人。。。。,——即今之内旗鼓内' 汉军'.。。。。也。" 把内务府旗汉姓人,说成" 内汉军" ,是从乾隆以后才逐渐误用的一种俗称,——但是请注意:在此俗称中,开头还是得。。。加上一个作为内务府简称的" 内" 字才行。清中叶以后的满人,自己数典忘祖,滥用名词(" 汉军" 一词早在金、元时代就有的,并非军旗编制义),我们讲的却是历史制度,是滥用名词以前的史实,大可不必还跟着他们以讹传讹,越搅越乱了。

我们如此龂龂而争,不是为了争一个名词,而是为了要正确理解曹雪芹一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这离开辨清旗籍是不行的。旗籍不同,那" 实质" 就很不" 一样" ," 身份" 大相悬殊了,……因而很多问题也就无法说明了[ 注3].清代制度,是一种等级异常严格的封建制度。《丛谈》的话说得明白:" 臣按八旗:宗室、满洲、蒙古、汉军,次序井然,所以区别亲疏也。" 这种十分" 井然" 的" 亲疏" ,研究者只有义务向读者讲解,而无权利重加更订。内包衣这种旗籍,虽然本身是奴隶,却还是属于满洲旗分之内。。。。。。,因此就还是比汉军旗要" 高".杨锺羲的上世,就是因为不善满语,由内务府包衣旗而贬入。。汉军旗的(见《来室家乘》)!

再者,三藩的" 天祐""天助" 兵,那更是康熙朝的新事情,虽然也编入了汉军旗,可是与清人旧部老汉军旗全非一事,所以等级地位特低,被贱视几同" 异类" ,如奕赓《东华录?\u32512X言》所说:" 三藩定后,所属下之人,俱隶双军旗下一体披甲当差,至今繁衍特甚,而原属旗下。。。。之人俱贱视。。之,故相戒。。无与结婚姻者。" 这是汉军旗内的等级歧视之例。当时界限森严,后人不懂了,就乱说一气。

再说内务府包衣汉姓人内部,也有等级,分佐领与管领二种。《丛谈》说;" 内务府三旗,分佐领、管领。其管领下人,是我朝发祥之初家臣。佐领下人是当时所置兵弁,所谓' 凡周之上,不显亦世(丕显奕世)' 也。""内三旗管领,初谓' 浑托和'.每一管领下统有满、蒙、汉三项人(按此指族别,不指旗制。)。

康熙年间,考试均归于满洲。今则汉姓人。。。。。亦归于八旗汉军。。。。考试,由科甲出身,胥隶汉缺,未详自何时也。。。。。。?存内府仕进及升转京堂者,仍隶满缺。在《通谱》内亦谓之' 满洲旗分内汉姓'." 这种浑托和,等级最低。《寄楮备谈》所谓:" 又有' 辛者库' ,乃半个佐领下食口粮人也,起初原系家奴。。。。,向例不许为官。。。。,内府俱贱视。。之。。半个佐领,今名浑托和,汉语为管领。" 清代早期满人获罪的家属常罚入辛者库,即拨入管领下为包衣奴隶,专执各种" 贱役".《丛谈》卷一又有" 内旗旗鼓与八旗汉军不同" 一专条,指出:" 若内府旗鼓,按《八旗通志》内统于上三旗满洲都统,。。。。。。。。。。本与八旗汉军不同。。。。。。。,《满洲氏旗谱》内谓旗鼓人为满洲旗分内汉姓人,其在内府仕途均与满洲相同,游升九卿,亦占满缺,惟中进士分部院观政则与八旗汉军相同,——亦近世之误。。。。也。" (注意到他的时代叙及这些事必须特别使用" 八旗汉军" 一词的原故)对上面这些,有个大概的了解,就不致于不辨正误,颠倒是非。曹家只是内务府旗鼓佐领下人,属满洲正白旗都统管辖,既不是乌真超哈八旗汉军,也不是" 浑托和" 管领下人,更不是外八旗的正白旗人。我们既不能给他" 抬旗" ,也不能给他" 贬旗".由于曹家属于旗鼓佐领而非管领,可知他家归旗后是作亲兵中的仆役。正白旗最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亲兵,两白旗共有六十个牛录(佐领),比其馀六旗的兵力都强;到清太宗皇太极凭借两黄旗的兵力即位为" 汗" 后,硬让三十个牛录的兵力全归多铎掌握(太祖三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本应均分兵力,实际分得却比例悬殊),因此多铎是次早的正白旗旗主(可看房兆楹《清初满洲家庭里的分家子和未分家子》),也就是曹家的旗主。多铎是入关后攻打南明下江南的" 十王爷" ,可知曹家彼时是跟随多铎的亲兵(多铎封豫亲王。豫王府址后来成为协和医院)。多铎于顺治二年冬班师回京,备极荣显,六年春死于痘灾,正白旗倂入多尔衮手。多尔衮于七年病死,身后获罪,正白旗乃归顺治太后亲掌,成为上三旗之一,而曹家由此转为内务府旗鼓佐领下人,即皇帝的包衣奴隶。《丛谈》说:" ……崇德以先归附者,大都入于上三旗满洲。崇德以后来归之东海部、扈伦部各国,多入于(下)五旗满洲。" 我曾说根据曹家是正白旗满洲,足推其归旗之早,得此可为参证。《丛谈》又说:" 八旗汉军,祭祀从满洲礼者十居一二,从汉人礼者十居七八。内务府汉姓人,多出辽、金旧族,如满洲礼者十居六七,如汉军礼者十居三四耳。" 这也可为我以曹家满化已很深之说作证。这些史实,都可以说明曹家的政治身份,因而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地位。

