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全集.com》第123/132页


第九首,写袭人被宝玉换系" 茜香罗" 汗巾事。(第二十八回)

第十首,写元夕宝玉回房,于外间闻鸳鸯、袭人谈心,不忍入内打搅事。(第五十四回)第十一首," 金残" 指金钏枉死," 玉愁" 指玉钏悲愤。写玉钏送莲叶羹," 起初满脸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 ,并怒语相待;后来宝玉几经婉转,始略见霁色。(第三十五回)第十二首,写"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第三十五回)

第十三首,写"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芳官事。(第六十三回)" 倚" 疑当作" 欹".第十四首,指黛玉。

第十五首,写凤姐。" 威仪棣棣" ,用《诗经?\u37046X凤?\u26575X舟》语,棣棣,所谓" 富而闲(娴)习也。" 应看《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凤姐以贾母头上的" 窝儿" 取笑,贾母说:" 这猴儿惯得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来!" 王夫人说:" 老太太因为喜欢他,才惯得他这样,……他明日越发无理了!" 贾母答:" 我喜欢他这样,况且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里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了,没的倒叫他从神儿似的作什么?" 诗句指此。

第十六首,写晴雯枉死,宝玉作诔。(第七十八回)

第十七首,或揣为宝、黛幼时同室,只隔" 碧纱厨" 事。疑实指"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事。

第十八首,写黛玉病死,婚事不遂。

第十九首,写" 金玉姻缘" 亦终如云散,顽石复归青梗峰。

第二十首,不详是写小说中人物宝玉,抑写小说作者曹雪芹,后来苓落憔悴。

根据《绿烟琐窗集》本身的资料和伍拉纳子舒坤[ 注1]批《随园诗话》的一些纪载合看,知道明义字我斋,满洲镶黄旗富察氏,傅恒二兄傅清之子,明仁的胞弟,现在的西郊动物园、过去的环溪别墅(俗仍称三贝子花园)的主人[ 注2].自幼至老,当了一辈子的侍卫——上驷院(即俗呼" 御马苑" 者是)里专管" 执鞭" 的" 御马夫".可能生在乾隆初年,比曹雪芹小一些,但雪芹死时(乾隆二十八年)他大约也该有二十多岁。所以,明义正是雪芹同时的满洲贵族子弟,而且,他家可能和曹家有些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参看第二章第四节)。

《绿烟琐窗集》封面题有" 诗选" 二字,是个选集,存诗不多:一册,不分卷,分体(按四言古、五言古、七言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的次序)编纂。这给我们在判断诗篇年代的先后上增添了困难。不过里面提到回忆庚寅春杪随乾隆出巡到天津,那是乾隆三十五年的事,提到" 筠庭二兄" 已亡,是云贵总督明瑞乾隆三十三年二月死在军中以后的话;提到" 云麓六兄" 赴滇南之役,是定西副将军明亮乾隆二十八年在小金川的事;送勉斋出使兼呈云麓一诗,也是指乾隆三十六年小金川再度有事而三十八年作诗逆叙的证据:总起来,这些试是大致集中于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一七七〇——一七七五)这一阶段的作品,而《题红楼梦》绝句就夹在这些诗中间,排在" 送勉斋奉使" 为歌者庆郎作一题之前。再者,袁枚曾把这二十首绝句中的第十四首" 病容愈觉" 和第十五首" 威仪棣棣" 两诗收入他的《随园诗话》卷二(《诗话》全书计正编十六卷,补遗十卷)可见是最早编入的一些作品,根据卷三" 余年二十三,馆今相国稽公家,教其幼子承谦,今四十三年矣" 的话,可以推知袁枚(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一七一六)是乾隆三年(一七三八)作馆,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在回忆——也就是在编《诗话》卷三(用同法推知其编至卷十六时为乾隆五十三年,大约从四十六年开始编,每年编两卷,到五十三年共八年,得十六卷)。由此可知,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被收在卷二里,其事至晚不能晚过乾隆四十六年。。。。。。。。。。。那么,《题红楼梦》绝句,往早说,可能是乾隆三十五年或稍前的作品,往至晚说,也绝不会是四十六年以后的作品:离曹雪芹去世才不过五六年到十五六年之间的光景,下距程伟元、高鹗续书刊板(乾隆五十六、七年),却还有足足十年至二十年的光景。而且这只是说题诗。。,至于明义何时开始闻见《红楼梦》,可以是与题诗同时,但也可以是在题诗更前的。

袁枚的《随园诗话》是一部标榜声气的东西,资料来源主要是同时人的稿本、邮筒之类。里面的许多事迹、掌故、见解、议论,也就是采自各诗家原稿,但不加称引,攘为己有。例如他说:康熙中,曹練(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其根据就是明义的诗序,径釆其语以作说,并误会明义" 其先人" 之语为指其父,遂径云" 其子雪芹".现在得到明义的原诗集,真象始明。材料贵在第一手,对转手材料要加小心,其缘故这里看得很清楚。又过去以为袁枚说话是在嘉庆初年,现在已获知其时期实当乾隆中,彼时曹雪芹不过才亡不久(袁枚在乾隆五十二年另一次提到曹雪芹时竟然说" 相隔已百年矣!" 可见其错觉甚大)。