旧文阙而未备,今略补正。

莫寅东《满族史论丛》(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说:(亦引《八旗满洲氏族通谱?\u20961X例》语)《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面,并不包括蒙古军和汉军二旗的氏族,而隶属于满洲旗分内的蒙古姓汉姓,则附载于后。这样,包衣旗与汉军旗易混淆。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本系正白旗包衣,但《四库提要》、《清史稿李锴传》附传、《清史列传》、《八旗文经》、《八旗画录》、《八旗艺文编目》,以致《枣窗闲笔》、《寄蜗残赘》诸书,皆谓为汉军。曹家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四,即是" 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 这一类目之下的。" 尼堪" 是满语" 汉人" 之意,但在这里是满洲旗内之汉姓,并非汉军旗。后来人以为凡是汉人归旗的便一色都是汉军,而不想假如曹家是汉军旗,他的家世怎么会载入" 满洲" 氏族谱呢?

此一段论析,意见文字,多与我的旧文符合,满族史是历史科学论著,讲话不同于像我这样时时带有" 随笔" 气味的可比,而其所见亦如此,当可为拙说作一参证。

「附记二」

以上两节谈籍贯与出身时,一部曹氏族谱也未曾发现,那时也根本意想不到可望有此发现。时至今日,却有了两部曹谱出现,即前文已引过的丰润谱与辽东五庆堂谱。所以必须就此补说两点。

照现象看,丰润谱不载曹锡远这一支,而辽东谱却有之。后一谱的始祖是曹良臣,元末朱元璋起义军中名将,明开国功臣,据《明史》卷一三三本传,他是洪武三年封宣宁侯,五年战死。生三子:泰、义、俊。俊授指挥使,后移沈阳,从此落户于此。曹雪芹这一支是俊之四子智的后裔。如此,曹氏自明初之世久居沈阳。而丰润谱的始祖兄弟二人自永乐初才由江西迁来丰润,兄留丰润,弟再迁铁岭。如此,《氏族谱》明言曹锡远" 世居沈阳地方" ,岂不正与辽东谱合?所以有人深信此谱,而下结论说:" ……丰润曹家是自明成祖永乐年间由江西南昌府迁来,与雪芹上世并无关系。" (《红楼梦新探》上篇页四)

到底信哪个谱?在这里又是我和他看法各异。拙见认为,辽东五庆堂谱编次曹锡远于智之系下,当中隔断五世,关系不清,骤然突接,我还不能无疑。而丰润谱却就是曹寅屡次亲口称为" 骨肉" 的" 冲谷四兄" 家,相信谁呢?我宁愿相信曹寅在康熙年亲口所说的话,而不敢轻信同治年增修五庄堂谱的那种五世空白的" 接续法".需要声明的是,这样讲却又不同于《新探》作者之完全否认丰润曹与沈阳曹的关系。辽东谱内所记的" 仅记世次官爵,不知房分,存俟考证" 的曹邦一支,恰恰就是丰润曹,具载于丰润谱中。[ 注4]尤有进者。曹邦这一支,在《氏族通谱》卷八十中也见记载。首条云:曹邦:正蓝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来归年分无考。