明义所见的《红楼梦》,是多少回的本子,疑莫能明。比如他在诗序里只说" 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而不说有甚么兴衰荣悴,又二十首诗中所写绝大多数是八十回以前的情节,这两点使人疑心他所见到也只是个八十回传本。可是,有几首诗其语气分明是兼指八十回以后的事,似乎目光已注射到我们所未曾见到的后半部部分。所以,明义所见到底是多少回本,尚属疑案。

至于诗句遣词用语,大都是较活的,不同于严格的" 论说" 文章,因此不能死抠字眼。我初见此集时,很有几位朋友围观,都惊异说:" 是小红篦头,而不是麝月!" 等等,以为明义所见的本子不但与百二十回坊本不同,亦与八十回传本不同。但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觉。

二十首诗中最重要的,恐怕要推末三首。由于第十八首,知道黛玉的《葬花词》后来" 似谶成真" ,则明义似已见到曹雪芹写黛玉病死的部分,明义想以返魂香使黛玉由" 沉痼" 而复生,并续已断的红丝,则黛玉在死前红丝应系,亦已明白道出,这是与程本续书不同的。第十九首所写似系全书结束," 金玉姻缘"亦不可问,宝玉宝钗结褵后不久即分散,而顽石也回到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去,而且灵气已尽,亦即" 通灵宝玉" 复还为石头。第二十首说锦衣玉食,未有几时," 王孙" 已瘦骨嶙峋了。这位" 王孙" 不知明义原意是指书里的宝玉,还是小说作者曹雪芹," 瘦损骨嶙峋" 和敦敏题雪芹画石"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 的话,可以参看。个人的想法,上一首已说到《红楼梦》小说的总归结,则此首所指,似乎以作者曹雪芹本人的可能性更大些。看他的诗序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书未传,就是未刊板流布,知道的人也还很少,这不但不是后来" 人家案头必有一部《红楼梦》" (郝懿行《晒书堂笔录》)的情形,并且也还不大像" 好事者每传钞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 (程伟元《红楼梦》序)的神气。" 出" 字本有" 产生""写出" 的意思,不过此处下面既有" 所撰" 二字甚明,可见已不是指" 写出" ,而是" 拿出""出示于人" 的意思了。其次," 余见其钞本焉" 的" 其" 字,可以了解为最近上文" 其书" 的代名,也可以了解为较远上文" 曹子雪芹" 的代名:如果是后者,那么明义就是说" 我得见的是他——曹雪芹本人——的钞本" 了。总起来,我觉得明义题《红楼梦》时期甚早。。,甚至不无和雪芹相识的可能。

最后明义说:" 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两句话十分惹人注意。

如果这不过指当时名园亦如金谷別墅,鞠为茂草,那就简单,别无含意。可是,那就是" 无愧" 于石崇了,又有甚么" 惭愧" 可讲呢?如果是说,石崇临死,尚有一个绿珠为他殉情坠楼而死,而这位" 王孙" 到此境地时青蛾红粉皆已不知归于何处,竟连一个绿珠也无,这才是" 惭愧" 于石崇之处——这样比较通了。不过,石崇之死,虽然是因为孙秀要向他强夺绿珠而被害,实际原因,还是因为石崇和贾谧是一党,皆附贾后,及至赵王伦废贾后,诛贾谧,逼晋惠帝禅位,都是与孙秀合谋,赵王伦自立,石崇因党贾免官,到孙秀讨绿珠而矫诏见杀,所以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斗争,为赵王伦不容而被害。明义用这个典故,不知是否婉词见意?这样说,也许嫌过于穿凿,但曹家上世的兴衰颇与清朝皇室党争有关,而目前关于曹雪芹家最后一次遭变的原因是什么,始终还未弄清,我们也还不敢说就与此类关系绝对再无牵涉[ 注3]. 记在这里,以待专家研考。

一九五四年六月注:⑴舒坤,字梦亭,伍拉纳之长子,生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卒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邓之诚先生旧日以为批《随园诗话》者为舒仲山,仲山为舒敦之字。乃舒坤之二弟,疑邓说不确。此项资料蒙吴恩裕先生见示。

⑵永忠《延芬室稿》手稿本(乾隆四十五年卷)《环溪别墅次壁间韵》,题下注云:" 旧名邻善园。" 又有朱笔眉批云:" 旧为敬一贝子之邻善园,贝子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薨逝,赐公红玉永珊以园畀其甥我斋明义,易名环溪别墅。"又四十七年卷《奉和西园主人题旧画邻善园》自注亦言" 再从弟红玉""红玉之甥我斋" 得园易名之事。又云:" 园东即广善寺。" 按敬一贝子指弘景,乾隆帝之堂兄,康熙三阿哥胤祉之子。西园主人即永瑢(乾隆六子)。舒坤谓" 环溪别墅在西直门外,俗呼三贝子花园,即我斋之岳也。" 当不知永忠之言为可据。《延芬室稿》手稿本,史树青先生惠借。