但是,乾隆《丰润县志》卷五" 淑德" 门明明指陈得一清二楚:曹邦:字佇清,咸宁里。。。人。……明崇祯二年。。。。随大兵出口。。,及定鼎后,占籍正红旗。……

卷四" 选举" 门也载明" 国朝旗下贡监" 中有" 曹邦,满洲籍。。。。" 请读者注意: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一六二九)才被满洲兵由丰润咸宁里老家俘虏到关外去(参看第七章该年条下)的曹邦,清官书《氏族谱》非说他是" 世居。。抚顺地方" ,而且" 来归年分无考。。".你看这不是骗人骗到家了吗?(参对《浙江通志》,曹邦家隶正红旗,《氏族谱》亦误)我在本节正文中还十分相信《氏族谱》说曹锡远" 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 的话,认为这是编者经过详细考察的结论。可谓愚甚。我这种盲目迷信资料的毛病,值得今后警惕!

末后,还有人把曹寅所说的" 骨肉" 词义加以强解,力图否定同族关系,硬说" 无非是官场' 联宗' 习气".我想,作点考订工作的,必须百家争鸣,集思广益,大家都来有所贡献。不同看法,常常可以使问题弄得更清。所以要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也要能平心论事,服从事实真理,不弄左性,也不开合信口、扬抑任情,这才有利于研究事业。

「附记三」

曹家很可能是曹操之后。阎若璩赠曹寅诗:" 汉代数元功,平阳十八中;传来凡几葉,……" 成德为楝亭题词,也说:" 藉甚平阳,羡奕葉,流传芳誉。"都明说他本是曹参之裔(操即参后),这样措词,决不同于普通用个" 姓氏典".敦诚诗:" (杜甫赠曹霸)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毋乃将军后,……" 亦隐言雪芹乃魏武后人。刘廷機说寅撰剧本表彰曹操是因" 同姓" 之故,同姓云者,为婉词见意,曹操久为儒家污蔑歪曲,所以一般人不便明说,只能婉转其词。丰润《曹谱》始祖彬,灵寿人,按《魏志》文帝即位,诸王皆" 就国" ,武帝子孙有中山王衮,常山真定王嘉,其后人散居封邑,灵寿正其地也。

注:⑴可参看《圣武纪》卷十二:" ……其他壮丁散处,随时编入旗籍,畸零不成一佐领者,则以新满洲统之,国语所谓' 伊彻满洲' 也。此皆崇德以前所服之部落。从崇德以后所归服,则并不谓之满洲。……" ⑵包衣之发生,远远早于八旗编制,其职务亦随历史演进而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入于内务府包衣旗籍的,就是皇室家奴,而非一般兵丁。清太宗于崇德二年(一六三七)曾说明:"朕包衣之子,皆非应役之人。" (《清太宗实录》卷三十四)则内务府包衣之非复应役,在内务府正式成立以前早即如此。至于汉军,纯系兵卒。天聪五年(一六三一)六月,始编汉军,专掌炮火,其时仍只为满洲兵旗编制中的汉族兵而已,尚非" 汉军旗".晚至天聪八年五月,始" 以旧汉兵为汉军(旗)".《清太宗实录》卷十八)这才是汉军旗的正式建立,以前连" 汉军" 之名亦根本无有。从这一点讲,也可以明白,乾隆以后误称" 内务府汉军" ——皇室管家衙门的汉姓" 士兵" ,是多么欠通了!

⑶可参阅拙著《曹雪芹家世生平丛话》(二)(《光明日报》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⑷我在" 丰润县人" 一节中,曾据《奉天通志》引及曹士琦,其人正即为《辽东谱》作序的人,又引孙磐母曹氏圹记,此曹氏即曹俊之女。又引及曹义,即俊之兄。皆即《辽东谱》中重要人物。当时绝未意想及此。

一九六二年北京有关部门曾对曹家情况试行调查。据所收集的线索,有几条值得注意。其一略云:在通州" 富豪村" 找到了曹姓一族,据该村曹××说:"我们祖先原居沈阳浑河东柳官屯。" 而另据曹××说:" 祖上老根为辽东铁岭。原为汉人,后归正白旗内务府。清初远祖世隆与弟世×\u38543X顺治入关。到北京后,曹世隆被派做皇粮庄庄头,定居该村,其弟世×\u22312X京做官,住得胜门里。此一支至清末互有来往。二十年前曾有人到柳官屯,亦尚有族人留住彼地。" 以上这一线索因有某些点与我推考的有相近之处,特记于此,以资参考。

第四章地点问题第一节南北东西过去的考证,对于地点问题,也分成两派:一是辩论《红楼梦》所写是南抑是北,一是考察大观园是在某街和某坊。前派的代表,可推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这本书里有专章讨论这一问题,极为详细,但结论是以下几句话:所以说了半天,还和没有说以前,所处的地位是一样的。我们究竟不知道《红楼梦》是在南或是在北,绕了半天的湾,问题还是问题,我们还是我们,非但没有解决的希望,反而添了无数的荆棘,真所谓" 所求愈深所得愈寡".这一段话似乎是给一切后来者下了" 此路不通" 的警告。

其实南北之争,本不成其为问题,《红楼梦》一开头写姑苏、写维扬——两个全是曹寅先后仕宦的地方——是引子。一入正文,黛玉入贾府,即是从姑苏进京,根本并未正面写过南京只字。问题的缠夹,似乎即在《红楼梦》之所谓" 京" ,未标明是" 南" 是" 北" ,所以引起争辩。殊不思单文独用的" 京" ,历来就是首都的称呼,而且我们还有小说的本文为证,两条例子就把问题从基本上说清了: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按即南京)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第三回)刚说着,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第二回,贾雨村说:" 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 )家眷昨日到京……一语未完,果然人回:甄府四个女人来请安。……贾母便问:多早晚进京的?……这些年没进京,也不想到今年来。" 四人也都笑回道:" 正是,今年是奉旨进京。。的。(第五十六回)请问南京城里的薛家、甄家,他们进的" 京" 再不是北京,难道南京人还要再进南京?除非我们胡涂得像陈锺麟写《红楼梦传奇》,在《枉判》、《妒月》二折里把贾家写成金陵,而反把薛家写作北京城里。第三十三回写宝玉被毒打,贾母生了气,说" 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 贾母如本在南京,如何还"回南京去" ?甲戌本的《凡例》第二条说:书中凡写" 长安" ,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 中京" ,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 东""南""西""北" 四字样也。

这是又明白逗漏,又故布疑阵,然而已经是清楚地告诉我们所写就是北京了。

第一回在" 昌明隆盛之邦" 一句旁边,有脂批说:伏长安大都。

这里" 长安" 还是" 首都" 的代用词,也正即上文所谓" 从古之称" ,但"大都" 还不是北京的明白话么?

第五回宝玉对警幻说:" 常听人说金陵极大" ,下批云:常听" 二字" 神理极妙。

这分明说出宝玉在几岁时就回到北方,根本并不记得南京,只不过常听家中上下时时提念" 金陵原籍""南边老家" 的情形而已。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则在红梅、翠竹、湘帘、土炕方面葛藤不已,便觉无谓了。况且说《红楼梦》小说中有时不无借南土风光以点缀生色,是一回事;说写了一点梅竹和其它名物之类就等于是小说地点在南方,是另一回事,二者应该分疏清楚才行。

大前提定下来,再向《红楼梦》小说中看看细节线索。

第十八回,元春归省,分咏大观园景物,宝钗一首七律题作《凝辉锺瑞》,开头便说:" 芳园筑向帝城西。" 第二十四回,贾芸先还了倪二银子又拿了五十两," 出西门。。,找到花儿匠方椿家里去买树。" 所谓西门,不是西直门,便是阜成门;花儿匠彼时确多在西南郊。

第三十二回,"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 北京共有五个兴隆街:一在东郊,三个都在外城,只一个是内城的,是现在和平门以北,南通大大栅栏,北通横街二条,也是西城。但是在内务府会计司与慎刑司之间,有兴隆寺和兴隆胡同。

第五十七回,邢岫烟回答宝钗把棉农服当在哪里了,说:" 叫作什么恒舒,是鼓楼西大街的。" 这条大街,由鼓楼直奔西北,接近北京最西北处。

第十七回,叙妙玉的出身," 去年随了师父上来(指从苏州进京),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第八十回,叙宝玉" 次日" 一早,梳洗穿戴已毕,随了两二个老嬷嬷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烧香还愿。" 这个西城门,或亦即贾芸所出的那个西门[ 注1]. 由以上几条,可见地点偏西城甚明。

当前:第13/13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