⑶胤禛(雍正)经过多少年的处心积虑、阴谋暗算,结果用暴力夺得皇帝宝位,终其身没有停止屠戮镇压其死敌弟兄胤禩、胤禟、胤禵等及其党羽,这事实与曹家获罪落职抄家紧密相关。这场恶斗,并未因胤禛暴死(有人说是被刺)而结束,直到他的四子弘历即位后,仍然馀波未尽。乾隆四年,爆发了一次大事变,弘历的叔叔胤禄为首,和一群堂兄弟如弘皙、弘昇、弘昌、弘普、弘晈等密谋"大逆不道" ,一一得罪。足以说明皇室内争还在进行,其间株连瓜蔓,曹家内务府三旗包衣人,正是易受牵连的奴隶阶层。

《绿烟琐窗集》早年因匆匆入蜀,未及一阅,仅记线索。去年返京,始见原书。今此书已于本年九月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行世,所引诗见于影印本页一〇七——页一一一。

明义诗集里倡和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庆晴村、庆似村弟兄,他们是尹继善之子,此一线索值得注意。

一九五五年九月又记八 "试磨奚墨为刊删" ——最早的题红诗之二上面一节文字,意不在诗,而是想通过明义的纪载来考察《红楼梦》的版本。

然而这种诗也反映了早期读者的观感见解,实际也是" 红学史" 上的重要资料。本着这两层用意,就这一类作品中较不经见的(例如,为一粟《红楼梦书录》所不见收的),再提供几种资料,并附带一些个人的看法,本篇仍先就最早的谈谈。迄今为止,所知题红诗(包括词),仍以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绝句为最早(弔曹雪芹的诗不在此数)。再往下看,有" 己酉本" 《红楼梦》卷首舒元炳《沁园春》题词。这首词,内容思想,简单肤浅,远远不逮明义的诗句,仅于煞拍处写明" 重展卷,恨未窥全豹,结想徒然。" 这使我们知道他所见的本子,至多也就是八十回本,和戚蓼生序中所说" 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 ,堪称巧合。戚序约作于乾隆三十四年到五十六年期间(参看《戚蓼生考》)。舒词则可能作于乾隆五十四年(己酉)。

再往下看,则有周春的八首七律题诗,载于《阅红楼梦随笔》(已有印本),并附有俞思谦(秉渊,海宁人)和锺大源(晴初,著《东海半人诗抄》。其所以自号" 东海半人" ,系半身瘫痪残疾,我另有考)的两首七言歌行。周春,海宁人,字芚兮,号松霭、黍谷居士,生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卒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乾隆十九年进士,曾官岑溪知县,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学者,研究面广,著述富,一向对他颇有印象。不料他这八首七律,令人如此意外地失望,把一点好印象都给破坏净尽了。此八首诗作于乾隆甲寅即五十九年。单看他第一首,开头就说什么:青童暂谪到人间,风貌羊车掷果班。梦里香衾窥也字,尊前宝袜隔巫山。……第八首说什么:气吐幽兰梦想通,觉来潘簟竟床空。多情合是鸳鸯鸟,介节谁知蝳蝐虫。

才子回头成古佛,神仙退步验英雄。金童玉女风流甚,收拾瑶函蕊笈中。

这真可以说是恶道,无论思想见解,还是诗格文词,都令人厌薄——他在"窥也字" 一句下还特别怕人不懂加了小注,说明" 也" 字是取说文本义(女阴也)。这就不止是轻薄儇佻,而是下流不堪了!况且《红楼梦》里又何尝写过这种" 情节" ?!这位先生,以他的这种精神世界,居然来" 题" 《红楼梦》,真是一种玷污!因此本文摒斥不录。周春是最早的红学家,是个恶劣的开端,发生了极坏的影响。

倒是他同时作的《红楼梦》,记下了两句话:对小说版本却提供了宝贵资料。

——他说:" 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曰:' 雁隅以重价购钞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 ……壬子冬,知吴门坊间已开雕矣。兹苕估以新刻本来,方阅其全。(下略)" 这是他甲寅七月十五日所记。据此:知至晚到乾隆五十五年已有百廿回《红楼梦》钞本流行。而据他说,苏州在乾隆五十七年冬开雕印行,住在海宁的他是在五十九年才买到。——因此,周春所题的八首诗,就是全据百廿回程本伪" 全书" 而题咏的,所以出现了什么" 香案素书仙眷杳,玉壶红泪俗缘新" (第七首)," 才子回头成古佛,神仙退步验英雄" (第八首)等这些混话。

与周春同时的,另有沈赤然,也有题红诗七律,因尚未有人加以著录,今引于后:曹雪芹红楼梦题词四首名园甲第压都庄,鹅鹜年年餍稻粱。绝代仙姝归一处,可人情景愒双光。

花栏夜宴云鬟湿,雪馆寒吟绣口香。只有颦颦无限恨,背人清泪渍衣裳。

两小何曾割臂盟,几年怜我我怜卿。徒知漆已投胶固,岂料花偏接木生。

心血吐干情未断,骨灰飞尽恨难平。痴郎犹自寻前约,——空馆萧萧竹叶声。

当前:第123/13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